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西藏赛北弄锡矿床遥感蚀变特征

发布时间:2023-07-25 13:53: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赛北弄锡矿属羌南 - 保山地块,由西沟口、西山、东 坡和马部果四个矿化段组成。区内褶皱及脆、韧性断裂发育,形 成良好的控岩控矿空间,成矿潜力良好。利用ETM+ 遥感数据提 取与矿化有关的羟基与铁染蚀变异常, 对西藏赛北弄矿区遥感特 征进行解译总结, 寻找矿化现象与地质构造现象之间的关联性。

  遥感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为矿区圈定及找矿预测提供了全新 的技术手段,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矿物精 细识别、成矿背景研究及找矿预测等方面。吴一全等将波段比值 法、主成分分析法和 SVM 相结合,在 ETM+ 影像中提取羟基蚀变异常及铁染蚀变异常信息 ;张焜等首次通过比值法和主成分 分析法提取国产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中的含铁矿物蚀变异常信 息 ;刘成等通过混合像元线性分解模型对卧龙泉地区进行了粘 土矿物的蚀变信息提取 ;张宗贵等从岩矿光谱特征入手,利用 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成像光谱数据, 开展成像光谱遥感矿 物识别 ;唐淑兰等结合PCA、多尺度分割及 SVM 利用加权融合 后进行地温反演,依据地表热异常识别出规硅化蚀变带。另外,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直观地获得蚀变矿物的位置、形态、范围和分 布特征等信息, 为进一步成矿预测提供相应的证据。
\

  赛北弄研究区是我国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重要的找矿远景 区,矿区内已开展了关于矿床学和矿物学的一系列研究 ;向天 秀等通过对成矿流体、成矿温度及包裹体成分研究推定了赛北 弄锡矿热水溶液主要来自于岩浆,并将矿床划定为岩浆期后气 成热液高 - 中温充填交代型锡矿床 ;申屠保湧等选取矿区角砾 岩型和细脉型两种锡石单矿物进行测温,指定早矿化阶段锡石 的形成温度为 300℃~ 320℃,划定矿床属于中温热液矿床 ;邱 军强等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及重砂异常 特征, 进行了找矿靶区圈定。作者在前人对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化 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之上, 以遥感技术对蚀变信息提取, 对赛北 弄找矿远景区进行遥感异常分析。

  1 区域地质概况

  赛北弄锡矿是西藏地质队在境内发现的第一个原生锡矿床, 位于昌都北西类乌齐县类乌齐区南西月 5km 的赛北弄—马部果 一带,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三江流域中段北部,澜沧江和怒江结 合带之间,大地构造位置属于羌南 - 保山地块,由西沟口、西山、东坡和马部果四个矿化段组成,东部与娘涌中酸性浅成脉岩发 育区相连。区内主要出露前奥陶纪 - 中三叠世、前石炭纪、晚三 叠世 - 中侏罗世地层 ;岩浆活动较弱,仅有少量岩体呈岩株、岩 枝状分布。区内北西 -南东向褶皱及脆、韧性断裂发育。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质特征

  赛北弄矿区位于长毛岭陆缘盆地,属于君达 - 类乌齐成矿 带。区内地层相对简单,主要为上三叠统巴贡组。岩性为一套灰 黑色 - 黑色岩屑的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斑岩,常发育不连续 粒序层理, 其上部及下部含少量生物介壳灰岩, 岩层见角岩化蚀 变现象发育。

  矿区位于羌塘 - 三江陆块的中生代长毛岭 -左贡复向斜东北 部,北澜沧江断裂带南西侧。矿区内发育两期构造 :①轴向呈 190°~ 110°的长毛岭 - 左贡大复向斜中的一个次级背斜及其 断裂裂隙, 为成矿前构造。褶皱中以低序次纵向张性断裂裂隙发 育,裂隙是侵入体与热液充填的主要空间,与矿床形成关系密 切,是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②轴向呈近NNW-SN 的褶皱及与 其相关的低序次断裂、裂隙组成的主成矿期后构造。矿区内与锡 矿化有关的岩浆岩活动以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为主,一类为 隐伏的含锡花岗岩,另一类为以岩墙或岩床形式产出的浅成侵 入体,主要类型为花岗闪长斑岩、闪长玢岩和白云母花岗斑岩。 区内脉岩见绢云母化、黄铁矿化、钾长石化、硅化及高岭土化等 蚀变现象发育。

