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煤矿含乳化液废水高效处理新工艺研究与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5-04-10 10:08: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煤矿含乳化液废水处理技术是解决矿井废水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采用絮凝-气浮-膜过滤工艺处理高浓度含乳化液废水,探讨了不同絮凝剂、气浮参数和膜材料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作为絮凝剂、溶气压力0.4 MPa、气水比1∶5时处理效果最佳。超滤-纳滤联用可有效去除COD和石油类,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该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成本低等优点,为煤矿含乳化液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煤矿,含乳化液废水,废水处理,絮凝,气浮,膜过滤
 
  0引言
 
  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含高浓度乳化液的废水,若直接排放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传统处理方法难以有效去除乳化液中的油类物质和有机污染物,且处理成本高昂。因此,开发高效、经济的乳化液废水处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型的煤矿乳化液回用处理工艺,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提高处理效率,实现废水的达标排放和资源化利用,为解决煤矿乳化液废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1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所用煤矿乳化液废水取自某煤矿,主要特征如下:pH值为6.8~7.2,COD为5 000~6 000 mg/L,石油类质量浓度为300~400 mg/L,悬浮物质量浓度为500~600 mg/L。絮凝剂选用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和聚合硫酸铁(PFS),纯度均≥98%[1]。气浮实验采用溶气释放器,规格为50 L/h。膜过滤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和聚酰胺(PA)纳滤膜,有效膜面积分别为0.047 m2和0.028 m2。其他试剂如盐酸、氢氧化钠等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1.1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由絮凝反应器、气浮单元和膜过滤系统组成。絮凝反应器为2 L玻璃烧杯,配备六联搅拌器(ZR4-6,中国)。气浮单元包括溶气罐(10 L)、空压机(0.7 MPa)和气浮柱(5 L)。膜过滤系统由进料泵、膜组件、压力表和流量计组成。超滤-纳滤膜串联使用,超滤膜孔径0.01μm,纳滤膜截留分子量200 Da。COD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HJ 828—2017),石油类采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HJ 637—2018),悬浮物采用重量法测定(GB 11901—1989)。
 
  1.2实验方法
 
  絮凝实验:取500 mL废水于烧杯中,加入不同剂量絮凝剂(20~100 mg/L),快速搅拌2 min(200 r/min),慢速搅拌10 min(50 r/min),静置30 min后取上清液测定各项指标。气浮实验:将絮凝处理后的废水注入气浮柱,调节溶气压力(0.2~0.6 MPa)和气水质量比(1∶3~1∶7),气浮10 min后取样分析。膜过滤实验:将气浮出水依次通过超滤膜和纳滤膜,操作压力分别为0.2 MPa和0.5 MPa,收集渗透液测定各项指标。每组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各工艺的最佳条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组合工艺参数。
 
  2结果与讨论
 
  2.1絮凝工艺优化
 
  絮凝实验比较PAC、PAM和PFS三种絮凝剂的效果,以及PAC与PAM的组合使用。实验考察絮凝剂投加量(20~100 mg/L)和pH值(5.5~8.5)对COD和石油类去除的影响。研究PAC作为主要絮凝剂和PAM作为助凝剂的作用机理,探讨它们单独使用和组合使用的效果差异。通过系统实验和数据分析,确定最佳絮凝条件。
 
  实验过程中,将500 mL废水加入不同剂量的絮凝剂,快速搅拌2 min,慢速搅拌10 min,静置30 min后测定COD和石油类含量。研究还关注了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以及絮凝剂过量投加可能导致的胶体再稳定化现象。表1展示了不同絮凝条件下的处理效果,为工艺优化提供重要依据[2]。

\
 
  2.2气浮工艺优化
 
  气浮实验使用5 L气浮柱处理絮凝后的废水。研究了溶气压力(0.2~0.6 MPa,5个梯度)、气水质量比(1∶3~1∶7)和气浮时间(5~30 min)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每组实验后测定COD和石油类含量。实验结果为溶气压力从0.2 MPa增至0.4 MPa时,去除率显著提高,但继续增加效果不明显。较高压力产生更多微细气泡,提高了气泡与污染物的碰撞概率。最佳气水质量比为1:5,此时微气泡数量和上升速度达平衡。气浮时间10 min后基本稳定。综合考虑,最佳条件为:溶气压力0.4 MPa,气水比1:5,气浮时间10 min。此时COD和石油类去除率分别达71.8%和85.3%。
 
  2.3膜过滤工艺优化
 
  膜过滤实验采用超滤-纳滤串联系统。比较了PVDF超滤膜和PA纳滤膜的单独及串联使用效果。超滤压力范围0.1~0.3 MPa,纳滤0.3~0.7 MPa。记录膜通量变化,定期取样测定COD和石油类含量。考察了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膜过滤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2,超滤-纳滤串联效果最佳,COD和石油类去除率分别达95.6%和99.1%。超滤去除乳化油滴和大分子有机物,纳滤进一步截留小分子有机物[3]。最佳操作压力:超滤0.2 MPa,纳滤0.5 MPa。膜通量随时间先快速后缓慢下降,主要因膜污染所致[4]。定期化学清洗可有效恢复膜通量。
 
\
 
  2.4组合工艺处理效果评价
 
  基于单项工艺优化结果,设计了絮凝-气浮-膜过滤的组合工艺处理煤矿乳化液废水。采用50 L中试装置进行48 h连续运行实验,每4 h取样分析。结果显示,COD、石油类和悬浮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8.2%、99.7%和99.9%,出水水质满足回用标准。各单元工艺协同作用明显:絮凝主要去除悬浮物,气浮高效去除石油类,膜过滤则去除残余污染物,特别是小分子有机物[5]。此外,该工艺对重金属也有良好去除效果。然而,48 h后膜通量下降约20%,表明膜污染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3结论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高效的煤矿乳化液废水回用处理技术,采用絮凝-气浮-膜过滤组合工艺。通过系统优化,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PAC投加量80 mg/L,pH值7.0;气浮压力0.4 MPa,气水比1:5;超滤压力0.2 MPa,纳滤压力0.5 MPa。该工艺对COD、石油类和悬浮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2%、99.7%和99.9%,出水水质满足回用标准。经济性分析表明,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膜污染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研究应着重开发新型絮凝剂和抗污染膜材料,以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和经济性。本技术为煤矿乳化液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对促进煤矿废水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志伟.乳化废水处理技术在煤矿的应用与研究[J].山西化工,2023,43(5):218-220.
 
  [2]常晨雨.基于煤矿乳化液地面远程集中配液方案的研究与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23,38(8):60-61.
 
  [3]于玲.综采工作面超纯水乳化液保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22.
 
  [4]彭建永,黄靖龙.变频技术在乳化液集中供液系统中的应用[J].能源与环保,2021,43(10):235-240.
 
  [5]李晓利.煤矿WRB400/31.5乳化液泵常见故障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21,47(4):42-4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815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