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一般性的古村落的价值及保护

发布时间:2022-01-17 10:22: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现今一些规模大、民居集中的村落保护已经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重视,但散布于各地的一般性古村落却正在迅速消失,保护这些并不起眼的村落是保证历史完整再现的关键,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保护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加强保护力度,采用正确措施,保证历史的完整性。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一般性,民居,建筑
  
  一、一般性古村落保护的必要性
  
  一般性古村落在本文中,主要是指与那些具有规模大、建筑价值高、环境景观较好等特点的重要村落相区别,整体风貌可以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聚落特色,但没有引起社会关注的村落,它的建筑组成以一般民居为主。
  
  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保留自己历史的记忆和认识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从丰富的乡村文化遗产中发现或重新认识到我们共同的根,而传统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保护传统建筑可以说是保护人类的历史,而要完整全面地了解历史,建筑群落的价值会远远超过单栋建筑。
  
  自从我国1985年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那些规模大、民居集中、建筑艺术价值高、环境景观好的古村落,如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等地,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公众的关注,。但另一方面,散布在城乡、农村甚至风景区内的一般性古村落等有形遗产及其文化习俗、传统手工艺等无形遗产正在迅速的消失。
  
  1.1一般性古村落的历史价值
  
  现在人们只重视极少数“精美”的古建筑、古村落,将之修缮并保留下来,却把那些“不精美”的建筑拆掉重建,却不知只有把那些“不精美”的建筑也适当的保留下来,这段历史才能完整、系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历史没有美与不美,只有真实与不真实,忽视一般民居的保护就是混淆历史的真实性。即便是一般性古村落,它的内部却积淀着多少年来这个村落聚居模式的不断演化过程,记载着多少年来的沧桑和历史信息。
  
  1.2一般民居的建筑价值
  
  尽管一般性古村落中的民居没有恢弘的气势,华丽的装饰,但其仍然具有保护价值。古时候,当普通的农民有条件修建自宅时,由于了解自己生活上的需要,加上自己亲自施工建造,所以常常能够在非常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建造出合理、舒适、能够满足生活需要的住宅来,而且构造合理,在体形上朴素美观,与地形结合得非常紧密。当然,由于在旧社会物质财富大部分被剥削阶级占有,劳动人民能有条件按自己意图建房的机会并不多,所建的房屋规模不可能很大,往往不能持久,所以具有这个特点的住宅大多规模较小,外观朴实无华,甚至简陋,却能体现适用、经济、美观,其设计思想和具体的处理手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之处。
  
  1.3一般性古村落的旅游价值
  
  被现代经济大潮冲击的城市居民都存有回归自然的向往,淳朴的民风民俗,“天人合一”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特色的耕种活动等等对他们都是一种吸引,利用好这些因素,开发旅游观光产业,促进古村落的有机更新。
  
  在江浙一带和珠江三角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或者搬出旧村,住进城市,或者拆掉原有旧宅,重建新家。由于本身素质的局限,新建出了一批不伦不类,不古不新的住宅,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古村落的破坏,城市记载在这些古宅中的历史也随之消失了。比如浙江省杭州市位于扩建后的大灵隐景区范围内的灵隐道济古村,村内保留了很多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的山地民居,为我们展现了杭州民居整体脉络中的精彩片段,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源。但在该村落中,成排连片的新式民居楼房已经新建起来,它们的体量、布局、造型和材料都与传统民居大相径庭,对整体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一般性古村落的保护刻不容缓。
 
  古村落
 
  二、一般性古村落的保护问题与困难
  
  一般性古村落由于分布散,体量小,范围广,保护起来比较困难,它的保护更需要引起关注,当务之急是能够及时全面的挖掘出有价值的古村落,通过认真细致的现场勘测,制定出保留、修缮、改造、重建等一系列保护方案。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会有很多的问题。
  
  2.1经济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事情都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如何把一般性古村落的保护由政府的公益事业转化为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市场投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的方法是与旅游开发结合,同时配套各种服务行业如休闲、餐饮、住宿等。但散布在乡村的少量古民居一般不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旅游路线景点的组织也比较困难,游客对之并不太感兴趣。而对村民来讲,旅游开发一方面可以为他们带来一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它也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活环境,对古村落的保护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积极保护、适度开发,在保护原有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适度开发实现真正的保护,进而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成为发展的基本原则。
  
  2.2村民的安置与拆迁问题
  
  这一直是土地开发的一大难题,村里的房屋均归个人所有,所有的房屋均处于自由维护状态,维修由各家自主安排,并且很多人不认为已经住了几百年的破房子值得花钱、费神去保护,这是政府通常的做法是房屋置换或者给予一定的补偿迁走村民,但总会有些村民不愿迁出,或者是因为年纪大不愿离开故居或者因为原住处位于较好的地段,总之,如何对待这些固执的村民不知让多少开发商头痛。维护、发展、资金三个因素相互制约又互相矛盾,成为古村落保护的障碍。
  
  2.3设计人员本身的问题
  
  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对工作的负责态度、与甲方相互协调与施工单位的配合等等都会影响到一个村落保护的程度。现在设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只关心设计费用,轻视、忽视设计本身的个别问题是我们应该接受的现实。规范设计行业,提高设计水平是每一个设计人员应该重视和为之努力的。
  
