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土空间高强度开发、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的形势下,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文章分析了黔南州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分析总结黔南州生态修复总体格局、修复单元划分及生态本底,明确了黔南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目标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具体任务、修复单元、重点项目,以期为其他类似区域的国土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修复规划,国土空间,生态格局,生态修复单元
随着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贵州省黔南州国土空间长期承受了高强度的开发,造成生态保护空间与发展空间发生冲突和矛盾,土地资源稀缺坡耕地占比高,生态廊道被破坏和侵占,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依然较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又加剧了石漠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问题。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构建“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修复格局的重大举措。因此,贵州省黔南州需要积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1-2]。
1生态问题识别与生态修复格局划分
1.1生态问题识别
1.1.1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存在冲突
一是城镇开发边界与部分建设项目难协调。受地理因素制约,实际可利用的建设区域空间十分有限,项目在进行选址时受到较多限制。二是耕地保护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大。全州南北用地条件差异明显,南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比例极高,北部重点发展城镇区域。三是城镇建设加快,造成部分地区水土污染。
1.1.2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近年来,黔南州大力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加强管理在产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持续推进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治理”工作,但全州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主要为矿山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损毁,尤其以瓮安、福泉磷矿矿山问题最为突出。
1.1.3石漠化形势依然严峻
石漠化在全州均有分布,但空间分布不均,具有西部重、东部较轻,南部重、北部较轻的整体格局。全州石漠化土地面积4123km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7265km2,中度及以上石漠化面积2098.05km2。石漠化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局部地区石漠化呈现扩张趋势。
1.1.4水土流失依然较为突出
黔南州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主要发生在陡坡耕地、荒山荒坡、低覆盖林地等地类和生产建设活动区域。全州水土流失面积为5655.01km2,超过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从空间分布看,全州水土流失率在20%以下的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南部。
1.1.5耕地资源稀缺坡耕地占比高
在落实国家、贵州省、黔南州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黔南州耕地总面积3532.79km2,其中25。以上陡坡耕地244.61km2,15。~25。坡耕地706.34km2,6。~15。耕地1643.50km2,6。以下耕地938.34km2。
1.1.6森林质量不高
2020年,黔南州森林覆盖率为66%,虽然已达较高水平,但整体质量较低,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为5.3立方米/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面积中特殊灌木林占比较高,人工林组成树种单一、中幼林占比大,乔木林中中幼龄占比大。
1.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划分
围绕黔南州主体功能定位,统筹考虑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与相关行业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固本、轴带支撑、全域协同、功能提升”的原则,构建黔南州“一屏四带两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逐步改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2-3]。
1.2.1一屏
一屏是指苗岭山脉生态屏障。苗岭山脉东西绵延约15.2km,在黔南州境内起于长顺县刺竹关,经惠水县龙塘山至都匀市斗篷山,是贵州省南部重要地理界线,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包含了我州核心城镇、重要河流源头与生态农业众多要素,人口集中,经济较发达,是长江水系沅江上游河段(主源)清水江、乌江支流清水河及珠江水系红水河支流濛江、曹渡河的源头区,水源涵养功能极为重要。
1.2.2四带
四带包括乌江生态保护带、沅江生态保护带、红水河生态保护带、柳江生态保护带。乌江生态保护带和沅江生态保护带人口集中,经济较发达,城镇发展迅速,矿产资源丰富且开发历史悠久,工业基础较好,是黔南州北部重要的城镇开发区。红水河生态保护带和柳江生态保护带经济基础一般,城镇化程度低,人口较少,岩溶地形地貌广泛分布,水系发育,河网密布,生态环境较脆弱,是黔南州极重要和重要生态保护修复区域。
1.2.3两区
两区包括红水河上游土壤保持区、柳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红水河上游土壤保持区包括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罗甸、平塘2个县,涉及贯通南部地区的关键横向陆域生态廊道。区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为突出。柳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包括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荔波、三都2个县,涵盖都柳江、樟江等重要水域生态廊道,区内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质量相对较好,是贵州重要的“重要物种基因库”。
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单元划分及各单元生态本底
2.1生态修复单元划分
根据黔南州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问题诊断结果,以重点流域和主要山脉为基础单元,突出自然地理完整性和生态系统连通性,将黔南州划分为:苗岭中段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红水河上游土壤保持生态保护修复单元、柳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单元、乌江中游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单元[3-6]。
2.2修复单元生态本底
2.2.1苗岭中段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单元
该单元涉及都匀市,贵定县、惠水县和长顺县部分乡镇,面积5222.89km2。是黔南州生态安全格局中苗岭生态屏障的所在区域,串联全州四大水系,是全域生态核心和生态安全基石。森林覆盖率63.5%,林地植被结构单一,水源涵养功能低。建设用地占比高,人口密度大、开发程度深、城镇化率高。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基岩裸露,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1165.56km2,占国土面积的22.32%。
2.2.2乌江中游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单元
该单元涉及瓮安县、福泉市及龙里县和贵定县部分区域,面积5872.84km2。主要属乌江水系范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数量多,破坏面积达1.84km2,所处地质环境脆弱,生态修复难度大;生产矿山开采造成了矿区土地资源压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绿色矿山建设迫在眉睫。森林覆盖率64.2%,森林面积小而分散,树种结构单一,森林生态功能不高。城镇化建设及矿山和工矿加工等人类工程活动与人类居住环境、生态空间之间存在矛盾,河流水质较差,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2.3柳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单元
