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井下铁矿为大型矿山,矿山设计方案为年产660万t铁矿石原矿,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及自然条件,按照简洁、安全、实用、经济等因素井下铁矿设计开采区域包括西北采区、中央采区和东南采区三个采区。结合矿山目前生产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考虑矿山各采区开采的规划情况,在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提高矿山智能化水平,实现矿山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
关键词:铁矿,开发利用,开采方式
1矿井概述
1.1矿井储量
井下铁矿位于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苏家街道,北距沈阳70km,西北距辽阳市39km,西距鞍山45km。矿区交通十分便利,本溪—辽阳高速公路(G91)、省级公路沈环线和辽(辽阳)溪(本溪)铁路从工作区西北部穿过,安平站距工作区仅5km,且有专用矿山铁路与辽溪铁路相接,矿山铺设公路网与省道及外界相通。
2005年~2007年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根据国土资发〔2005〕293号《关于下达2005年度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计划的通知》精神要求,对该矿区进行了接替资源勘查工作。主要目的是对二矿区进行深部找矿(特别是富矿)开展高精度磁测工作,为钻探工程部署提供依据。自9线~30线对第六层铁中的富矿体进行勘查,控制标高-500m~-900m。于2008年提交了《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铁矿接替资源勘查报告》,该报告于2011年11月7日在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以“辽国土资储备字〔2011〕161号”备案。备案资源储量,新增加的铁矿石(333)类资源量12020.85万吨,其中炼钢用磁铁矿5040.96万吨,炼铁用磁铁富矿1910.80万吨,炼钢用赤铁富矿330.20万吨,炼铁用赤铁富矿99.75万吨,磁铁贫矿4639.13万吨。
2015年~2016年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四〇*队对二矿区采矿权范围内(-460m水平标高以上)进行了储量核实工作,综合收集整理以往地质勘查资料。2016年提交了《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二矿区铁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该报告于2016年10月17日在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储备字〔2016〕170号”备案。备案资源储量: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弓长岭二矿区铁矿采矿许可证范围内保有资源储量,贫、富铁矿累计保有资源储量(111b)+(122b)+(333)63576.8万吨,需选磁铁矿石41210.4万吨;需选赤铁矿石17760.2万吨。炼钢用富铁矿2757.8万吨,炼铁用富铁矿1848.4万吨。
1.2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岩组划分及力学强度区内岩矿属于半坚硬的、坚硬的和厚层状、块状的工程地质岩组,主要岩性为岩浆岩和变质岩、蚀变岩。
岩浆岩的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变质花岗岩,在矿区大面积出露,厚度较厚,一般为40m~200m不等;还有小规模呈脉状的伟晶岩、石英脉及基性侵入岩脉。该工程地质岩组均为整体块状结构,多为原生结构面,岩石质量总体较好,裂隙主要为浅部风化,风化层3m~5m,深部几乎无裂隙发育,裂隙率为0.001~0.002,抗压强度13551750kg/cm2,平均为1553kg/cm2,平行层理抗压强度平均为1432kg/cm2,属坚硬岩石。
变质岩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含铁石英岩和黑云变粒岩等,这三种岩性分布在全矿区,含铁石英岩一般厚度为2m~50m,斜长角闪岩与黑云变粒岩厚度为70m~180m,均为整体块状结构,裂隙主要为浅部风化,风化层3m~6m,深部几乎无裂隙发育,裂隙率为0.00001~0.0001,岩石质量总体较好;含铁石英岩,抗压强度,垂直层理1200kg/cm2~3860kg/cm2,平均为2701kg/cm2,平行层理1020kg/cm2~2450kg/cm2,平均为1563kg/cm2,属坚硬岩石;斜长角闪岩其抗压强度,垂直层理1085kg/cm2~1836kg/cm2,平均为1524kg/cm2,平行层理抗压强度635kg/cm2~980kg/cm2,平均为803kg/cm2,属一般坚硬岩石。
