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诸多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趋势与路径,养老行业正是深受其影响的行业 之一,人工智能应用于养老这一民生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正处在上升阶段。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应用 于国内社会养老领域的发展现状,本课题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这四个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人工智 能应用在养老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在了解人工智能养老含义的基础上深刻洞悉人工智能养老的 突出特点,把握潜在的发展机会,同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现实阻力,基于现实因素提出可 行性建议与方案。
关键词: 人工智能,养老,人口老龄化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ension
Ma Yue'an
(Institute of Industry Research, China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s, Beijing, 100020)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rings new development trends and paths to many industries. The pension industry is one of the sectors that are deeply affected by it.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sues is in Rising phase.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field of social pension, this subject goe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p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intelligent pension, we deeply understand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ensions and seiz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t the same time, we analyse the problems and practical resistanc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n propose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based on practical factors.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ension; population aging
人工智能从问世到应用于各个领域,从理论基 础到生产实践,历经了大半个世纪,在这期间,它 多次开创了自身发展新局面,从诞生初期存储能力、 计算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的欠缺,以及人工智能应 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条件不够健全,到 21 世纪,其 储存能力与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大力提升,随着大数 据的普及与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在现实生活中变得 随处可见 [1]。
此后,人工智能走向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各个 国家都注意到了这个模块的崛起,因此,许多国家 提高了对人工智能的重视度,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 层面,颁布相应的政策条例,用来保护、引导人工 智能产业的发展。中国、美国、日本、欧盟踊跃参 与其中,人工智能在国家发展道路中的地位不言而 喻。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养老领域后,随之而来的是 新颖的养老方案与功能各异的智能产品,传感器、 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品 运用现代科技融入人工智能的理念,将养老领域跃 迁至新的高度。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推进,以及人工智能运用于养老领域的深入探究,诸多学者及科 研人员都致力于在智慧养老、“互联网 +”养老领 域开辟新的版图, 但人工智能养老与智慧养老、“互 联网 +”养老发展的条件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也有 所不同。因此,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更迭、进步的 大环境下,人工智能养老的现实意义与发展现状必 然会成为影响其未来前景的重要因素 [2]。
一、人工智能养老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人工智能养老的含义
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的应用是指将机器视为载 体与媒介,通过程序化预设发挥作用,以此解决现 实生活中的问题。人工智能运用于现实生活中需要 满足多重条件,往往覆盖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 息论、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人工智能运用 于现实生活,首先要解决机器如何拥有相应推理能 力的问题,利用实时性数据开展算法模型训练,使 它做出规范性行为。养老服务,顾名思义就是为养 老对象提供满足其现实生活需求的针对性服务,这 个过程涵盖社会学、管理学、保险学、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人工智能养老是将人工智能运用到 养老领域诞生的新模式,其中包括养老服务模块、 养老对象模块与领域知识模型。养老服务模块内容 涵盖的专业知识、方式与方法是养老过程中的关键 内容,领域知识模型为养老服务开展提供了可以参 考的理论知识,通过研究养老对象在接受服务时的 行为举止与情绪状态,可得知养老服务后续需要改 进的部分,再通过调整模块中的技能方法,不断完 善与构建更契合养老服务对象的知识体系,形成一 个与时俱进的养老服务模型。人工智能会将服务过 程中反馈得到的数据汇总,提高养老服务模块、养 老领域知识模型与养老对象模块的质量。通过这种 反馈机制,机器在运行过程中能做出相应的行为举 止,以满足养老领域不断提升的需求 [3]。
