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团队发现一系列问题。立德树人的思想对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创新创业者有积极作用,可以解决这个复杂领域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文章将多维度“思创融合”人才培养方式运用在创新创业的教学和实施中,构建多平台“立德树人”引领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将立德树人嵌入创新创业教学,打造“立德树人”创新创业校园环境。在宏观的社会大教育中,这些全新模式被运用于高等院校开设的新工科课程,并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大幅度增加信息传递量,紧密联系前沿发展,为学生提供全新体验,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感性认知水平,在全方面培养能力、践行所学知识方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优良且有保障的平台。
关键词:立德树人;创新创业;教育;思创融合;产学研用;成果转化
1概述
科技创业是中国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主动引导人民积极参与科技创业,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是关注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学校。“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推动“立德树人”与“双创”教学深度契合,结合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效促进践行双创项目的动力和意识,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有着重大作用。所以,高等教育必须根据“立德树人”教学思想的指引,探索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以此促进创新创业教学可持续性发展[1]。
高等学校正积极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这一体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立德树人”是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科技双创能力的前提。在实践中,“立德树人”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密不可分,为了将“立德树人”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团队需要从这种紧密联系之处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2]。
国家的繁荣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个人的成就也需要道德的根基。党的***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推动高等学校把双创教育作为重点,以德为先,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为国家培养优秀且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国家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怎样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进一步健全了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企业家能力、推动“众筹众智”[3-5]。创新与创业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异质性、协同性等特点。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必然会产生差异化的行为和合作困难。为确保价值观和谐问题,在教学阶段应引入指导思想进行价值观引导,从而建立“立德树人”引领下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6-9]。
2建立“立德树人”引领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2.1将“立德树人”嵌入创新创业教育
首先,要明晰嵌入的内容。“立德树人”所蕴涵的价值观念涵盖了民族精神等的中国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现代中国发展所依赖的精神内容。
其次,要构建嵌入的方式。随着网络等新型教学设备的普及与发展,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迭代,如混合式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社团化课堂教学等形式都具备各自独特的优势。在实践“立德树人”理念时,创新创业教育与价值观融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形式,并充分发挥新颖教学方法带来的作用。
最后,确定嵌入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包括个人-组织匹配理论、组织文化理论、心理资本理论、自我认知理论以及组织认同理论等。这些不同课程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立德树人”观念相结合所面临的问题。将“立德树人”分解为课程培养、实践培养和文化培养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课程培养包括实验室、创新创业导师和相关教育部门;实践培养则涉及科技园区、孵化器、创新创业服务组织、中小企业监督管理组织、行政机构、中介服务组织、风险投资、天使项目等多个主体;文化培养则包括公众和媒体等参与者。同时,文化培养层面对实践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并且高校作为纽带连接着实践培训和课程培训两个方面并相互渗透交流。
2.2创建多维度“思创融合”育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与创业教学是培育学生全面发展核心任务的主要途径[10]。高校教育在实践一个突出重点、多样并举、协同创新的思想理论教学体制与双创教学体制相结合,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多元化渠道、跨学科融合以及全方位交叉互补的多维度“思创融合”模式,旨在增加知识的传授和提升创新能力,为学生奠定坚实基础,并推动他们在创新和创业得成功。
2.2.1双创启蒙教育—大一入学教育
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固定组成部分,目标是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和做好准备以应对创新创业挑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特别强调传授创新学习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灵活地组织由校内杰出创业学生构成的创业宣讲会和思创教育讲座,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浓厚兴趣。
2.2.2双创理念教育—大二参加竞赛
深挖专业课堂的“思政基因”。双创相关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概念、基本原理的解读,而是要将知识传授放到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强国整体战略中来考虑,要充分了解国家目前急需技术,树立技术自信和知识自信,能够从国家情怀和振兴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审视和解决问题,通过此举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2.3个性思创教育—大三思创辅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同时,开设具有创新性和项目驱动式课程,利用线上平台,创立了线上专栏激发学生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产品,为解决我国关键技术难题而努力学习。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凭借良好的价值观、德行、信念来感染、影响、教育学生,让莘莘学子深知,使一个公民立足于社会的不仅是专业能力,更是个人的品德。
2.2.4创新践行教育—大四成果转化
高等院校将成立动态的由校内外专家学者构成的“思创教学”指导教师师资库,以定位辅导的形式,对开展初创项目的大学生予以道德修养和技能培养、创新孵化引导、创新支持政策衔接、创新能力专项训练等教学与支持,为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创业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上各个环节均深度融入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融入双创的各环节,使创新创业过程集意识培养、素质提升、实践训练和项目实施于一体,构成完成的闭环,将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践行双创教育全过程。
2.2.5双创服务意识—就业创业结合
作为高校双创教育的领导者,高校教师有责任对创新创业学生主体进行相关指导工作,以提供更专业和学术化的支持,并为创业者打下更稳固的创业技能基础。定期进行走访,及时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创业及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也给创新创业的主体—在校大学生们作出表率,引导他们做一名有“责任感”“正义感”的合法创业者,将“立德树人”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创新创业的理念中,如图1所示。
