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 > 正文

C-V2X关键技术及其系统架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09 15:20: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C-V2X是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通信技术,具有低延迟、高可靠性、高吞吐量的优点。本文首先给出了C-V2X协议栈架构与技术演进路径;其次,详细解析了LTE-V2X与NR-V2X标准的接入层原理机制;最后分别梳理出了LTEV2X与NR-V2X的系统架构及其网络部署形式。

  关键词:车联网;C-V2X;LTE-V2X;NR-V2X;网络部署


  Research on C-V2X Key Technology and System Architecture

  ZHANG Qiang1,ZHAO Yichen2,JIANG Meixia1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Chengdu Sichuan 611130;2.School of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1130)


  【Abstract】:C-V2X is a ke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autonomous driving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with the advantages of low latency,high reliability,and high throughput.This article fi rst gives the C-V2X protocol stack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path;secondly,it analyzes the access layer principle and mechanism of the LTE-V2X and NR-V2X standards in detail,and finally gives the LTE-V2X and NR-V2X systems respectively Architecture and its network deployment form.

  【Key words】:internet of vehicles;C-V2X;LTE-V2X;NR-V2X;network deployment

  0引言

  C-V2X(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是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通信技术,具有低延迟、高可靠性、高吞吐量的优点。C-V2X于2013年由中国大唐电信提出,由于其充分运用了4G/5G网络的固有优点,能更简便、更好地支持V2N应用场景,同时又拓展了短距离直连通信接口以支持V2V、V2I与V2P业务,发展潜力巨大,得到了我国的重点支持。

\

  1 C-V2X协议栈

  C-V2X协议栈同样参考了OSI模型,由接入层、网络层、应用层等组成[1],如图1所示。其中,接入层支持Uu(蜂窝通信接口)和PC5(直连通信接口)两种接口类型,包含PHY、MAC、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SDAP(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服务数据适配协议)等子层。网络层包括数据子层与管理子层,其中数据子层主要由适配层、IPv6、TCP/UDP以及DSMP(Dedicated Short Message Protocol,专用短消息协议)组成;管理子层主要完成系统配置及维护等功能。DME(Dedicated Management Entity,专用管理实体)作为管理子层的核心,集合了通用的管理业务,为所有数据子层实体提供管理接口,并使用数据子层提供的服务在不同设备间传递管理数据流。应用层含消息子层与用户应用。消息子层完成与应用层的交互接口,同时定义了5种基本消息体及其内部元素组成,分别为BSM(基本安全消息)、RSM(路侧单元消息)、MAP(地图消息)、SPAT(信号灯相位与配时消息)与RSI(路侧交通消息)。用户应用由车联网应用程序构成,如车辆编队、地图更新等。
\

  2 技术演进路线

  目前C-V2X有LTE-V2X与NR-V2X两种类型,推出了三个技术标准[2],如图2所示。首先,3GPP于2017年发布了基于LTE网络的Rel-14版本,主要面向7个典型的基本V2X应用场景,如道路安全、交通效率等。接着在2018年发布了Rel-15版本,用于增强型的应用,如车辆编队等;随着移动网络已演进到5G时代,3GPP于2019年发布了5G NR-V2X的Rel-16版本,用于协作自动驾驶等;Rel-17版本预计2021年发布。
\

  为保证C-V2X的平滑演进,新制定的标准均能向后兼容,关键指标对比如表1所示。
\

  3 LTE-V2X技术解析

  按照3GPP规定,PC5接口处于B47频段,频谱范围为:5855~5925MHz。信道带宽方面,Uu接口支持1.4MHz~20MHz等6种可变带宽,PC5接口只支持10MHz或20MHz两种。

  3.1物理层

  LTE-V2X Uu接口支持FDD(频分双工)或TDD(时分双工)制式,PC5接口只支持半双工制式。

  LTE-V2X将可用的时频资源组合成资源池。频域资源按照颗粒大小分为:子信道、RB(资源块)、子载波[3]。物理信道在频域中被划分为若干子信道(≥4个连续RB集合,其大小取决于预配置)与最多110个RB,每个RB含12个子载波,子载波间隔为15KHz。时域资源方面,无线帧结构由帧(frame)、子帧(subframe)、时隙(slot)、子时隙(subslot)构成。每个帧持续时间为10ms,并且包含10个1ms子帧,子帧进一步细分为0.5ms的时隙。每个时隙包含7个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符号,子时隙包含2~3个SC-FDMA符号。每个符号周期达71.4us,远大于802.11p/bd,可大幅提升抗多径衰落的能力,减少符号间干扰。