人工智能运用于养老领域的目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尽可能摆脱老年人群体养老的现实困境;二是 有效改善养老领域的现实环境,把握老年人群体的 养老需求。换言之,就是通过更加综合、全面、及 时、深入的研究, 以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为向导, 为其创造更适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养老环境,改善我 国老年人群体的养老现状。
(二)人工智能养老的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持续推进实践探索,迈出 了关键的一步,其中包括生活护理、医疗保健、心 理咨询及紧急救助这四大板块。生活护理服务包括 照顾养老对象的日常起居与吃穿等;医疗保健服务 包括讲授常见且多发疾病的预防措施,定期进行康 复指标检测、身体指标检测、身体护理等;心理咨 询服务包括与养老对象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爱好、 交际圈等;紧急求助服务包括自动报警、远程监控 及可穿戴设备的开启与关闭等。目前,人工智能在 养老领域的运用仍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市面上的 人工智能养老产品存在同质化的现象,技术的进步 空间较大,应用范围仍在不断扩大,但人工智能养 老在数据方面的数量及质量问题尚未解决 [4]。
二、人工智能养老的优势与机遇
(一)人工智能养老的优势
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的运用,可从根源上解决 以往养老领域长期存在的弊端,为社会老年人群体 提供更现代化的养老方案。
1. 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养老生活水平
以往的养老模式存在较大弊端,对于行动不便 的老年人群体而言,各项指标难以得到满足与保障。 如今,养老领域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后,老年人不需 要大幅度动作就可以完成日常活动,如开关灯、语 音播放音乐、观看电视等,还可以轻松快捷地完成手机线上缴费、在线购物等行为。“天猫精灵”“小 度”“Q 宝”等工具都是用于养老领域的经典产品, 极大程度上减轻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群体的养老生 活压力。充分利用市面上功能完备、操作简单的穿 戴产品及远程监控设备,可有效确保老年人群体独 居发生意外时的及时救助。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可 以有效帮助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开展每日专业照护工作。上述的诸多优势是以往养 老照护方式及途径所不具有的,人工智能应用于养 老领域后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养老生活水平 [5]。
2. 有助于提升养老服务的精准化水平
通过传感器, 人工智能可以了解并记录与老年 人群体生活环境、身体状态相关的各项数据, 这些 数据的收集效率与精确性是以往养老方式所不具 有的。数据的收集提升了人工智能应用于养老领域 的效率, 进而推动建立了养老项目对象的各项数据 库, 为每一位参与人工智能养老的老年人建立专属 急救卡, 只要扫描卡上的二维码就能全面了解老人 所有已统计的各项身体指标数据, 及时了解老人的 健康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 [6-8]。
3. 有助于减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压力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的应用仍处在 发展阶段,存在较多缺陷,而专业老年护理人才的 缺乏正是影响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的养 老护理从业者年龄较大,学历及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流动性大,难以满足当代人工智能养老对护理人员 的高专业性要求。出现这一现象的一部分原因在于 照料老年人群体的工作压力较大、薪资待遇低、社 会地位低、行业前景差,时常在工作中遭到雇主的 猜忌与指责,导致多数从业者选择离开该行业,寻 找新的就业机会。而智能机器人在未来或许能够成 为养老项目的主力军,在极大程度上减轻因老年护 理专业人才短缺而带给养老行业发展的压力 [9-12]。
4. 有助于充实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人工智能衍生创造的智能产品以现代科技为支 撑,主打语音沟通功能,可以回应老年人群体的日 常语音指令,如播放音乐、视频等,极大程度上解 决老人孤单一人、没有互动对象的问题。有助于充 实老年人的精神世界,防止老年人与现代社会脱轨。
(二)人工智能养老的机遇
人工智能养老综合了社会、经济、制度、技术 四大因素,是依据当下养老现状及发展前景所催生 出的新型养老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已成为全球养老 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1. 政治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 2014 年就对人工智能技术表示肯定并寄予厚望,多次强调要集中科技资源发展 人工智能。2017 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 发展规划》,紧接着重点省市颁布针对性响应文件, 这足以体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拥有良好的发展环 境及足够的重视程度。并且国家领导人在关键会议 上明确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已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 地位,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 未来还将不断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努力 [13]。
2. 经济因素
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水平逐年增长,现代社会 老年人平均消费已超过平均生命周期,据 2013 年 统计,我国老年人平均年消费约为 1.616 亿元。城 乡人均年消费量约为 1.329 亿元。在我国经济发展 的新领域,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有所提升,这也是在 养老领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基础和主要动 力。近年来国家及政府提供的数据表明,人工智能 养老的财政拨款逐年增加,这对其发展做出了积极 贡献 [14]。
3. 社会因素