1.3矿区井巷围岩稳定性评价
1.3.1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
矿床内分布的岩石主要为含铁石英岩类,其矿石坚硬致密,铁矿层厚度大,分布连续,抗风化能力强。矿体走向延长约4800m,厚度5m~160m,矿层延深在-900m标高以下,垂深在1500m以上,为一大型铁矿床。矿体形态较简单,呈层状、似层状。矿区铁矿层上下盘围岩主要有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云母石英岩和绿泥岩等。
1.3.2地质构造对矿岩层稳定性的影响
区域内地质构造较复杂,褶皱和断裂构造均甚发育。鞍山岩群、辽河群构造层中的褶皱形态由西向东组成一个“~”型之复背斜,北部被寒岭大断裂切割。主要的褶皱有弓长岭背斜、三道岭-下马塘背斜。主要的断裂有寒岭断裂、偏岭断裂、汤河沿—南芬断裂、三道岭—陈家岭子断裂及东黄泥岗断裂。
1.4开采后工程地质条件变化
矿山经过多年开采,现状条件已形成多个井下开采水平,如-340m、-280m、-220m、-100m,其中-340m为正在开拓阶段。矿山开采过程中发生过冒顶、片帮等工程地质灾害,虽然近些年开采深度和规模增加,冒顶等工程地质事故很少发生,但今后应加以预防。未来继续开采生产,开采规模及开采深度会越来越大,坑道的增多,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会变得更加复杂化,在断裂构造发育部位、蚀变岩发育部位及风化带可能会发生工程地质问题,以后的生产应提前做好防护,避免工程地质事故发生。
2开采现状
2.1采区划分
井下铁矿按照开采的铁矿床—辽阳市弓长岭铁矿床二矿区的矿体勘探线划分为三个采区,分别为西北采区、中央采区和东南采区。
西北采区:开采0勘探线~9勘探线之间的矿体,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上、下含铁带矿体同时开采,采用平硐-盲竖井联合开拓方式。水平运输采用窄轨电机车运输,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生产能力为35万t/a。
据矿山提供的资料及现场踏勘了解,该采区110m水平以上矿体已经开采完毕,50m水平以上的上含铁带矿体的开采接近尾声。现有50m、-10m和-70m等生产水平。现有1条盲竖井、1条盲斜井、西翼回风竖井、1#西北风井、110m~-70m水平采场斜坡道等。
采区在-10m水平生产,-70m水平开拓。矿山近几年的产量维持在33万吨~38万吨之间。
中央采区:开采9勘探线~19勘探线之间的矿体,按照开采区域的上下含铁带又分为上含铁带矿段(开采中央采区上含铁带矿体)和下含铁带矿段(开采中央采区下含铁带矿体)。
中央采区上含铁带矿段,走向开采范围位于9线~19线之间,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对象为上含铁带矿体。该矿段开采历史悠久,是井下铁矿开采深度最深的区段。
该矿段采用竖井开拓,水平运输采用窄轨电机车运输,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生产能力为130万t/a。
据矿山提供的资料及现场踏勘了解,该矿段-220m水平以上矿体已经开采完毕,目前在-280m水平开采,-340m水平进行开拓。现有-220m、-280m和-340m等生产水平。
该矿段现有1条箕斗主井、1条副井、1条专用进风井(三风井)和2条回风竖井—2#东南风井和2#西北风井。
矿井通风采用专用进风井与副井进风,2#东南风井和2#西北风井回风的两翼对角式通风方式。矿井排水采用机械接力排水方式。
该矿段现有生产采掘设备及辅助配套设施完善,满足矿山生产需要。近几年的产量维持在120万吨~150万吨之间。
中央采区下含铁带矿段:走向开采范围位于13线~19线之间的下含铁带矿体(9线~13线间因地质构造因素,该区段矿体缺失)。开采方式为地下。
该矿段原采用平硐开拓开采140m水平以上矿体,水平运输采用窄轨电机车运输,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生产能力80万t/a左右。经多年开采,140m水平以上矿体已经开采完毕,现已经进行深部矿体的开采,开拓方式为竖井开拓,目前有80m和20m两个生产水平,其中,80m水平建设、生产,20m水平开拓。
据矿山提供的资料及现场踏勘了解,用于该矿段开采的现有主要井巷为,现有1条混合主井、1条副井(与上含铁带矿段共用)、1条专用进风井(三风井,与上含铁带矿段共用)和1条回风竖井——1#东南风井。
矿井通风采用专用进风井与副井进风,1#东南风井回风的对角式通风方式。矿井排水采用机械接力排水方式(利用上含铁带矿段现有的排水系统)。
近几年的产量维持在60万吨~80万吨之间。
