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产教融合视角下钢铁智能冶金技术及育人机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3 14:49: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推动 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 巧匠、大国工匠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统筹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对职业 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再次的明确。本文从产教融合的视 角下,对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的 协同育人现状开展调研分析,并就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 立,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1 校企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国先后在政策、经费保障、基础建设等方面推动其改革 与发展。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实训场地数量少,缺乏高 水平的实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技能 的培养,造成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实际的应用和操 作能力, 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

  为了能够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学 校和企业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建立起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 作关系,企业拥有众多的技术人员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等, 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技能的传授。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高 职所建立的在线课程、实训基地等方式,来对新入职的员 工展开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持续提高新员工的整 体水平,从而减少了公司对他们进行培训的各类压力。目 前阶段,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产业需要的现状,我国的“校 企协同育人”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企业不愿积极 参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不够高,高职教育中的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怎 样才能高效地将校企协同育人进行下去,怎样才能让企业 在协同育人中的参与程度得到提升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 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

  2 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现状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主体是酒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酒钢),在办学隶属关系上酒钢是“母” 体,学院是“子”体。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天然 形成了校企“互为依托、互为依靠”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长效机制。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作为长期校企协同育人 的核心专业, 积累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1)持续开展“铁山精神”进课堂活动。上世纪90年代, 我国钢铁工业把“铁山精神”列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六大支 柱。同年,镜铁山矿被确定为全国冶金系统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之一。“铁山精神”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推动酒 钢生产经营建设的坚实保障。将“铁山精神”纳入钢铁智 能冶金技术专业意向班课程体系,加大酒钢企业文化在校 园弘扬力度,用企业文化塑造品格,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 需求“零距离”。

  (2)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校企共育产业发展紧缺技术 技能人才,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酒钢宏兴股 份公司共同制定《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订单班学生管理 制度》等,与宏兴股份公司组建“就业意向班”,在制定的 阶段性培训方案中融入岗前培训、企业文化、岗位能力、 安全教育等内容,加强企业师资指导密度,按照“2 周在学 校,2 周在企业”工学交替形式,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强化 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归属感。

  (3)面向酒钢公司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依托学院现 有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冶金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 站、酒钢特种设备考试中心等各种优势资源,开展各级各 类培训、鉴定工作, 年培训规模稳定在 3万人次以上, 年技 能鉴定达2000余人次。组建专业技术过硬的技术技能服务 团队,近年来多次为酒钢集团公司及周边企业服务,为酒 钢不锈钢分公司等解决硝酸罐、沉浸辊等设备焊接难题, 解决宏达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篦冷机焊接难题,为企业节约 成本上百万元。

  (4)校企合作开展教学资源建设。以虚拟仿真技术为 牵引,紧贴钢铁智能冶金开发成体系片段化职业教育资 源,将学生与工作场景交互串联,以学生体验为核心,结 合VR、AR技术,投入49.7 万元完成酒钢公司主体厂矿的 不锈钢、碳钢、炼轧厂等实际生产场景的拍摄录制,建成 钢铁智能冶金技术VR虚拟仿真 7 部教学资源。用于讲解 知识点或技能点的微课视频素材 500余个,用于讲解概念、原理、工艺、设备、操作等的动画素材 60 个左右,用于展 现“看不见、进不去、动不得、难再现”等不能开展现场教 学的虚拟仿真素材 3 个。投入232 万元建成智慧冶金虚拟 仿真实训中心,含高炉炼铁、LF精炼生产、电解铝生产等 13个教学板块, 2022 年 9 月已投入使用。

  3 校企协同育人现状调查

  根据前文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现状, 结合有关校企协同育人方面的调查研究,制定针对合作企 业、院校教师的协同育人现状的调查问卷。对20 家该专业 的合作企业进行在线问卷调查, 从协同育人的意愿、动机、 制约因素、理想协同育人模式、目前校企协同育人中存在 的困难、从院校获得的支持、有关意见和建议等方面开展, 从各个方面了解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动力、协同育人模式 及育人的效果。针对钢铁智能冶金专任教师设置的问卷调 查,把重点放在了工作经验、院校参与校企协同育人动力 因素、期望得到的支持情况、后续建议等。