人工智能养老是依据当下养老现状及发展前景 催生出的新型养老模式,并且这种模式是全球养老 领域的未来趋势,符合我国国情,能满足社会上子 女及老人的需求。当下,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 问题,截至 2018 年年底,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全 国总人口的 17.9%,数量已经到达 2.49 亿,预计 至203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3.86亿, 比例达到全国总人口的 25.63%,65 岁以上老人将 达到社会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赡养老人 也成为社会重点问题,养老模式的更新迭代需要进 一步加快。经过社会调查得知,约有 35% 的家庭表 示难以应对赡养老人的压力,且我国约有 4000 万 失能老人,他们的养老现状更为严峻,其中还不乏 有空巢老人的存在。因此,社会养老现状正加快推 动人工智能养老的发展与普及 [15]。
4. 技术因素
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技术的多样化和传感器的 使用,释放了无限的能量,并极大程度提高了智能 数据集的质量,在数字记录的最佳储存和管理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云计算方法解决了人类发展的局 限性问题,并提供了重要的动态支持。云计算具有 虚拟、动态和简单的优势。云计算方法的成熟提高 了数据计算的规模和速度,它的灵感来自人类的非 自然结构,进一步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往的 分析表明,劳动力老龄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必须谨慎行事,克 服各种障碍,解决发展问题 [16]。
三、人工智能养老的劣势与威胁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人工智能 养老”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然而,人工智能养老 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面临着体制、经济、社会、 技术等外部因素的威胁,可能会影响人工智能养老 的健康发展。
(一)人工智能养老的劣势
人工智能养老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人工智能的理性与人的感性之间存在冲突 随着计算机学习方法的发展,计算机不仅可以完成简单的物理工作,还可以利用强大的储存和计 算能力来评估和确定复杂的事物。人工智能在解决 图像感知、语言认知、人格识别等问题上具有显著 优势,但人工智能不能模仿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类一直是情感动物,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情感交流, 而人工智能只有人类的智慧,却没有人类的感情。 目前,人工智能主要是基于物质的角度来满足老年 人的需求,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年人仍然处于“浪 费”工作时间的状态。老年人最初会对智能机器人 感到新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逐渐对机器 人的工作失去兴趣 [17]。
2. 人工智能养老会造成养老服务领域一定 程度的结构性失业
智能机器人的工作速度较快,工作精度较高, 能帮助人类解决各种问题。在老年人护理领域,它 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便利, 如生活保健、医疗保健等, 这将减少养老服务领域的就业机会 [18]。
(二)人工智能养老面临的威胁
1. 制度因素
可靠有效的系统促进了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 化。我国目前正在制定针对人工智能养老发展的保 护性政策条例,着重关注人工智能养老领域的发展 与前景。然而,老年人人工照护体系的建立仍然存 在一些问题,如体制碎片化、缺乏标准化、产业组 织有待健全、老年人人工照护体系有待完善等 [19]。
2. 经济因素
经过调查,许多养老组织认为,采用人工智能 养老的成本较高,一些老年人也不愿意支付更多金 钱。目前,养老机构不接受人工养老金信息保险产 品,这些产品通常需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这 阻碍了人工智能养老在市场上的广泛普及。因此, 需要加强人工智能和养恤金服务的有效整合。人工 智能养老不是简单的“人工智能”和“养老”的总 和,而是两者的有效组合。另外,服务一线人员在 领取雇佣金方面也存在问题,其只针对中高收入水 平群体,却忽视低收入老人群体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工智能养老的发展。新加坡大学微 电子学研究所所长指出,人工智能养老产品在流向 市场之前有着长期的生产链,这个过程非常困难, 这些产品无法准确地了解用户的难处和需求。老年 人对人工智能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不高,很难获得人 工智能的贴心服务 [20-22]。
3. 社会因素
传统算法是符合人类规则和人类价值观的。如 今,人工智能已经从完全执行人类指令发展到从海 量数据中吸取历史经验并自动生成判断。输出结果 符合某些逻辑,但不符合人类价值观。因此,自人 工智能诞生以来,它一直伴随着一系列的道德伦理 纠纷。大部分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应该兼具理性和 敏感性。同时,人工智能养老应该充分基于大量高 质量的数据集,保证老年人的隐私和安全,但是人 工智能养老的进一步发展也将削弱老年人对个人数 据的控制和管理 [23]。
4. 技术因素
养老金数据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了人工智能技术 价值的发挥。与金融和医疗行业相比,养老领域 的数据量相对较小,养老服务不是线性活动,也没 有统一的标准,这使得人工智能难以获得高质量的 数据。同时,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方面的应用也不 尽如人意。当老年人的普通话不标准或根本不会说 普通话时,往往会出现人工智能无法准确识别的情 况,这导致人工智能养老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 人工智能养老领域缺乏高端人才。腾讯研究院发布 的 2017 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显示,目前全 球人工智能人才约 30 万人。截至 2017 年 10 月, 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达 100 万人。在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主办的国内首届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研讨 会上,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 26 所大学共同发布了《关于设置人工智能专业建 议书》,呼吁尽快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技 术的关键是人才,人工智能养老方面的人才缺乏严 重阻碍了人工智能养老向纵深发展 [24]。
