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江西省婺源县天井源金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3 13:59: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江西省婺源县天井源金矿床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对接带北侧,区内岩浆岩相对不发育,以韧—脆性剪切变形为主的北东向斜冲断裂(基底断裂)为控矿、容矿构造,围岩蚀变中硅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矿床圈出金矿化蚀变带7条,均沿韧—脆性剪切带分布,大致平行产出。区内化探工作显示,As、Sb异常有一定找金指示意义,符合同类型金矿次生晕的一般分布规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可推测该地区的区域变质过程中,汽液作用对Au元素的运移、富集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金矿床;矿床特征;天井源;婺源县

  1 前言

  天井源金矿床位于婺源县城310方向直距约22km处,属婺源县赋春镇、清华镇管辖。矿区南侧有婺源—清华—赋春—景德镇主干公路经过,矿区至主干公路有2km的山路,往西至赋春20km,往东到清华11km,至景—婺—常高速公路14km,到婺源县城行程约32km,交通尚属方便。矿区属低山丘陵区,地形陡,切割较强,海拔标高一般在180~400m之间,相对高差一般在120~200m之间,最高点位于金牛尖(在矿区中西部),海拔标高为533.8m,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位于矿区南缘,标高约150m。区内植被发育,基岩出露较差。本区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C,极端最低气温-11℃,极端最高气温40℃。年平均降水量1821mm,降水多集中在每年4~6月份。年平均无霜期251天。自然经济以农、林业为主,盛产水稻、竹、木及茶叶等,粮食自给有余,茶叶销往全国各地。旅游业较发达,工业欠发达,沿主干公路有11万伏、1万伏输变电线路,小水电分布较多,能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电力、劳动力充足。

  研究区及周边采砂金历史悠久,早年开展的地质工作包括1/20万祁门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1/20万乐平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基本建立了本区的区域地层格架、岩浆演化、区域构造格架及矿产时空分布规律。后期开展的1/5万水系沉积物检查、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5万甲路村幅区域地质调查,发现了金矿带,并圈出了大范围的水系沉积物金异常。近年来,对天井源金矿区逐步开展更加深入的找矿勘查工作,陆续通过重砂测量、槽探、硐探揭露,在野猪窝,靠坑一带发现多处矿体露头,地表16线和平硐PD1的20线发现了金矿体,显现出区内良好的找矿前景。特别是1/1万地质填图、1/2万土壤化探测量、1/5万重砂测量、槽探、钻探、硐探、基本分析等工作,在研究区内圈出金矿化蚀变带6条(编号为Ⅰ、Ⅱ、Ⅲ、Ⅳ、Ⅴ、Ⅵ号),大致平行产出。在Ⅱ号金矿化蚀变带内圈定了9个金矿体(编号为Ⅱ-1、Ⅱ-2、Ⅱ-3、Ⅱ-4、Ⅱ-5、Ⅱ-6、Ⅱ-7、Ⅱ-8、Ⅱ-9),其中Ⅱ-2号主矿体控制走向长360m,控制斜深463m,平均厚度1.36m。

  综上所述,以往该地区的地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化探资料,并在野猪窝—天井源、靠坑一带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尤其在野猪窝—天井源一带分布的Ⅱ号矿化带的9个金矿体,预示本区内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可见,本区金异常范围比较大,投入的实物工作量比较多,预示本区内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但对金矿化富集规律的研究缺乏深入。因此,本文重点从区域岩浆岩、区域构造、矿石特征等方面入手,对婺源县天井源金矿床的相关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概括。
 