  MCS方面,Uu上行与PC5采用SC-FDMA技术,具有更好的功率效益,Uu下行采用OFDM技术。其支持BPSK、QPSK、16QAM与64QAM等多种调制方式,并采用先进的Turbo信道编码[4]。此外,LTE-V2X还支持4×4MIMO技术与多载波工作模式,以提升吞吐量。

  信道估计与同步方面[5],LTE-V2X通过在子帧不同位置中插入DMRS,可以大大提高时变信道估计精度,其DMRS子帧结构如图3所示。
\

  V2X设备可以通过四种同步源来产生自身同步:GNSS(卫星定位授时)、基站、参考站(发射同步信号的用户设备)、内部时钟,其中GNSS与基站同步精度最高。参考站发出的同步信号有两种:主同步信号与辅助同步信号,同步周期为160ms,LTE-V2X同步子帧结构如图4所示。

  3.2 MAC层

  资源分配、感知和选择以子信道为单位执行[6-7]。PC5接口支持两种资源分配模式:基站集中调度式(Mode-3)和用户设备自主式(Mode-4),Uu接口主要采用集中式调度。

  Mode-3模式下,基站根据用户设备的业务类型选择集中式SPS(半持久性调度)或者动态调度。SPS调度适合周期性的基本安全业务传输,而动态调度适合事件触发消息的传输。允许基站同时为用户设备预设最多8个SPS配置,以减少基站的调度开销,且每种配置可提供不同的传输周期。

  Mode-4模式主要采用基于感知的半持久性调度(SB-SPS),V2X设备会持续感知资源池中各时频资源的使用情况。在资源选择操作被触发时,V2X设备会维持一个移动感知窗口(截止到触发时刻),时间宽度为1000ms。设备在移动感知窗口内通过测量子帧的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然后在资源选择窗口(100ms内)中筛选出RSRP值低于感知阈值的资源,用于传输。该阈值由业务的优先级确定,即高优先级业务设备可以抢占低优先级业务设备已占用的资源。在特定次数的周期性传输后或者有事件触发资源重选时,用户设备将释放该资源的占用。

  此外,LTE-V2X还支持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拥塞控制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显著提升高密度场景下接入系统的用户数。

  4 NR-V2X技术解析

  NR-V2X在频谱分布方面做了一些调整[8]:PC5接口支持两个频段n38(2570~2620MHz)与n47(5855~5925MHz)。信道带宽方面,Uu接口支持5~100MHz等13种可变带宽,PC5接口则支持5MHz、10MHz、15MHz、20MHz、30MHz、40MHz等6种。

  4.1物理层

  资源池频域方面,NR-V2X支持15KHz、30KHz、60KHz、120KHz等4种子载波间隔,并且物理信道同样被划分为若干子信道[9]。每个子信道包含10个RB,每个RB含12个子载波。时域方面,无线帧结构由帧、子帧、时隙、OFDM符号等组成。每帧(持续时间10ms)包括10个子帧(持续时间1ms)。每个子帧根据子载波间隔配置不同,分为1(15KHz间隔)、2、4、8个时隙。1个时隙含14个OFDM符号。

  MCS方面,Uu与PC5接口均采用OFDM技术,在LTE-V2X基础上新增支持256-QAM调制方式,提升了通信速率。其次,采用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码)信道编码。此外,NR-V2X升级支持8×8 MIMO技术,包括单用户MIMO与多用户MIMO两种制式。

  信道估计与同步方面[10],NR-V2X同样采用基于参考信号(DMRS)的估计方法,只是NR-V2X以时隙为单位传输,图5展示了两种含DMRS的时隙格式。NR-V2X与LTE-V2X同步机制基本一致,同步周期为160ms,不过主、辅同步信号在时隙中构成不同,且同步信号占用子载波数量不同,具体如图6所示。
\

  4.2 MAC层

  与LTE-V2X只支持广播不同,NR-V2X支持广播、单播与组播等通信制式。其次,PC5接口同样支持两种资源分配模式:Mode-1和Mode-2,分别对应LTE-V2X的Mode-3与Mode-4。Uu接口仍采用集中式调度[11-13]。

  Mode-1模式下,基站针对周期消息采用集中式SPS调度方法;非周期消息,采用动态调度。

  Mode-2在Mode-4基础上做了一定改进,主要区别如下:将感知窗口宽度改为1100ms(周期消息)与100ms(非周期消息)两种。周期消息仍采用SB-SPS调度。由于高优先级非周期消息在感知窗口结束后会延迟一段时间才传输,这段时间内可能出现资源冲突,因此在选择好待传输资源后,Mode-2新增重评估程序。重评估时会更新资源选择窗口,发现资源不可用时再重新选择合适资源。

