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 > 正文

区块链下的音乐非遗作品版权保护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1 14:03: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技术为音乐非遗作品版权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探讨了音乐作品版权保护现状,分析了音乐作品版权保护存在的瓶颈,提出了运用区块链核心技术,构建了音乐非遗版权保护系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音乐非遗作品;版权保护
 
  Countermeasures for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Music Intangible Cultural Works under Blockchain
 
  ZHAO Xingyuan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usic and Dance,Tianshui Gansu 741001)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blockchain technology provides a new way for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mus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ork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music works,the bottleneck of music copyright protection is analyzed,it is proposed to use the core technology of blockchain,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mus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pyright protection system.
 
  【Key words】:blockchain technology;mus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orks;copyright protection
 
  0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音乐类非遗作品版权保护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原因在于,只有将这些音乐表演、韵唱、仪式、访谈产生的海量音视频,及乐师、乐器、乐谱、道具等图片以及文字资料等成果得到法律权益的保障时,传承人的保护热情才能被最大化激发,促使更多优质的成果才能在非遗文化市场中生根发芽。然而,与传统音乐类非遗成果相比,数字化的音乐类非遗作品出现了易复制、易盗取和难于追溯等特征,这些情况使得音乐类非遗版权变得十分混乱,版权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区块链具有的“不可篡改”“公开透明”“可溯源”“不可伪造”等技术特点,它的出现或许从根本上解决一直以来困扰民间音乐家们的问题。区块链技术通过有效跟踪音乐版权,将版税分配给版权所有人,并做出版权注册、多重签名等系列行为,从而使数字化音乐非遗作品版权得到保护。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区块链技术在音乐版权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该技术在音乐非遗类成果版权保护中存在的困境和挑战,提出区块链技术适应音乐类非遗成果版权保护的现实路径。
 
  1音乐作品版权保护现状
 
  音乐作品版权是指音乐作品的创造者所享有的合法权利,产权人通过维护其署名权、表演权、复制权、广播权及数字权等精神性权力来保护音乐作品的完整性。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战略引发了音乐作品创作、传播的热潮,数字化技术与区块链的发展也为音乐作品著作权的维护提供了技术支持,原创音乐作品的创作也呈现每年都在发展的良好势头。
 
  根据2020年12月第七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发布的《2020年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2019年以数字音乐为主导的中国音乐核心产业保持8%以上的快速增长。在音乐图书音像出版业方面,2019年我国音乐图书音像出版业总收入13.44亿元,同比增长0.45%。其中,音像出版业规模3亿元,同比下降2.3%。从音乐演出行业来看,2019年演出市场总体规模达到200.41亿元,同比增长9.9%。音乐演出的票房总额为73.79亿元,同比增长8.2%。在数字音乐产业方面,2019年我国数字音乐产业收入664亿元,同比增长8.4%;数字音乐用户数量超过6.07亿,同比增长9.2%,在线音乐用户达71.1%。
 
  在音乐版权管理行业,2019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授权收入4.04亿元,同比增长27.88%;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总收入近2.91亿元,同比增长27%。相反,从卡拉ok厅的版权使用费中扣除的经营费用为25%,创下了历史最低水平。数据表明,2019年音乐版权经纪与管理产业规模达6.95亿元,同比增长27.29%[1],版权保护环境持续优化,音乐市场的在线化程度越来越高,总体而言,音乐市场向好发展。
 
  2音乐作品版权保护存在的瓶颈
 
  如上,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国内音乐市场规模,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音乐非遗作品版权保护面临的挑战。纵观当前音乐行业中存在的类似侵权行为,我国音乐非遗确权保护依然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困境。
 
  (1)盗版率居高不下,盗版手段多样化。我国音乐作品盗版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学者认为,中国的音乐市场盗版率在世界上是最高的,盗版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90%。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IPA)的调查发现,中国音乐作品的盗版率高于90%,在中国消费的音乐作品中,近90%是通过在线下载获得的,只有约1%的人愿意为音乐付费。由于盗版率较高,盗版产品价格低廉,导致线下音乐CD、DVD等视听录制品的商业市场销量急剧下降[2]。英国音乐制作公司Audio Network主管Matthew Hawn认为,大多数消费群体认为音乐应该无偿提供,而愿意购买音乐的大部分是广告进销商或企业。究其原因,就在于大多数音乐盗版率高,盗版手段和方法多样。一方面,除盗版软件常发生侵权行为外,传播迅速、支持线上直接查看、便于下载各类资源数据的百度网盘、手机App逐渐成为音乐作品盗版的新阵脚;另一方面,深度链接网址成为目前国内非法盗版的重要渠道,如扫描二维码形成的链接音乐视频、音频模式等,使盗版音乐的获取更加多样和方便[3]。

