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新疆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备战铁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27 11:35: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备战铁矿是新疆西天山阿吾阿勒铁铜金成矿带上具 有代表性的铁矿床之一 , 其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 火山岩中 , 铁矿形成后遭受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及热液蚀变。本 文在野外勘查工作的基础上,选取矿区内不同类型样品,进行 了系统的岩相学特征及显微测温测试分析,进一步探讨研究区 流体包裹体性质。结果显示,备战铁矿普遍发育原生NaCl-H2O 体系包裹体,与其共生的还有两相 H2O-NaCl-CO2 体系包裹体 和含子晶的多相包裹体。成矿早期热液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 温度为 350℃~ 440℃, 盐度 16 ~ 22wt.% NaCl equiv, 表现为高 温、高盐度特征 ;成矿晚期硫化物阶段,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290℃~ 340℃, 盐度4 ~ 12wt.% NaCl equiv, 以中温、中低盐度 为特征。

\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矿床,不同矿床类型几乎都是从成 矿流体中形成的, 但并非所有的流体都能形成矿床, 到底需要经 历怎样的过程,才能使流体演变成为成矿流体,最终形成矿床 呢?于是成矿流体的研究为开启矿床成因这一神秘大门提供了 一把钥匙。流体包裹体则是唯一保留在矿物中的成矿古流体, 是 用来研究和了解成矿流体体系的最佳对象,能更好地指示成矿 流体演化过程, 与此同时, 流体包裹体中的物质成分也是探索相 关地质过程的密码。

  前人对备战铁矿床开展了一系列不同方向的地质研究工作, 其中流体包裹体研究主要集中在流体包裹体测温、盐度、成矿流 体密度及压力、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等方面。但到目前为止,已 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较少,相关的论文大部分集中在成矿特征、 成矿规律研究等方面, 对成矿阶段的划分还存在一些分歧, 对矿 床矿环境、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的研究也还比较薄弱,希望能通 过本次流体包裹体研究, 提升备战矿床的研究程度, 为矿床勘查 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 区域地质背景

  备战铁矿床区域上位于伊犁—伊赛克湖微板块之阿吾拉勒—伊什基里克晚古生代裂谷系东部,其北部以尼勒克断裂为 界与博罗科努早古生代岛弧—弧后带相接,南部以那拉提南缘 断裂为界与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相邻。区域上出露的地层有 古元古界那拉提岩群、上泥盆统艾尔肯组、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 组、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下— 中侏罗统水西沟组和第四系。区 内岩浆岩分布广泛,从岩基、岩株、岩脉、岩墙均有出露,以中 酸性岩体最为发育, 侵入时代以石炭纪为主。

  区域褶皱构造以夏格孜达坂向斜为主体,发育于石炭系大 哈拉军山组火山 - 碎屑岩中,呈北西向展布。两翼与相邻地层均 为断层接触,南翼总体产状为 230°∠ 60°,北翼总体产状为 40°∠ 50°,西部为紧闭褶皱,轴面直立,产状40°∠ 80°,东 部则趋于宽缓。断裂构造规模大小不一,以压性、压扭性逆断层 为多, 正断层较少, 大都表现出长期活动的特点。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阿克沙克组 及第四系。其中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三段为含矿地层,主 体分布于矿区南部, 少量分布于矿区北部尼勒克断裂以南区域, 整体呈近东西向条带状展布。与上覆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 四段呈整合接触,与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呈断层接触,下部未 见底。

  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三段主要由一套滨海相火山碎屑 岩、火山熔岩、沉积岩组成, 岩性为深灰色凝灰岩、黑色玄武岩、 磁铁矿体、灰色(玄武) 安山岩、灰白色英安岩、大理岩、砾岩、 砂岩等。

