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以巩义某矿山为例探讨矿山综合治理修复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24 15:43: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以巩义市某露天矿山为案例,研究分析了矿 山开采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 源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通过采用浮石清理、土地平 整、复垦绿化、修建道路和挡土墙等矿山综合治理修复技 术,实现矿产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协调发展。 为露天矿山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修复思路和建议。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矿山地质 环境问题,极大地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当地 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修复技 术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发 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 手,有助于切实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保障经济绿色高 质量发展。

  本文以河南省巩义市某露天矿山为例,经过现场实地 勘查,理清该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深入研究后提出 针对该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技术, 对我国矿山的综合治理 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1 矿区地质环境

  该矿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东南 123°方向, 直线距离 18km,距离大峪沟镇约 3.8km,主要开采矿种 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矿区面积 0.0591km2.310 国道经过大峪沟镇,向北可直达巩义市, 向北东可达郑州市上街区, 大峪沟镇与矿区之间为乡村的 村村通水泥路及部分运矿简易道路, 交通较为便利。
\

  矿区地貌属低山区丘陵区,整体地势呈西南部高, 东北部低,最高点位于矿区西北部山梁上,海拔标高约 +385m ;最低点位于矿区东部采坑底部,标高为 +290m, 相对高差 95m。矿区内地层出露简单,主要为奥陶系中统 马家沟组和零星分布的新生界第四系, 马家沟组(O2m) : 区内大面积出露,主要以浅灰—灰色厚层状石灰岩为主, 厚层状,隐晶质结构,其次为白云质灰岩,局部夹泥质灰 岩及薄层泥岩,上部具溶蚀现象及缝合线,下部含白云 质 ;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周边未开采的区域,与下伏各时代底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主要为棕黄色粘 土坡积物,厚 0 ~ 8m,平均 5m。矿区范围内地质构造较 简单,地层为单斜形态, 地层总体走向近东西向, 倾向北, 倾角 10°, 区内未发现大的褶曲及断层,岩石中节理、裂 隙较发育。近地表处裂隙充填有泥质对矿石质量有一定 影响。

  矿区内矿种为石灰岩,岩性较坚硬,抗压程度高,稳 固性好,属半坚硬 - 坚硬性岩石工程地质。岩石内裂隙相 对不发育,多为沟谷遍布因风化作用而形成的风化裂隙 或重力作用形成的卸荷裂隙,该裂隙对开采影响不大。矿 区范围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 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年平均气温 14.6℃, 年降水量 316mm ~ 990.6mm, 平均 583mm, 降水多集中 在七、八、九 3 个月 ;年蒸发量为 1612.4mm ~ 2563.0mm, 平均2136.4mm ;历年最大冻土带深度22cm ;最多风向为 西南,年平均风速为 3.4m/s。矿区内植被类型多样,乔木 有侧柏、大叶女贞,草本类有扫帚苗、狗尾巴草,护坡草、 拉拉草、葎草,长势良好。 据现场观察,已治理区土层厚 度 0.6m, 土壤肥力一般。

  矿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区内大部分开采面标高在 +303m 以上,仅在东部边缘存在投影面积 3514m2 的小采 坑,采坑开采标高为 +290m ~ +303m,采坑内集水面积 647m2.据了解,该区地下水位标高在 +300m 左右,对矿 床开采标高 +300m 以上区域无影响。矿区出露岩石为厚 层状石灰岩,近地表的岩石,浅部溶隙、裂隙发育,具有 一定的含水性。但其厚度仅 0.2m ~ 1.2m,矿区内没有断 层。所以, 对矿区未来开采没有影响。

  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1 矿山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DZ/T0286-2015),结 合该矿区基础资料分析、现状调查结论,本区地质灾害评 估灾种定为崩塌。通过实地调查,该矿已形成露天采坑, 平面投影面积为 8.6552hm2.开采坡度近 60°~ 90°, 边 坡岩性以黄土、灰岩为主,现场调查发现坡面随时有浮石下落,威胁对象主要为治理区进出人员及车辆,存在一定 安全隐患。现状条件下,地质灾害发育中等,规模小,地 质灾害危险性小。

  2.2 含水层破坏

  本区地下水仅属大气降水补给,构造、基岩裂隙溶隙 不发育,导水、储水条件差,相对隶属隔水层范畴。一般 大气降水多形成面流汇集流至矿区内部水塘, 直接渗入补 给地下水量小。现状进行了表土的剥离、局部的露采。开 挖标高一般在地下水位标高以上(据了解,该区地下水位 标高在 +300m 左右),矿区及附近村庄生产生活用水受开 采影响较小, 对区域地下水、含水层影响程度为较轻。

