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一、陈云发现第一套人民币存在问题
开国之初,陈云在上海指挥针对不法资本家 打的银元之战时,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 我们在 1948 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已经存在通货膨胀 问题。主要原因是解放军开始向国统区进军时, 为了及时购买充足的战争物资, 支持解放战争, 同时也为了尽快挤掉国民党的货币, 需要大量发 行第一套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把国民党 时期的 900 万军、政、公、教等人员包下来,为 了救济 1100 万灾民和失业者,也不得不大量印 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不可避免地形成通货膨胀。尽管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云在上海与不法资 本家打的“粮食之仗”“棉花之仗”“银元之仗” 这三场大仗都打胜了。打胜“银元之仗”这个收 官之仗后,陈云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在上海打胜 “银元之仗”,很关键的因素是我们也动用了行政 手段调运来大批银元,稳定了市场。但今后搞建 设, 做经济工作还是要靠经济手段, 而经济手 段中, 货币最重要。如果第一套人民币不坚挺, 以后中国经济仍然会十分困难, 资本家还会在 另外一些经济领域向共产党发起挑战, 民众也 会失去信心。基于上述考虑,陈云考虑必须另外创制新的人民币。这套新人民币必须是稳定的, 以此重新建立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货币信任。 同时,这套人民币也应该与第一套人民币有历史 衔接关系,创制、发行机构不变,名称不变,可 以称之为第二套人民币。由此建立完整的货币和 金融体系,以后新中国的货币和金融体系就在这 个基础上延续下去。
二、指导第二套人民币设计
陈云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着手创制第二套人民币工作。他首先抓设计。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发行新币的计划报告后,陈云专门就新币设计问题在报告上批示道:此事应该准备充分, 必须讲究纸质之统一, 图案之适当, 秘密符号之拟制……票面尺寸、票额大小,均须慎重研究才能决定。
陈云为了慎重对待此事,让秘书调来已经在市场上流通了一段时间的第一套人民币各种面额的钞票, 对之进行仔细观察。他发现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套人民币的纸质和印刷质量都较差, 很容易损坏, 流通时间稍长 或者经过水泡,就不能使用了;虽然 纸币所标额度高,但是单位价值低, 1 元钱基本上买不到什么东西了, 最 高面额的 50000 元券也大幅度贬值 了, 这种情况不便于在大宗货物交易 时使用;货币面额有 12 种,分别为: 1 元券、5 元券、10 元券、20 元券、 50 元 券、100 元 券、200 元 券、500 元券、1000 元券、5000 元券、10000 元券、50000 元券;货币版别也较多, 10 元 券 有 3 种 版 别,20 元、50 元、 100 元券各有 6 种版别, 200 元、500 元券各有 5 种版别,5000 元、10000 元、50000 元券各有 2 种版别, 第一 套人民币各券种加起来,总共有 62 种版别。陈云看到第一套人民币这些 不足之处后,确定的一个原则是:新 创立的人民币应该克服第一套人民 币的缺点,形成新特色。
陈云确定了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 原则。这个原则的核心思想是方便人 民使用,同时又要美观大方。这些都要 体现在票面上。具体设计原则, 都是 针对第一套人民币设计上的不足, 有 针对性地确定的。确定的设计原则形 成文件上报中央。中央批示同意陈云 确定的设计原则。
之 后, 陈 云 开 始 着手 抓设 计工 作。首先是解决票面种类问题。当时 世界上通行的货币票面种类有两种, 一 种 是 跨 度 大 的: 1、5、10、100。 另一种是跨度小的:1、2、3、5、10、 100。陈云与大家共同商量,最 后根 据当时中国群众的消费水平和流通方 便, 决定采取跨度小的。这样, 确定 第二套人民币的票面是 11 种:分别是 1 分、2 分、 5 分、1 角、2 角、5 角、 1 元、2 元、3 元、5 元和 10 元券,由 于后来对 1 元和 5 元券的图案、花纹 进行了调整和更换颜色, 以及后来加 印无号纸分币,新定了 5 种版别,使 第二套人民币纸币的版别, 由开始布的 11 种增加到 16 种。这套人民币 面额结构较为合理, 首次实行纸制辅 币,分、角、元的面额结构体系成为 后来各套人民币结构体系的基础。在 要不要有 100 元券问题上, 陈云考虑 当时中国商品流通情况和普通民众的 日常使用习惯, 决定第二套人民币不 设百元大钞。
