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 > 正文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4 11:08: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对于网络使用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网络中的数据量、信息量也在呈指数增长,庞 大的信息量催生了大数据这一新兴的技术。目前,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并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大数 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给出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对策,提高计算机网 络的安全性。

  关键词 :大数据,网络安全,出现的问题,对策分析

  Analysis of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Problemsand Countermeasuresin the EraofBig Data

  
LIU Yandong

  (Xuzho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Xuzhou Jiangsu 221000)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age, China's demand for network use is increasing, and the amount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in the network is also increasing exponentially. The hu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has given birth to big data, a new technology. At present, the era of big data has arrived, and big data has pene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so the security of computer network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has also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is paper will giv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in the era of big data to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computer network.

  【Key words】:big data;network security;problems that arise;countermeasure analysis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下人 们更加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得到 了一定的加强,但是仍旧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围绕大 数据及网络安全的概念进行探讨,分析大数据时代下计 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同时给出合理的对策分析, 提高网络安全质量。

  1 大数据

  目前大数据已经渗透至每个行业之中,并且其中存 储的数据正在逐步转化为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消 费者盈余浪潮都会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而有所增长,由此 可见大数据中蕴藏的商业价值是非常高的,并且随着技 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已经不单纯拥有“搜索”功能,其 还有着信息整理分析的能力,能够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 可利用的信息,挖掘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是一种发展十分成熟的信息技术。大数据的概念说直白一些就是 “海量数据”,这些数据信息量大,信息源复杂,并且数 据的更新速度较快,信息中它蕴含的价值较为分散。大 数据技术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原因在于目前网络中的信 息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是一种“量变引发质变的关 系”。大数据时代下, “数据”已经成为了一种虚拟“金 矿”,每一条信息都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所以目前针 对大数据的攻击较多,很多不法分子企图通过窃取资料 换取商业报酬。

  2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指网络系统的硬 件安全不受侵害 ;第二方面是指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 能够得到合理的保护,不会因为人为或偶然的原因造成 信息损坏、泄露、更改等问题的出现,能够使系统正常的运转工作,网络系统不会中断应有的服务,这就说明 网络安全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设备安全、系统安 全与网络软件安全。在互联网中数据繁多,这就意味着 攻击者能够很轻松地寻找到需要攻击的目标,并且这种 攻击成本十分低廉。并且资源共享与数据互通的平台之 中,更是存在大量的攻击者,这些都十分容易成为黑客 首要攻击的目标,而大数据是网络中数据的一个大的集 合,大数据的目标更加明显,若大数据遭到入侵,那么 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1]。


\


 
  3 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问题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安全 问题成为了当今提高网络安全的重点工作内容,下面将 分析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访问权限混乱

  访问权限是对用户身份识别的一种方式,通过权限 的识别限制或开放相应的信息查阅权限。一般而言系统 管理员能够控制本区域网络资源,能够针对外来访问人 员设置相应的限制,所以只有在被管理员授权登录之 后,访客才可以进入网站 [2]。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 断发展,目前信息访问权限出现了混乱的情况。网络中 的信息量激增,使得访问权限形同虚设,各种权限逐渐 被弱化,并且很多源头信息的权限界定也出现了模糊的 情况,致使一些数据遭到了泄露,这种权限混乱的情况 也为黑客创造了一定的入侵条件,导致网络中出现不稳 定因素。

  3.2 数据集群泄露

 
 网络信息每天都呈爆炸式增长趋势,而大数据又会 将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所以针对海量数据的防护措施变 得愈加艰难。并且网络中的数据泄漏风险来源非常广 泛,数据在大量集中、储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数据泄 露的情况,为了维护网络安全,对这些信息进行保护是 非常重要的。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价值也 在不断上涨,目前黑客已经转移了攻击的目标,从原来 的个人数据隐私窃取变为了窃取银行、企业、大型公 司等机构的数据 [3]。这些大型机构的数据一旦被窃取成 功,那么黑客将会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所以这些大型 的数据集群机构最容易被黑客、病毒攻击。

  3.3 智能终端存在风险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技 术的应用使得设备终端数量大大增加,智能终端目前在 世界上占比巨大,在未来会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然 而智能终端又是极易被黑客入侵的一种设备,所以智能终 端被攻击的风险巨大。例如, 一些企业领导为了便于管理员工,会将很多员工信息存储于智能终端之中,当智 能终端遭受攻击之后,这些信息将会存在泄露的风险 [4]。

  3.4 外部条件恶化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目前数据信息具有较大 的价值,所以黑客会持续入侵网络信息,黑客技术目前 对网络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恶意、持续的攻击会造 成网络系统瘫痪,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其次由 于大数据时代下网络更具开放性与共享性,所以这也为 病毒攻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利用电脑病毒、木马 等程序对网络信息安全展开的攻击不计其数,且这些病 毒正在不断增多,对用户的隐私、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 的影响。

