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随着矿山开采力度的增强,环境问题也逐渐增 多。尤其是在矿区, 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非常严重。 由于矿石类型、存储条件、开采方法以及地形地势的不同, 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各不相同。如果在开采过程 中没有合理的现场保护措施,没有科学分析对周围地质环 境的影响, 就会导致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 例如地表塌陷、 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水源污染等,这将对国家和人民带 来一定的危害。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并科学分析新常态 下矿山开采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可靠的 保护对策,并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本文主要探 讨了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详细阐述了生态 修复的历程和问题, 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新常态,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能源消耗大的国家,也是矿业 大国。在当前产业不断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矿 山资源的开采力度也在不断增强。然而,由于传统的开发 方式粗放度过高,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和环 境污染问题,严重违背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矿区居民创造 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这就要 深入解决以往矿山开采留下的历史问题,总结现有的治理 经验, 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对治理方法进行改进。同时, 还 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加大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投入, 采取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创新治理模式。只有 这样, 才能有效地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目标。
1 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历程
1.1 初步探索阶段
随着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山资源的 需求也日益增加,国家也加大了矿产资源的开采力度。然 而,这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了环境部门、政府部 门等相关部门的关注。我国早期已经加大了治理和修复的 力度, 制定了一系列治理与修复措施, 并出台了相关文件,系统地开展治理工程。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不同类 型的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项目,旨在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 下的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和治理问题。因此,我国现有的矿 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在初步探索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但是在示范项目中需要加强治理过程的监控和分析 总结, 确保整个治理措施更加可靠、科学、有效, 以便后续 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和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 作,并积累可靠的工作经验。
1.2 发展阶段
在初步探索开展并推广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示范项 目之后,通过一系列实践,分析总结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 方法。在此基础上,有效增加了示范项目的数量,扩大了 示范项目的覆盖范围,促使矿山地质生态修复工程规模扩 大,修复效果显著提升。然而,在总体项目投入过程中仍 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金不足、人力不足、管控力度不 足等。为此,需要重视并加强各方面的投入,在快速推进 的过程中解决投入成本不足的问题。
1.3 完善优化阶段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示范项目 快速推进阶段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加 强了对原有生态修复计划、方案、措施、模式的调整和改 进。从而将原有的矿山地质生态修复项目由分散低成本的 小型示范项目转变为区块化、集中化、一体化的大型项目。 明确了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作的重点和目标方向,并 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扩大了修复规模和数量。然而,在加 快速度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后期不断完善和改 进分析,相关部门应加强数据调查和研究,制定可靠的修 复方案,严格按照方案内容和技术措施实施治理工程。同 时,要把握现有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调整完善阶段的特 点、问题和重难点, 并加强财政投入、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 先进的技术方法和创新模式,不断整合治理内容,以使治 理目标和路径更加清晰明确。在积极治理的过程中,需要 根据整体计划进行分阶段治理,并积极引入矿山集中、连续治理的理念,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的可持续性、 效果和整体性。
1.4 生态修复成果
为了更好地规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并 提高治理效果、降低治理难度以及减少资金投入,国家政 府部门制定了完善的资金投入管理办法。这些措施与矿山 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特点和要求相适应,明确了资金使用 方向,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并对各个项目的具体环节进行 了调整和加强指导。在现有政策的规范引导下,在一些重 点地区,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修复治理项目已经取得了较 好的生态修复成果。对于一些矿产资源分布较为零散、资 源枯竭、生态环境问题较大的地区,治理和修复工作已经 集中完成。在不断投入资金、持续性治理的目标引导下, 示范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完成结果,能够满足国家提出的相 关要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现有的矿山地质生态修复治 理比例得到了较大提高。
2 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对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 求、标准和目标。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在新常态下得到增强, 环境问题也随之增多,因此需要多个部门加强对矿山地质 环境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视,深入推进该工作,确保其具有 综合性、长期性和整体性。我们需要抓住初步探索、发展 和完善优化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推动整个治理工作不断完 善。同时,也应注意把治理重点从传统的专项治理转移到 矿产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城市,以此打造 系统化的地区示范工程项目。在不同阶段的实践探索中, 我国的生态修复治理逐渐从单一的范围扩大到范围性、延 续性和整体性的治理方向。在治理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 增加的基础上,治理内容不断完善,治理要求不断提高, 治理效果也逐渐增强,对生态修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和扩 散,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作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显著。这 促使我们将传统的治理工作重心从消除矿山地质灾害和 安全隐患逐渐转向推动矿山地区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 完善等方面,利用当地环境优势推动矿山地区的社会经济 发展转变。