\
 
  (2)音乐版权侵权时有发生,版权权属复杂,维权回报效率低下。纵观当下音乐演艺行业,各类侵权行为频频发生。2020年4月,广州一家科技公司未经成都某一文化传播公司许可,在其运营的音乐平台上向社会公众提供涉案歌曲的在线播放和下载的信息网络传播服务,发生了音乐作品侵权事件。无独有偶,湖南卫视《身临其境》2020年第三季中张含韵、郁可唯翻唱的曲目被VFine Music音乐管理平台认为侵犯版权。相对于音乐版权侵权,音乐版权权属复杂,维权显得更加艰难。版权作为一种商业权利,涉及到具体音乐作品的产权主体、关系、边界及其相应的权责,形成了音乐版权权属复杂多样的特征[4]。如一首音乐作品的歌词、编曲、后期制作、表演等常由不同的音乐家共同完成,由于角色、贡献、合同及法律法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著作权的归属和利益分配方式十分复杂,版权关系盘根错节,造成各音乐版权人的报酬支付效率极其低下。在维权过程中,本着“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音乐版权人想要维权,得先清楚音乐的归属性,加之某些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很相似,很难界定出其所属。即使是判定了侵权赔偿,最后得到的赔偿也往往并不令人满意。侵权事件、多元权力主体、维权回报低等现象突出体现了音乐版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音乐非遗行业“李鬼”“传承无序”现象时有发生。因部分音乐非遗作品缺乏统一的专业标准,大量“假冒伪劣”非遗充斥行业领域[5]。音乐非遗传承人年龄老化,传承方式单一,形成了传承无序的局面,如武当山地区吕家河有民歌非遗传承人4人,其年龄均在70岁以上,年纪普遍偏大,身体健康程度不良,记忆力衰退,传承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6]。当非遗面临后继无人或行业认可度低的环境下,“李鬼”现象层出不穷,一些音乐爱好者假冒音乐非遗传承人冒充非遗作品,这不但构成了对音乐非遗项目的侵权,而且容易混淆大众对音乐类非遗的正确认知,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不良影响。
 
  3基于区块链的音乐非遗作品版权保护对策
 
  上述的这些困境无法用传统的办法来解决,就需要运用新的技术来帮助实现。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近年来已经从最初的数字货币发展到金融、贸易、医疗、农业、电子商甚至音乐等领域,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其在音乐非遗作品版权保护方面,也成为学界讨论的话题。
 
  3.1运用区块链核心技术,保护音乐非遗作品版权
 
  (1)使用身份标识技术,解决身份信息溯源和信任问题。例如:传承人将他们的音乐作品发布到区块链平台,人工智能对音乐作品的体裁、类别、词曲作家、演唱者、歌词内容、作品简介、版权方等信息进行分析后形成数字指纹,这些信息即被完整地保存在区块链系统中。传承人一旦将作品上“链”,那么这个作品就记录在了“链”上,他人无法修改与删除。区块链为原创者提供了溯源证明,从根本上杜绝了音乐非遗作品盗版,提高了音乐非遗作品版权透明度。
 
  (2)使用分布式记帐方式,对传承人价值确权。区块链的分布式记录方式是独立存在的,其不受任何单一实体或平台约束,传承人不需要文化唱片公司就可以注册品版权。版权方选择区块链平台,通过奖励方式,鼓励用户在区块链平台发布和传播作品,在传承人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保证音乐人能及时地、方便地收取作品酬劳。同时,进行发布作品的传承人也可以成为“分销商”,从中获得收益。例如,知名音乐公司Ujo Music允许音乐人通过区块链系统中的智能合约对作品进行录音、推广、授权,并直接收取版税。这意味着音乐非遗作品不需要唱片中介公司及相关营销平台的接入,通过区块链平台就能直面文化市场,从流量、舆情、KTV传唱量等综合因素中进行传承人价值确权和受益。
 