\

  2 区域地质背景

  天井源金矿床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对接带北侧,扬子板块南缘的鄣公山地体寿安岩片中,甲路—石岭(区域称塔前—赋春断裂带)、汪家—鄣山两断裂带分别为矿区的南北界。区域内广泛出露一套浅变质、广海相浊流沉积为主的复理石或类复理石建造。岩石变质程度浅,一般属绿片岩相。中生代沉积盖层呈零星分布。本区基底构造层夹数套火山碎屑岩、变细碧岩、石英角斑岩,有黄铜、黄铁矿化,厚逾万米。沉积盖层仅在局部断陷盆地残有少量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地层,不整合覆盖在基底构造层之上,其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上统老虎洞组、黄龙组、船山组,及二叠系和三叠系及沿沟谷分布有第四系。区内北东东至北东走向紧密线型褶皱发育,北东东、北东及北西走向的韧性剪切带或断裂带发育。经过晋宁运动的强烈作用,地槽褶皱回返,形成一系列北东东至北东走向为主的紧密线型褶皱。矿区位于鄣公山地体的北东端,乐平—婺源复向斜北翼的东面扬起部位。复向斜轴部大致位于余干—乐平—婺源一线,呈北东东—南西西方向延伸,西端被鄱阳湖盆地所覆盖;东端在婺源以东扬起消失;南翼被纵断裂切割使其轴部偏南,两翼不甚对称,轴部由溪口岩群木坑岩组(1/20万景德镇幅称为溪口岩群木坑岩组,1/5万甲路村幅称为蓟县系童坊组)、板桥岩组组成,两翼广泛出露溪口岩群佛子坑组地层。基底断裂主要有南昌—景德镇断裂带、丰城—婺源断裂带及塔前—赋春断裂带。南昌—景德镇断裂带位于研究区北西约10km,是划分修水—祁门构造单元与乐平—歙县混杂岩亚带的边界断裂,主要分布于余干、景德镇、鹅湖一带,总体呈NE向延展,延长约180km,由于后期推覆断裂的切割出露不全,景德镇—鹅湖段保存较好,可见出露宽约7km,自NW向SE依次由洋乐桥—大背坞、下坞—里池坞、大岭三条韧性剪切带组成网结状构造。丰城—婺源断裂带位于矿区南东约30km,是乐平—歙县混杂岩亚带与万年构造单元、赣东北蛇绿混杂岩亚带、怀玉构造单元之间的边界构造。主要分布于乐平白玉峰、万年韩美岭、德兴乐安河一带,呈NE向延伸,延伸约110公里,宽约10公里。断裂带由一系列斜冲断层平行排列组成,断裂主体倾向北—北北西,倾角陡立,约为70°~80°。塔前—赋春断裂带形成于加里东期,分布于赋春一带,呈北东—北东东向延伸。南西端延伸到塔前(乐平),北东端进入皖南,斜贯全区。断裂带由一系列冲断层或斜冲断层密集排列组成,断面大部分向南东倾斜,倾角一般为60°~70°,该断裂带在古生代后期处于拉张状态,在晚古生代形成断陷盆地,接受沉积,所以它控制着晚石炭—三叠系的地层走向和沉积范围边界。由于这组断裂的形成后埋藏较深,处于高温、高压的区域变质环境下,所处的温压条件为矿物质的运移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来源;同时构造活动剧烈,这期间所形成的(韧)脆性断裂也为成矿物质提供了必要的赋存空间。因此在该断裂带所经过的区域大量发育有硅化破碎,部分地段还有燕山期花岗岩、花岗斑岩及基性岩脉和岩瘤产出,是本区重要的金成矿带。矿区北部有一连串的东西向环状构造,推测其深部有隐伏岩体存在。

  区内岩浆岩欠发育,未见侵入岩出露,距矿区最近的燕山期鹅湖岩体有10千米。区内有限的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燕山期、晋宁期,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方式均有其各自的特点。此外,还有少许不同时代脉岩零星分布,呈脉状及小岩株产出,且多受断裂带的控制。本区晋宁期分布的侵入岩主要为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由晓鳙序列、古楼超单元类零星分布在石耳山一带。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规模较大、极为频繁和强烈。本区主要分布有铜厂序列、鹅湖超单元、莲花山超单元的10个单元。各单元岩石化学成分属酸性岩,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富碱,钾大于钠。分异指数较高,反映超单元是在岩浆经过充分分异作用后形成的。
金属矿产主要有金矿、白钨矿、辉锑矿等小型矿产及矿化点,多分布在韧—脆性剪切带和燕山期岩体周边;非金属矿有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石灰石矿、大理石矿及中(小)型煤矿等。

  3 矿床地质特征

  研究区广泛出露中元古界蓟县系溪口岩群木坑岩组(基底构造层),而矿区北西、南东两侧(外侧)零星出露有沿断陷带分布的晚古生代沉积盖层。蓟县系溪口岩群木坑岩组(Jxm)分布在研究区的绝大部地区,出露面积占矿区总面积95%以上。地层呈北东东向展布,倾向南东—南南东,局部倒转倾向北北西,倾角50°~85°,分上、中、下三段(Jxm1、Jxm2、Jxm3)。木坑岩组主要岩性包括中细粒长石岩屑(石英)杂砂岩、绢云千枚岩、条纹条带状粉砂质绢云千枚岩、变质凝灰质砂岩、变沉凝灰岩等。船山组(C2c)仅在矿区的北西角出露一小块,呈北东向分布。其下部为浅灰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夹砂屑白云岩、鲕状或球粒灰岩,局部夹石英砂岩、泥岩;上部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夹含燧石结核灰岩,局部夹杏仁状玄武岩。第四系联圩组(Qhl)主要分布于小河、小沟中,以冲积物为主,为灰褐色、黄褐色亚粘土、亚砂土、砂土及卵石层,厚数十厘米至数十米不等。

