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矿井采掘工作揭露陷落柱等地质构造时,往往会带来较多潜在隐患,可能导通含水层、造成瓦斯超限和形成支护难题等。针对6102工作面揭露大型陷落柱影响区的技术难题,矿方根据陷落柱产状及潜在的隐患情况,结合矿井较成熟的沿空留巷理论及经验,成功实施了基于沿空留巷技术的过陷落柱工程实践,在损失一定保护煤柱的代价下,确保了工作面安全快速跳过陷落柱影响区域,沿空留巷技术优势得到验证。
关键词:工作面过陷落柱;沿空留巷;充填墙体;采场围岩支护
0引言
陷落柱是煤矿开采过程中最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陷落柱总体上形态是一个上小下大的圆锥体,直径大小不一,最大直径可达几百米,最小直径仅几米。陷落柱主要由塌陷的岩石碎块组成,这些岩石碎块,形状不一、排列紊乱,岩块与岩块之间胶结差,且易导通含水层,瓦斯涌出量一般也比正常区高2~3倍。当发生采掘工作的煤层揭露陷落柱时,煤层的完整性被破坏,机械化采掘工作难以展开,顶板支护难度大,且容易造成矿井突水及瓦斯超限,危及矿井安全生产[1-4]。6102综采工作面在掘进期间揭露一个规模较大的陷落柱,预计对工作面回采工作影响较大,平推硬过难度大,矿方对多种技术方案进行综合权衡,采用沿空留巷方案绕过该陷落柱,确保了工作面安全、顺利绕过陷落柱影响区。
1工程概况及陷落柱影响情况分析
6102综采工作面主采6号煤层,煤层平均厚度为2.1 m,平均倾角为5°,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为双巷布置,运输顺槽进风,回风顺槽回风,工作面倾向长度为180 m,走向长度为1 150 m。工作面顶底板条件为:有平均厚度为2.2 m的直接顶,砂质泥岩岩性;平均厚度为4.1 m的老顶,细砂岩、中砂岩岩性;平均厚度为1.8 m的直接底及平均厚度为3.6 m的老底,泥岩、炭质泥岩岩性。工作面推进至距离开切眼约420 m时,将在回风顺槽处开始揭露一个陷落柱,陷落柱沿走向长约120 m,自回风顺槽侵入工作面最深处约45 m,陷落柱位置和产状如图1所示。在回风顺槽内打设钻孔对陷落柱进行探测,探测显示,陷落柱内充填物以砂岩、泥岩岩性为主,泥质胶结且富水,结构松散,孔隙率高。
对于常规的小型陷落柱构造,矿井大多采用平推硬过的方式,而对于本陷落柱,由于构造规模较大,处于富水区域,且导水、导气的概率高,揭露后采场围岩控制难度大,容易发生冒顶片帮等围岩事故,故平推硬过风险和难度过高,需要采取其他更为可靠的方案。根据矿井实践经验,确定使用沿空留巷过陷落柱的方案。
2沿空留巷过陷落柱方案设计
2.1沿空留巷总体方案设计
设计的沿空留巷方案,本质上属于一种跳采方法,即在工作面揭露陷落柱之前,陷落柱后方的工作面停采,工作面剩余部分继续向前推进。向前推进期间,沿着陷落柱边缘将进行沿空留巷,保留一段巷道,从而在通过陷落柱期间保障工作面的回风通道。其中,沿空留巷与陷落柱之间应留设保护煤柱,以确保过陷落柱期间的防水安全性及工作面围岩的稳定性,煤柱宽度按照20 m设计,加上陷落柱深入工作面的45 m,共需要缩短工作面65 m。沿空留巷至陷落柱影响区以外后,将与拟掘进巷道对接,重新完成新工作面的安装,然后正常向前推进。6102工作面沿空留巷方案示意图如图2所示。
沿空留巷将采用一侧煤柱、一侧施工充填墙体的方式留设,充填墙体使用本矿井较为熟悉的挂袋充填工艺,充填墙体厚度设计为1.2 m,既能对巷道实施有效保护,又能防止巷道漏风。当工作面即将揭露陷落柱时,启动沿空留巷程序,工作面缩短65 m,按照115 m的面长进行推进,需要切断工作面刮板输送机,65 m内的液压支架停止向前推进,待工作面推过陷落柱影响区域后,与拟掘进巷道进行对接。然后,将后部留置的液压支架、输送机槽等设备回撤到拟掘进巷道内,重新完成工作面的安装,然后向前推进。
2.2沿空留巷支护方案设计
沿空留巷整体方案设确定以后,最关键的工作是进行留巷支护方案的设计,具体支护方案为:巷道顶部采用锚杆索联合支护,锚杆使用Φ20 mm×2 200 mm螺纹钢锚杆,每排6根,间排距为800 mm×800 mm,锚索使用Φ17.8 mm×5 300 mm预应力钢绞线锚索,每排2根,间排距为2 500 mm×1 600 mm;巷道煤柱帮采用Φ20 mm×2 400 mm螺纹钢锚杆支护,每排3根,间排距为800 mm×800 mm;充填墙体帮采用Φ22 mm×1 350 mm锚栓支护,每排3根,间排距为800 mm×800 mm。同时,配合使用钢筋梯子梁及金属网进行巷道表明支护,具体支护方案如图3所示。
3工程实践及效果分析
按照设计的方案,实施了工作面沿空留巷,留巷总长度超过185 m。留巷期间,矿方对巷道实施了动态矿压观测,观测内容包括巷道表面位移量、锚杆锚索受力情况等,观测结果表明:沿空留巷后,巷道经历过一次表面位移值迅速增长期,在工作面推过约20 m后,逐渐趋于稳定,最大顶底板移近量控制在135 mm以内,最大两帮移近量控制在210 mm以内,未发生严重的片帮、离层及漏顶事故。同时,锚杆索的应力值在工作面推过10 m内迅速增长,然后趋于平稳,煤柱帮锚杆载荷控制在90 kN以内,顶板锚杆载荷控制在150 kN以内,顶板锚索载荷控制在200 kN以内,支护方案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得到验证,最终工作面顺利推过陷落柱影响区,沿空留巷取得成功。
4结语
采煤工作面过大型地质构造需要针对具体的地质生产条件,综合权衡后选择兼顾安全性、快速性和经济性的技术方案,一旦陷落柱等地质构造不易推过,沿空留巷绕过陷落柱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案,既能够避免整个工作面跳采造成资源浪费和生产停滞,又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陷落柱有可能带来的导通含水层、瓦斯超限等隐患。矿方结合自身采掘经验,在6102工作面成功实施了基于沿空留巷技术的过陷落柱工程实践,沿空留巷整体方案和巷道支护方案合理有效,在损失一定保护煤柱的代价下,确保了工作面安全快速跳过陷落柱影响区域,规避了可能发生的突水事故、瓦斯超限事故以及大范围冒顶片帮事故,沿空留巷技术优势得到验证,安全生产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倪亚军,田俊宝.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技术与矿压显现规律研究[J].煤,2023,32(2):37-41.
[2]邓国涛.马兰矿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加固技术研究[J].煤,2023,32(1):74-76.
[3]袁显湖,王帅锋,李琛.沿空留巷综采工作面过古冲沟综合技术研究[J].煤炭工程,2022,54(S1):72-76.
[4]王凯,杨宝贵,王鹏宇,等.软弱厚煤层沿空留巷变形破坏特征及控制研究[J].岩土力学,2022,43(7):1913-192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