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自新时期以来,我国矿山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 大,为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 型,过度开采矿山资源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其中一些 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 损害, 包括水土流失、各种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因 此,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并进行恢复性治理。
1 矿山地质环境及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1.1 矿山地质环境中常见的问题
在矿山开发过程中,必然会对矿区及周边地区的地质 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例如采矿、冶矿等活动会对地质环境 造成损害。同时,由于地面矿产资源急剧减少,矿山开采 深度逐渐加深,矿山的开发状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矿山 的环境地质问题也日益严重。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种类繁多,处理方法和侧重点各不 相同,主要包括危岩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水资 源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等。
1.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与治理面临以下几个问 题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民间采矿引发的环境问 题日益严峻以及矿产资源开采与矿产资源匮乏问题。综合 考虑,矿山开发带来了许多地质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并对 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1.2.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很多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应给予足够重视 的相关矿山和地方政府,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 高,对此存在较弱的认识。部分矿山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 益,忽视了矿山对地质环境的损害,使得矿山开采行为更 加严重,给未来的矿山地质环境带来巨大威胁。矿山地质 灾害也是经常发生的问题。
1.2.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实施难”“无治理” 等问题,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进行采矿活动的矿井。没有相应的财政支持来修复矿区的地质环境。同时,矿山地 质环境的修复需要长期投资且数额巨大,单靠相关企业是 无法承担这一任务的。此外,一些小型公司,尤其是几家 公司联合经营一家矿山,往往会出现责任不明确的情况。 一旦矿井关闭,企业就可能不再关心矿山地质环境,从而 导致矿山地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要点
2.1 合理划分治理区
为了加快矿区的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进程,首要问题 是要解决矿区分区的问题。在具体实施中,需要遵循以下 几个基本原则。①重要原则,因为各经济地区的差异,开 采矿产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也不同,所以在环境保护和管 理方面,会根据当地居民的需求进行分类。②特点原则, 矿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相似之处,因此在治理过程中, 也会根据相似特点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管理工 作。③经济原则,根据矿区的恢复和治理效益,按经济原 则对不同地区进行分区。目前的主要划分如下 :①主要治 理区包括一些战略性矿产矿山、资源枯竭的城镇和具有重 大经济效益的矿山 ;处于土地利用程度较高、恢复速度较 快的地区 ;②次要治理区域指的是能够恢复成耕地的地 区,远离城市,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地方 ;这些地区在 经济上需要投入较大, 经济效益较低。
2.2 做好土壤修复
在采矿过程中,由于土壤受到污染,必须采取相应的 治理措施,以加速恢复进程。在处理上述问题时,首先需 要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采样,并依据实验结果判断当前的 污染程度, 根据评价结果选择加入中和剂 ;通过这种方法, 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中和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并在 土壤中添加有机绿色肥料,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植 被的恢复奠定坚实基础。②对严重污染的土地,需要将受 到污染的土壤挖出,并运送到指定地区进行处置。利用新 的有机质填充土地,结合植物种植,在短时间内使土壤恢 复良好的有机环境, 并不断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2.3 加强动植物修复
同时,在开采矿山后的生态恢复和保护中,也要注重 动植物的修复工作。矿山的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 严重影响,导致大量动植物死亡。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 导致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引发无法预测的经济损 失。因此,为了增强已建立生态体系的稳定性,在生态管 理中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加快植物和动物的恢复过程。生 态系统是多样化和综合的系统,因此在恢复工作中,必须 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以改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 在生态建设方面,必须遵循自然演替的原则,以最快的速 度重建植被,恢复新的生态体系。在选育新品种时,应坚 持“本土优先”的原则,合理选择适宜的品种,提高栽种后 植株的存活率。
2.4 播种或移栽植物
为了加速该地区生态的修复工作,需要采用种植和 移栽植物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 先,利用播种的方式进行造林, 尤其适用于土壤含水量较 高、开阔度较大的地区。在选择播种植物时,应优先选取 适应环境条件的品种,以增强其环境适应能力,提高播 种后的存活率。其次, 部分地区在进行区域植被恢复工作 时,采用幼苗移植的方法进行造林。这种方法对土壤环境 要求不高, 并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在幼苗的培 育、运输和移植过程中, 要确保幼苗的完整性, 避免损伤, 有利于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修复系统,加快生态环境的 治理进程。
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保障措施
3.1 构建完善治理体系和监管制度
在矿山开发过程中,许多企业由于缺乏对地质环境的 保护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这是因为当地的地质环境 管理与治理制度不完善,给矿山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 响。因此,在矿山开发的进程中,必须对矿山的地质环境 进行持续的管理与治理。同时,由于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 机制不健全,也造成了地质环境的损害。目前,环保和国 土资源部的保护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基于这些情况,本文 从政府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 建议。
首先,矿山企业在开采资源时应建立健全的保护和管 理制度,以保护矿区地质环境。考虑到矿产资源分布的不 均衡,环境保护制度需要更加合理。为确保矿山资源得到 科学、合理的开发,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有针对性的环保制度。
其次, 在采矿和治理过程中, 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 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责任管理机制。国土资源部门 应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对相关企业实施严格的管理与监 督。同时,各部门的职责需要明确,按照“谁开采谁负责” 的原则,促使矿山企业提高对矿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意 识。采用保证金管理制度,即矿山企业在开发矿产资源的 同时,需要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并按照法律 规定交纳保证金。一旦发现矿山企业没有完成地质环境保 护和治理工作,或者未达到相关标准,相关部门将责令矿 山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必要的保护和治理工作,直至满 足保护和治理要求。有关部门可以利用保证金向社会公开 招标,寻找其他专业机构,以确保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的合理性,避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出现无人管理的情 况。