四、人工智能养老的态势与突破路径
(一)人工养老的态势
1. 人工智能养老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人工智能养老延伸和拓展了人类智慧,可以使 养老领域复杂的体力任务向自动化方向发展,也可 以补充现有的劳动力和资产,提高工人能力和资本 效率。人工智能可以促进养老领域创新, 提升失能、 半失能及空巢老人养老生活的质量,以及提升养老 服务精准化水平,从而缓解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短缺 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因此,人工智能得到了国家极大的重视,并发布多 个政策文件给予支持,人工智能养老的实践也逐步 深入。随着制度上的支持与经济、社会及技术带来 的机会相互作用,人工智能与养老的深度融合将成 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5]。
2. 人工智能养老的现实阻力
既要肯定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的作用与发展 前景,也要正视其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 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与兜底, 技 术的革新与更迭更是影响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发 展的关键因素。人工智能养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 势, 但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人文的关怀与照料, 并且 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系统性弊端。由于高水平护 理从业者的短缺, 行业规范性监督体系的缺乏, 人 工智能在养老领域的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现实 阻力 [26]。
(二)突破路径
看清自身的突出特点,努力把握社会大环境下 的机遇,找到并解决当下可能出现的、阻碍发展的 因素,这是人工智能高效应用于养老领域的重中之 重。
1. 亲情与人工智能的相互辅助
人工智能应用于社会养老领域的目的之一是改 善以往养老模式存在的弊端,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亲 人之间的关怀抹杀,即便是在高科技加持下的人工 智能养老模式,也无法给予养老对象真情实感。为 了满足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要在推行人工智能养 老的同时,倡导子女尽孝,形成关爱老人的社会风 气导向, 强调“孝道”的现实意义, 强化感恩教育, 并一步步落实实际行动。道德上的约束并不是最终 目的, 而是要让老年人拥有安稳、美满的养老时光, 因此需要强化舆论风气导向,使子女明白人工智能 养老并非是逃避赡养父母义务的手段,而是为了给 父母更高质量的养老环境与养老方案,子女应该注 重父母精神层面的需求, 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27]。
2. 提升人力资本
人工智能养老使得一些低水平护理从业者的就 业岗位缩减,又增加了人工智能养老所带来的新型 工作岗位与就业机会。因此,要想让人工智能养老 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避免过多的现实阻力,就必须 在人力资本方面进行长远、有目的的规划与重整, 改变投资构架,加大资本引入,针对人工智能养老 为社会创造新型工作岗位, 重视相应的职业培训 [28]。
除上述方案之外,还要不断强化人力资本与人 力资源市场的联系,适时在平台上发布人工智能养 老领域的招聘信息,使工作岗位的供需平衡关系,使人力资本与市场相匹配。在社会层面上要提高对 人工智能养老的重视程度,建议各个高校开设相关 专业,从源头改善人才短缺的现状。在开设相关专 业的过程中,要以质量为培养人才的第一标准。
3. 强化政府向导作用,完善制度
人工智能养老现存的较为明显的问题之一是没 有明确的制度来保障其健康、有序地运作。因此, 在制度方面需要各地方政府出面,因地制宜,根据 各地养老现状、人工智能养老推行的难度、现实阻 力,推出相应的扶持政策条例,以此确保人工智能 养老在当地能够存活并且逐渐壮大起来,逐渐代替 以往的养老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及各部门要用战略眼光看 待人工智能养老模式的落实与推进工作,看到其发 展前景的优劣,并客观清醒地认识到当下人口老龄 化衍生出的诸多社会问题。同时,要强化政府导向 作用,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向养老领域的倾斜与投入, 以及加大对当地居民人工智能养老的宣传力度。另 外,以社区为一个单位,努力让老人融入现代化社 会,接触新型智能产品,让他们切身体会到这些产 品为养老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乐趣,从心底增强对人 工智能养老模式的喜爱与信任 [29]。
4. 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建立约束机制
随着人工智能养老的持续推进与不断完善,在 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推动 行业的发展,再反馈到养老对象身上。因此,人工 智能养老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并在其向导作 用下大力发展。不断深化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中的 应用,成了人工智能养老发展的重要任务,需持续 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例如,观察养老对象的生活状 态、心理健康程度、对常见且多发疾病的预防情况、 运动与交谈情况等,这些数据的统计与研究,都能 推动人工智能养老的发展。
早在五年前,我国各地便持续推行人工智能养 老,其中北京、河北、天津等地在落实人工智能养 老上有丰富的现实经验,从这几个城市人工智能养 老的发展现状来看,利大于弊。但人工智能养老作 为我国基层养老模板,允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难以 解决的问题,但绝不能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视而不见。 人工智能养老模式的大力推行势必会涉及家庭伦理 与道德法律方面的问题,因此,要建立一个高效、 客观、适用性强的监督机制,并针对人工智能养老 运行效果的评判制订相应标准,有效保障养老对象 的体验,在确保他们身体健康的同时,促进人工智 能养老行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钮譞琦.大数据时代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及发 展路径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2(05).