  矿区位于塔前—赋春断裂带北东端的挟持区,矿区的北西和南东两侧(外侧)均为塔前—赋春断裂带中的两条北东向斜冲断裂。北东东向韧—脆性剪切带主要分布于矿区中—南部的野猪窝和靠坑一带,可划分出三条大致平行分布的韧—脆性剪切带,呈NEE70°~85°(局部成近东西走向)展布,倾向南南东(局部地表倾向北北西),倾角55°~85°,剪切带长度4~8km、宽度120~500m。从三条韧—脆性剪切带平面展布形态上看,向北东东方向有收敛合并之趋势,预示北东方向有更好的成矿条件。在剪切带的中心部位常伴随有强硅化现象,面状交代和线状充填均有,以线状充填为主。硅化呈石英脉或石英细脉带产出,石英脉主要以脉状、透镜状、石香肠状或团块状产出,脉宽几毫米~几米不等,石英脉(带)宽一般为2~5米,最宽可达23米,其总体生长方向与片理产状基本一致。剪切带中的岩石常有矿化,矿化一般赋存于石英脉或石英脉两侧的蚀变岩中。北东向断裂(F1、F2)中,F1分布于矿区南东侧,为区域上称塔前—赋春断裂向东的延伸段,本区称为甲路—石岭断裂带,断层规模较大;F2分布于矿区北西侧,断裂相对较小,本区称为江家—障山断裂带。矿床内矿石颜色呈浅灰黄绿色,岩石中以绢云母为主,绿泥石少量;岩石呈灰绿色、墨绿色,说明火山岩基性成分较高。岩石中绿泥石含量越高,金元素背景值相对较高。主要岩石类型:绢云绿泥千枚岩、变余粉细砂岩、凝灰质绢云绿泥千枚岩、变沉凝灰岩等。
 
\

  4 矿体及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内围岩蚀变有面型和线型两种,绢云母化分布普遍,但蚀变不强,表现为热液对原岩中硅铝质矿物不同程度交代置换,形成新的粘土矿物至绢(白)云母一系列过渡性的新生矿物。天井源金矿床矿区共圈出金矿化蚀变带7条,编号为Ⅰ、Ⅱ、Ⅲ、Ⅳ、Ⅴ、Ⅵ、Ⅶ号,沿韧—脆性剪切带分布,大致平行产出。Ⅰ、Ⅱ号矿化蚀变带分布于野猪窝—天井源区段的剪切带中(一号剪切带),Ⅲ、Ⅳ、Ⅴ、Ⅶ号矿化蚀变带分布于靠坑区段的剪切带中(二号剪切带),Ⅵ号矿化蚀变带分布于汪坑坞剪切带中(三号剪切带)。矿化蚀变带宽度6~50米不等,多数在30米以内。

  该区金矿体主要分布在Ⅰ、Ⅱ号矿化蚀变带内,赋存标高为338米至-101米。其中Ⅰ号矿化蚀变带已发现矿体2条;Ⅱ号矿化蚀变带有9条矿体,其中主矿体两条,二者在其深部有可能连成一体。Ⅱ-1号矿体赋存于Ⅱ号矿化蚀变带西端,矿体总体呈脉状,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南东,倾角49°~80°,平均倾角65°。矿体厚度0.83~1.14m,平均厚度0.95m,厚度变化系数为18.06%,属厚度稳定型矿体。矿体Au品位变化系数为38.44%,属品位均匀型矿体。矿体厚度与品位在垂向和纵向上的变化相关性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或负相关趋势,其曲线都在一个平稳的垂线或水平线附近起伏。Ⅱ-2号矿体赋存于Ⅱ号矿化蚀变带中部,矿体总体走向北东东向,倾向南南东,倾角58°~84°,中上部倾角相对较陡70°~84°,80m标高以下倾角变缓58°~70°,平均倾角70°。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呈舒缓波状,并具平行侧列现象,无脉岩和断层破坏。矿体呈薄—极薄型脉状,厚度变化系数39.68%,属厚度稳定型矿体。矿体单工程Au品位变化系数68.86%,属品位均匀型矿体。矿体厚度与品位在垂向和纵向上的变化相关性整体呈正相关趋势,局部有呈负相关的,在一个平稳的垂线或水平线附近起伏,说明品位厚度不具相关性,品位厚度变化不大,比较平稳。Ⅱ-5号矿体赋存于Ⅱ号矿化蚀变带东端,矿体总体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南东,倾角63°~85°,平均倾角75°,沿走向及倾向上呈舒缓波状。矿体呈薄—极薄型脉状,厚度0.57~2.57米,平均1.60米,厚度变化系数41.49%,属厚度稳定型矿体;单工程Au品位变化系数93.78%,属品位均匀型矿体。深部有变富的趋势,厚度和品位曲线同步起伏为正相关关系。野猪窝区段外围金矿体主要分布在靠坑、汪坑坞及四十亩坦的Ⅲ、Ⅳ、Ⅴ、Ⅶ号矿化蚀变带中。其中Ⅲ号矿化蚀变带有2条金矿体、Ⅳ号矿化蚀变带有2条金矿体、Ⅴ号矿化蚀变带有1条金矿体、Ⅶ号矿化蚀变带有1条金矿体,且多数为单工程控制。矿体走向北东东向,倾向南南东,倾角在32°~78°。