  3.1 院校对校企协同育人的认识不到位

  根据调研数据,其中 85% 的企业认为在协同育人过 程中,由于人才的流失,会对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产生 不利的影响,超过 70% 的企业觉得,政府机构缺少相应的 支持政策、企方的利益得不到保证、缺乏有效的合作沟通 机制。89% 的老师认为缺乏合作机制,85% 的老师认为企 业利益得不到保证、合作培养人才流失严重。其中在合作 培养人才流失严重和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方面,达成了共 识。通过研究发现,人才流失严重,合作机制缺乏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公司合作的积极性,因此,学校与公司应该加 强合作, 尽早构建并健全学校与公司协同育人机制。

  3.2 校企参与校企协同育人活动类型的认识不同

  根据调研,75% 的企业愿意参与的校企协同育人活动 是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在学校做专题讲座,院校的 专任教师更热衷于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校企 协同育人专门机构、进企业进行培训等活动。两方公认的学 校和企业合作育人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的合作育人 只是一种形式, 不能在具体的合作内容和形式上达成共识。

  3.3 校企双方对制约校企协同育人的认知存在差异

  从数据得出,在协同育人中,80% 的企业更加担心学生 进入企业后的安全,90% 以上的企业希望员工职业培训费用 可以得到政府补助,政府能够设立校企协同育人专项奖励 金,给予校企协同育人项目支持或奖励。在院校看来,80% 以上的教师认为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缺乏合作机制、合作 培养人才流失严重等因素是制约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的因素。

  3.4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激励机制不足

  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参与校企协同育人没有任何的激励措施,现阶段没有明确的制度鼓励校企双方参与校企 协同育人工作,双方的沟通和交流缺乏第三方的监督,最 终校企协同育人会因为院校或者企业的消极因素影响下 一步工作的开展。

  从目前协同育人现状分析,企业和学校都认同协同育 人的模式,在协同育人模式方面,学院也已经获得了一定 的成果。但是,可以看到在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中,学 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协同育人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学校与 企业双方对于协同育人的认识还不一致,学校也没有构建 起相应的组织体系。同时与公司之间还缺少一座可以进行 有效交流的桥梁。

  4 对策与建议

  4.1 建设校企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


  (1)多元主体探索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目前,国家 处在一个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随着人工 智能时代的来临,钢铁企业也在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 色化改造,大力引进智能车间管理系统、工业机器人等设 备,这也说明了钢铁行业对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 需要。通过《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教育法》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法律文 件,明确规定了应以技术为导向,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 行业开展“三位一体”的合作,促进“三位一体”的发展。 因此应该汇聚院校、企业、行业三方的力量,三方共同探 索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2)政策激励与法律支持。钢铁企业参与协同育人,这将 导致经营费用、投资费用、人力费用增加, 同时, 企业经营 的风险也相应增加。企业无法获得经济利益及人才收益。 在参与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优 惠政策,比如减免税收、相应的财政补贴和奖励政策等, 对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企业还可以 用节约下来的税收来协助学校建设校内的实训和实践基 地,以及购买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等,进一步提高钢铁智 能冶金专业实习的硬件水平。

  (3)校企协同育人师资共建。当前钢铁智能冶金技术 专业专任教师一般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是 缺少一定的企业从业经验,但是从合作企业聘请的兼职 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念的 学习,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产生了较大的影 响。为使学校和企业共同培育“双师型”师资,应在学校 和企业之间构建师资的合作关系。学校应该明确规定, 老 师应该到企业、到工厂一线实习,并对老师实习的企业、 时间、实习的岗位及考核方法进行具体的规范, 以保证专 任老师能够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方向和目的, 让教师在企业一线岗位中提升实践技能, 防止以往 的走过场。大型的钢铁企业拥有较为先进的设备和工艺, 还有工程师、高级技师等培训资源, 使教师在实践中接触 钢铁行业前沿的问题和先进的技术技能等,提升教师技 术技能水平,老师成长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双 师型”教师。