其次要解决的是用纸问题。鉴于 第一套人民币存在纸质不好、容易损 坏的问题, 陈云要求第二套人民币纸 质一定要好。中国当时没有很好的制 币用纸, 陈云决定从苏联进口制币用 纸。经与苏联方面商谈, 苏联方面决 定为新中国第二套人民币提供印制用 纸。之后,苏联很快就为新中国提供 了专用钞纸。不久,在苏联帮助下,我 国也研制出了质量与苏联提供的纸质 相等的印钞纸。第二套人民币就是采 用这两种用纸印制的, 印出来的纸币, 纸质优良、挺括、耐磨。
最后要解决的是第二套人民币的 图案设计问题。开始, 有关人员提出 两个方案, 一个是票面上使用毛泽东 的图像,另一个是使用中国风景、汽 车、飞机、表现民族团结的图案。两 个方案报上去后, 毛泽东明确表示, 不用他的图像。这样, 就决定采用第 二种方案进行设计。陈云确定的设计 原则是: 好看、好认、好算、好用。 这些都要体现在票面设计的图案上。 设计人民币图案并不简单, 要求设计 人员不仅有很高的美术创作水平, 还 要能够把图案和人民币上其他标志元 素有机统一起来, 设计出来的票面既 要美观协调,还要能够防伪。设计专 家们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后来,5 元 券上的炼钢工人普遍让人觉得印象深 刻, 这来源于一位设计专家到很多钢 铁厂观察工人炼钢的情形, 因此设计 的人物非常逼真。这张钞票设计也因 此在国际上获奖, 成为世界货币中的 设计精品。在第二套人民币设计图案时,陈云特别“讲政治”,这体现在他 指导下设计的图案与一些重大历史事 件相联系之上。仅以 5 分绿色纸币图 案为例。在这张纸币的正面,绘有一艘 正在航行的轮船, 这就是“海辽轮”。 这是从国民党方面起义过来的轮船。 这个图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瓦 解敌军, 实行统一战线政策, 广泛团 结各界人士的思想。设计时有人犹豫 不决,但陈云拍板决定就用这个图案。
1951 年 2 月, 第 二 套人民 币 全 部图案设计完成后, 陈云让中国人民 银行将人民币的设计画稿和印刷方案 直接交周恩来, 请周恩来审核。周恩 来对设计画稿提出了很多具体修改意 见, 陈云又指导设计人员按照周恩来 的意见做了一些修改后才定稿。
第二套人民币最终确定:分票、角 票的图案, 以反映新中国开展经济建 设为主题, 反映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建 设的新风貌;1 元、2 元、3 元券以反 映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为主题, 分别 采用北京天安门、延安宝塔山、井冈 山龙源口图景; 5 元券和 10 元券以反 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和 工农联盟为主题, 以穿着各种民族服 装的人物画像和工人农民形象为设计 图案。陈云从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和 各族人民使用方便角度考虑, 确定第 二套人民币上,除使用汉字外,还要用 蒙、藏、维吾尔三种少数民族文字书 写“中国人民银行”和各种面额字样。 上述三种文字按照当时通行的三种少 数民族文字印刷。对于币面上的汉字, 陈云的意见 :不要请任何中央领导人 书写了, 请书法好的普通同志写即可, 最后选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一位书法好 的普通职员写了这 6 个字。字体为“魏 碑”,最后达到了书写的行名、面额以 及年号字体统一, 书写规则一致的目 的。钞票图案的样式,打破了第一套 人民币固定的四边框形式, 采用左右 花纹对称的新规格;一开始的 11 种图案和后来增加的 5 种图案,花边、花 纹线条鲜明、精密,画面美观、活泼, 整体上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用色 上,分别使用了红、蓝、绿、墨、茶、 棕、紫 7 种颜色,冷暖协调和谐,因 此,第二套人民币在图案、花边、花 纹线条、设计主题等方面都比第一套 人民币更加美观。
三、提出第二套人民币印刷方案