2.3构建多平台“立德树人”引领创新创业培训模式
“立德树人”是第一要务,没有德,业将不经,用将不专,高校教师将思政教育渗透目标作为教学顶层设计主旨带动创新创业教学知识的传授。这样可以构筑一个以理想道德修养为核心、旨在培育学生创造意识、重视知识掌握与专业技能提高的培养平台。
2.3.1建设“思创融合”的课程平台
创新创业课程目标中融入德育渗透目标[11]。优化教学体系、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促进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创新创业发展。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深度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分为线上平台和线下实景两个部分,其中涵盖专业知识体系沿革和深度广度扩展两部分,充分渗透德育教育,以身作则,教会学生感恩和诚信,引导学生立业先立德,开展了丰富学生多种素质的思创融合课堂活动,分别从爱国主义、价值理想、道德修养、创新意识和双创知识等多层次多维度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以提升,突出能力、素质和人格培养,在线上平台思政渗透的教学内容引导下,线下开设翻转课堂模拟创业场景,学生的宣讲自发体现出家国情怀等思政教育理念。
2.3.2建立学生思创活动网络平台
学生创新社团策划并组织形成推动思维沟通、理念交换和经验共享的网络平台,包括学生思维创新沙龙和创业论坛等。思创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优质信息资源的同时,将团队协作的理念渗透其中,为学生今后组建创业团队和谐共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3.3建立各级各类比赛网络平台
伴随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蓬勃开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已成为现代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学校应该利用此类竞赛,建立各级创意和技能比赛平台,全面覆盖在校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创业教育,并激发他们对知识探索与国家贡献的热情,实现成功的梦想。
2.3.4打造项目成果转化平台
学校应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视为首要任务,完善政策保障制度,并建立项目成果转移平台。对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的项目,政府将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在校内创业园区设立研究工作室,由学生团队主导项目并得到教师指导。这样有力地促进思维与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拓展,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思维与创新教育实践,积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2.4创设“立德树人”创新创业高校环境
2.4.1高效运用两微一端平台—诚信为本
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许多便利,各类先进信息手段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促进校园信息化系统搭建的作用,推动教学技术与信息化进程相融合,善于运用微信、微博以及移动终端等平台渗透创新思维和意识,积极抓住网络政治教育这一主阵地。并通过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手段以及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影响,提升其吸引力,在互联网上自觉践行诚信至上的创业理念。
2.4.2学研相济产学研一体化—全面育人
我们的教育使命是培养具备道德和才能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将以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并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融入最新科技、技术发展趋势以及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科学理念的积极性,并引导他们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在推进科研育人过程中,团队将全面优化相关环节和程序,完善评价机制,并加强实施保障措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并践行开放创新精神所倡导的工程师思维。
2.4.3创新引领实现成果转化—工匠精神
“新工科”高校致力于构建实现有特色、可转化、可推广和实际有效成果的科研育人模式,以达到“科研+培养人才”的目标。在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培养人才是科研的核心”理念贯穿始终。通过将前沿知识和方法融入创新创业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并与导师合作实施“导师制培养模式”,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同时,结合项目和案例导向性学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并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搭建网络平台,扩展科研教育。在与产业对接后,教师指导学校进行项目设计和研发,将创新创业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服务,实现科学研究和学校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引领学生以工匠精神参与科研和创新创业活动,促进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衔接,使得学生能够担负起振兴祖国的使命和责任。
3结语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背景的出现,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培养满足主义事业建设需求的创新者和创业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有一些核心问题需要思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关注个体发展。因此,在大学中将创新教学融入“立德树人”思想之中,并实现价值导向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推动富有我国特色人文与国情的高等院校双创教学工作发展之路,也能够成为思想政治的重点内容。基于此,高校需要激发大学生学习与实践活力,并提升他们在创新和创业方面的能力以促进全方位的创新和创业教育。从整体角度来看,高校是主要领域,“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管理领域共识,在推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生态系统化的趋势。未来,我国“新工科”院校将以“教育教学过程引导、初心使命引领、利益回馈社会、团队塑造风范”的思维理念和行为模式,全面实现立德树人引领各个环节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培养。这一努力必将取得丰硕而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与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漫宇.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大学,2023(18):37-41.
[2]陈维.“思创融合”理念下学校立德树人路径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3):72-74.
[3]盛振文.“五育并举”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22(6):59-61.
[4]张玲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34(4):28-33.
[5]王磊.“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5):96-100.
[6]王辉,邱杨.高校创业教育推进课程思政的现实困难与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11):89-92.
[7]张晶,陈雨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域下培养创新型时代新人[J].教育评论,2023(2):7-13.
[8]张明瑞,张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理念探究与路径创新[J].高教学刊,2022,8(34):30-33.
[9]王敬国.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18):48-50.
[10]姚圣卓,王传涛,金涛涛.新工科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0):70-75.
[11]马一鸣,霍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改革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2023,6(11):75-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据媒体报道,三大运营商目前均已制定了2020年...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