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本文研究了位于甘肃省西部地区的一个区域, 以土壤中的锌、钼、硼等养分元素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 该区域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对其主要影响 因子进行探讨。研究收集了 1966 份土壤样本,并对取样点 的经纬度、高程、坡向、坡度、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等进行 了分析。通过室内试验,对土壤中的氮、磷、钾、硼、锰、 钼、硒、锌、铜、锗等元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土壤的pH 值、 有机质含量和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甘肃,养分元素,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1 样品采集、测试与数据质量监控
1.1 样品采集
(1)采样点布设。土壤锌、钼、硼在土壤中的分布特 点及其影响因子是进行土壤品质评估、开发和利用的重要 手段。本研究以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栅格法、点法 等方法进行分析。采用格子布置,确保了样品的空间分布 比较均匀 ;采取点位布置,确保土壤样本主要分布于农田 (耕地、林地、园地、草地) ;样点布置是根据用地现状图 进行的,在第二次土地普查中,每一块土地必须按一定比 例分配土壤样本。土壤样本的平均浓度为 9 点 /km2 ~ 16 点 /km2.符合《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295- 2016)》的规定。
(2)采样方法。取样工具采用不锈钢铲子,取样点位 于20m ~ 30m 的半径20m ~ 30m, 取样点2 个~ 3 个取样 点(林地),取样深度0 ~ 20cm, 均匀混合, 形成混合样本。 在取样点为矩形的情况下,采用“S”字形布置采样点 ;在 取样点附近, 将取样点按“X”字形排列。
现场采样时,采样人员要依据现场条件,合理调整采 样点, 尽量控制样点的大小, 尽量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样点。 各采样点的位置、深度和重量基本一致,确保样品重量超 过 1千克。
现场用颜料或红布标示取样点的位置,并在记录卡的 注记上标明取样点的名称,并画出取样点的简略位置图, 其中包含采样点、地形、地形等, 并对 GPS航迹进行记录。
现场记录应使用标准化的土壤地球化学取样记录卡, 填写内容应真实完整,不得重复或修改,如有错误时,可 在现场作标记。
(3)样品处理。在野外收集到的土壤样本应及时进行记录,并置于干燥、通风的地方晾晒,或置于阴凉的样品 架上晾晒。严禁将采集的样品进行曝晒、烘干,并注意防 止样品损坏。在风干过程中,应及时翻转样品,用木棒将 大块状泥土击碎,以避免其黏连,加速干燥,同时将土壤 中的杂质除去。现场样品处理场地应保持清洁、通风、无 污染、无杂物堆放。样本加工程序显示在图表中。在样品 处理之前,要做好工具,如尼龙样筛,天平,毛刷,木槌, 垫布薄膜,桌凳,样瓶等。试样瓶上的标签内容 :图幅号、 样品号。样盒上的标记内容 :项目承担单位、图幅号、样 点起止号、取样日期等。
在筛检之前,要先用榔头轻敲干燥的试样,不要用锤 子或其他金属工具,这样才能把土样还原成天然的颗粒。 将样品通过 10 目不锈钢筛分, 也就是 10 目以下的试样。在 处理时要保证尼龙筛子的完整,并保证筛子的均匀度。严 禁处理有结块、潮湿的样品。每次处理 1件试件, 应彻底清 理尼龙筛、垫布、锤子、天平托盘等设备, 在加工场地内严 禁吸烟, 严禁使用明火。过筛后, 将试样完全混合, 然后装 入送样袋(正样) 和塑料瓶(副样),每样的试样净重不得 少于400g, 副样的试样不得少于 300g。
1.2 数据质量监控
(1)测试指标与方法。土壤样品测试了土壤养分中的 氮,磷,钾,硼,锰,钼,锌,铜,硒,锗,土壤pH值,有机质。
在对土壤营养元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首先用 四酸溶解法溶解土壤样品,然后利用VOL、ICP-MS、ICP- OES、ES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
(2)数据质量监控。通过对研究区 1966 个土壤样品的 采样,各项营养元素的合格率为 100%,样品的分析精度和 精度满足《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295-2016)》 的要求, 并对其进行了测定。
2 土壤养分元素的分布特征
2.1 土壤大量养分元素含量等级分布
根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295-2016)》 的分级标准,将土壤中的N、P、K三种主要营养元素分为 1、2、3、4、5.