该单元包含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独山县,单元面积为7268.88km2,涵盖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黔南喀斯特地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定位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松散碎屑岩类分布广,山地多,农耕频繁,水土流失较严重,面积1204.07km2,占修复单元面积的16.56%。石漠化面积1000.66km2,占修复单元面积的13.8%,中度以上石漠化集中分布在独山南部、荔波中南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及废弃工矿用地生态问题突出,破坏面积1.60km2,造成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威胁生态环境。
2.2.4红水河上游土壤保持生态保护修复单元
该单元包含平塘县、罗甸县、惠水县和长顺县部分区域,面积为7830.76km2,涵盖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黔南喀斯特地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定位为水土保持功能。单元内石漠化面积1600.43km2,占修复单元面积的20.42%,石漠化面积大。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较集中,石漠化极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2287.55km2,占修复单元面积的29.19%。河流水质不佳,水生态环境受到威胁,河、湖岸线隐患问题突出。矿山开发利用导致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损毁、水土流失,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破坏面积达1.52km2。
3生态修复单元修复对策建议
根据黔南州自然环境现状、识别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围绕生态修复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上述四大修复单元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考虑行政区划和生态修复单元的完整性,为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在全州谋划开展七大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3.1苗岭中段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单元
该单元生态修复工作围绕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与城镇生态空间保护为主要任务,筑牢苗岭山脉生态屏障功能、水源涵养、遏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实施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苗岭山脉森林质量,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同时加强区内斗篷山、云雾山等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管护,优化自然保护地;开展各水系源头河流岸线生态保护和修复,增强水系连通性,保护修复水陆生态廊道,兼顾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单元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及生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恢复地形地貌景观,恢复土地功能。该单元生态修复方式以保育保护和人工辅助修复为主,部署有苗岭中段水源涵养与城镇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3.2乌江中游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单元
该单元生态修复围绕矿山生态修复和提升城镇生态品质为主要任务,以增强人居保障、水源涵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为目标,保护和修复各类生态系统。在主要城镇周边建设生态缓冲带,提升国土绿化面积、城市森林景观,稳定区域生态系统;开展单元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及生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实施矿山集中连片区生态修复。该单元生态修复方式以生态重塑和人工辅助修复为主,重点部署瓮安-福泉矿山生态修复重点项目、独木河城镇生态修复及国土整治重点项目。
3.3柳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单元
该单元生态修复围绕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任务,以增强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遏制石漠化水土流失、提升森林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管护,实施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低质低效林改造,重点保护茂兰世界自然遗产地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提升区内森林质量;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都柳江、樟江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开展单元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推进生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开展重要生态廊道调查评估,保护修复水陆生态廊道。该单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保育保护和人工辅助修复为主,部署都柳江源水土保持重点项目、荔波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项目。
3.4红水河上游土壤保持生态保护修复单元
本单元生态修复围绕提升国土绿化面积、保护流域生态廊道的主要任务,以增强水土保持能力,维持生态廊道连通性,提升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充分挖掘国土绿化潜力,对生态系统恢复力丧失的极重石漠化集中连片区域,开展黔石保护利用试点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水源涵养项目;积极开展植被恢复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改造中低产田、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开展濛江、坝王河、曹渡河岸线生态护坡与滨河生态景观修复、河道清淤、建设生态隔离带,提高岸线生态功能,保证河流生态流量,改善红水河流域水域网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连通性;开展单元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及生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恢复地形地貌景观,恢复被破坏土地功能。该单元生态修复以人工辅助修复和生态重塑为主,部署濛江上游国土整治重点项目、罗甸-平塘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4结论
通过研究黔南州生态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黔南州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考虑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协同性及整体性,以“助力绿色新黔南”为出发点,构建了黔南“一屏四带两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全面分析苗岭中段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红水河上游土壤保持生态保护修复单元、柳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单元、乌江中游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单元4个单元存在的具体生态问题,部署了7大生态修复重点工程,明确重点工程和筹集资金的渠道,加强区域协调,创新体制机制,共同维护区域生态屏障,确保工程实施,为其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7]。
参考文献
[1]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规划[EB/OL].(2022-02-16)[2024-06-12].
[2]孔凡婕,刘文平.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思考[J].中国土地,2020(6):19-22.
[3]黔南州自然资源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EB/OL].(2023-03-21)[2024-06-08].
[4]朱振肖,王夏晖,张箫,等.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探索与思考[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0,10(5):769-778.
[5]陈晶,余振国,孙晓玲,等.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统筹视角的矿山生态损害及生态修复指标研究[J].环境保护,2020,48(12):58-63.
[6]李梦露,何舸,王成坤.新时期国土空间矿山生态修复规划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中国矿业,2021,30(7):71-77.
[7]聂坤,杨林健,张健梅,等.遵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思路研究[J].矿产勘查,2023,14(4):648-65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9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