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地域文化是不同地理结构、环境、气候孕育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下的一个分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两个百年目标”计划的实施,“文化传播”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传承地域文化是每一位民众的责任和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应善用信息时代的媒体技术来传播地域文化。本文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和研究有价值的文化传播方式,以促进文化数字传播。
关键词:文化网络平台;文化传播;数字传播;地域文化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Network Platform in Henan Province to Promote Cultural Digita Dissemination
Yin Liang
(Huanghuai College,Zhumadian Henan,463000)
Abstract:Regional culture is a different culture nurtured by geographical structures,environments and climates.It is a branch under the theme of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reflects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to a certain exten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two centenary goals"plan,"cultural communication"began to appear frequently in the public eye.Inheriting regional culture is the duty and mission of every citizen.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media technology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o spread regional culture.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regional culture,this paper innovates the form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improves the quality of communicators,and is committed to exploring and researching valuab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to promote cultural digit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cultural network platform;cultural communication;digital communication;regional culture
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地域文化的宣传方式不断创新,宣传力度逐渐加大,民众经常能在报纸新闻、电影广告、旅游景点等地方看到地域文化的宣传。同时,网络讯息裹挟地域文化、蹭地域文化热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1]。盲目的文化灌输不仅无法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还会引发受众反感,诱发抵触情绪。在高密度的宣传下,如何找到让大众乐于接受、让文化真正鲜活起来的具有价值的传播方式,是当前文化传播领域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本文从河南省文化资源与数字媒体技术融合的角度出发对文化资源数字化进行探讨,以进一步明确文化资源数字化对人类文化史的积极意义,深入分析河南省数字文化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形势与需求,为建设河南省文化网络平台提供可行对策,以促进河南省文化资源的传播和推广,提升河南省的城市包容度与文化知名度,让中原文化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地域文化数字传播概念简述
学术界对“地域文化”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从多位学者如贺传凯等人的研究来看,地域文化是一种区域性文化,具有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人文形态等[2]。因为地域文化的指向性强、人际传播简单,所以传统的大众传媒形式难以有效拓展地域文化的传播范围,文化宣传效果因此有待提高[3]。从现状来看,大众媒介传播形式有微博、微信、APP、小程序、官方网站等,这些形式发挥了一定的文化宣传作用,提高了地区知名度。
现阶段,随着我国网络建设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建立区域文化数字化网络平台已经成为趋势。这种新媒介不仅能推进文化资源传播,还能在传播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催生出新的价值标准和思想体系,建立新型话语权[4]。数字传播是一种基于时代科技语境下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对传播过程中各要素深层化的革新。
二、建设数字化网络平台对传播河南文化资源的意义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原地区,历史悠久,地势开阔,是多个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地方。中原文化包含武术文化、史前文化、神龙文化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文化对河南省的建设和发展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非凡的意义与价值[5]。因此,就河南省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来说,中原文化至关重要。另外,地域文化、地域特色浓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这意味着文化传播范围狭窄,局限于特定的区域和人群,可能给现代数字文化传播带来一定困难[6]。
当前,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一过程中,河南省的资源优势、交通位置优势、生产优势、农业优势、经济实力优势及文化传播优势等都能得到充分挖掘,对提高河南省的综合实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构建人文精神,提高文化软实力均有积极影响。在此背景下,河南省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具有强大的集成性、兼容性、系统性,能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将虚拟技术、三维互联网核心技术与河南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并通过图文、音视频、模型等媒介进行展现,呈现多种技术组合应用的效果,为河南省文化资源传播注入全新活力。数字化网络平台为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世界研究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从文化层面落实了中国“走出去”的战略目标[7]。
三、河南省文化资源数字传播现状和缺口
第一,相关部门对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的重视程度不足,思想观念尚未跟上时代的发展。究其原因,虽然数字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项目复杂,对核心技术和人才的要求较高,对建设资金的需求也较大。因此,河南省一些地方的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还未正式提上议程,前期工作也尚未准备充分。另外,相关部门对文化资源数字化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经费投入不足、规划制订不完善、工作态度不够端正。
第二,文化传播过程进度缓慢,缺乏文化活力和传播创新力,文化特色资源建设需要加快进度。目前,河南省各地区只是基于官方顶层设计来制订当地的文化资源传播方案,对当地文化资源的了解不够透彻,因此方案难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且缺少细致、量化的规划,地方文化标签和品牌建设不到位[8]。