  以上前两个问题由于涉及面较广,问题复杂,难以详述,因此本文仅从设计角度提供一般性古村落的保护措施。
 
  杭州法云道济古村
 
  三、古村落的保护措施——以杭州法云弄道济古村保护为例
  
  杭州法云弄道济古村保护东北角接灵隐禅寺景区,东面毗接灵鹫飞来景区,西北方为永福寺和韬光观海景区,西南方为以后小西天景区的主要景点所在地。规划用地总面积14.0公顷,绝大部分用地位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飞来峰造像的建设控制区范围内。
  
  3.1区别对待单体,保护原有风貌
  
  在整个村落的规划中从环境整治和合理功能定位的角度出发,强调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突出保护、重点整治和分步实施的原则,保证了原有村落的风貌。单体设计分为修缮、改建和新建,改建的建筑参照了《浙江民居》内纪录的原有山地民居样式,并通过对现存的住宅的测绘来对建筑形体整体把握。在此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以下问题:
  
  1、对待现状建筑的存留问题。
  
  古村落的保护首先应该保持其原生性,完整性,即不能只是保留“精美”而拆掉“不精美”,须知存在一定的民俗文化才是真实的村民生活,如果一味保留雅文化会造成历史的混淆,不利于后人了解历史。经常见到报道某某历史街区保护,将几栋“精美”古建筑保留下来,将其他简陋的小建筑拆掉,依照原有风格重建。其实一栋建筑的价值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大的历史参考价值的系统中考虑,如果一栋小建筑能代表一段历史的空白点,那它的价值远大过那些没有特色的大建筑。道济古村规划中对待现状建筑的存留上是慎重的,力求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有风貌,对那些不得不改造及新建的建筑的形式与位置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尽量减少对村落的负面影响。
  
  2、参考资料的应用与现状的结合问题。
  
  现在有些设计人员一味贪图效率与效益,不顾现状条件已经与书本上不同,只是一丝不爽的照搬书本,失去了原有住宅的味道和可观性。民居吸引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能够与自然地形和功能需要密切结合,无论是在开门、开窗还是出脊和挑檐,它都体现了极大程度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即有需要就做,需要采光就开窗,需要挡雨就挑檐,有山坡就局部挑空。而且改建的建筑已不再是住宅,需要布置一些新的公共性功能,如果一味照搬书籍肯定会出现问题,这时需要设计人员发挥自主能动性,对工作的负责性,合理恰当的改造建筑的局部和内部空间了。
  
  3.2合理组织游线,保留原有空间
  
  道济古村规划区域被灵隐景区的各分景区环抱,周围风景资源丰富,加上每年有大批量的游客和香客来灵隐景区旅游进香,这些客源的大部分都会在道济古村经过或停留,保证了道济古村每年一定的人流量。设计组织大量人流的线路上与村落原有的空间结合,沿主游线主要设置了六组景观空间,六组空间从主入口方向开始分别为:
  
  1、主入口空间
  
  把现有老民居以及新式楼房加以维修和改造,并挑选出典型的杭州山地民居在适当位置重现,同时把山体裸露岩石组织进入口环境中,体现比较典型的山村入口空间。
  
  2、核心休闲空间一
  
  利用基地现状一块四边建筑围合、绿化较茂盛的空地,将其改造成一个水系环绕,绿树成荫的露天休闲饮茶空间。
  
  3.老民居风貌展示空间
  
  这一段保存了较多质量较高的山地老民居,而且基本连成片,可以作为一个特色建筑风貌展示区。
  
  4.核心休闲空间二
  
  以雕塑院入口前开放场地为核心,将其改造为一个集雕塑制作展示、民俗文化参观体验和休闲餐饮诸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周边集中了诸多景观要素(效果极佳的老民居立面、古道、民国风貌的院落、台阶、石驳坎等),又是多方向人流交汇、集散之地,非常容易聚集人气。
  
  5.台地式景观空间
  
  利用已拆除的建筑基址加以适当的地形改造,拆除主干道东侧凌乱的临时性建筑,结合场地中原有大树和路边的水系,增加绿化覆盖率以强化主干道两侧的景观联系,丰富主游线上的景观层次和变化,营造具有特色的休闲饮茶、特色餐饮空间。
  
  6.灵隐方向入口空间
  
  根据总体布局,这个入口空间应营造较强的佛教文化氛围,因此除了功能上的侧重安排外,还把东涧对岸的徽州洞及石窟像组织进来,并结合灵隐、韬光、东涧、西涧的历史渊源在三叉路口处建造一个有关灵隐和韬光来由的白居易诗碑亭。
  
  3.3保护机制的健全
  
  一般性古村落的保护仅仅靠少数人的苦心运营是不够的,应该推行保护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监督体系和资金保障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政府、地方和个人的保护意识,下放部分经营权,调动多方力量支援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乡土建筑保护十议.中建史论文集.2003.清华大学出版社
  
  [2] 赵红红,阎瑾.世界遗产、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与一般民居保护.规划师,2005,(1):25-27
  
  [3] 浙江民居.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shilunwen/3530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