  (3)使用智能合约,检测侵权行为。在区块链平台中,数据信息具有唯一性、永久性和不可篡改性等特点,一旦发现侵权,更容易确定音乐作品的原创者。譬如,有类似音乐非遗作品上传至区块链系统的话,区块链系统中的智能合约会自动与之前上传的音乐版权信息进行比较,如果上传的内容被发现与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版权侵权有关,该音乐作品则无法通过审核,更无法上传至各个音乐平台。而且,智能合约具有执行多方条款、服从管辖的规则,可以有效地管理大量数据,跟踪音乐非遗作品版权,并向版权所有者分配版税。其通过发布版权注册、多重签名保障音乐非遗作品数字资产的安全,既降低了盗版率,也使版权得到保护。

\
 
 
  3.2构建音乐非遗版权保护系统
 
  (1)构建音乐非遗传承人信息联盟。第一步,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加密算法的特性,通过传承人联盟使用LOT(物联网)将作品上链,为每个作品打上“时间戳”“品质戳”“传承人戳”,确保其版权人的真实性、原创性。第二步,构建仓库系统,使用RFID技术将链上作品信息与链下音乐非遗作品一对一关联对应,做到每一首音乐非遗艺术品从上传开始就传承有序。第三步,构建持有人系统,将传承人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通过电子签章的方式加密上链保存。第四步,通过音乐非遗博物馆进行音乐品种鉴定,提供“技艺鉴定戳”。例如,在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播出的《解码区块链》中,通过创新技术和模式,将非遗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尝试解决非遗“假冒伪劣”“传承无序”等问题,真正做到了利用区块链技术赋能非遗领域。
 
  (2)构建音乐非遗版权管理平台。建立健全作品提
 
  交模块、信息处理模块、信息公示模块、文件存储模块、区块链模块。作品提交模块,以提交音乐作品为主;信息处理模块,用于处理音乐版权变更的相关信息;信息公示模块,以公示所述资产合约的版权归属信息为主;区块链模块,以处理存储版权归属信息和保护归属信息为主;文件存储模块,以安全存储音乐作品文件为主。
 
  (3)积极促进各地文交所、音协、文化企业成立“版权交易保护联盟链”,建设音乐非遗数据库。依托区块链技术和AI技术,加持金融级加密算法和云计算能力,通过版权托管构建全国优质音乐非遗音视频版权池,高效交易分发及变现,极大降低版权交易成本,提升版权流通效率,构建权威规范的音乐非遗国家级版权交易平台。构建以版权保险,版权质押融资为主要内容的版权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并将分散的业务环节整合成线上一站式服务,集权益存证、传播监测、电子取证、维权服务为一体,让音乐非遗传承人“一次都不跑”就实现版权保护。形成系统的以SoundLinks版权DNA、区块链、大数据等为核心内容的音乐非遗音视频内容版权追溯、保护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打造可信任的版权联盟链,关联信息上链后共享,在智能合约与业务应用层内实现整合与数据交换,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公平实时的收益分配。
 
  4结语
 
  音乐非遗版权跟区块链的结合,是数字技术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旧的音乐非遗版权信息转移到新的区块链平台中来,如何预防版权的侵权,还需要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协同。“区块链+音乐非遗”要真正在全社会大范围应用,还需要更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赵志安,胡舒雅薇.新图景与新路径:科技创新与融合时代的中国音乐产业:2020第七届音乐产业髙端论坛综述[J].人民音乐,2021(2):82-85.
 
  [2]王迁.《视听表演北京条约》视野下著作权法的修订[J].法商研究,2012,29(6):26-34.
 
  [3]白炜.版权困惑下,中国音乐产业举步维艰[N].中国文化报,2010-08-18(004).
 
  [4]韩顺法.版权市场结构及交易平台发展研究[J].人文天下,2017(18):35-40.
 
  [5]王霄冰,胡玉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体系的建立[J].文化遗产,2017(5):48-56+157-158.
 
  [6]施复兴,邱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吕家河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利用[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3):36-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382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