  2.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根据现场实地调查,矿区地形地貌问题主要是一处斜 坡渣堆和矿区的高陡边坡。

  斜坡渣石堆 :位于矿区水塘西北边的斜坡处,地表 已被严重挖损,高差 13m,坡度 60°, 平面投影面积为 748m2.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

  高陡边坡 :现场调查,治理区周围 60°~ 90°高陡 边坡环绕四周,多数已超出采矿证边界,陡壁基岩裸露, 视觉污染严重, 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大。

  2.4 土地资源破坏

  该 矿 原 采 矿 证 面 积 为 5.91hm2 ,其 中 灌 木 林 地 4.36hm2.草地 1.49hm2.采矿用地 0.06hm2.矿区土地资源 破坏表现在 :采矿对地面的压占, 矿山生产活动对土地资 源的挖损。地形地貌景观中已论述,渣石堆和高陡边坡影 响和破坏土地资源,改变了土地使用性质和功能,使原本 植被茂盛覆盖区变成采石场和渣石堆存区。

  采矿活动对当地的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是开挖、道路 建设和辅助系统等工程建设用地, 这些设施对土地的占用 基本是永久性的, 从而使这些土地失去原有的使用功能和 生态功能, 从而对局部的土地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该矿共破坏治理面积为 8.6552hm2.其中已经恢复治 理面积 1.4982hm2.已破坏未治理面积 7.1570hm2.依据该 矿所在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已破坏未治理区中,旱地 0.0965hm2.有林地 0.13hm2.灌木林地 4.7703hm2.其他草 地 0.9815hm2.村庄用地 0.0575hm2.采矿用地 1.1212hm2. 土地资源破坏较严重。

  3 矿山修复治理技术

  3.1 治理原则

  (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矿山的水 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及矿山地质灾害等地质环境问题, 采取科学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 (2)“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原则。以国家制定的技术规范为科学依据选择切实可行的治理修复技术, 注重环境 恢复治理的经济效益。依靠科技进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 避免矿产开发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3)工程复垦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采取工程措施, 实现土地的再利用 ;生态重建即通过一定的生物措施、植 被重建,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 者是前者的保障。所以,采取工程措施与生态重建是相辅 相成的统一结合体, 实现恢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效益优先,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开展 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恢复土地生产力为核心 的植被重建工程,防止情况恶化。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及主要农业结构,选择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实现生态、 经济、社会效益综合最优。

  3.2 治理技术

  3.2.1 浮石清理

  浮石是采矿时,遗留在边坡上的碎石,刮风时,碎石 会下落,造成安全隐患。该矿区周边高陡边坡上存在浮 石,因此需对其进行清理。根据矿区浮石分布的实际情 况,采用人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清理,首先考虑机 械清理,若受矿山采场地形等限制,机械清理不能满足 实际情况,则采用人工清理的方式,人工清理时必须在保 证作业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清理浮石时,要采用自上 而下的顺序,严禁自下而上作业,浮石清除后坡面平整顺 直,清理的浮石运送至露天低洼处进行填平处理。

  3.2.2 场地平整

  根据矿区实际情况,本次场地平整主要对象为矿区内 一处斜坡渣石堆和2块高低不平的地块。

  矿区内有一斜坡渣石堆,位于矿区水塘西北边的斜坡 处,地表已被严重挖损,高差 13m,坡度 60°, 平面投影 面积为 748m2.水塘西南处现状为三级台阶,矿区整体地 势呈西南高、东北低,综合考虑周围地形,同时与三级台 阶做好衔接,将该斜坡渣石堆修建为二级台阶,标高分别 为 +297m、+300m, 面积分别为 536m2、212m2.

  矿区北部和西部有两处地块,地块 1 面积 3263m2.地 块 2 面积 7431m2.现状条件下,场地内有少量渣堆,地 面不平整,设计将渣堆就地消化,平整后覆土复绿。平 整后的地块与矿区整体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相协调,方 便雨水汇入池塘,将地块 1 和地块 2 均平整为西部高、 东 部低 的 地势, 地块 1 标 高 +304m~307m, 地块 2 标 高 +306m ~ +308m, 地块 1 场地平整面积 3263m2.地块2场地平整面积 7431m2.

