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红色中华》看中央苏区的 民生建设及当代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07 13:55: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 摘要 ] 《红色中华》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报刊,登载了大量反映民生建设的资 讯,这无不体现苏区政府为民务实的宗旨以及对民生工作的重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深入挖掘《红 色中华》报的民生建设实践,加强对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的研究,切实学习苏区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经验,对当今党的民生建设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关键词 ] 《红色中华》;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统筹兼顾

      中央苏区建立前, 赣南、闽西地区经济凋敝、文教保守、 卫生条件恶劣, 整个社会面貌非常落后, 人民生活极为痛苦。 中央苏区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生建设,为此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苏区民生事业的发展。

一、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的历史实践

( 一 ) 组织经济建设

      为改善民生, 中央苏区政府进行了一切可能的经济建设。 第一是宣传党的土地政策,指导苏区开展士地革命。《红色 中华》第 87 期专门刊登两个版面的“查田运动专号”,登载 了《中央局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和毛泽东《查田运动的第 一步:组织上的大规模动员》,对查田运动进行宣传动员和 政策上的指导。针对查田运动中出现的问题,  《红色中华》 也会及时刊登文章进行批评指正,如 118 至 120 期就连续三 期刊载《关于查田运动中宣传材料几个严重的错误》,对党 的土地政策作进一步解读。第二是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做好春 耕生产。从 1932 至 1934 年的连续三年里,  《红色中华》就 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春耕运动的政策,及时总结各地春耕 运动的开展情况。《临时中央政府关于春耕问题的训令》提 出在春耕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具体办法,  《对于春耕中之耕牛 粮食问题的决议》中,临时中央政府针对春耕中缺乏耕牛和 粮食问题提出了八条决议。第三是发展合作社经济,鼓励私 人投资经营工商业。《红色中华》登载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 央政府颁布《关于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的决议》及《关于工 商业投资暂行条例的决议》,这些决议为巩固和发展苏维埃境内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的利益提供了基本遵循。
通过以上举措,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毛泽东在二苏大的报告中指出:  “现在农民的生活比较国民 党时代是至少改良了一倍。”①

\

( 二 ) 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思想文化建设

      党和苏维埃政府着力发展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动 员苏区民众进行思想文化建设。一方面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 针和改策,另一方面宣传马列主义,传播苏维埃革命文化。

      二苏大特刊第 3 期发表《现在要说到苏维埃的文化教育 了》指明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让当时的群众对党 和苏维埃政府办教育的政策,即为广大劳苦群众办教育有更 清晰明了的认识。在《红色中华》中还能发现许多宣传马克 思列宁主义和传播苏维埃革命文化的文章。例如,第 39 期特 别开辟“十月革命纪念专号”,发表数篇介绍马列主义的文 章来纪念俄国的十月革命。1933 年 4 月 23 日《红色中华》创 办名为《赤焰》的文艺副刊,刊登在《赤焰》上的反映工农 群众英勇斗争事迹的文学作品, 如:刘志坚的《战场上的片断》、 陈伯钧的《新桥战斗中的英勇事迹》等对宣传苏区革命文化 观念,鼓舞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方面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正是因为《红色中华》能够充分发挥党的喉舌报刊的功能, 经过不懈的宣传教育,中央苏区群众的思想文化观念有了极 大的改变。有史料记载:  “许多农民家里以前供着家神和‘天 地君亲师’的牌位,现在都换成了‘马克思及革命先烈的神像’, 从前过年度节,写些封建对联,现在都是些革命对联……”②

( 三 ) 推动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

     中央苏区政府在重视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建设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加强中央苏区的医疗卫生工作。

     首先,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军民健康。《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婚姻法》明文禁止三代以内的血亲、患有危险性传染病、 神经病及疯瘫者结婚。其次,建立各级卫生管理机构。中央 苏区的卫生管理机构分苏维埃政府和红军两个系统进行设置 和运行。在苏维埃政府中, 中央内务人员委员部分管卫生工作, 设立卫生管理局。红军总卫生部是红军的卫生管理机构,由中 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同时还设置医院、疗养院、残废 院、疗养所和卫生学校。最后,推动卫生防疫运动的开展。社 论《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就指出:  “防疫的卫生运动, 是保障工农群众和红军的健康运动,是为强固革命力量去争取 苏维埃更大的发展和胜利的运动,我们为要消灭残酷的凶暴的 国民党军阀更要强健自己的身体, 努力做防疫的卫生运动。”③

