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智慧养老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我国在养老产业方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就智慧养老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当前我国智慧养老发展现状,然后对现有智慧养老模式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智慧养老服务的创新模式,以期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养老;模式创新;养老服务体系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smart old-age care model in my country
Wang Dongho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ning Guangxi,530003)
Abstract:The innovation of smart old-age care model is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y country's old-age care industry.This paperfirst defin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smart old-age care,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smart old-age care in my country,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smart old-age care model.The innovation of the smart old-age care service model is propos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mart old-age care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smart elderly care;model innovation;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一、引言
智慧养老已成为我国未来养老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与制造行业、科技行业深度融合及协调发展,而且需要相关部门整合全国养老资源,实现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智慧养老模式的创新发展,优化养老行业的运营。我国老龄人口中贫苦老人、空巢、失独老人、残疾老人的数量较多,且增长迅速。中国社会提倡“百善孝为先”,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也是老人、子女迫切的需求。当今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居家养老又给年轻一代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多数家庭的子女对老人的照顾不足,使得居家养老质量较低、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但养老院养老模式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老人不愿去养老院养老,养老院养老模式与中国传统观念的冲突,导致老年人在养老院存在丧失家庭的感觉,不利于老年人健康养老。
国内智慧养老主要是从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出发,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老人、家庭成员、医疗机构、社区、医护人员及政府相关主体联系起来,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对老人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进行高效响应,以形成健康控制、生活方便、心理愉悦的养老模式。当前,我国的智慧养老模式主要包括智慧居家、智慧医疗、智慧机构和智慧城市。其中,在国内各地实践具有显著成效的是智慧居家养老模式。该模式以智慧居家安全、智慧居家照料、智慧居家医疗保健、智慧居家精神关爱等照料服务为主,关注老人身心健康,为老人提供居家关怀照料等服务。
二、智慧养老概念的界定
智慧养老(Intelligent care for aged)[1-2],被称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是指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可以不受时间、地理的限制,居家过上高品质、高享受的生活。智慧养老又被称为“智能居家养老”,即通过先进的电脑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等,将老年人、社区、医护人员、医疗机构、服务机构和政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老年人提供物联、互联、智能、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
智慧养老在我国主要是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面向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开展以“互联网+”“物联网”为核心,以智能化、数字化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模式[3]。智慧养老概念的发展和演变,更多地应用于养老产业、养老机构的设备智能化建设上。这些机构的智能化建设更加强调技术手段的创新与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智慧”则更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解决养老问题,加强对老人的照顾和服务,密切关注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服务需求,智慧养老模式应当利用当前的网络信息技术收集老人身体健康信息,对老人血压、血糖等数据进行采集监测,以加强对老人身体健康的关注,并为之提供即时求救功能,对老人身体突发不适和紧急情况提供救援和帮助。
三、我国智慧养老发展现状
我国在智慧养老的发展经历了数字化养老—信息化养老—科技养老—网络化养老—智慧养老[4]。尽管我国养老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管理模式仍不够科学合理,养老产业从业人员极度缺乏,民间组织参与度低,服务效能低下。此外,智慧养老经营规模小,未能真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而且,智慧养老运营平台同质化严重,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难以满足我国老龄人口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
(一)养老需求规模增大,差异化大
我国老年群体的差异化、地区差异化与服务商家的差异化,使得养老机构要在满足老年人的普遍需求的同时,通过统一模式按区域、群体的需求采集信息,为老人提供各类服务[5]。养老业务需求包括紧急救助方面的健康监控、主动救护和位置服务;医疗卫生方面的远程诊断、远程医疗;健康养护方面的养生保健服务、老年人信息管理、老年人挂号绿色通道及心理咨询;社交文化方面的老年论坛、生活娱乐等需求。其中,体检和保健的知识普及,家庭病床、上门诊疗、急诊联络等需求较大,其他各类服务也均体现了老年人养老需求。