土壤全氮地球化学水平以中度为主, 中度为 54.10km2. 35.25%, 不足区49.31km2.32.13% ;缺少区 36.65km2.比例 为23.88%, 较丰富-丰富面积 13.42km2.比例为 8.75%。
其中, 总磷含量不足, 富饶的土地面积为22.43km2.只 有 14.62%, 中等含量的耕地29.07km2.占 18.94%, 相对不 足的 70.61km2.比例高达46.01%, 不足面积为 31.37km2.比 重高达为20.44%。
土壤钾素地球化学分级总体上是富饶的,其中钾含量 高的地区有 103.9km2.占 67.70%, 缺少的地区只有0.07%。
研究区土壤钾含量最高,氮为中度-低水平,磷是研 究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2 土壤微量养分元素含量等级分布
根据《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295-2016)》 中的划分标准,对研究区土壤中微量元素丰缺进行了分析 和测试。
土壤中硼的地球化学水平以贫瘠为主,占总面积 150.80km2.占 98.26%, 富饶丰富区只有0.24%。
土壤中锰的地球化学水平以中度为主,较丰富 58.65km2 ,占 38.21%, 中等次之,51.12km2.33.31%, 丰富 26.80km2.占 17.46%。
研究区的土壤全钼富集区域为 30.73km2.富集率 20.03%, 较 丰 富 区 72.92km2 ,比 例 为 47.51%, 不足 率 为 2.69%。
土壤中的锌含量为中等,96.79km2.占 60.07%。研究区 土壤中的铜、锗含量以中度为主。
研究区土壤锰和钼元素含量较高,锌和铜元素在中 游,但硼、锗等元素都很少,而硼元素是研究区农业发展 的主要制约因素。
3 土壤养分元素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
3.1 聚类分析
首先,对研究区的营养素进行了系统的聚类分析,采 用了群集结合的方式,并将欧氏距离值作为度量区间,对 各元素进行 Z 得分标准化处理。通过对各类型间间隔距 离 17 的聚类分析, 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类。第 1类包括锌、 铜、锰、磷元素, 铜是过渡金属元素, 具有某些相似的化学 特性,磷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在聚类时也归为第一类,说 明磷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第一类元素相似 ;第2类包括氮、 硒、钼元素,其中氮、硒是具有某些化学特性的非金属元 素,钼是过渡金属元素, 通过聚类分析将钼划分为2类,表 明钼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氮、硒元素有一定的相似 ;第 3类是硼-锗系,两者均属于类金系,说明它们在地球化 学上具有相似的特征。
其中, 第 1类是过渡金属, 而在研究区域内, 则以锌为 主 ;第2类是以钼作为实验对象,其与非金属元素有某种 程度的相似,并能与前一种过渡金属作比较 ;第 3类是一种金属元素, 而在研究区域中缺少的硼作为研究对象。 3.2 主成分分析
根据以往的资料,认为气候条件、成土母质、地形地 貌、人为活动等是影响土壤养分元素的重要因素。同时, 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与土壤pH值、有机质、土壤结构等 因素密切相关。土壤中的氧化物是土壤黏粒矿物的主要构 成成分,因此,通过对土壤样品的经纬度、高程、坡度、坡 向、pH 值、有机质、CaO、Fe2O3 等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 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 Si、Mo、Fe2O3 对土壤的总变异量 分别占21.51%和 15.56% ;上述4个主要成分合起来,可以 解释整个体系的总变异率为 58.18%。土壤中的锌、经度、 高程、坡度、坡向、有机质、氧化钙、铁氧体等元素与土 壤中的一次主成分呈显著的负相关 ;土壤硼、纬度、坡向 和pH值对次生主成分的影响也呈显著的负相关。土壤钼、 硼、纬度和pH值与土壤中的第一主成分呈显著的正相关 ; 土壤中的锌, 土壤钼, 经度, 高程, 坡度, 有机质, 氧化钙, 铁氧化物都与土壤中的次生物质呈显著的正相关。
3.3 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各因子与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 成分的关联度进行了映射,从而得到土壤元素与各因子的 相关性。通过对不同土壤锌、钼、硼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 析,找出土壤锌、钼、硼含量与影响元素的相关关系 ;其 次,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 探讨了影响土壤锌、钼、硼 的各种影响因素。
土壤锌与土壤经纬度、高程、坡度与坡向间的相关性 不明显,且与土壤有机质、氧化钙、铁氧化物、土壤pH值 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中,皮尔逊对土壤锌和铁氧化物的 相关性最大,说明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其次,皮尔逊 因子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性为0.286.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 性较好。与其他影响因子的相关性较低,表明其他因子对 土壤锌的影响程度不大。
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因子对土壤锌的影响,本文运用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各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土壤中Fe2O3、有机质、经纬度、坡度等 5 项因子对土壤中 锌含量的影响占 34.2%。其中,Fe2O3 对土壤的锌变化仅有 28.8%,说明土壤中的铁氧化物对土壤锌的影响最大 ;其 次为土壤有机质,可解释土壤中锌含量变化的4.2% ;地形 因子对土壤锌含量变化的影响较小,说明该地区的土壤锌 含量在地形条件下较弱。结果表明,土壤中的中铁氧化物 和有机质对土壤的锌元素含量起着重要作用,而地形条件 对锌的影响不大。