在陈云的建议下, 中央确定, 新 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 无论主币辅币 质量都要高, 这就给印制新币提出了 很高要求。当时,陈云在 1950 年 7 月 10 日呈递给中央的《关于印铸新币方 案》中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全由国内 印, 二是全部委托苏联代印, 三是请 苏联代印, 中方只提供纸上丝纹和印 刷技术要求, 其他完全按照苏联卢布 的丝平标准执行。陈云对这三种方案 进行了综合, 最后提出了一个意见:鉴 于防伪要求很高, 倾向于采取第三个 方案, 但不能全部都由苏联印。1952 年 4 月, 陈云派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 长的南汉宸到莫斯科与苏联方面就代 印人民币一事进行了谈判。最后确定 由苏联方面代印部分第二套人民币。 但陈云在请苏联方面代印第二套人民 币种类上考虑得很细致,他于 1952 年 10 月 27 日提出了改变苏联代印钞票 种类的建议:为减少假票的影响与损 失……拟在新币发行时暂不发行 5 元 以上大票,但只发 1 元券又嫌太小, 故拟增发 3 元券一种以资调剂。
在印刷第二套人民币时, 陈云考 虑到了防伪问题。当时确定第二套人 民币 10 元券为最高面额, 因此 10 元 券是防伪重点。在陈云指导下,印制 10 元券采用了凹印版。此版以我国传 统手工雕刻方法制作, 版纹深、墨层厚。印刷则采用当时先进的接线技术, 使用的是国徽图案固定水印纸, 因此, 10 元券具有较好的防伪功能。考虑到 第二套人民币币值高, 人民群众大量 使用小面额币种, 陈云特别强调其他 券种也要加强防伪功能。最后确定: 1 角、2 角、5 角、1 元券使用空心五 角星满版水印纸印制;2 元、3 元、5 元券使用实心五角星花纹混合满版水 印纸印制。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 第 二套人民币的防伪功能, 在世界上也 是比较好的。
四、处理五个重大问题
陈云解决了创制第二套人民币五个深层重大问题。
第一个, 是第二套人民币是否与 黄金挂钩的问题。当时世界上美元、卢 布货币是与黄金挂钩的, 但更多国家 的货币不与黄金挂钩。我们要不要与 黄金挂钩? 陈云经过反复考虑, 认为 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多少黄金储备, 第一套人民币也没有与黄金挂钩, 与 黄金挂钩就要确定货币含金量, 对国家物资总量要求很高,而中 国当时还没有那么多物资 总量, 因此, 他明确主张 第二套人民币不与黄金挂 钩。1953 年他在写给中央 的一 个报告中再次表示: 第二套人民币含金量“并不 需要在新币发行的同时公 布”。中央完全接受了陈云 的建议。在 1954 年 12 月 20 日中央正式决定发行第 二套人民币的《中共中央关 于发行新币的指示》中明确 规定: 暂不规定人民币的 含金量。
第二个,是 确定新旧 人民币之间的比值问题。 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的主要 目的之一就是要消除长期通货膨胀所造成的人民币面额过大问 题, 因此, 合理确定新旧币比值非常 重要, 关系到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的成 败。1953 年11 月,陈云提出新旧币的 比价定位是 1 比 10000。中央同意陈 云的意见。1954 年 12 月 20 日发出的 《中共中央关于发行新币的指示》中明 确规定:新币与现行人民币的比价, 确 定为新币1 元等于现行人民币1 万元。
第三个,是新旧币的兑换原则,要 不要仿照 1947 年苏联货币改革时模 式的问题。1947 年苏联的货币改革实 行的是按不同对象、现款和存款数量 以不同的兑换比率兑换。这是一种区 别对待的方式, 即拥有现金和存款很 多的人所兑换的新币不能与原有财富 等值, 实际上是以强制方式剥夺拥有 货币较多者的部分财富, 目的是打击 私人资本。后来,波兰、罗马尼亚、捷 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也采取了这种 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很 多问题, 引起一部分拥有很多货币者 的不满。陈云从中国实际情况以及经 济上公平合理角度考虑, 不主张仿照苏联模式。他认为新中国持有现金者, 都是工人、农民、城市居民、小商贩, 还有国家干部。这是中国人民的主体 部分, 我们无论如何, 不能伤害人民 的利益。如果采取苏联那种贬值兑换 的办法, 就会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财富 遭受损失, 引起普遍不满。陈云提出 的方案是: 实行等价兑换、无差别兑 换。这样做,一能维护广大群众利益, 二能达到消除通货膨胀的主要目的。 陈云的意见, 得到中共中央的赞成。 《中共中央关于发行新币的指示》采纳 了陈云的意见。