  3.2.3 复垦绿化

  本次绿化主要目的是遮挡裸露的基岩及陡壁,主要 在各平台上种植乔木、撒播草籽及攀爬类植物。栽植植物 前,需对场地进行覆土处理,考虑到复垦类型为有林地, 覆土厚度为 60cm。

  在新修道路靠近草地两边种植行道树,株距为 1.5m×1.5m, 共栽植 173 株。在新修建的平台上种植侧柏, 侧柏, 喜光, 幼时稍耐荫, 适应性强, 对土壤要求不严, 在 酸性、中性、石灰性和轻盐碱土壤中均可生长。两平台面 积共 758m2.株距 1.5m×1.5m, 共栽植侧柏 238 株, 为了 提高绿化率,同时点播树籽。在地块 1 和地块2 上种植侧 柏, 地块面积共 10694m2.株距为 1.5m×1.5m, 共栽植侧 柏 4753 株,为了提高绿化率,同时点播树籽,由于地块 1 和地块2 紧邻高陡边坡,因此在地块靠近高陡边坡一侧种 植爬山虎, 株距 0.5m, 栽植爬山虎 678 株。

  3.2.4 修建道路和挡土墙

  矿区道路为土路,给矿区的运输造成不便,为了方便 矿区土地平整、绿化工程以及后期运输,在矿区修建一条 主干道, 宽 4m, 长 462m ;一条岔道, 宽 3m, 长 100m, 均 为200mm 厚泥结碎石路面, 路面面积2148m2.为了保证新修建的平台所覆表土不被雨水冲刷而流 失,在各平台区外边缘砌筑挡土保水岸墙,保证覆土的稳 定性。修建挡墙为浆砌石挡土墙,宽 0.5m,高 4.2m,两平 台处的挡土墙总长度为 117m。

  3.2.5 养护工程

  养护期为 3 年,以浇灌养护为主,养护用水为治理区 内水塘存水,若水量不够可用村庄的吃水井,水量有保 证。浇水次数, 种植后第 1 个月, 头 3 天,每天 1 次 ;4 ~ 9 天,每3天1次 ;10 ~ 30天,每10天一次,共7次,先保 证成活。第二到第四个月,每20 天 1 次,以后每季度 1 次, 直至养护期结束。共需养护浇水23 次。用水量 :乔木每次 100kg, 攀爬类植物每次 75kg。

  3.3 效益分析

  3.3.1 社会效益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属公益性、社会性项目, 其价值具有间接性、潜在性和长久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减灾、防灾及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方面,将对后续类似矿山 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起到“示范工程”效应 ;该项目工作有助于缓解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适应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防止地质灾害发生,保障矿区及 周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采矿对土地资 源的破坏,设计的实施可恢复土地功能。通过设计的实施 可及时恢复项目区内土地功能,发展经济,为构建和谐农 村、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

  3.3.2 环境效益

  水环境效益 :场地内降雨通过排水系统进入场地内 水塘,用于后期的植被养护及耕地浇灌,充分利用水资 源,使发挥最大效益。

  大气环境效益 :通过治理工程,避免了堆积废石与大 气的直接联系,基本阻断了有害粉尘进入空气的通道,同 时缓解了排土场堆积物氧化造成的大气组分动态变化。

  绿地效益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因地 制宜、因害设防,采取削、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 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设计实施后,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消除了矿区高陡采坑边坡, 治理区内均进行植树及撒播草籽进行绿化, 一方面利于区 内地貌景观建设, 另一方面通过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 产力,使旱地、有林地得以恢复,同时增加了环境容量。 对改善大气质量、当地地形地貌景观具有重要作用。

  3.3.3 经济效益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是防灾工程,防灾工程是防治 和减轻正在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为主要目的工程。防灾 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由减灾效益和增值效益两部分组成, 并以减灾效益为主,增值效益为辅,或只有减灾效益而没 有增值效益。如果不对损毁土地进行恢复治理,一方面严 重影响区内农业生产,从而增加企业赔偿费用,给企业造 成持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等级, 土地使用价值下降。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有利用农业生 产,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4 结论

  开展矿山综合修复,是构建优美矿山环境的必然要求 和必经之路,有助于矿产资源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实现资 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选用适宜 的矿山综合修复技术显得至关重要。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7890.html
本文标签: 露天矿山 ,修复 ,治理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