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精细化工作为当前热门的新型发展方向,是小众产品的代表性领域之一。精细化工产品类别广泛、种类细化,加之与上下游产业高度的关联,使得精细化工产业拥有极大的行业辐射范围。文章依据兰州新区精细化工产业园的发展现状浅析了精细化工小众产品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并提出了精细化工小众产品创新发展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及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精细化工;创新;新模式;发展成效
0引言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较大的化工企业逐步开始调整其产品结构并进行产业整合,将重点向精细化工方向调整。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发展也较为迅速,各地都在努力将化工园区基地化、规模化。甘肃省兰州新区自成立以来努力抓住化工产业升级转移的产业转移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绿色化工产业。经过近6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化工园区已引进项目160多个,落地产品超800种,总投资超600亿元。一座西部地区特色鲜明、工艺先进、环保集约的绿色化工园区正在快速崛起。
1精细化工小众产品发展现状
1.1精细化工的特点
精细化工具有专业化、自动化、定制化程度高、安全环保管理要求严格和与国际高度接轨的特点。
精细化工需要掌握复杂的化学工艺和操作技术。所以,精细化工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要求较高。在自动化方面,精细化工企业也需要更完善的设备和系统来提升安全性、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为生产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进行定制生产。因此,精细化工企业往往具有高度定制化的特点。精细化工企业更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通常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设备,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同时,精细化工产品也往往有较低的污染物含量和较高的产品纯度。精细化工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领域,需要不断开发新的工艺和技术,来提高产品的品质。所以精细化工企业通常会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改进。精细化工生产过程中通常涉及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和高温高压的条件,因此,安全性是精细化工企业的重要考虑因素。企业需要配备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实现安全稳定的生产。精细化工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出口比例,需要符合国际市场的质量标准和法规要求。因此,精细化工需要与国际市场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和趋势,以此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1.2精细化工产品发展现状
目前,精细化工种类、产量及生产企业数量都在日益增长。但是,相较于化工行业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国精细化工行业还有提升空间,主要差距表现在核心技术水平方面[1]。现阶段,我国的精细化产品只占全世界的20%左右,一些企业面临着产品总量不足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双重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下游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精细化工早已列入我国发展的重点之一,并给予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多年来,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在实力和产能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开始进入精细化。随着精细化工企业日益增多,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长江流域产业转移势在必行,正在淘汰、升级、转移一大批精细化工企业。部分内陆地区紧跟趋势,相继开始建立化工园区或精细化工产业孵化基地,从而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1.3精细化工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精细化工企业来说,绿色精细化工未来的趋势是随着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做技术升级。国家出台“双创”政策鼓励创新,为化工企业转型发展创造基础。针对产业面临的安全、环保、高效、高端化发展的重大课题,从构建新型高效技术体系、实现源头创新入手,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领科技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增加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投入,促进精细化工企业工艺技术的创新效率[2]。以良好的市场导向牵引精细化工企业发展,将生产、学习、研发、投用紧紧结合,以形成更完善的创新模式,促进精细化工产业转移及典型化工企业升级,助推我国精细化工产业开创新局面。
2制约精细化工小众产品发展的原因浅析
目前,我国一些精细化工企业表现出规模小、地理位置分散、生产创新水平低下的问题。而精细化工行业的科研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与生产脱节。同时,由于缺乏安全环保意识,精细化工的生产对环境造成了影响。
3精细化工小众产品创新发展模式
由于我国精细化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集中度低,为方便微小型精细化工企业轻资产入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创新发展之路,兰州新区下属国营企业在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内投资建设高标准的园中园—“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该基地为精细化工小微企业提供了标准化生产厂房及公辅工程配套设施。采用标准化厂房租赁的模式,有效减轻了小微企业的投资压力,使得精细化工企业布局更为集中。“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首创全国最大的精细化工产业产品孵化升级转移基地,实现精细化工小众产品创新发展新模式。
4精细化工小众产品新模式发展成效
4.1提高了精细化工产业园的竞争力
