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基于素养导向下培养建模能力的策略研究 ——— 以“一轮复习中人船模型”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11 14:00: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将物理建模能力, 放在了的重要地位.在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 的复习,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以“人船模型”为实例,分析如何在高三一轮复习教学 中培养物理建模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建模解题本领.

  关键词: 物理建模,建模能力,人船模型.建模方法

  1 问题背景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指出,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其中“科学 思维”是从物理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 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可见,模型建构是科 学思维的核心要素,建模能力是科学思维的重要能 力指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在素质教育下高 考考查内容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 备知识”.其中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合理运用科学 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 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思维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应当能够 通过敏锐的洞察能力,发现复杂、新颖情境中的关键 事实特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学生的学习不是主要记忆大量的事实,而是要 通过主动活动去把握知识的本质.知识的本质需要 通过典型的变式来把握,从变式中把握本质及物理 模型.同样,一旦把握了知识的本质便能够辨别所有 的变式,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就是应用建模能力 的过程.

  2 一轮复习对物理建模能力的要求

  物理模型是指将实际问题通过分析与抽象,突 出其重要的因素,忽略次要的因素,实现对物理对象 或物理过程简化,以便于问题处理.物理建模是指在 实际的物理情境中,构建相应的物理模型,并应用模 型进行分析,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物理建模能力是 指在进行物理建模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所体现出来 的综合能力.

  《课程标准》中将物理建模能力的水平划分为 五个层次,见表 1.

\

 
  物理建模的本质是将物理知识高度概括,抓住 物理问题的主干,建立清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教学 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真实情景———建立模型———解 决问题———模型变换的建模过程中,通过灵活的运 用物理模型分析,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建立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尝试建模的过程,其 实就是物理知识内化和迁移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加 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 创新能力.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 全面梳理知 识点,巩固基础,查缺补漏,重视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知识,拓展情境灵活应用.因此,就物理建模而言,学 生的水平应达到水平 3: 能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根 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模型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3 案例分析

  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建模思 想,掌握建模方法,模仿教师建模方式,鼓励学生通 过临摹来寻找解题的突破口.从一道题出发,引导学生通过: 文字信息→物理情境→ 物理模型→ 数学方 程,最终解决问题.审题就是知识的一种转化过程. 通过审题将题目中的数、形、语分别转化为物理量、 物理图形、物理对象,通过已知条件对过程进行简 化,根据物理模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解决问题.教师 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解题”,还要有意识 地带领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找到相应的物理模型, 展示其中的具体过程,提高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 物理模型的能力.通过“人船模型”为例,改变一些条 件,进行变式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 可以找一些情境不同但是所用模型相同的题目让学生 训练,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找到共性,从而建立物理 模型,用相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建模意识建 模能力.

  “人船模型”的核心知识包括: 动量守恒定律、 反冲、运动分析.

  例 长为 L、质量为 m船 的小船停在静水中,质 量为 m人 的人由静止开始从船的一端走到船的另一 端,不计水的阻力,则人走多长的距离就可以走到船的另一端?s人 = l/m人+m船xm船总结人船模型基本特点,如图 1 :
\

 
 
  变式 :如图 2 所示,在一只大气球下方的长绳上,有一个质量为 m1 = 50kg 的人( 可以把人看做质点).气球和长绳的总质量为 m2 = 20kg,长绳的下端刚好和水平面接触.当静止时人离地面的高度为 h = 5m.如果这个人开始沿绳向下滑,当他滑到绳下端时,他 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多少米?

\

 
  拓展 1 如图 3 所示,长为 L、质量为 M 的小船 停在静水中,质量为 m1 和 m2 的两个人站在船的两 头,由静止开始从相向而行,恰好在船的中部相遇. 不计水的阻力,则船相对地面的位移为多少?

\

 
  拓展 2 如图 4 所示,一质量为 M,半径为 R 的 光滑圆环,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 m 的 小物块从与圆心 O 等高处,开始无初速下滑,当到 达最低点时,圆环对地的位移 s环 多大?等效替换思想解决这类问题,把二维的复杂运 动转化为求解单一直线运动问题,或者转化为求解 单一方向的问题,从而极大地简化了求解过程,并能 更直观深刻地理解问题的物理本质和物理意义.在 此基础上可以对系统做出快速的定性分析.同时使 求解过程变得简单快速且提高了正确率.对于同一个模型,以多个问题呈现,每一个问题 与前一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变化,每一 问都使学生的 思维产生一次飞跃,由浅入深,思维水平螺旋式上 升,所涉及的知识点逐步拓展.同时又将模型在不同 情境中的差别变化逐一展示,使学生在应用模型的 过程中知道模型的核心突破口,遇到实际问题解决 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


\

 
  4 总结

  提高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 掌握物理知识点,提高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升一轮复习的效果.要提高学生的物理建模 能力,一是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 渗透物理模型和建模思想.在一轮复习中及时归纳 过程模型的特点,利用模型复习相关知识,强调每种 模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突破点和关键点,甄别模 型在具体情境应用过程中的细微差别,展示建模的 过程和利用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发 现利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优点,更愿意用物理模 型解决实际问题.在建立模型和应用模型过程中,提 高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二是教师可以在复习课上 利用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将实际情境中的复杂 问题分解为一系列逐步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的逐层推进,理顺其中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学会识别问题,找出规律,解决问题,不断提升物理建模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M].北京: 人 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2873.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