  本矿床主要矿石结构有交代结构、交代包含结构、不等粒花岗变晶结构、镶嵌粒状变晶结构、交代充填鳞片变晶结构等。常见的矿石构造有团块状构造、千糜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揉皱构造、眼球状构造、晶洞构造、块状构造,表生构造有多孔状构造、网格状构造。已查明的矿石矿物共计有28种,其中自然金、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黄铜矿等金属矿物有15种,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绿泥石、绿帘石、高岭石等非金属矿物有13种。自然金的粒度从大于0.076mm的大粒金至小于0.0023mm的超显微金均有存在,自然金的形态为鳞片状、薄片状、不规则粒状、圆粒状、浑圆状、微细脉状、枝叉状、串珠状。黄铁矿是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也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0.25+0.15mm破碎粒级的黄铁矿单矿物含金145×10-6。磁黄铁矿也是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之一,仅次于黄铁矿,是金的载体矿物,-0.25+0.15mm破碎粒级的磁黄铁矿单矿物含金37.8×10-6。磁黄铁矿中见有微细的显微可见自然金,在磁黄铁矿与方铅矿粒间偶见有微细的粒间金。根据磁黄铁矿的含金量及磁黄铁矿中显微可见金的赋存率,磁黄铁矿中还有一定数量的超显微自然金存在。方铅矿是矿石中常见的金属矿物,与金的赋存关系密切。方铅矿虽不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却是金的主要连生矿物。方铅矿与自然金的接触界线平滑或呈舒缓波状平缓弯曲,这种共边结构是两种矿物同时结晶的结果。闪锌矿是矿石中常见的金属矿物之一,与金的赋存关系较为密切。褐铁矿以块状和土状构造为主,次为蜂窝状、角砾状构造及显微网脉状构造。在含金矿石中,褐铁矿呈细脉状充填于裂隙中。石英为主要的脉石矿物,呈无色透明、灰白色、乳白色等,弱油脂光泽,块状构造。晚期没有矿化的石英脉呈白色、致密块状、不透明;白云母呈细小鳞片状晶体,常沿石英脉与围岩接触带附近产出,多为热液蚀变云英岩化产物;黑云母呈细小鳞片状晶体,常与白云石一起分布于变质岩中;方解石为灰白色,大多呈脉状产出;绢云母为灰白色,细小鳞片状晶体,常沿石英脉与围岩接触带附近产出,多为热液蚀变产物。

  已完成的1:2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结果显示,该区As与Au相关性最好,说明As异常有一定找金指示意义;Sb与Au不相关,但与As相关性较好,说明Sb是Au的前晕元素,Sb异常对寻找隐伏金矿有指示作用;Bi与Au、As、Sb相关性差,说明Bi是Au的尾晕元素,Bi异常对找金不利。进而可得出,金矿体从前晕至尾晕的指示元素依次为Sb→As→Au→Bi,符合同类型金矿次生晕的一般分布规律。从区域资料分析本区地层Au元素为亏损地层,推测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Au元素在汽液作用下普遍运移局部富集,之后被后期气液改造再次运移富集,至使本区地层Au元素普遍亏损。从已知矿体与异常的对应关系及元素相关系数特征分析,Au、As、Sb单元素或组合元素异常均为矿致异常。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为金,次要有益组分为银,单样金品位变化系数属均匀型类型。

  5 结论

  江西省婺源县天井源金矿床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对接带北侧,区内岩浆岩相对不发育,以韧—脆性剪切变形为主的北东向斜冲断裂(基底断裂)为控矿、容矿构造,围岩蚀变中硅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区内化探工作显示,As、Sb异常有一定找金指示意义,符合同类型金矿次生晕的一般分布规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可推测区域变质过程中汽液作用对Au元素的运移、富集起到关键作用。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4821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