(二)国家积极出台政策支持智慧养老的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加剧,我国居民“边富边老”“未富先老”和“无人养老”的现象相互交织,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6]。国务院及相关政府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智慧养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要求各地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整合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支持医疗医保、民政养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鼓励养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逐步完善老龄人口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大力繁荣老龄消费市场,积极推进居家社区、医养结合等模式。
(三)智慧养老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养老服务业态基本形成
智慧养老产业受到了政府、行业、公众及媒体的广泛关注,而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也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居家养老服务的不足,让老年人能够充分享受互联网、物联网带来的便捷和舒适。我国养老服务业态以居家养老为主,而针对“三无”老人,则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以解决老人的日常生活困难。将机构养老引入社区,能够实现家庭和社会养老的优点与可操作性的有效结合,实现服务智慧化。同时,各地区积极推进机构养老,能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日常照料、健康保健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构建“虚拟养老”服务,充分发挥了“居家+社区+机构+虚拟”的养老服务优势。
(四)信息技术为智慧养老奠定基础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的发展和推广,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网络基础[7-8]。随着智能传感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高精度定位技术的推广,应用于智慧养老终端的低功耗、微型化、大容量的智能传感设备不断推出,高性能微处理器及轻量操作系统的推广应用,使智慧养老健康管理终端的健康检测技术得以突破,而大数据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推进了老人健康状态实时分析技术的发展。5G网络的全面覆盖,推动了智慧养老服务的转型升级,使得医疗诊断和服务突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加速了养老资源的均等化。而对老人的健康管理和初步诊断将实现家居化,个人、家庭、机构能够实现高效的分配和对接。
(五)智慧养老试点示范工作取得进展
2020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开展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项目,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截至2020年7月,全国共有394家健康养老应用试点建成,包括117家示范企业、225条示范街道(乡镇)、52个示范基地。2021年,《2021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公示》中,新增第四批智慧养老应用试点139家,各地均开展了智慧养老试点建设项目,如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和上海、北京等市都在智慧养老试点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国智慧养老试点示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四、我国智慧养老服务的现有模式
(一)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模式
近年来,智慧养老受到我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政策引导,各地切实落实了优质的智慧养老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效[9-10]。全国老龄办在全国推进“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打造了全国智能化养老和全国老龄智能科技产业园。浙江桐乡的乌镇引进“椿熙堂”试点项目,联合中科院物联网研发中心建设了惠及全乌镇的“物联网+养老”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湖南长沙的韶山路社区构建了“康乃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接入了智能终端和体检设备,实时监测老人健康状况,并能及时提醒老人及家属,为之提供远程高科技养老服务。江苏常熟推出的“CCHC持续照料社区”,构建了“医、养、康、护”四位一体的智慧养老体系。内蒙古自治区构建了“一台五网”智慧养老应用体系,为老年人搭建服务热线,对接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实现了多样化养老。
(二)多元化智慧养老模式
中国养老格局大致为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进养老机构。中国人民崇尚“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理念,因此居家养老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当前,我国养老格局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向多元化养老模式迈进。一是养老产业不断壮大,市场化服务机构快速发展,推动了养老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二是随着公共养老事业的发展,其在整体投入、实现方式较之以往也有极大的发展。我国政府对此也明确提出,要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下,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各地区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养老机构,使政府与市场有效合作,推进医养结合的智慧养老模式,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式养老的新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新型养老模式日趋流行,利用电视盒子等高科技产品解决空巢、独居老人孤独寂寞的问题,成为智慧、候鸟式、信息化、中国式养老的新模式。例如,智能穿戴设备将技术融入生活场景,能够更好地满足居家失能老人的起居等生活需求,解决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人性化”智慧养老。各地区应充分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创造养老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模式
