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美育作为“五育”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育视角下,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始终秉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利用一些独具特色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并通过情境创设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育;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示范与学生自主创作为主。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受到限制,也对个人审美素养形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激发学生审美意识,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并基于美育思想,为学生构建认知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高效课堂,进而为学生审美素养的快速养成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一、展示新颖作品,激发审美意识
初中阶段开设美术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灵、一种创造美的思想意识,而这一过程则需要教师通过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完成。基于这一思想,教师可以紧紧围绕美术教材内容,通过挖掘和网罗一些经典的、独具特色的美术作品来开展教学活动,这对激发学生审美意识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在选取美术作品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作品的适用性。即选取的美术作品应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并且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这类作品更具感染力与吸引力,能够快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第二,作品的简洁性。即选取的美术作品,从结构布局到颜色搭配,应当简单易懂,切忌选择一些抽象的美术作品,容易给学生造成审美错觉。第三,作品的延展性。即作品的立意、题材、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并能够予以延伸,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美术创造技巧。只有遵循以上原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以“春天的畅想”单元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将事先收集的有关春天的美术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为了丰富学生审美情感,应当选取不同类型作品,使学生了解更多美术创作知识。比如吴冠中先生的油画《初春》,张德峰先生的雕塑作品《春风》,以及赵云龙先生的水彩画《初春的阳光》,它们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在油画《初春》中,画家将素白的墙作为创作背景,并在上面画下了许多爬山虎的藤线,从这些错乱交织的藤线中可以看出,春之新芽正在孕育,春风中的垂柳正在召唤着远处的燕群。整幅作品均以素色为主,将初春万物复苏景象描绘得惟妙惟肖。而《春风》及《初春的阳光》中,作者运用娴熟的技艺将春天美丽、妖娆的景致刻画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时,能够快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很容易走进作品所诠释出来的真实意境里,进而从心底迸发出对美术的赞叹之情。通过这些经典美术作品熏陶,学生视觉神经将受到更加强烈的冲击,审美意识也将被慢慢唤醒。
可见,发现美、挖掘美的过程需要一个参照物的渲染与激发,如此才能逐渐形成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审美意识,而这一过程当中的参照物便是教师选取的美术作品。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师应当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对作品内容、类型、架构、层次进行仔细斟酌,然后遵循“优中选优”原则,确定最终需要展示的美术作品。这种集众家之长、汲众家精华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对作品中的“美”产生更加深刻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再单纯去抠某一类型美术作品,或者美术创作技巧,而能够吸取更多创作经验。这些经验一旦累积,创作灵感也将源源不断。学生在欣赏名人名家作品时,通常会带着崇拜或者仰慕的心情去欣赏和品味,学生将更加专注投入作品品鉴氛围中。这时,多数学生都会主动模仿,经过长时间锻炼和模仿,创作进步空间也将越来越大。
二、创设真实情境,丰富审美体验
真实的教学情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审美素养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现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真实场景,在这一场景启发与引导下,学生可以将个人审美潜质表露出来,进而产生更多新颖创意。为了带动和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划分为4个合作小组,在小组成员确定后,利用多媒体设备或者现有的教学工具营造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真实场景,然后,给各小组预留足够思考讨论时间,让学生围绕这一场景创作一个独具特色的美术作品。创作与创意结束后,分别从每个小组中选择一名学生代表将本小组创意表达出来,教师逐一进行客观公正评价。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小组讨论与思考过程也是体验美、挖掘美、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
