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有色金属工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原料工业,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有色金属产业进行投资,使其获得长足发展,因此,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对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作出巨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面临各种困难,研究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安全环保对策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概述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现状,探讨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安全环保对策。
关键词: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安全环保对策
有色金属工业生产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之一,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滥用,不可再生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资源的综合协调发展,必须实现有色金属资源供给市场可持续发展。中国是有色金属生产消费大国,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长期以牺牲大量资源粗放经济增长方式获得经济快速发展,有色金属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有色金属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国有色金属国际对外依存度逐步提高,由于长期部分有色金属企业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过度不合理开采对矿山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研究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安全环保对策非常迫切。
1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目前我国面临工业城镇化高速发展期,能源需求刚性带来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国内能源供给日趋紧张,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压力不断增加。政府开始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案,有色金属工业是典型高耗能产业,面对国家工业发展的战略任务要求,如何控制有色金属工业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制定相应节能环保政策是政府相关部门首要任务。研究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安全环保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1有色金属工业的地位
有色金属工业是国家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国家基础原材料产业,是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发达国家铜消费主要应用于电气机械制造与建筑运输业等领域,有色金属工业涉及矿产与金属分类,金属矿产分为有色金属钴金属等矿产;有色金属矿产包括铜、锌、钼等。现已规范表达10种常用有色金属,有色金属行业是内涵宽泛的概念,行业生产主要包括采掘、冶炼等环节。矿产是现代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金属矿产是国民经济及国防工业与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基础原材料,有色金属产量是国家国力的体现。
1.2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分析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是通过对旧中国遗留同类产业改造建立,1978年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常用有色金属产量持续增长,有色金属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分布不均,辽宁为国内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最大地区,甘肃以生产铝等金属为主,云南以铜等金属为主,湖南以铅等金属为主,河南以产铝为主。有色金属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的进步,有色金属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由于近年来经济衰退,有色金属价格逐渐下跌。目前有色金属行业发展面临有色金属产量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如我国机械电子工业用引线框架材料、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刀;汽车工业复合带材等市场急需产品供不应求,对表面光洁度一致性、可靠性要求更高的电子通讯,交通运输等高新产业发展所需有色金属材料无法保证大批量稳定供应。电子通讯用有色金属硅单晶,高纯金属材料,电子浆料等部分高新产品依靠进口。未来新能源材料制品,磁性材料制品,特种功能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有色金属高新技术产品将大有市场。
1.3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有色金属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近期现有重要矿产能力将消失10%~40%,对我国有色金属供应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发展有色金属工业必须积极开发利用有色金属再生资源,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所要使用的资源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因此必须重视有色金属产业的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是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是减少对矿产资源需求的重要途径。
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符合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趋势,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出现新趋势,很多跨国公司将基本材料生产中具有高消费成本污染粗炼部分迁移到靠近廉价能源销售市场所在地。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有色金属消费量剧增,三菱等大财团在国外开矿进口原料,电解铝年产量达110万吨以上。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涉及到社会生态经济问题,合理利用再生资源可以降低产品成本。积极开发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对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2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广泛应用于重要部门的有色金属供给不足威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探讨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专家关注的课题。各国认识到不可再生有色金属减少威胁经济的持续发展,研究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的主题。当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分析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现状,研究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安全环保对策。
2.1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特点
有色金属工业是以开发矿产资源为基础的原料工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呈现出矿石品位低、“三废”产量大等特点,近年来国内对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加快,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减少,因矿物原料短缺一些大中型矿山企业发展陷入困境,主要矿产中近半数矿种保有储量不能满足需求。我国铜矿平均品味为0.87%,大型铜矿中品味大于1%的储量仅占铜总储量的13.2%,仅有10余个大型铅锌矿床平均品味达12%以上。钼品味大于0.2%的储量占总储量的3%。我国有色金属矿伴生元素多,生产过程长,环境污染严重,HF为6kg/t~15kg/t铝。有色金属工业是高能耗行业,采1t有色金属要挖出千百吨废石,矿石品味逐年下降,生产工艺复杂,导致有色金属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主要污染物为采选中排出固体废物,西北地区有色金属企业因水资源短缺制约持续发展。
2.2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的环保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重视废杂有色金属回收利用。近几年,我国有色金属经营网点等方面发展快速,涌现出产品质量符合标准的企业,如江苏春兴与湖北金洋,南京宇都镁业公司等。现阶段,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发达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占工业原料比例大,回收处理中产生大量环境污染物,有色金属产业持续发展存在许多问题。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面临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思路不完善等问题。不少企业法人环境意识淡薄,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认为企业回收处置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应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牺牲环境效益是现阶段有色金属工业应付出的代价,企业发展中不重视环境质量。政府在再生资源价格等方面缺乏完善制度,一些经营者缺乏商业自律,导致国内复杂有色金属市场出现宏观失控局面,采用现代处理工艺生产的企业因设备利用率低等原因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经济下脱离政府政策扶持发展缓慢