在这一转变和努力下,我们有效地实现了矿山地质生 态环境修复治理的目标,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实现了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实现了建设现代化绿色矿山 的目标。然而,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个别地区在矿山地 质环境治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修复的内容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因此,现有的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 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我们在后期不断反思、总结和 改进。应注重将生态修复治理的重点从原有的矿山地区转 移到矿山隐性的水土污染和水流域环境破坏方面,对原有 的生态修复治理体系进行调整,符合当前国家政策规范要 求和治理修复形式,深入解决资金规模较小等问题,明确 资金投入方向,调整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的重心,并积极探 索如何高效地开发利用废弃工矿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 新方法,促使治理后的矿山地质环境朝着生态环境的长期 性、区域性和整体性方向发展。同时,现有的生态修复治 理模式也需要不断完善,根据修复工作的具体特点和性质 要求,对集中连续的矿山地区进行修复,提高集中联系治 理的效果,并综合分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专业性、 多领域性和多方面特点, 并努力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
3 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对策
3.1 创新生态修复治理理念和修复模式
第一,为了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型城市,实现人与生 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更新理念,科学分析新常态下的 矿山地质环境特点、基本生态修复要求和示范项目特点, 从而系统化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工作。现有的 生态修复理念需要调整改变,加强对生态修复治理模式的 创新改进。应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 坚持基本的治理原则,将生态修复作为核心工作系统化地 进行,有效发挥生态修复的作用和价值,促使原有的生态 修复从单一、独立向集中连续性的目标转变。
第二,改进完善现有的矿山地质生态修复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生态修复制度机制,完善对策措施、工作体系, 并将工作机制与国家政策等相关规范进行融合。同时,加 强对投入资金的管理,对整个生态修复治理全过程进行综 合分析,实现集中管控,快速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的进 程,营造良好的矿区生态环境,推动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 展, 以达到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
第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对原有的矿产资 源开发方式进行创新改进、调整和完善,坚持开放、共享、 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个地 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对于一些废弃的老矿区,我们 需要深度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将废弃转为宝贵,通过植树 造林、耕种等方法实现生态修复的目标,也可以开垦再利 用土地资源。对于一些地表破坏程度较大的露天开采地 区,需要加强复绿工程,进行植被修复,以此创新治理模式,提高修复治理效果。
3.2 完善现有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矿产资源是我国的基础资源,也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 础。然而,矿山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环境问 题。为了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调整现有 的经济模式,并从整体出发,树立长远目标。在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的过程中, 应统一并融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更好地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在多 个地区,我国相关部门需要根据现有的新常态特点,不断 修订原有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并根据各个矿区的具体 情况和实际条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此外,各地区的技 术人员、环境保护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都必须掌握一定的 基础知识和技能。他们应针对新旧矿区进行分别治理,并 根据当前的经验和结果、基本原则明确废弃矿区生态修复 的基本制度要求和内容,并制定新的治理工程验收标准。 同时,促使开发许可证审批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有效 结合,以此为我国当前或未来的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治 理工作创造有力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使整个治理工作更加 规范化、制度化和严谨化。
另外,我国还需要设立废弃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专 项基金。这个基金的设立将有助于对各个阶段的治理修复 结果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明确相应阶段管理人员的责 任,把握工作要求,以推动矿区社会经济的循环和可持续 发展为切入点, 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
3.3 矿山灾变机理分析
由于传统的矿产资源开采方式落后、模式单一、手段 粗放,造成了较多的地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一系 列地质灾害,导致地表水、地下水和气候环境等受到严重 污染和破坏,地形地貌也遭受严重破坏。因此,需要通过 矿山地质灾害机理分析,掌握当前生态环境的规律和特 点,明确其迁移方式、机理和物质形态以及地球化学作用 对矿山地质灾害的不利影响。
根据具体情况和问题,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可靠的防灾 减灾方案和对策,以实现相应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根据 当前地质灾害的特点、发生原因、危险性和危害程度,我 们应积极开展模拟治理试验、原位测试、现场调查、理论 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工作。通过现场试验和数据分析,将不同的治理方法结合起来,有效落实相关部门制定的常态化 地质灾害治理机制。最终,通过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我 们能够掌握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演变的特点和规律,并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措施,实现修复目标,并加强治理 力度。
3.4 矿山防灾与生态修复技术
我国许多矿区存在着频发的地质环境灾害,具有巨大 的危害性。因此,在进行具体的修复和治理工作时,我们 需要根据新常态下的灾害特点和要求,采用科学有效的矿 山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技术,并了解这两种技术应用的特 点和内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重点防治区,在这个阶段,我 们会对原有的灾害点进行治理,尽量消除灾害隐患,对边 坡进行支护和加固,设置监测点,进行监测记录和分析预 测,以防未然。其次是次重点防治区,这个阶段我们会加 强场地管理,合理设计各项工程参数,并采取地表支护、 排水等措施。再次是一般防治区,通过减少人为扰动,做 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来实施防治措施。最后是地质 环境恢复阶段,这个阶段我们会进行矿区复垦工作,包括 地形修复、覆土、复绿, 以恢复矿区的生态功能。为了从根 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工作人员需要 通过科学分析矿山地区的土质特点、土壤结构等信息,并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来实施治理措施,以此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 结语
总之,我国各个矿区的地形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一 些矿区甚至位于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在目前的状态下,矿 产资源开采引发了地质灾害问题,造成了地形地貌景观的 破坏,占用和破坏了土地资源,严重损害了矿区的生态环 境。因此,在开采之前,矿山企业需要进行充分的勘查和 设计工作,并根据实地实际条件制定可靠的治理方案,以 恢复生态环境和保护生态平衡。因此,矿山地质环境的恢 复治理可以减轻或消除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问 题,有效恢复矿山的自然生态环境面貌。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9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