第三,文化网络建设有待改进。目前,河南的文化宣传网络构建并不完善,数量较少、品质和优势不明显。目前,影响力较大的河南文化网站有中原文化网、郑州文化网、大河风网等网站[9]。这些网站是宣传河南文化的“功臣”,它们强化了河南地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连接。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文化交流网站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一是地方文化展示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吸引力,大多是说明性的文字加上几张图片,缺少人文效果,宣传效果不够生动形象。二是网站更新和维护不及时,信息量不够丰富,版面美工缺少创意。三是对网站的推广力度不足,即使是在河南当地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网站的名称及用途。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宣传力度。四是与国际接轨的力度不足,当下,互联网上以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河南英文网站较少。
第四,河南省缺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相关综合型人才。数字传播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且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网络建设工程,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10]。这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专业性强、对文化资源了解十分透彻的综合性人才。目前,河南省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工程建设缺乏文化、艺术及IT领域的人才。
四、河南省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工程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关键技术的应用
1.图像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技术是对原始素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以静态图片或动态图片(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建立庞大的资源信息库。我国地域文化积淀深厚,受历史及各民族迁移、融合的影响产生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能转换成各种形式被记录下来并广泛传播。在数字时代,人们更多的是拥有碎片化时间,更注重图像化信息的解读。因此,充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能充分发挥图形语言在传输信息上的优势,通过实物图像和制作虚拟图像展现河南文化内涵。
例如,河南博物院联合央视推出了原创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该节目的创新传播方式在于以舞台表演的方式展现出博物馆内文物的前世今生,并利用数字音视频技术将河南省的馆藏文化以动态的形象展示出来,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河南博物院携妇好鸮尊、贾湖骨笛、云纹铜禁3件镇馆之宝亮相第一季。节目播出后,河南博物院的观众数量比平时增加了约三分之一。
2.计算机动画展示技术
计算机动画展示技术可以理解为一种虚拟仿真技术。该技术是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核心技术,与简单的动画演示不同,它包含了虚拟现实技术、数字绘图技术、场景建模技术等技术。采用计算机综合技术设计和制作二维动画或三维动画,可模拟真实的场景、角色,并等对河南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展示。直观的视听感受,能够使人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延伸出“网络世博会”,该项目运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将世博会的展馆等场景在互联网上复刻出来,使游客不仅可以360度全景参观,还可以以第一视角在馆内自由“行走”,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世博会盛况的效果。再比如,数字三峡项目,该项目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和高精度摄像系统采集了历史文化遗址的三维图像与数据,生成三维全景模型,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三峡风貌及三峡文物的原型,方便人们直观地了解三峡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演化进程。在欣赏历史遗址历史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人们不仅会感叹现代科技的发达,还会为中华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
(二)创新媒介融合的文化传播路径
文化需要氛围。为强化中国人民“文化身份”的认同感,避免“文化空壳”现象,河南省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媒介融合及新媒体传播技术等为地域文化营造氛围,为文化“做广告”,以此宣传地域文化,开辟文化市场。
1.微电影
“文化微电影”是目前宣传文化最恰当的选择之一。首先,微电影摄制主题多样、时长短、制作快,比院线电影投资少,成本低;比短视频内容精良、故事结构完整。同时,与微博、知乎等碎片化的网络信息相比,微电影传递的信息更为丰满;和大型史诗电影的气势磅礴相比,微电影传播的信息又显得凝练精华。另外,微电影中的文化符号、文化历史变迁等经过形象生动的演绎与展示,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兴趣。除此之外,微电影能作为宣传当地城市文化形象的载体,打造当地文化品牌。
2.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能够提高社会效益,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感染力强、涉及面广的特点。与微型电影一样,公益广告短小精悍、内容充实,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拥有广泛的受众。地方电视台可以打开思路,努力提供更为贴近市民生活的文化内容,打造自身独特的影视文化,以此重新吸引流失的观众。同时,地方电视台可以在文化公益广告中体现主流价值观,切实打造一档符合地域文化发展需求的公益频道。
(三)整合社会力量为建立河南文化资源网络平台建言献策
当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提高对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国际文化、国际数字科技的联系,搭建文化数字化科研平台,建立数据共享中心,同时加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应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充分发挥媒介与经济等领域相融合的传播作用,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使中华文化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史安斌,童桐.理念升维与实践创新:党的十九大以来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大前沿议题[J].编辑之友,2022(04).
[2]张得水,贺传凯.新时代博物馆数字传播的实践与思考——以河南博物院为例[J].博物院,2021(05).
[3]周高琴.新媒体时代客家文化的数字传播研究——基于广东省梅州市客家文化的考察[J].新闻潮,2021(08).
[4]周钰彤.香云纱文化数字传播平台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21.
[5]柳鑫苗.地域文化数字传播路径研究综述[J].北方传媒研究,2021(03).
[6]延斯·奥尔伍德,胡湉湉.数字化跨文化传播的后果:互联网时代的跨文化传播[J].跨文化传播研究,2020(02).
[7]杨凡颖.基于新技术环境下的非遗文化数字传播思路探究[J].数码世界,2020(09).
[8]姚曦,邓云.品牌传播研究的新范畴与新内容——基于发生学的认识图式[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
[9]高小燕,吴跃龙.数字传播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的“逆转”与“复活”——以《国家宝藏》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2).
[10]娄红立.跨文化视域下新闻网站联合数字技术助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J].新闻爱好者,2020(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4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