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超短波(UWB)技术解决井下作业的安全问题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08 16:44: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十分迅速,超短波在通讯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国的石油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着 一定的促进作用。井下作业技术是我国开采探测矿井资源必不可少的技术,为我国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目前工作人员在 井下工作时仍然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对井下作业的设备和技术要求较为严格。本文主要介绍利用超短波(UWB)技术解 决井下作业的安全问题。

关键词 :超短波(UWB) 技术 ;井下作业 ;安全问题

超短波传播(ultra-short wave propagation),波长为 10m ~ 1m (相应频率为 30 ~ 300兆赫) 的电波经电离层的传播。超短波电离 层传播有散射传播和透射传播两种主要形式 [2]。自 1950年H.G.布 克和W.E. 戈登提出超短波对流层散射传播理论以后,D.K. 贝利 等人使用大功率发射机和高灵敏接收机进行电离层超短波散射传 播,建立了超短波、超视距、低电离层散射通信电路,通信频率约 为 30 ~ 60 兆赫。相对其他通信方式而言,超短波通信有它显著 的特点超短波通信利用视距传播方式,比短波天波传播方式稳定 性高,受季节和昼夜变化的影响小天线可用尺寸小、结构简单、 增益较高的定向天线。这样,可用功率较小的发射机频率较高, 频带较宽,能用于多路通信调制方式通常用调频,可以得到较高 的信噪比。通信质量比短波好 [1]。

\

1  我国井下作业的现状

石油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尤为珍贵,能够有效地推 动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石油存在于较为深远的地下, 开采环境 较为恶劣。石油资源的开采环境是不可改变的, 因此只能从油田 开采技术方面做出更改, 以此来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井下 作业时的难度系数大、复杂程度高, 存在着许多威胁井下工作人 员生命健康的危险要素,例如 :中毒、爆炸等等。使用超短波技 术有利于解决井下作业时的危险因素,进而推动我国石油产业 的发展。

井下作业是利用地面上和井下的设备、工具,对煤炭进行勘 测、挖掘、开采、改善的技术,使用先进的井下技术能够提高矿 井等资源的开采效率, 减少开采过程中资源的浪费。油田井下工 作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 :勘测石油资源、检查维修油井、石油 开采、油层改造等等。我国的人口高达 14 亿,不管是国家的建设发展还是居民的日常生活, 都离不开矿井地下资源, 这些资源能 够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矿井资源都埋藏在地下, 需要花 费很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将其从地底下开采出来。

我国大多数的井下作业所处环境较为恶劣偏僻,常常会出 现大风或者暴雨的天气,在井下的工作人员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且井中的矿井下含有毒、容易燃烧和爆炸的化学物质, 因此在这 些资源开采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问题,在外界气温过高 或者防护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这些易燃易爆的资源很容易发 生爆炸, 不仅会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还会令矿井井不能正 常开采, 对我国资源的开采造成极大的损失。

目前存在着一些油田企业过于注重眼前经济效益,缺少长 远眼光与可持续发展。一些企业缺少充足的资金引进先进设备 装置, 自动化水平较低使得不能确保井下作业安全、无法了解井 下状态。例如 :井下作业过程中易受气候、地质环境、设备设施 影响。如果安全警示牌不显著或安全栏不稳固, 那么极容易酿成 安全事故 [2]。

目前我国使用频率为 100kHz 的无线感应设备进行井下通讯 交流。这种传统的无线设备需要在井内按照一定的规律安装感 应传输设备,且工作人员只有在感应设备的周围才能与外界进 行交流, 这种传统的交流技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我国的重点矿 井井大多处于遥远偏僻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信号点稀疏, 且矿井 井的深度较大,工作人员在进入井内开采或维修时往往会因为 信号不好而影响工作, 如果工作人员在井内发生危险, 很可能会 因为通讯交流的中断而与外界失去联系 [3]。

2  利用超短波(UWB)技术解决井下作业的安全问题

我国应该高度重视井下作业的安全问题,“安全第一,预防 为主”,将井下作业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解决安全问题是各级生 产管理者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 应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严 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井下作业技术操作规程,加大井下作业 安全监督机制,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严守岗位,紧密配 合,确保施工人员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和作业施工安全。我国应该增加井下作业的检查频率,定期检查维修井下作业的工作设 备,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除此之外,还应该增加人力和研 发资金的投入, 积极创新井下作业方面的先进技术, 努力发展成 为一个井下作业技术先进的大国。

我国的井下作业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相关部 门应该提高对井下作业的重视程度,增加经济和相关人才的投 入,引进先进技术,把安全作为井下作业的核心内容。针对我国 井下作业的通讯安全问题,可以利用超短波(UWB)技术解决 这些问题。超短波是频率在 30MHz 到 300MHz之间的无线电波。 利用超短波可以实现井下作业时信息的传输和交换。超短波的 传播频带较宽, 它的传播主要靠电磁的辐射特性, 常用于电视广 播、无线话筒、电话通信、GPS 导航等设备的信息传递。超短波 的传播方式包括散射传播与投射传播。与短波相比, 超短波的波 长更短,频率更高。针对超短波的这种特性,相关设备发出的超 短波要穿透电离层射向外太空,但是不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到地 面,因此超短波 80%以上都要依靠空间直射传播。由于超短波 的波长非常短,所以可以使用较小的天线就可以接受并且传递 超短波。根据这种特点,超短波被广泛应用于小型通讯设备(如 座机、手机) 当中。超短波虽然频率非常高,但是其传播的距离 较短, 绕射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制, 因此很容易受到视距和体积较 大的建筑物的影响。想要改善超短波受到建筑影响的局限性, 可 以每隔一定的距离建立一个超短波中断站,加强超短波的信号 传输能力 [4]。