     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之下,中央苏区的医疗卫生工 作取得明显成效。参加二苏大的湘鄂赣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说: “以前赣西的乡村,人和猪牛住在一起,经过卫生宣传队以 及化装讲演等,有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红军部队不论到什 么地方都把房子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给群众以最大的影响。”④

(四 ) 优抚红军战士及其家属

      为稳定军心、民心,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政 府还极力解决红军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为红军将士解除后 顾之忧。

      一是在生活上对红军及家属的优待。《中国工农红军优 待条例》规定:红军在服务期间,本人及家属可以免纳捐税 与房租, 享有减价及优先购物的权利, 同时还在医疗、交通、 娱乐、读书与通信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待政策。二是实行“优 待红军工作日”与“共产党礼拜六”。中央苏区政府规定凡 未在红军中服务者,应实行无代价的优待红军工作日,即每 人每月帮助红军家属义务工作两天。同时还责成各级党部、 各级苏维埃后方军事机关及各群众团体,除严格执行红军家 属优待条例外, 必须严格的执行优待红军家属的礼拜六条例。 三是成立抚恤机构。对于伤残的红军战士,中央革命军事委 员会设立了抚恤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统计及慰恤一切凡伤 或牺牲及残废的战士与其家属。

      中央苏区政府采取着力解决红军及其家属的问题,减少 了红军将士的后顾之忧, 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勇气和阶级团结, 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苏区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念民在《红 色中华》第 73 期写到:  “在这一热烈慰劳中,全体红色战士 表示得更加英勇。”⑤

( 五 ) 促进妇女解放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妇女长期受到封建男权思 想的影响,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党中央认识到,只有发 动和组织妇女这支力量,发挥她们的优势,革命事业才能取得更大、更长远的发展。因此, 在党和中央苏区政府的领导下,保障妇女的权益,积极开展妇女动员工作。

      一方面,切实维护妇女切身利益,满足妇女土地所有权 以及帮助妇女解决婚姻自由问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 法令》规定:一切劳动人民不分男女均拥有获得土地的权力。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  “确定男 女婚姻以自由为原则, 废除一切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 禁止童养媳。”⑥对于侵害妇女权益的人或事,  《红色中华》 也会进行报道,如 34 期《杀媳烹羹的杨嘉才枪决了》和 246 期《党秉禄虐待儿媳》。另一方面, 动员妇女投身革命实践。 邓颖超发表《怎样领导各省第一次工农妇女代表大会》,亲 自指导工农妇女大会。《号召广大妇女走上生产战线来》指出: “后方生产战线的任务,要更多的放到劳动妇女身上。”⑦

      中央苏区政府在促进妇女解放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使 得苏区妇女逐渐从苏维埃革命的局外人变成局内人,社会地 位更是得到最有价值的肯定。

二、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的当代启示

      《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的窗口,是中央苏区 民生建设的重要动员者和组织者。反映在该报上有关中央苏 区民生建设的成功实践及其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新形势下 进一步推进民生建设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 一 ) 坚持党和政府的主导,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中央苏区民生建设能够取得如此成效,最根本的原因就 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始终发挥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主 导作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建设,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 益,所以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并最终取得革 命胜利。在现今的民生建设中, 首先要坚持党和政府的主导。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 切,各级政府掌握着丰富的公共资源,因此,党和政府在民 生建设中有着自身的优势,是民生建设的主体。其次要充分 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共同参与民生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汇聚了一大批新的 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这些阶层和组织积聚着大批有经济实 力、政治地位、社会影响力和学术造诣的各界人士,他们的 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极其丰富,这为 其参与民生建设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现实途径,能实实 在在的保障和改善民生。