  2.2 主要的岩石类型

  本次研究系统采集了矿区主要岩石的岩矿鉴定样品,自北 (矿体顶板) 向南(矿体底板),矿区主要岩石类型分别为阿克沙 克组片理化薄层状细晶大理岩、大哈拉军山组的英安质凝灰岩、 千枚岩化英安质凝灰岩、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千枚岩化英安 质沉凝灰岩、英安质角砾凝灰岩、凝灰质千枚岩、片理化含石英 (≤ 5%) 细晶灰岩、含石英透闪石绿帘石岩、大理岩(结晶灰岩)、含矿绿帘石矽卡岩、磁铁矿体、透闪石化英安岩、透辉绿帘黝帘 石矽卡岩、透闪绿帘石(黝帘石 + 碳酸盐) 矽卡岩、含绿帘石石 榴石脉的透闪透辉石矽卡岩、变余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变余英安 质含角砾凝灰岩和正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等侵入岩体。

  2.3 成矿期及矿化蚀变特征

  通过对研究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矿体追索与工程编录, 再结合围岩蚀变、矿化组合和矿化特征的差异, 初步将该矿区铁 矿床的成矿期次划分为早期热液成矿期、晚期硫化物成矿期和 表生成矿期共三个成矿期五个成矿阶段。

  早期热液成矿期 :以生成各种钙、铝、铁的硅酸盐矿物为特 征,根据矿物的共生组合和交代关系, 进一步划分为早期热液成 矿阶段和氧化物阶段。其中氧化物阶段为磁铁矿的主要形成阶 段,在显微镜下可见磁铁矿交代纤维状的闪石类矿物形成交代 假象结构等, 脉石矿物有电气石、绿泥石等。

  晚期硫化物成矿期 :以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 化物的大量出现为特征,金属硫化物呈脉状、浸染状、条带状分 布,同时伴有菱镁矿、方解石、石英等脉石矿物。该成矿期内根 据矿物的共生组合和交代关系进一步划分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 化阶段。

  3 流体包裹体研究

  3.1 样品采样和测试方法

  本次研究分别采集了备战铁矿 ZK005 钻孔 350m、ZK005 孔 251m、ZK005 孔 668m、ZK805 等钻孔内不同深度的岩心样品, 分析其流体包裹体特征。在室内研究过程中, 首先对野外样品进 行精心挑选, 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薄片磨制, 形成厚度约为 0.3mm双面抛光的薄片,把制好的薄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寻找 流体包裹体。根据矿物组合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合采样深 度判断成矿期次的早晚,对不同期次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观 察,选出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包体, 在薄片上用记号笔标明位置 并对所选包裹体进行编号。在本次研究中, 虽然矿石中的脉石矿 物中所包含的流体包裹体报告少、粒径小、不易观察,但在方解 石中流体包裹体较为丰富, 因此, 判定本次测试分析包裹体的寄 生矿物主要为脉石矿物方解石。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在长安大学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 实验室流体包裹体室进行,分析仪器为英国产Linkam-MDS600 冷热台,仪器测定的温度范围为 -195℃~ +600℃,分析精度为 ±0.2℃, <30℃ ;±1℃, <300℃ ;±2℃, <600℃。

  3.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通过镜下观察,本次采集的样品中流体包裹体可划分为 H2O-NaCl 型包裹体(Ⅰ型)、H2O-NaCl-CO2 型包裹体(Ⅱ型)、含子晶的包裹体(Ⅲ型) 三种类型。

  Ⅰ型为H2O-NaCl体系包裹体, 包括富液两相包裹体(Ⅰ a)、 富气相包裹体(Ⅰ b) 和纯液相包裹体(Ic)。其中, Ⅰ a 型为富液 相L+V两相H2O-NaCl 体系包裹体,占流体包裹体总量的 60% 以上, 其体积变化较大, 一般为 1µm×2µm ~ 8µm×5µm, 形 状为椭圆形、蝌蚪状、负晶形和不规则形等,气相体积分数通 常在 5% ~ 15% ; Ⅰ b 型为富气相两相包裹体,占包裹体总量 的 5% ~ 10%,包体形态为近等轴状的椭圆形,气相体积分数占 75% ~ 80% ;Ⅰ c 型为纯液相包裹体,总量较多,在室温下呈纯 液相产出, 大小一般为 3µm ~ 8µm, 形态为不规则形、管状和椭 圆形等。