东南采区:开采19勘探线~30勘探线之间的矿体,按照开采区域的上下含铁带又分为上含铁带矿段(开采东南采区上含铁带矿体)和下含铁带矿段(开采东南采区下含铁带矿体)两部分。
东南采区上含铁带,以往进行过露天开采,开采区域为19勘探线~30勘探线,采用公路开拓—汽车运输,最低开采标高为220m水平。目前该区域没有采矿作业活动。
东南采区下含铁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开采,主要开采该区域下含铁带的Fe1和Fe2两层矿体,采矿方法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采用平硐开拓,无轨汽车运输。目前,152m水平以上矿体已经开采完毕。
2.2矿石选矿工艺
矿床的需选铁矿石,要进行选矿处理。经过多年来的生产实践,选矿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磁铁石英岩,可采用磁选,效果十分理想;假象赤铁石英岩选矿工艺较复杂,宜采用多种方法联合进行。
选厂工艺流程,选厂现有磁铁矿、赤铁矿两条生产线。其中,一选处理磁铁矿石;二、三选处理赤铁矿石。一选破碎工艺采用三段一闭路流程,选别工艺采用阶段磨矿、磁选—细筛工艺流程。二、三选破碎工艺采用三段一闭路破碎流程,选别采用阶段磨矿、重选—强磁—阴离子反浮选工艺流程。
3开采方式
弓长岭铁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类型,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矿区环境地质条件为中等,本矿床类型确定为复合问题的矿床(Ⅱ—4)。
根据地表地形条件、矿山现状和矿体赋存情况,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安全、环境保护等因素,设计确定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开采区内铁矿体。
3.1分区开采
井下铁矿自西向东(0勘探线~30勘探线)被划分为三个部分—西北、中央和东南采区,本次设计沿用以往的划分方法。西北采区的平面范围从0勘探线~9勘探线,走向长度约1km;中央采区的平面范围从9勘探线~19勘探线,走向长度约1.6km,按照上、下含铁带关系,又分为中央采区上含铁带矿段和中央采区下含铁带矿段;东南采区的平面范围从19勘探线~30勘探线,走向长度约1.5km,按照上、下含铁带关系,又分为东南采区上含铁带矿段和东南采区下含铁带矿段。
3.2分期开采
按照矿体赋存情况,现有工程的建设情况等,本次设计共分为两期:一期和二期。结合开采工艺要求,西北采区一期开采-70m~50m水平的矿体;中央采区上含铁带矿段开采-400m~-220m水平的矿体、下含铁带矿段开采-400m~+140m水平的矿体;东南采区一期上含铁带矿段开采-280m~+200m水平的矿体、下含铁带矿段开采-280m~+152m水平的矿体。
二期的主要工作是西北采区-70m标高以下、东南采区-280m标高以下矿体的延续开采。
3.3开采顺序
根据井下铁矿开采现状,由于各采区开采标高相差较大,综合考虑各中段的资源量和勘探控制程度,开采范围分述如下。
3.3.1西北采区
西北采区包括上、下两个含铁带矿体。上含铁带由Fe6、Fe5、Fe4三层矿体组成;下含铁带由Fe3、Fe2、Fe1三层矿体组成。两个含铁带间距100m~150m。
因井下铁矿矿区范围内含有一级国家公益林面积为115530m2,均位于西北采区矿体上盘附近,必须进行保护。为了保护好一级国家公益林,根据矿体赋存情况,结合采用的开采方式、开采现状,设计按照保护界线按≥20m,并上盘岩石移动监测角65°,第四系表土岩石监测角45°的取值,划定停采范围,留设保护矿柱。
3.3.2中央采区
据开采工艺需要,中央采区上含铁带矿段本次设计开采范围为9勘探线~19勘探线,开采对象-400m~-220m标高上含铁带的Fe4、Fe5和Fe6三层铁矿体。根据实地踏勘,中央采区上含铁带矿段-340m水平以上开拓工程基本完成。
根据开采工艺需要,中央采区下含铁带矿段开采范围为13勘探线~19勘探线,开采对象为-400m~+140m标高下含铁带的Fe1、Fe2和Fe3三层铁矿体。根据实地踏勘,20m水平以上开拓工程基本完成。
3.3.3东南采区
根据开采工艺需要,东南采区上含铁带开采范围为19勘探线~30勘探线,一期开采对象为-280m~200m标高上含铁带的Fe4、Fe5、Fe6三层铁矿体。东南采区下含铁带开采范围为22勘探线~30勘探线,一期开采对象为-280m~152m标高下含铁带的Fe1、Fe2和Fe3三层铁矿体。
4结语
井下铁矿是一座开采悠久的大型地下开采矿山,该矿共有三个采区:西北采区、中央采区和东南采区;中央采区又分为上含铁带矿段和下含铁带矿段;东南采区又分为上含铁带矿段和下含铁带矿段。各采区均采用地下开采方式。目前,矿山已形成完整的大型地下开采矿山生产运行系统。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9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