由于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中企业高度聚集,使得园区存在相互竞争和相互合作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在园区对相似业态企业准入条件的把控下,合作关系会多于竞争关系。这样一来,相互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会大于竞争导致的负面效应[3]。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会产生负面效应,但也使得园中各企业在竞争中加快创新速度,从而促进对高端产品的研发和产量的提升,以此来扩大市场,调整供需关系。工业园区内企业凭借地理优势和地缘关系,更了解合作方的信用,合同履约更有保障,容易形成相对紧密的专业分工合作体系。园区内企业竞争关系的优势:企业在相互竞争过程中,会更加了解双方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促进其产品的更新迭代,使得双方生产的产品更具差异化,减少相同产品的直面竞争。在此过程中,也可能会将原本竞争的企业关系转化为相互协作关系。因此,这些竞争关系在实践中会逐渐转变为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也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4]。
4.2提高了精细化工产业园的创新能力
大量精细化工企业在产业基地的聚集,会使其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能提升整个产业基地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提升企业专业化和形成整体的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两个方面。产业基地内企业紧密地联系使得企业彼此之间更具依赖性,使企业间的专业信息交流效率大幅提高。此外,通过实地考察、面对面交流和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等方式促进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加速新知识、信息、技术在园区的转移和扩散,使得整个产业基地创新速度得到提升,进而促成产业基地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精细化工企业在产业园内的高度聚集,在提高精细化工企业之间竞争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能力。
4.3促进了精细化工产业园集群效应的形成
以兰州新区化工园区为例,自2018年启动建设化工园区以来,已经发展成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和材料加工四大业务板块,已经建成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3个,引进单独选址项目80余个,落地化工产品超800种,总投资超600亿元,形成了以高端医药、高效农药、化工新材料为特色产品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化工产业有集群效应,大量重点企业的到来,会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入驻,在产业区域内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产业区域内的集群效应,会持续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5]。
5新发展模式需重点关注和解决问题
5.1安全管理过度依赖园区
精细化工小微企业的一些管理人员因其在相关行业经验各不相同,导致其配备的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便会体现出较大的优势;而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的企业便会发生各种安全问题,需要园区频繁介入指导整改。长此以往,该类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便会过度依赖园区。而园区对其安全管理工作的频繁介入,也可能导致其产生抵抗的心理,从始至终无法将安全管理工作当作重点去抓,从导致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始终处于失控状态。
5.2环保管理问题突出
当大量精细化工小微企业聚集在一个产业园时,面临的环保问题会比较多,主要表现在危险废物的储存、运输及处理环节。按现有精细化工园区发展模式来看,一个精细化工产业园中入驻的小微企业有几十家到上百家不等,大量的企业聚集势必产生危废储存问题。而小微企业为了缩减成本,一般采取租赁园区现有厂房的方式进行生产,因厂房面积有限,加之相关规定要求,厂房内无法储存过多的危险废物。因此,企业需在短周期内将产生的危废交于有处理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处理。
5.3项目周期短、跟风企业多
因精细化工细微企业具有筹建难度低,项目周期短等特点,便会涌现出一批跟风企业。这是因为这些企业在项目落地之初受到相关市场行情诱惑,未做足市场调研及风险研判,抱着挣快钱的想法仓促筹建项目,导致相关项目建成后发现市场已处于低迷状态,最终只能暂停生产计划或是花时间变更项目,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费用及项目建设阶段的贷款会给企业极大的资金压力。更有甚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便出现了相关项目市场低迷的情况,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从而拖延项目建设进度,开始对市场持观望状态。精细化工产业园中引入的跟风企业越多,园区总体建设进度及投入回款速度便越慢,极大影响了精细化工产业园甚至政府的发展。
6结语
精细化工小众产品发展是我国的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各地已建成多个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并完成了相应的招商任务。根据现有精细化工企业运行状况来看,我国精细化工产业在探索和发展的道路上已逐渐明确了精细化工小众产品发展的新模式,并且在新模式的发展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精细化工小众产品新模式的探索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安全环保方面。安全环保问题是化工企业生产的基础,而精细化工企业因其物料种类繁多、专业化程度较高等原因,更需要重视安全环保管理工作,亟须探索出一套适合精细化工企业的安全环保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敏,李峰.精细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云南化工,2018,45(10):21-22.
[2]赵恒.精细化工工程存在的技术问题及优化策略探析[J].化工管理,2014(17):149.
[3]代瑞红.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9:34-36.
[4]胡珑瑛.高技术产业群形成机制和聚集效应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49-50.
[5]李青.西北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困境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09:5-6.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8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