大多数矿井井的深度较大,信号点之间的距离偏远,随着时 间的变化, 很多通讯设备老化, 所以就产生了井下作业时通讯交 流不正常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种安全问题, 本文选用不同的井下 通道在几种频率带中进行实验,分析找出能够提高超短波传输 效率的条件。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本实验分别选 用两种钢筋混凝土材质的实验巷道。第一种是四百米实验巷道, 巷道的截面是一个半径为 1.4m 的半圆形,半圆形的原点与巷道 的底部相距 0.96m ;第二种是二百三十米的实验巷道,第二种巷 道的截面是一个半径为 1.0m 的半圆形,半圆形的原点距离底部 0.9m。这两种实验巷道中的环境均与井下巷道的实际情况一致。 首先分别在四百米实验巷道与二百三十米实验巷道中使用 152M Hz 的电波进行信号交流, 对距离为 50m、100m、150m、200m 时 的信号衰减量依次记录在表中。使用相同的方法分别记录两种 实验巷道在 470MHz 下的信号衰减量。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 在含有铁质管道的实验巷道中信号的衰减量更低,电波的传输 效率更高。而含有木质结构的实验巷道内对电波信号的衰减量 更大, 信号传输的效率也更低, 导致信号传输效率低的原因可能 是木质管道的纹路更加粗糙,使电波混乱,所以衰减量较大。除 此之外, 湿度因素也是影响电波信号传输效率的主要因素。除此 之外, 实验数据表明, 湿度较高的巷道传输效率较低。

衰减系数是一个比较通过物体的能量束强度的降低与它通 过物体的距离的比值。衰减系数由经典吸收和分子吸收组成。 衰减系数可以用来表示超短波在某一方向贯穿的难易程度,衰 减系数越大,超短波传输的效率越小,反之,衰减系数越大,超 短波传输的效率就越大。根据条件不同,将试验巷道分为六种 : 400m 钢筋混凝土试验巷道、230m 钢筋混凝土实验巷道、倾斜钢 筋混凝土实验巷道、400m 铁管实验巷道、230m 铁管实验巷道、 木支架实验巷道。首先将这六种实验巷道中的天线垂直放置, 测 量并计算出每种实验巷道内的衰减系数。然后将这六种巷道内 的天线竖直放置,再次测量并计算出各个实验巷道内的衰减系 数。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时可以根据这些衰减系数来检验超短 波的信号强度。实验结果表明,除了 400m 铁管实验管道外,其 他五种巷道的电线均在水平放置的条件下衰减系数较低,电波 传输效率更高。

\

3  总结

分别在不同情况、不同长度的实验巷道使用频率为 152MHz 和 470MHz 的电波进行信号交流,测量每种情况下的衰减量和 衰减系数,根据所得数据最终得出,在频率为 470MHz左右的超 短波的钢筋混凝土巷道中,信号传递的最优距离在 170m 左右。 470MHz频率的电波传播对巷道断面和巷道支护等差异影响小, 铁管巷道的超短波传输效率更高,由此显示出了优良的传播特 性,满足井下作业中对超短波信号方面的要求。其次为钢筋混凝 土巷道。湿度较高的巷道超短波的传输效率明显比干燥的环境 下的传输效率低。天线垂直时的衰减量更小, 传输效率较高。
油田作业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油田开发工作,影响安全生 产理念, 因此超短波技术成为了井下作业安全的核心内容。利用 超短波技术解决井下安全问题的措施有 :定期维修更新井下设 备、采用铁管巷道,合理降低井下湿度,将井内的通讯天线水平 放置等等。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改善井下工作的环境, 有利于在保 证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采效 率,从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5,6]。

参考文献

[1]  陈国瑞 , 高国友 . 基于超短波通信技术的抽油井 SCADA 系统 [J]. 江汉石油学 院学报 ,2003,25(2):105-106.
[2]  王灵奎 , 秦浩 . 超短波含水率仪测井效果分析 [J]. 测井技术 ,2001,25(1):57-59.
[3]  王莹 . 短波 / 超短波在油气田井口数据实时检测及远程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J]. 科技传播 ,2012,4(20):144,149.
[4]  古賀逸策 . 中井友三木村六郎上野茂敏三氏の「超短波通信に關する實験」を 讀みて [J]. 電氣學會雜誌 ,1933,53(536):244-244.
[5]  程爱玲 . 手法推拿加超短波治疗颈椎病 32 例 [J]. 陕西中医 ,1997:129.
[6]  龚贻华 , 杜华 , 李石兵 , 等 . 超短波电台通信网络中的自组网路由协议应用研 究 [J].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38(4):57-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3412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