以“增一分活泼,添一分情趣”知识点为例,本单元主要是学生通过自主制作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来展示个人艺术潜质。为了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在讲授之前,教师首先给学生播放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比如,学生所熟知的剪纸艺术。据史书记载,早在我国北朝时期,剪纸艺术就已经出现,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到了隋唐以后,我国剪纸艺术日趋繁荣,而且剪纸造型越来越丰富,甚至出现了剪纸行业与剪纸名家。而在明清时期,我国的剪纸艺术已经发展到高峰期。在学生对我国剪纸艺术有所了解之后,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比较著名的剪纸作品,像《喜鹊登枝》《四季花》《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柿子和如意》等。当这一真实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引导学生对剪纸作品与剪纸艺术的发展史进行讨论和研究,然后发挥团队合作力量,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剪纸作品。比如,第一小组在欣赏了《四季花》剪纸作品之后由感而发,创作“牡丹花”剪纸作品。虽然学生并未完全掌握剪纸技艺,但是,这个亲自动手完成的作品意义深远,这对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对学生来说,好的创意源自于外界的某种刺激,而创设真实情境,恰恰可以起到刺激学生敏感神经的效果。尤其在活生生的带有动感元素的场景出现以后,学生的关注焦点将全部集中在场景当中。每一位学生将用心去观察和体会场景中所蕴藏的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然后再成为场景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这一角色转换,使学生的审美细胞越来越发达,当审美细胞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学生脑海中也将产生更多新颖创意与新奇想法。出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考虑,美术教师应当把情境创设法与整个教学流程完美融合到一起,并借助真实场景所释放出来的美的信号触及学生大脑神经。大脑神经经常受循环往复的冲击与刺激,创作灵感也将如同潮水滚滚而来。当学生沉浸在真实场景时,教师可以扮演辅助指导角色,对学生产生的疑问随时予以解答。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学习兴趣也将更加高涨。
三、利用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动力,学生才能真正汲取知识养分。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从这段经典论述中可以看出,实践力是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基于这一理论,在美术教学课堂,教师应当坚持“放眼看、走出去”原则,即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实践、自主动手机会,尤其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时,更应该注重其实践力的锻炼。学生只有走出课堂,才能自主寻找和发掘生活中的美,才能在实践中创造更多美的事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专门为学生量身订制一套室外实践体验活动,活动主题应当紧扣现实生活,然后让学生从生活当中感受和体验真正的美。
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为例。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如何利用所学的美术知识来设计一款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关的美术创意作品,或者以保护环境为主线,创作一个独具特色的作品。过去采取的教学方法以鉴赏、聆听、自主创作为主,限制学生想象力发挥,对审美素养形成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题的课外写生实践活动,然后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或者走进公园、森林,让学生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在写生活动开始之前,学生应当认真观察和留意身边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并将这些景物的突出特点记录下来,进而为写生创作积累更多参考素材。在写生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亲眼看到的与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景物进行写生创作。比如,有的学生在看到公园里平静的湖面以后,突发奇想,将一些珍贵的鸟类也融入到画作中,当鸟类与湖面构成一幅和谐共处的画面时,此次写生实践活动的主题也表现得更加明显。
通过举办类似的课外实践活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产生以下积极影响:第一,拓宽学生美术创作视野。学生始终坐在教室里,始终跟随教师教学节奏,长此以往,大脑思维意识也将停留在初始位置,美术艺术审美认知力也将慢慢弱化。而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大脑思维被瞬间激活,创作灵感也更加丰富,学生能够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美术作品。第二,锻炼和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初中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期间,很多学生缺乏审美眼光,无论是鉴赏美术作品还是创作美术作品,都不会产生独到见解,而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而通过课外实践锻炼,学生审美视角发生变化,从课堂直接跳跃到课外,这种视角转移,可以帮助学生领略到更多课堂之上没有接触过的新鲜事物。当新鲜事物在脑海中的蕴藏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个人创作欲望也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第三,美术鉴赏与创作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气呵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磨炼的过程。通过实践活动,既磨炼了学生意志,也增强了学生审美意识,当这种意识变得清晰而明确以后,学生鉴赏力与创作力自然会提升到新高度。
四、结语
在美育视角下,美术教师应当顺应新形势,不断对教学方法与流程予以创新和改进,并且始终围绕学生审美需求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进而在增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为其审美素养的形成注入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徐竞.新课改下初中生美术创新能力养成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6):95-96.
[2]蔡风.中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析—评《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7):128.
[3]蒋艳.游弋于整体与局部之间—一堂美术写生课的教学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4):64-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