  2.2 矿化特征

  赛北弄地区矿化从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四个地段 :Ⅰ矿化段 - 西沟口北坡 :Sn、Cu矿化发育在角岩化砂岩及石英闪长玢岩中, 但未形成工业矿体 ;Ⅲ矿化段 - 西山 :花岗闪长斑岩中发育含 Sn、W 褐铁矿的电气石石英脉,砂板岩中同样可见 Sn、W、Ag等 元素富集 ;Ⅱ - Ⅳ矿化段 - 东坡及马部果周围 :富含 Sn、W、Ag 等元素的矿体以充填交代方式产出在砂板岩中,其中 Sn 元素可 达工业矿体品位。矿石构造主要为细脉、细网脉及浸染状构造, 见晶洞发育。

  2.3 矿石特征

  赛北弄锡矿床围岩蚀变具有一定分带性,但矿区、矿石、矿 物成分较为简单,以细脉 - 细网脉浸染状锡石矿物为主,见黄铁 矿、菱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见石英, 电气石、方解石、绿泥石、钠长石、白云母等。

  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ETM+ 遥感数据能较清晰的反映矿区黄铁矿化、钾长石化、 绿泥石化及绢云母化等矿化蚀变中含有的羧基(OH-) 和三价铁 离子(Fe3+) 离子基团,为进一步研究矿物蚀变分布规律奠定良 好基础。

  作者拟采用掩膜 + 主成分分析 + 色度调整的方法,对矿区 进行蚀变信息提取。通过掩膜处理, 可以有选择地将干扰信息像 元进行去除,保留包含蚀变信息的地质体像元 ;主成分分析法 可将众多原始变量线性拟合为少量主分量,尽可能多的保留原 始变量信息,从而对矿区的矿化及蚀变信息等内在规律进行提 取、简化、解译,从而对矿区的蚀变分布范围进行圈定,探究矿 区蚀变分布规律。

  3.1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获取不同时段的两景遥感影像进行综合分析,以 期获取更有利的遥感蚀变信息,从而进一步地进行地质特征 解译及指导找矿工作。本次遥感解译工作数据获取为地理空间数据云(Geospatial Data Cloud) 网站免费下载获取, 选取两 景 Landsat-7 ETM+ 数据,数据影像质量优良,一景影像号为 LE71340382000134SGS00. 成像时间为2000 年 5 月 13 日,云量为0.8% ;另一景影像号为LE71340392002043BKT00. 成像时间为 2002 年2 月 12号,云量为44.55%。

  3.2 数据预处理

  本 次 研 究 利 用 ENVI(The Environment for VisualizingImages) 软件对ETM+ 数据影像进行预处理工作,包括 :几何校 正、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图像镶嵌及图像裁剪、去除地物干扰 等工作。ENVI 软件中的 radiometric calibration 工具可以对影像 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则是基于 ENVI 软件中的 FLAASH 模 块进行校正处理, 然后通过影像镶嵌与裁剪, 对两景影像进行处 理,最终得到研究区遥感影像图。

  3.2.1 几何校正

  遥感图像的几何误差可归结为系统误差和非系统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主要是由自身原因引起的,往往已经对有关的资料进行 了修正 ;而不是由大量的误差引起的,例如轨道高度误差、姿态 误差、地球曲率误差、大气折射率和地形变化等,都会导致卫星图 像的误差。几何修正的目的, 就是纠正这种不符合体系的误差。

  通过对图像进行几何修正,可以获得与图像相同尺寸的地表 坐标,并具有地表的位置。研究是区地处高纬度的险峻地区,地 表变化对该区的地形变化有很大的作用。为实现图像与有关的 地质数据的一致性, 本文采用ENVI软件中的Image Registration Workflow程序实现对遥感图像进行几何修正。每个图形都有20个以上的控制点,并且围绕着整个画面均匀地排列。所选择的控制 点位置平均偏差应小于 1个像素。在保持几何修正的基础上,尽量 减少对原始光谱的影响。