  Ⅱ型为H2O-NaCl-CO2 体系包裹体,在所测样品中总量少, 占包裹体总数的 15%,其进一步可划分为Ⅱ a 型、Ⅱ b 型。其中 Ⅱa为三相H2O-NaCl-CO2 体系包裹体,由水溶液、气相 CO2 组 成,包体大小与H2O-NaCl体系包裹体一致,形态一般为椭圆形 和不规则形等,呈孤立状或与Ⅰ a 型包裹体相伴生产出,一般为原生包裹体 ;Ⅱ b 为两相H2O-NaCl-CO2 体系包裹体,该类包裹 体较少。

  Ⅲ型为含子晶的三相包裹体,其数量少,占包体总量的 5% ~ 8%, 由立方体的子晶 +液态 +气态包裹体组成, 零星分布。 该类包体中气态的包体体积比较小,有时在室温条件下仅可见 到固相和液相两相。

  3.3 流体包裹体的测温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对于 Ia 型包体主要观测的相变温度有 :均 一温度、均一相态、初熔温度、冰点温度 ;对于Ⅱ a 型包体所观 测的相变温度有 :初熔温度、CO2 笼形物融化温度、CO2 部分均 一温度、完全均一温度。然后根据相关相变温度计算流体的盐度 和密度及捕获压力等参数。

  计算过程中,由于 Ia 型包体为典型的NaCl-H2O体系,其盐 度计算采用下列公式(HallDL, 1988) :

  S=0.00+1.78Tm-0.0442Tm2+0.000557Tm3

  式中,S 为流体的盐度,单位为 NaCl 当量质量百分数 [w (NaCl) %], Tm 为冰点下降温度。

  其密度计算采用的公式(刘斌等, 1999) 如下 :

  ρ=(0 .993531+8.72147×10-3 ×s-2.43975×10-5 ×s2 )+ (7 . 11652×10-5-5.2208×10-5 ×s+1.26656×10-6 ×s2 ) ×t+ (-3.4997×10-6+2.12124×10-7 ×s-4.52318×10-9 ×s2) ×t2

  式中, ρ 为密度(g/cm3),s 为盐度 [w(NaCl) /%], t 为均一 温度。

  Ⅱ型包裹体的盐度利用 CO2 笼形物的熔化温度求得

  (CollinsPLF, 1979),即 :

  S=15.52022-1.02342t-0.05286t2

  式中,S 为流体的盐度 [w(NaCl) %],t 为笼形物融化温度 (℃)。

  本文主要讨论 Ia 型包裹体的测温结果,共完成了 63 个测点 的均一温度和冰点测试分析。主要测试分析结果如下 :

  ZK005 钻孔 251.9m 处 2 个测点, 包裹体尺寸均为 3×2um, 气 - 液比分别为 45% 和 65%, 均一温度分别为 366.5 和 420℃,冰 点未测得, 盐度为 0.密度分别为 0.55g/cm3 和 0.41g/cm3.

  ZK005 钻 孔 350m 处 共 34 个 测 点,包 裹 体 尺 寸 大 多 为 2um ~ 5um×1um ~ 3um, 少 量 达 7um ~ 8um×4um ~ 5um ; 气 - 液 比 大 多 10% ~ 30%, 少 量 达 50% ~ 75% ;均 一 温 度 264.9℃~ 441.1℃ ;冰点大多为 -5℃~ -10℃之间,少量为 -20℃ 左右,其中一个测点为 10℃ ;盐度一般为 5% ~ 10%,少量在 17%左右 ;密度为 0.52g/cm3 ~ 0.88g/cm3.

  ZK005 钻 孔 668m 处 共 21 个 测 点,包 裹 体 尺 寸 大 多 为 2um ~ 4um, 气 - 液比 5% ~ 35%, 均一温度242.6℃~ 421.9℃, 冰点在 -2.8℃~ -14.5℃之间,盐度 0% ~ 16.53%, 密度为 0.47g/ cm3 ~ 1.13g/cm3.