3.2 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明确各自职能
矿山的环境地质保护工作是一个高度专业且复杂的综 合性工作,涉及多个方面。由于工作效率低下,对矿山的 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无法按时完 成预定的进度、工作效率低下以及一些人对矿山地质保护 工作的漠视,这都会影响整体工作效率。此外,由于过分 关注经济效益,对矿山环保等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够,也导 致了低效率的问题。本文将分别讨论这两个问题。
首先,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引进先进的科 学技术,并将其与现有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技术相结合, 以适应我国的矿山生产条件。同时, 应快速提高开采工艺, 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供设备保障。 此外,专门的技术人员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 缺,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通过调整 工资、福利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其中。
其次,一些矿山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地质环境保护的 认识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因此,需要明确他们的职 责,这是地质环境治理的核心内容。只有工作人员清楚自 己的职责,才能增强工作责任感。此外,还需要加强监督, 了解工作人员的业绩并检查技术规范的执行情况。这样可 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最后,矿山的环境地质保护工作非常重要且复杂,需 要引入先进技术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同时,加 强对矿山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指导和监督,明确他们的职 责, 以提高工作效率。
3.3 制定固态废弃物处理方案,设计防止与治理泥石流措施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开采出少量无用的矿石,并且随着采矿的进行,固体废料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加。这 些金属废料如果不得到妥善处理,就会长期累积。受阳光 和雨水的作用,这些固体废料会发生化学反应,甚至产生 腐蚀性物质。微酸性金属盐可能会随降雨渗透到土壤中, 导致土壤酸化,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并对植被 和草地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矿山地质情况 采取具体的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
例如,在进行开采之前,应首先处理固体废料,以防 止环境污染。对已存在的环境问题,应成立专门的调查小 组,并采取相应对策。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生态修 复和环境保护战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分级,为不同区域 的矿产资源和环境污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此 外,采矿和修建交通公路等活动也可能对山坡植被造成损 害,引发山体塌陷,雨季时因山洪冲刷导致滑坡,给下游 居民和农田带来巨大威胁。为了选址土方堆放场地,在施 工过程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对 矿山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分批进行,预防滑坡的发生。同 时,矿山企业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采矿方法,并对其进行 优化选择。
从治理的角度来看,在泥石流流域可以采取绿化、蓄 水和拦截等措施,并在上游进行引水和蓄水工程,将清水 引至下游,以防止松散物与水流接触,从而避免泥石流的 发生。此外,需要建造堤坝来阻挡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并 在河流中间设置护城河,以保护房屋和农田不受冲毁。在 下游要做好排水工作,例如开挖排水沟,将泥石流引导至 大河,以确保周边农田和村镇公路的安全。另外,有效治 理和养护边坡是防止滑坡的主要手段,应根据滑坡的成 因,并根据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完善的生 态保护和治理分级制度,根据不同矿山地质条件采取不同 的保护和治理措施,同时根据矿井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因 地制宜的规划, 对矿井的地质环境保护进行分级。
3.4 土地复垦与土地整理
矿山企业在开采资源时,往往会占用大量的土地,造 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并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 的影响。特别是在露天采矿过程中,对周边植被、土壤造 成了很大的破坏,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而突出的排土场则 是造成人为泥石流的主要原因。矿岩爆破时会发出巨大的 噪音和震波,无论是爆破或运输,都会引起大量的尘埃, 成为污染源 ;而且,这些废水中还夹杂着有毒、酸性等化学物质,一旦排放出去,就会污染矿区的下游河流和地下 水,一旦含硫,就会发生自燃。最后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 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严重地影响着周边居民的生命 和生存。应及时采取对策, 以减少甚至杜绝此类行为。
3.5 加强治理项目管理
强化工程项目管理,可以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并 提高工程建设的可信度。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 :首先, 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工程的立项时,必须要有相应的资质 机构参加,同时,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监督各项工程的实 施 ;针对超大型工程,还需通过省、市、市等部门的协助, 才能有效地提升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其次,在治理工程 的管理中,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也就是矿山企业对环境 的保留 ;同时,也要进行清算, 对那些不配合管理的公司, 会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严厉的处罚,并将其公布在网站上。 这样才能让其他公司重视管理。
3.6 推行信息化管理
实施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升矿井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推进环保和治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利 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矿井地质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及时了解 矿井地质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 施,从而提高管理成果的可信度。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构建健全的动态监测系统,并获 取与之相适应的监测数据,从而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打 下基础。同时,应利用遥感、GIS、GPS等技术,建立地理 信息系统,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在数据 分类和属性标注方面,可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 筛选, 以确保数据的可信度, 满足用户的需求。
4 结论
总的来说,通过良好的制度建设,可以为相关工作的 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了制定方案的针对性 ;同 时也能够加速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并做好执法措施的执 行,从而增强矿山企业对制度的意识,加强治理工程的管 理。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还能够提高矿井的信息化管理 水平,开拓矿山的多渠道监管方式,对环境起到有效的监 控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矿井的治理和保护, 将促进矿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8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