  3.2.2 辐射定标

  遥感影像中所记录的光谱值与其所处物体表面的辐照强度 不相符合,即所谓的辐照畸变。由于辐射畸变会造成影像的畸 变,从而影响影像的使用效率和可信度, 从而大大影响了辨识物 体的辨识精度。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对这种畸变进行辐照 修正。

  辐射定标技术是将地面物体的数据转化为相应的真实辐射 照度,目的是建立数字量化值与其对应视场中辐射亮度值之间 的定量关系, 消除传感器自身误差。其方法主要有两种 :绝对辐 射定标和相对辐射定标。绝对辐射定标 :建立DN 值与实际辐 射值的数学关系, 获取目标地表辐射量, 得到大气顶层的辐射亮 度 ;相对辐射定标 :传感器探测元件输出的DN 值都应与入射 辐射亮度成正比, 且比例因子相同, 为了校正探测元件的不均匀 性,需要对原始亮度值进行归一化处理。ENVI 软件Basic Tools 模组中的地球测量分析工具能够对 ETM+进行辐射校准。

  3.2.3 大气校正

  不同波长的波段因大气衰减度而不同,因此,需要对影像进 行校正,从而消除大气的影响,达到恢复目标地物真实辐射亮 度值的目的,这个过程称为大气校正。进行图像预处理时可以 利用ENVI 的大气校正模块(FLAASH模块) 对辐射定标过后的 ETM+ 影像进行大气校正,从而消除大气、光照、地势起伏、传 感器方位角等条件对辐射传输的影响,获取地面物体的实际反 射信息。

  3.2.4 图像镶嵌

  图像镶嵌工作是遥感图像预处理的基础,目的在于得到正 确范围的研究区遥感影像。图像镶嵌工作采用 ENVI 软件中的 Mosaicking模块来完成。

  3.2.5 图像裁剪

  由于研究区的范围只是获取的遥感影像范围的一部分,因 此,需要对研究区的 ETM+ 影像进行裁剪,以便去除多余的数 据。本次裁剪工作主要利用 ENVI 软件上的Basic Tools 模块的 Subset via ROIs 工具来进行。

  3.2.6 去除地物干扰

  扰动地面一般指云层、雪、植被、水体、阴影和河漫滩等反 射系数高的地形。研究区表现为高纬度、低温、终年有雪、局部 植被覆盖的地区,具有相当多的雪、水体、阴影和植被。为了消 除植被、水体等地物的影响,采用NDVI 对植被进行分类和标 绘, 同时将NDVI<0 的地区作为水体进行剔除生成综合掩膜, 利用二值化图像掩膜的方式去除干扰因素。

  3.3 线 - 环构造信息提取

  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为成矿提供了控矿和容矿通道,线性 构造往往都是热液上升、迁移、凝固和富集的场所,是十分重要 的控矿构造,而地下隐伏岩体、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等地质作用 在遥感影像上往往会表现为环形构造,环形构造对岩浆热液的 富集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两者对成矿带的分布范围、赋存位置 等都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能够为矿床成因提供解释依据。因此, 研究区域存在的内线 - 环构造, 对于找矿预测意义重大。

  研究区植被覆盖较厚,遥感影像中表现为突出的植被信息, 但总体海拔较高, 所以冰川的分布也十分显著。区内察雅县北部 的火山结构极为显著, 表现为放射状水系, 展布方向与区内断裂 构造一致。从总体线、环构造的分布特征来看,区内断裂构造走 向主要为NW-SE 向,环形构造未形成规模分布,但与线性断裂 具有相交的特征。研究区中部沿NW-SE 向形成明显的背斜,并 在研究区南部形成了一个构造盆地。不同方向线性构造的相交 位置与环形构造如果具有交叉分布, 可形成流体的圈闭, 可形成 矿床。本研究区解译结果未出现上述特征,因此,认为形成大型 金属矿床的可能性比较小。