将不同影响因子与土壤钼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了对 比。结果表明,土壤钼与经度、坡度和坡向的相关性不明显,与纬度、有机质、pH值、氧化钙、铁氧化物呈极显著 的正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中土壤钼与铁 氧化物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最高,说明在所研究的影响 因素中, 钼元素受铁氧化物含量的影响程度最大。
为了更好地了解各因子对土壤中钼的影响,本文运用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各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土壤中氧化铁、纬度、有机质、高程4个因子对土壤中钼的 变异量占 12.4%。其中,只有 5% 是由氧化铁引起的,钼元 素受铁氧化物含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纬度,对土壤 的钼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中的钼含量变化 为4.9% ;有机质可以解释土壤中的钼含量为2.3% ;高程 对土壤中的钼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土壤硼与经度、坡向、有机质、土壤中氧化钙含量均 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纬度、坡度、土壤pH值呈极显著 的正相关,与海拔、土壤中的铁氧化物含量呈极显著的负 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对pH 的影响最大,表明在所有影 响因子中, 对硼的影响最大。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影响因子对土壤硼的影响,本文 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影响因子的不同影 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土壤pH、坡度、氧化铁、有概率、氧化 钙 5项因子合计占土壤钼含量 8.7%。土壤pH值和坡度共同 解释了土壤的硼含量变化,表明土壤pH值和坡度对硼含 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他因素对土壤硼含量的影响不大。
3.4 影响因素
(1)不同成土母质的影响。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重 要因子,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有大量的 资料显示,该地区的母质既来自原始的沉积,也包含了冲 积物、风积物、崩积物等的次级母质。研究区主要岩石类 型的分布可分为五大类 :砂岩、碳酸岩、安山岩、片麻岩 和石英斑岩, 其中以砂岩为主。
安山岩发区的土壤中, 以锌含量最多, 片麻岩次之, 碳 酸盐次之, 石英斑岩区的锌含量较低。方差分析发现, 研究 区各岩种的锌元素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研究区的气 候等级长期稳定,在长期连续的耕作与管理下,土壤锌元 素的空间变化将会减弱,也就是因母质的差异而导致的差 异逐步减少,从而使地表的锌元素含量基本相同。从变异 的角度来看,在沙质和片麻岩发育的区域,土壤中的锌含 量变化很大, 说明它们受到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的影响。
在碳酸岩发育地区,以钼为主,片麻岩区次之。同时, 方差分析还显示,在碳酸盐岩生境和片麻岩发育区之间存 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碳酸盐岩区, Mo含量变化最大, 表明了其空间上的非均质性。成土母质 对土壤中钼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碳酸盐发育区明显比片麻岩发育区大。
在碳酸岩发育地区,硼的含量最高,而在片麻岩区则 最低。方差结果显示,碳酸盐岩区与砂质沉积岩、安山岩、 片麻岩等发育区域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 在变化的范围内,片麻岩发育的区域土壤中的硼含量变化 最大,说明它们受到了严重的自然风化侵蚀。成土母质对 土壤中硼的分配有一定的影响,在各成土母质中,硼的含 量以碳酸盐为主, 砂质沉积为主, 安山岩片麻岩为主。
(2)不同土壤类型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土 壤养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别。本区土壤类型以潮土、棕壤、 粗骨土和褐土为主。褐土以褐土为最多,1262 个样品为褐 土,其次为 650个样品。
结果表明, 粗骨土的含钼量最大, 潮土、褐土、棕壤依 次递减 ;方差分析表明,变异数不一致。在变异程度上, 粗骨土和潮土的差异最大, 主要是因为地势起伏、坡度大、 且深、上表面浅,加之风蚀和水蚀作用比较严重,颗粒容 易流失,土壤中的粗骨碎屑也会增加。因此,粗骨土的形 成与土壤的侵蚀密切相关,由于植被的稀疏或人工砍伐, 导致表层土壤遭到严重侵蚀,心土或底层土暴露在地表, 导致土壤长期处于幼年期,成土作用较弱,呈现出幼年期 的特征。结果显示,人工的耕种和成土作用对土壤中钼的 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结果表明,潮土中土壤的硼含量最多,而粗骨土、褐 土、棕壤则依次递减。方差分析表明,变异数不一致。从 变异的角度来看,潮土土壤的硼含量变化最小,说明由于 人为地耕种,硼呈现出明显的富集特征,而硼的空间变异 性则呈现出较低的趋势, 也就是说, 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 硼的空间变异较小。
4 结论
本文研究区地处甘肃省西部,以研究区 1966个表层土 壤为样本,采用统计方法,对研究区土壤营养元素进行了 分类。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锌、钼、硼等元素进行 了聚类分析,探讨了不同母质、类型、质地、地形、土壤使 用等因素对锌、钼、硼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研究区的土壤 中,总的钾元素比较丰富,其中氮的含量总体上处于中等 水平,而磷的水平相对较低 ;土壤硼主要为较缺乏,土壤 的硒、铜、锗元素中等, 土壤锰和锌含量则相对丰富, 研究 区土壤的钼含量较为丰富。磷、硼是制约本区农业生产的 重要养分元素, 必须加以注意。
(作者单位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 产勘查院)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9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