( 二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实现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生 产力所决定的,关注民生需要强大的物质财富作支持,民生 必须根植于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 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建设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民 利益的实现才能越有保障。中央苏区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 一刻也没有放松经济发展,仍积极地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运 动,正确处理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复杂关系,采取符

      合实际的经济建设方针,为改善群众生活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 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 间的矛盾,中国的生产力状况还比较差,经济发展还处于比 较落后的层次上。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 话》中强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 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 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 基础,才是最终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所在。

( 三 )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让法规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
 
      古人云: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法律制度具有根本性、 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中央苏区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 要举措就是重视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以健全的、相互配套 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民生建设的顺利进行。《红色中华》 上刊登的典型的法规制度就有:第 5 期登载的《关于工商业 投资暂行条例的决议》和《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第 180 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第 17 期的《关于合作社 暂行组织条例的决议》等,这些法律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中 央苏区民生建设的稳步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发展民生事业应将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制度 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加快和完善关于就业、教育、 养老、医疗等重大民生领域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让法规制 度的力量充分释放,使民生建设能够有法可依,为人民生活 保驾护航。

( 四 ) 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推进民生建设

      民生建设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提高的渐进过程。随着 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人民所需求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革命战争年代,民生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当 时中央苏区政府的民生建设是从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着 手,在经济方面主要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问题、在政治 上解决群众的解放和当家做主问题以及其他一些文化教育和 医疗卫生方面的问题。当前,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民生建设的内容早已不是单纯的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 更是涵盖了与民众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人民的政治 诉求、文化需求、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等等。 这就要求党和各级政府在推进民生建设时, 坚持从实际出发, 统筹兼顾,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一方面,要有更 为广阔的思维,不断丰富和拓展民生建设的内容,坚持以人 为本、民生为重的理念,促进民生建设落地落实,真正实现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 坚定的决心,真心实意解决老百姓关注的各种紧迫问题。

( 五 ) 加强正确舆论引导,做好民生工程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 的新闻舆论工作,他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中央苏区民生建设能取得如此成效, 与《红色中华》为代表的党报宣传是分不开的, 正是由于《红色中华》大力宣传,使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深入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大大的增强了人民群众的 革命热情, 广大人民群众为革命胜利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 当今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信息的迅速传播使舆论的影响力更 加广泛,因此,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日益重要。为切实提高人 民群众对民生建设的知晓率,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民生 建设, 一方面各级政府应不断创新民生工程宣传的工作方式, 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同时并举;另一方面应使宣传内容 更为浅显易懂,将民生工程的宣传内容更加贴近群众。

结语

       民生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份沉甸甸 的责任与担当。革命战争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积极推进民 生建设,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习近平在天津考 察时强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  “没有终点站, 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的征途上, 只有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不断推进民生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才会坚如磐石。 有理由相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 40 多年 以后的良好经济基础,有伟大勤劳的中国人民,民生建设必 定会卓有成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定会实现。

[ 注释 ]

①江西省档案馆 .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 下册 ). 南昌 :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 第 332 页 .
②江西省档案馆 .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 下册 ). 南昌 :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 第 355-356 页 .
③项英 . 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 [N]. 红色中华 , 第 5 期 ,1932 年 1 月 30 日 .
④第二次会苏大会特刊 [N]. 红色中华 , 第 1 期 ,1934 年 1 月 22 日 .
⑤念民 . 才溪工农再一次慰劳工农 [N]. 红色中华 , 第 73 期 ,1933 年 4 月 16 日第 1 页 .
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烟法 [N]. 红色中华 , 第 180 期 ,1934 年 4 月 8 日第 5 页 .
⑦朱颢莹 . 论《红色中华》报中的女性社会角色 [J]. 新闻 世界 ,2011(12):148-149.

[ 参考文献 ]

[1] 李海玉 . 中央苏区的民生建设及其当代启示 [J]. 人民论 坛 ,2011(35).
[2] 朱颢莹 . 论《红色中华》报中的女性社会角色 [J] 新闻 世界 ,2011(12).
[3] 陈安 , 李媛 . 从《红色中华》看中央苏区的卫生工作 [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05).
[4] 万振凡 .《红色中华》与苏区社会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shilunwen/34062.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