[2]田晓景,王馨玮,王莹.基于产业链整合的河北 省智慧养老产业优化路径研究[J] .现代商贸工 业,2022(09).
[3]刘庆.智慧赋能:“互联网+养老”的现实经验 和未来向度[J].决策与信息,2022(04).
[4]“智慧+”让居家养老更安全[N] . 天津日 报,2022-03-23(010).
[5]刘会丽,牛玉霞,赵桃敏.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养老服 务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22(03).
[6]徐一芊.智慧养老背景下老龄陪伴机器人情感化 设计探析[J].工业设计,2022(03).
[7]任津谊,孙雅楠,刘磊.智慧养老走进养老院的发展 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中国集体经 济,2022(08).
[8]姜丽美,刘玲.我国智慧养老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 视化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2(02).
[9]张云勇,孟刚,吴博峰. 加强创新实现智慧养老[N]. 中国消费者报,2022-03-07(001).
[10]石卉,赵国敏.大数据赋能下的智慧养老标准化 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2(05).
[11]田园,邓晓红.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养老研究进 展[J].经济研究导刊,2022(07).
[12]秦洪卫,董菁.推动我国智慧养老产业高质量发 展[J].中国信息界,2022(01).
[ 13]赵鹏飞 .智慧养老 的分析与建议[J] .城市开 发,2022(02).
[14]陶敏.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智慧养老研究综述[J]. 科技创业月刊,2022(02).
[15]向连.发展智慧养老产业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N]. 东莞日报,2022-02-28(A07).
[16]江河,李立清.我国老年人健康保障服务体系建 设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2(01).
[17]夏丽蓉,陈佳渲,叶春霞,林邹燕,陈新吉.互联网+ 智慧养老产业研究与探讨[J].中国商界,2022(Z1).
[18]罗倩,吴莹.智慧养老何以智慧——基于知识 图谱的智慧养老研究现状述评[J]. 中国管理信息 化,2022(03).
[19]张晶,蹇海娥.智慧养老的时代困境及出路分析 [J].经济研究导刊,2022(03).
[20]刘文军. 多元主体保驾护航:数字化赋能的 智 慧养老模式 [J].沈 阳工程 学 院 学报(社会科 学 版),2022(01).
[21]赵庚,赵萌.智慧养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东北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
[22]徐立宇.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智慧养老平台中的应 用[J].软件,2022(01).
[23]杜雨鑫,汪江.多感官理念下智慧养老居住空间 设计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22(01).
[24]郑梧桐,任禹崑.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智 慧养老产业的机遇、困境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 刊,2021(36).
[25]朱俊红,杨洁,傅为忠.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智慧 养老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21(06).
[26]伍希艺. G市智慧养老服务立法保障的问题和完 善研究[D].贵州:贵州民族大学,2021.
[27]黄小露.南宁市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6).
[28]刘培云.浅谈社区智慧养老服务[J].产业创新研 究,2021(21).
[29]辛宁越,高闻忆,尚玉姣,韦奕妃,杨斯溢.基于BIM 与5G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以连市某养老 社区为例[J].智能城市,2021(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5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