  3.5 内部存在隐患

  计算机系统比较脆弱,其系统内部本身就存在一定 的安全漏洞,目前我国计算机操作系统与防护系统由于 受到技术限制,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并不能 够有效地适应,导致网络系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很多 计算机使用者都比较缺乏安全防护意识,且很多用户对 于计算机的操作水平都停留在试用阶段,这些情况都会 造成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同时, 一些组织内部缺少信息 安全管理规范制度,对于员工的管控能力不强,在制度 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执行力不强的现象,很多员工由于疏 忽、违规操作造成了信息泄露的问题,更有甚者内部员 工与外部人员勾结在一起,恶意窃取内部信息资料,从 中非法获取所得的信息。


\

 
  4 对策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安全问题应当引发人们的重视,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网络安全正面临着诸多的挑 战,为了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工作,推动网络安全 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下面将进行对策分析。

  4.1 加强立法

  目前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产 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的参与,保护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 安全的过程中国家需要继续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工 作,目前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来完善、保 护网络安全,并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财产不受非法侵 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网络安全管理的保护作用。 从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来看,这 是一部基础性的法律,全面规范了网络安全管理的细 则,并且为将来的一系列立法给出了相关的法律依据, 紧接而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更加侧重于 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 护法》是保护个人信息隐私安全的重要法律依据,其保护法的颁布也说明了个人信息应当合理、合法的利用。 大数据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不仅需要立法的支持,还 应当以加强大数据安全形势内容宣传为主,需要明确大 数据中需要重点保护的数据内容,加大敏感、重要数据 的保护与监管能力,加速面向大数据信息安全技术探究 的步伐,培养大数据人才,持续建立完善大数据信息安 全体系建设工作

  4.2 加强系统保护

  网络安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需要对硬件进行保 护,并对计算机进行定期的维护,保证计算机能够正常 使用 ;其次还要加强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工作,提高网络 安全技术的使用质量,目前,网络安全技术的保护方式 主要包括加密、防火墙设置、病毒查杀等。最常用的网 络安全保护措施便是设置防火墙,在大数据时代下,防 火墙技术需要不断地升级改进,提高科研力度,研发出 不同的网络隔断技术,填补防火墙技术漏洞,从而提高 系统网络的安全性。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强预警系统的研 发工作,保护信息的安全性,需要对系统中的数据、来 访者日志信息进行研判分析,当发现入侵行为时,需要 及时排除,对于系统无法处理的问题需要及时报警,通 知相关技术人员,增强信息安全保护质量,及时制止入 侵行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为了防止内部存在信息泄 露的隐患,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角色的建立进行集中化管 理。通过不同角色的设定,将所有的角色进行归类,并 可以按照不同的角色定位,给予不同的权限设置。要加 强重点数据的监管工作,目前海量的大数据中包含了无 数的隐私信息,大数据的无序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了大数据信息泄露的风险,对于国家而言需要建立重点 数据库范围,需要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与安全操 作制度,对于企业而言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内部管理质 量,需要根据设备的信息安全性设立企业制度,规范企 业中大数据的使用权限与使用流程。系统工作人员在优 化系统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用户的网络使用习惯,针 对不同的用户给出不同的操作优化设置 [6]。这种方式不 仅能够有效提高网络安全,避免非法分子入侵,导致信 息泄露的情况发生,同时对用户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还 需要针对不同的用户进行不同的身份登记管理工作,进 一步提高网络信息安全。

  4.3 大数据隐私保护密码技术

  
为了提高大数据的隐私性,防止信息泄露加设大数 据保护密码是最直接的方式,目前大数据加密方式有对 称加密法、公钥加密算法两种,其中对称加密法源自大数据发展早期的 SWP00 加密算法, 但是通过实际的应 用来看,这种方式加密的可搜索性与效率性较差,所以 在大数据后续隐私加密技术中采用了现在的对称加密法 增强了大数据的运算效率,同时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从实际应用质量来看目前这种加密方式运行效果较好, 能够有效地保证大数据的安全性,并且对称加密法在这 个过程中还有持续的进步,例如,最新的 VSDH+10 算 法,已经大大增加了用户的搜索效率以及大数据运行的 稳定性。但是这些算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加密 方式只能应对潜在的敌手,并且应对方式比较被动,但 是在大数据实际运行过程中云计算存在删除数据这种主 要敌手,使更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了算法问题解决与问 题修正之中,就目前效果来看,这种加密算法已经能够 完全满足用户搜索速度,提高了数据的搜索速度。而公 钥加密算法在设计过程中则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加密思 路,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算法有过高的随机性,所以在后 续的公钥加密算法中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降低随机性的方 式。公钥加密算法随机性问题解决之后,目前主要研究 方向为简化运算模式,旨在提高搜索的准确性与搜索速 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数据的安全隐私性问题。

  5 结语

  通过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安全分析可以得知,目前网 络安全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安 全性,需要加强立法保护,并且应当加强系统的安全 性,并进行定期维护,同时升级加密手段,防止大数据 中的信息遭到黑客攻击,使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安全性得 到切实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得贵.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 国新通信,2023.25(4):105-107.

  [2] 王研.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J].无线 互联科技,2021.18(8):15-16.

  [3] 詹可强.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安全问题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3):30-31+36.

  [4] 王涛.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 学与信息化,2023(5):88-90.

  [5] 周鹏程,于青.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探讨[J].信息 记录材料,2020.21(1):50-52.

  [6] 董静,姚申.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J].中国 科技投资,2020(16):74-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735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