第四个, 是确定发行第二套人民 币的步骤。对此, 陈云作了周密考虑, 他提出, 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要分三 步走 :第一步是做好宣传工作, 第二 步是准备好充足的新币, 第三步是确 定兑换组织。三个步骤的每一步,都 要求各级党委加强领导, 防止出现任 何问题。如果出现问题,要立即上报, 由中央统一研究处理。中央批准陈云 的发行步骤后,全国各地立即按照这 三步, 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了发行第 二套人民币的工作。从 1955 年 2 月 21 日起, 从中央到地方的宣传机构, 就按照中央的指示, 开始宣传新币的发 行, 解释政策及其意义。宣传工作的 重点,是明确说明各阶级一律无差别 兑换。这个意思说明白后,国内各界人 士都放心了。对于少数仍然心存顾虑, 担心“怕露富”“怕人民政府摸自己财 产底细”的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 关还有针对性地上门做工作, 打消他 们的顾虑。经过广泛宣传,人民群众 真正理解了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的重大 意义, 全国上下都采取积极拥护的态 度。在做宣传工作的同时,在陈云具体 领导下,就开始了第二步的准备工作。 从 1955 年 3 月到 6 月, 我国第二套人 民币的新币准备量是 58.395 亿元, 保 证了兑换的需要。对于第三步,陈云格 外重视。在他提议下,中央人民政府 决定, 全国各地广泛设置新旧币兑换 处;为了扩大兑换面, 缩短兑换时间, 还要求城市中较大的国企, 以及农村 的供销社、合作社都设立兑换处,承 担兑换任务;考虑到要为经商者和出 行人员提供兑换方便, 还在全国各地 设立了许多流动兑换小组。1955 年上 半年, 全国共计设立了 7.3 万个兑换 处(含兑换小组), 保证了新旧币在短时间内完成兑换。按照陈云提出的上 述三步走, 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相当 顺利,仅在新币发行的最初 10 天里就 收回了旧币的 80%, 到 1955 年 6 月 10 日,全国回收第一套人民币 341233 亿 元,占市场流通旧的 98% 以上,标志 着新旧币兑换工作基本完成。

第五个, 是及时提出发行金属分 币,形成完整的主辅币制度。陈云此前 就有发行人民币金属分币的设想, 但 考虑到群众对新币分币使用情况还不 清楚, 需要改造新币之后, 经过实际 情况再作决定。第二套人民币流通两 年多后,实际情况证明,这套人民币十 分坚挺,信誉度高,币值稳定,民众 在交易时, 使用几分钱或者 1 角几分 钱,即可买到实用的日用消费品。这 样一来, 分币的使用量大为提高, 而 已经发行的纸质分币,相对易损,不 方便。陈云及时发现并研究了这种情 况,提出增发金属分币的意见,并制 定了系统方案。中央同意了陈云的意 见和方案。1957 年 11 月 19 日, 国务 院还发布了《关于发行金属分币的命 令》, 决定从 1957 年 12 月 1 日起发行 1 分、2 分、5 分三种硬币, 与纸质 1 分、2 分、5 分同时流通,后来,由中 国人民银行逐步收回纸质 1 分、2 分、 5 分币种,由金属分币代替。这是新中 国最早发行的人民币硬币, 它的意义 在于, 以此建立了带有金属分币的人 民币完整的主辅币制度。
第二套人民币的顺利发行, 从根 本上解决了第一套人民币通货膨胀的 问题, 形成了新中国第一套较为完善 的货币体系, 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 了牢靠的货币、金融保障, 在社会主 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为建 立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货币金融体系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在国际上赢得 了信誉。当时, 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 在与我国开展贸易时,也经常用第二套 人民币进行换算。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shilunwen/34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