随着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的研究和构建得以广泛开展。例如,使用移动开发平台开发的移动医疗老年人健康管理系统,能够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提醒;采用RIF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云计算、人脸识别等技术开发的“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能够为居家养老提供智能化服务;还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个人文化思想的交流和分享平台的“老友帮”智能服务平台,能够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具备数据即时上报、数据汇总分析、异常数据报警等功能,并能够实现“跌倒报警”和“一键报警”。
(五)居家智能化养老模式
目前,可穿戴设备是智能家居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携带便利、感应灵敏、交互性好等特点,能够让老年人或病人保持独立性。譬如,老年智能手表采用CPS、LBS,并连接WIFI,能够实现多模式定位,可对老年人精准定位,实现智能导航、电子围栏、语音通话等功能。可穿戴设备可以佩戴在头部、上肢、手部、足部等,获取老年人的血压、血糖、体温等基本数据。智能家居产品及可穿戴终端设备能够对老人基础健康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建立健康档案,还能实现数据查询,开展医患互动及健康指导,对异常健康状况进行预警和救援。
五、我国智慧养老服务的模式创新
(一)“智慧社区”养老模式
“智慧社区”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社区通过构建“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服务体系,能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便利、智慧化、高品质、高质量的社区生活环境,并使之具有运营与管理配套、服务黏度高、可复制、安全性能高及可视化管理等特点。例如,社区智能养老服务系统能够链接每个家庭,汇总环境信息、护理健康信息和健康监测信息,并可实现实时查询。不少社区构建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通过“一键式”紧急呼叫和救援服务来保证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安全,如建设智慧社区的检测亭。检测亭可联合社区医院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指标检测,并能把检测数据上传至服务中心。医生护士可以实时对其进行诊疗和救助。智能社区养老系统还建立了社区老人健康状况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对老年人运动、饮食、养生保健等进行指导,建立了社区体检档案,真正实现了让老年人更加健康、充实、快乐地养老。
(二)“5G+智慧养老”模式
基于“5G+智慧养老”模式,各地能够实现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响应全程监控、信息实时监测、内容质量闭环可追溯,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养老服务模式,还能加强高位推动,引领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从政策制定层面上丰富智慧养老内涵。
(三)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商业模式
当前,政府和市场合作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商业化运作,引进社会资本参与运营。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支持智慧养老运营,并按照相关要求和老年人的真实需求进行服务订制。构建的智慧养老中心,能够通过对接养老人员、指挥调度、园区安保和医疗机构,对养老人员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实时监测,实现全面监控,建立健康档案,制订医疗预案,实现应急联动,切实实现老年人突发疾病及无人照料等情况下的精准响应,为老年人提供高效服务。
(四)机构智慧养老管理模式
机构养老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机构养老管理模式能够实现“硬—软—后台”的结合,并能利用门禁、人体感应、手环等智能设备,实现危急智能报警、护理评估与干预、老人运动轨迹、生命体征检测,能够对机构养老的失能、失智老人的跌倒、离床、坠床、滞留、走失等危急状况进行报警,进而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机构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效率,避免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并通过养老机构管理平台持续护理状态数据的跟踪分析,提升护理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1]G.Demiris,B.K,Hensel.Technologies for Aging Systematic Review of“Smart Home”Applications[J].IMIA and SchattauerGmb H,2008(47).
[2]Lemlouma T.Labories S,Roose P.Toward a context aware and automatic evaluation of elderly dependency in smart homes and cities[C]//World of Wireless,Mobile and Multimedia Networks(WoWMoM),2013 IEEE 1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Workshops on a.IEEE,2013.
[3]董雪.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0.
[4]陈友华,邵文君.智慧养老:内涵、困境与建议[J].江淮论坛,2021(2).
[5]张震,郭晓金,刘煌.居家智慧养老监测系统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22(18).
[6]王丽.人工智能时代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模式构建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3).
[7]柳君妍,王广成,单海峰,杨宝顺,陈浩田,邱棋,刘明芝,韩春蕾.新冠肺炎疫情下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2(17).
[8]庄瑞玉,王颖琳,张雪阳.深圳养老服务很“智慧”[N].深圳特区报,2022(07).
[9]赵玉洁,杨娜.智慧养老服务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N].沧州日报,2022(06).
[10]杜改丽,王丽霞.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精准智慧养老实现路径探索[J].医药论坛杂志,2022(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49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