  4.2 校企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1)校企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钢铁智能冶金技 术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会应当包括学院领导、钢铁企业 管理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等,由委员会来对接协同育人的 各种事宜。构建校企合作育人体系,明确合作企业、院校 和学生三者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保证每一方 的权益,从而自动地促进其内部的和谐运作,建立互利共 赢、协同共生的互动关系,促进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机制 的良好运行。

  (2)完善丰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高校与企业合作 育人的内涵方面,高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方式有很多种。 诸如“订单班”模式、“意向就业”模式等。根据企业实际 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培养的方式。传统的订单班模 式,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企业与院校开展订单培养后, 往往在2 年~ 3 年后,订单班学生才可以上岗,随着企业 经营发展,人才需求的数量和专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样导致部分订单班学生毕业后不能按照前期订单班的 协议进入企业对口岗位。同时,缺少制定出符合公司需要 的人才培养方案,缺少对协作训练的及时反馈与评价,导 致公司耗费了很多的精力与资源去培养人才,人才却大量 流失。因此,在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实 践中,二年级需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就业意向班,专业学 员选拔考核、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设计,应由学校与 企业共同制定。利用业余时间对进入意向班的学生进行企 业的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培训,能够较快地掌握和了解企业 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实现全过程协同育人。高职基础课的开设要与国 家有关的方针政策相一致,以利于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以免因其专门化而对其未来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专业技 能课程应符合校企协同教育培养的需求,课程内容可以与 真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相联系,专业知识应与企业的生产实 际紧密联系, 为生产实践打下基础。

  实习课的开设要灵活多变,并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 合。在实训过程中, 对实训学生的态度、价值观、人际交流 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将此部分内容纳入课程总体评价。在 校期间多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礼仪、沟通技巧等求职初期基础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应设冶金企业安全与环保、安全 生产法律法规等特色课程。

  4.3 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1)政府的政策保障与经费保障。作为校企协同育人 的主导力量,国家应该主动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并在 此基础上,对协同育人的相关法律进行完善,不断地对育 人模式进行改进,在对管理中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进 行保护的同时,还要对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监督, 从而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政 策保证。在政策的制订上,应当对企业和学校给予一定的 资金支持,减免税收等政策支持,对于学生适当设置奖助 学金, 对于参与的教师应该在绩效工资方面予以倾斜。
\

  (2)院校加大校企协同育人的投入。学院应加强协同 育人平台建设,加大对校企协同的相关教科研项目的投入 力度,逐步建设既能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又能用于职工培训 的各种实训设施,营造校企协同育人的氛围。要鼓励“双 师型”教师参加实习和培训,对那些主动参加实习、技术 开发的教师要有特别的奖励措施。

  4.4 校企协同育人监督机制

  (1)多元主体参与监督管理。对于钢铁智能冶金技术 专业,国家应该组织钢协、钢铁企业和冶金类高校等单位 的专业人士,组建钢铁智能冶金协同育人的专业组织,并 对所进行的合作育人活动展开日常的监督。重点监督企业 与院校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履行情况,并 对校企协同育人进行管理,形成较为完备的监管机制,不 断增强协同育人评价的可信度。学校应将校企协同育人评 价指标纳入日常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综 合评价体系。

  (2)构建专业认证。可以借鉴国外的校企合作教育认 证委员会等教育认证机构,探索构建我国的校企协同育人 的认证体系,为后续的学校企业协同育人制定出一系列实 用的认证标准, 保障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校 企协同培养”中,应从产业、企业和院校三个层次考虑,针 对协同育人计划,学生到企业实践中,应该由学校委派一 名专业老师作为学校的负责人,对其进行指导。协同育人 的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在校企合作育人中,应将两者的 责任与权利进行清楚地界定,做到充分明晰。在校企协作 中,通过对人才培养的目的、校企关系、教学场地等方面 进行统一的认证,确保了校企协作的质量,课程的教学效 果。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35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