  3.4 围岩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3.4.1 羟基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根据对研究区域成矿地质特征的研究发现,该区发育高岭 土、绿泥石、白云母等泥化与绢云母化类矿物。以上矿物主要为 羟基类蚀变矿物和碳酸盐类蚀变矿物。其中,以白云母,高岭 石,蒙脱石,伊利石,明矾石,绿泥石,绿帘石等为典型的蚀变 岩。根据波谱曲线图,总体上Al-OH 型蚀变岩主要表现为高岭 石,蒙脱石,明矾石,白云母,伊利石,1.6μm 处存在较弱的相 对峰,2.2μm 处有显著的吸收谷点,而在2.27μm 处则出现一反射 峰 ;绿泥石和绿帘石等Mg-OH 型蚀变体在 2.32μm 处存在显著 的吸收谷区, 靠近2.17μm处出现一反射峰。据此, 波谱特征可对 遥感羟基蚀变信息提取提供一定指示意义。

  矿区热液与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的过程中,早期生成的 矿物随着物化条件的改变, 发生高岭石化、绢云母化及绿泥石化 等蚀变作用,形成的粘土矿物往往含有大量的羟基(OH-)。依据 不同波段波谱反应的特征不同,选取 ETM+1、4、5、7 波段作为 输入波段进行主成分变换。

  从羟基蚀变异常图上来看,异常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南部, 其中沿构造盆地边缘及构造断裂带内的地层及岩体内分布的羟 基蚀变特征较为明显,显示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蚀变逐渐减弱 的趋势 ;西北部见羟基蚀变异常区呈星点状零星分布,主要集M ine(矿)产ral re(资)源sources中在区域内断裂带附近,推测该区域内羟基蚀变异常可能与构 造断裂及构造盆地的形成有关,对后续构造解译及地质填图具 有一定指示意义。

  3.4.2 铁染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研究区矿石矿物以黄铁矿、菱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等 为 主。前 人 研 究 发 现, 铁 染 蚀 变矿 物 在 0.63μm ~ 0.69μm 和 1.6μm ~ 1.7μm 达到顶峰时形成两个反射峰,在两峰之间 0.78μm ~ 0.86μm 形成吸收谷。Fe2+ 吸收谱带的中心波长位于 0.43μm、0.45μm、0.51μm、0.55μm、1.0μm ~ 1.1μm, 有时还出现 在 1.8μm ~ 1.9μm。其中 0.51μm、0.55μm 和 1.0μm ~ 1.1μm 的吸 收比较强。Fe3+ 的吸收谱带位于 0.4μm、0.45μm、0.49μm、0.70μm 和0.87μm 中,其中0.49μm、0.70μm和0.87μm 吸收特征较为明显。

  总体上看,铁染蚀变矿物的光谱吸收和反射特征均覆盖了 可见光—近红外波段以及短波热红外波段范围。根据矿物波普 特征及工作需求,提取蚀变矿物黄铁矿、赤铁矿等铁(Fe3+)氧 化物的吸收或者反射波段,其在 ETM+ 遥感影像对应的波段为 ETM+1、3、4、5.据此对该波段进行主成分变换分析。

  铁染蚀变异常图上,研究区西北角零星分布高值遥感异常, 西部及东北部岩体多见中低值蚀变异常分布,且有由南向北逐 渐减弱的趋势。区内铁染蚀变异常主要集中在区域内构造断裂 带附近, 但蚀变不是十分突出, 形成矿产概率较小。

\

  综上所述,遥感蚀变异常信息提取在对研究区构造研究、蚀 变地质填图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从蚀变异常图上来看, 羟基蚀变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南部,沿构造盆地边缘及构造断 裂带内的地层及岩体内分布的羟基蚀变特征较为明显 ;铁染异 常主要集中在区域内构造断裂带附近,意味着铁染异常受断裂 构造或地层控制明显。

  4 结论

  本文利用ETM+ 数据以加多岭矿区为研究区, 研究了该区域 的成矿背景、线环构造, 运用主成分分析技术提取了研究区蚀变 信息, 得到了以下成果和认识 :

  (1)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能够快速识别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蚀 变异常信息, 从而进行指导找矿工作。

  (2) 研究区内羟基及铁染蚀变异常多分布在区域内构造断 裂带及构造盆地附近,推测研究区矿化受构造作用影响较为强 烈。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0053.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