  ZK805 钻孔共 6 个测点,包裹体尺寸大多为 2 ~ 3um,气 - 液比40% ~ 70%, 均一温度 320.3℃~ 449.3℃,冰点在 -4.7℃~ - 5.6℃之间, 盐度 0% ~ 8.59%, 密度为 0.32g/cm3 ~ 1.07g/cm3.

  经统计分析,研究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具有两个峰值,分别 为290℃~ 340℃、360℃~ 450℃,该温度区间基本能反映矿床形成具有两个阶段。

  包裹体的盐度范围也出现两个峰,即 4 ~ 12wt.% NaCl equiv, 16 ~ 22wt.% NaCl equiv ;众值在4 ~ 12wt.% NaCl equiv, 具有中 - 高的盐度特征。

  本 次 计 算 得 出 的 研 究 区 流 体 包 裹 体 的 密 度 为 0.41g/ cm3 ~ 1.13g/cm3.平均为 0.68g/cm3.从密度与盐度、均一温度 的关系可见, 均一温度与密度之间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盐度 与密度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4 成矿流体特征探讨

  研究区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表明,流体包裹体类型上发 育NaCl-H2O 体系包裹体,与其共生的有两相 H2O-NaCl-CO2 体 系包裹体和含子晶的多相包裹体,它们均属于成矿阶段的原生 包裹体。

  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果表明,原生的气液两相包裹体以富M ine(矿)产ral re(资)源sources液相包裹体为主, 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很宽, 为240℃~ 450℃, 主 要呈现二个温度区间,分别为290℃~ 340℃和 350℃~ 440℃, 相 应 的 盐 度 也 表 现 为 4 ~ 12wt.% NaCl equiv 和 16 ~ 22wt.% NaCl equiv 两个区间。包裹体的密度为 0.41g/cm3 ~ 1.13g/cm3. 平均为 0.68g/cm3.反映了矿床成矿过程中早期以高温、高盐度 为特征,成矿温度在 350℃~ 440℃,相应形成高温的热液矿物 组合 ;晚期以中温、中低盐度为特征,成矿温度290℃~ 340℃。 同时, 均一温度与密度之间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盐度与密度 之间为正相关关系。

  从包裹体的成分上,含 CO2 包裹体普遍发育, 与NaCl-H2O 共存,且均一温度相近、密度和盐度相近,可能意味着区内在成 矿阶段并不存在着流体的沸腾现象。分析样品见到含子晶的多 相包裹体,可能属于早期热液阶段流体,岩体矿化过程中,分离 出的 K+ 、Na+、Ca+ 等离子转入流体内的结果,致使流体的浓度 加大。最终,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和分析结果,与研究区 成矿阶段的划分应该是吻合的。

  5 结论

  (1) 根据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果表明, 包裹体呈现的均一温 度二个温度区间和盐度具有的两个峰值与成矿阶段的划分是吻 合的。可以认为备战矿区的早期热液成矿期以高温、高盐度为 特征,成矿温度在 350℃~ 440℃ ;晚期金属硫化物成矿期以中 温、中低盐度为特征, 成矿温度290℃~ 340℃。

\

  (2) 矿床中存在含子晶的多相包裹体, 说明成矿溶液的盐度 较高,同时,矿区赋矿英安质凝灰岩中方柱石化以及磷灰石的 出现,说明本区的铁可能是氯化物、氯铁络合物的形式进行迁 移。主要矿化温度在 350℃~ 420℃,是属于成矿元素络合物水 解最强烈的温度值,所以将此温度看成有利的矿化温度是值得 参考的。

  (3) 与新疆西天山阿吾拉勒铁铜金成矿带备战铁矿床的成 矿温度相关的研究目前仍较少,本次研究成果尚属首次发表类 似研究成果,希望本次成矿温度研究能对矿床成因分析起到一 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希望该研究能引起学术界对备战铁矿成 矿温度研究的兴趣。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0206.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