  NR-V2X也采用了与LTE-V2X相同的拥塞控制机制,主要区别是每个分组均设置了优先级。

  5 C-V2X系统架构

  C-V2X网络系统主要由OBU、手持设备、RSU、eNodeB(4G基站)/gNodeB(5G基站)、4G/5G核心网、Internet网、V2X应用服务器等组成,如图7所示。其中核心网主要负责处理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以及数据传输等功能[14-17]。4G核心网也叫EPS(演进的分组核心网),主要由MME(移动性管理实体)、S-GW(服务网关)、P-GW(外部网关)、HSS(用户归属地服务器)、PCRF(策略与计费规则单元)等网元构成。
\

  为解决4G核心网整体式网元结构固有缺陷,5G核心网将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完全分离,各网元功能独立,使得网元的新增、升级均不会影响其他网元。5G核心网由AMF(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单元)、SMF(会话管理单元)、UDM(统一数据管理单元)、UDR(统一数据存储单元)、AUSF(认证服务器)、PCF(策略控制单元)、NSSF(网络切片选择单元)、NEF(网络开放功能单元)、NRF(网络存储功能单元)、UPF(用户面功能单元)等网元构成。网络拓扑与部署示意图如图8所示。
\

  6结语

  C-V2X拓展了当前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能提供低延迟、高可靠性和高吞吐量的V2X通信。它虽然年轻且还不够成熟,但其体系架构的先进性以及对车路协同全场景的支持,使其能更好支撑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系统中的高级应用。目前,我国积极推进C-V2X的研究与测试,技术标准已从LTE-V2X已发展到NR-V2X。本文在综合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梳理出C-V2X协议栈架构与技术演进路径;其次,详细解析了LTE-V2X与NR-V2X标准的接入层原理机制;最后分别给出了LTE-V2X与NR-V2X的系统架构及其网络部署形式。

  参考文献

  [1]Naik,G.,Choudhury,B.,&Park,J.-M.IEEE 802.11bd&5G NR V2X:Evolution of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for V2X Communications[J].IEEE Access,2019(7):70169-70184.

  [2]Abdel Hakeem,S.A.,Hady,A.A.,&Kim,H.5G-V2X:standa rdization,architecture,use cases,network-slicing,and edgecomputing[J].Wireless Networks,2020(26):6015-6041.

  [3]3GPP.User Equipment(UE)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TS 36.101,V16.6.0[S].2020.

  [4]Chen,S.,Hu,J.,Shi,Y.,Zhao,L.,&Li,W.A Vision of C-V2X:Technologies,Field Testing and Challenges with Chinese Development[J].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2020(7):3872-3881.

  [5]3GPP.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TS 36.211,V16.2.0[S].2020.

  [6]3GPP.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TS 36.300 V16.2.0[S].2020.

  [7]3GPP.Medium Access Control(MAC)protocol specifi cation:TS 36.321,V16.1.0[S].2020.

  [8]3GPP.Overall description of Radio Access Network(RAN)aspects for Vehicle-to-everything(V2X)based on LTE and NR:TR 37.985,V16.0.0[S].2020.

  [9]3GPP.User Equipment(UE)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TS 38.101,V16.4.0[S].2020.

  [10]3GPP.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TS 38.211,V16.2.0[S].2020.

  [11]Zeadally,S.,Javed,M.A.,&Hamida,E.B.Vehicular Communications for ITS:Standardization and Challenges[J].IEEE 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Magazine,2020,4(1):11-17.

  [12]Ganesan,K.,Lohr,J.,Mallick,P.B.,Kunz,A.,&Kuchibhotla,R.NR Sidelink Design Overview for Advanced V2X Service[J].IEEE Internet of Things Magazine,2020,3(1):26-30.

  [13]3GPP.NR and NG-RAN Overall Description:TS 38.300V16.2.0[S].2020.

  [14]3GPP.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V2X services:TS 23.285,V16.4.0[S].2020.

  [15]3GPP.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5G System(5GS)to support Vehicle-to-Everything(V2X)services:TS23.287,V16.4.0[S].2020.

  [16]3GPP.System architecture for the 5G System(5GS):TS23.501 V16.6.0[S].2020.

  [17]Ma,H.,Li,S.,Zhang,E.,Lv,Z.,Hu,J.,&Wei,X.Cooperative Autonomous Driving Oriented MEC-Aided 5G-V2X:Prototype System Design,Field Tests and AI-Based Optimization Tools[J].IEEE Access,2020(8):54288-543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36830.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