2.3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发展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呈现出能耗高、污染重,矿产资源保有储量不足等特点。全国有色金属矿山每年外排工业废水27715万t,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4451万t,有害废物对企业所在地区河段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有色金属企业废气排放大户数百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在工业废气排放量较多的行业中居第三,在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多的行业中占第六。有色金属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为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受传统工业方式限制,将废渣弃于地表占用土地危害人类。全国大规模尾矿库400多座,堆存量每年以3亿t的数量增加,含有金属硫化物的尾矿在许多矿区引起地表水严重污染,受到尾矿水土流失威胁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巨大损失。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废物中残存含量较高的硫化物,不少矿山酸性污染严重,有的污染影响周围地表水与土壤。现阶段我国大型铝业公司每年排放赤泥量超100万吨,现存放赤泥量达2亿吨,赤泥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公害,赤泥高浓度盐碱严重破坏耕地动态平衡。
2.4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大,矿产业面临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经营成本升高,矿产业面临巨大的考验,目前有色金属行业存在矿山勘探投入不足,整体经济效益下滑,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小矿山开采秩序混乱等突出问题。有色金属行业等矿业能否成为支柱产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各界提出很多有效对策措施。现有研究政策措施由于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限制削弱对经济工作的指导作用,研究中更多立足于资源产业基础,未考虑世界有色金属供需形势,政策措施制定方面政府企业间界限不明确。
矿产资源是在地质条件下富集形成,世界各国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金属供需平衡,世界主要生产商间竞争激烈,有色金属行业垄断趋势不断增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立足于国内广阔的消费市场,进口我国紧缺资源发展国民经济,提高有色金属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国有色金属企业生产能力集中于大型企业,产业集中度高表明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有利于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导致金属消费改变,国内实施大规模城乡电网改造工作为有色金属消费提供新的增长点。国内干电池用锌量占比为20%,镀锌用锌比例不足25%,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对有色金属需求发生变化。有色金属矿业是行业发展的基础,矿业发达国家扶持政策促进有色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政策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要根据地方政府职能作用,从政府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源向有色金属行业方向转移,促进我国有色金属行业逐渐壮大。
3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安全环保对策
可持续发展是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发展,环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资源相对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开创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增加地勘投入,提高矿产利用效率,运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走出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安全环保需要明确发展方向,从宏微观方面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
3.1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是向高技术水平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产品结构向深加工产品转变,由小规模经营向集中经营方式转变。有色金属工业技术水平不理想,未来有色金属工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进行集约型经营才能立足于市场,同时也要提高劳动者技术水平,实现向高劳动生产率的转变。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目前小规模经营现象严重,影响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要考虑有色金属企业经营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重在提高质量。目前有色金属工业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高能耗材料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发达国家进购初级有色金属产品进行深层次加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
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有色金属行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金属消费量急剧上升,国家政策调整导致金属消费改变,有色金属消费结构变化是导致消费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影响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内部因素有多方面,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环节涉及采掘冶炼等过程。有色金属发展需要明确方向趋势,根据国内外市场有色金属供需形势,确定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方向是提高科技水平,采取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实现企业良性循环发展下实现总量扩张,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总量目标。3.2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宏观策略
有色金属工业持续发展要在宏观层面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新企业运营机制,优化调整产品与就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开发。产业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要靠规模经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总体规模不小,但单个企业规模小,市场经济下粗放的小生产模式对结构优化相容性差,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不能掌握市场控制权,成为发达国家高技术含量产品销售地。要实行大分化联合,将主要有色金属企业从母体中分离,有利于制定实施地域性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战略。
当前有色金属企业经济效益低原因是机制不活,必须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要放开经营者的管理生产方式,管住固定资产增值保值,考虑企业具体情况改革资产优化重组为内容,对于大企业关联较大的企业通过兼并带动发展。活力差的企业要由企业选择资产经营方式。近期有色金属工业结构调整以产品为导向,重点是对产品低劣影响社会生产企业坚决关停,优先发展有色金属高新技术新材料产品,发展信息产业,交通运输,水利设施所需有色金属材料,不再新建常用有色金属冶炼项目。
我国有色冶炼能力超过矿山生产能力,导致冶炼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在加强地质工作同时要开发扶持具备条件的铜矿,对原料资源较好的有色矿山加速技改,加强对氟化矿的工业化研究。我国部分矿藏资源为复杂金属矿,常规选冶技术不能利用,今后应加强工业化研究进程,使多金属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3.3有色金属工业持续发展微观措施
有色金属企业求得发展要求强化企业管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产品深加工,努力提高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效益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途径,当前企业管理松弛,劳动力生产效率低,迫切需要在标准化定额计量等方面下功夫,重点抓好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企业领导要增强管理意识。有色金属企业今后应长期坚持投资向先进技术装备倾斜,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改进三废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扩大资源的利用。近年来有色金属工业开发引进新技术设备,但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应加强新技术开发,加快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加强回收尾矿中有用矿物综合利用,大力开展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随着我国有色金属生产增长,再生金属回收可以节约资源,目前我国回收有色金属约占消费量的15%,废旧金属回收有很大潜力,应采取集中回收方式,防止环境污染,生产原生金属会产生大量固废,金属再生固废较少。
有色金属企业发展关键要提高员工素质,员工结构调整应以减员增效为主,冶炼加工企业采取裁员与引进人才结合策略。采选业劳动生产率低,建议在完善社保制度下消化冗员,进行有色金属产品贸易等。人才是影响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人才更多依赖于产业外引进,要对原有人才给予优越条件,引进恰当的竞争机制调动其积极性。
4结语
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滥用,各国高度关注不可再生有色金属,并供给市场可持续发展,如美国政府鼓励有色金属企业到国际市场购买资源。中国拥有有色金属资源总量不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发展需求量较大,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色金属供给不足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快速发展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良好,要积极推进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技术工艺改造,对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48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