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审计形式,在政府部门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与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旨在探讨财务管理视角下政府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如认知上存在偏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计划性有待提升、“越位”和“缺位”现象依旧存在以及评价标准未统一等,从而提出对策,以期推动政府部门财务管理工作规范、高效开展。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政府部门,财务管理
0引言
现如今,公众对政府部门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与透明度的要求日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强有力的监督手段,不仅有助于保障政府财政资金的合理运用,还能有效防范贪污腐败,进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对政府部门在财政管控、资金运用及预算执行等各环节的经济责任实施全方位监督,以便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从而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而促进政府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开展。基于此,本文将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与重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特殊的审计形式,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全面地检查政府部门财务管理状况的目的在于揭露并纠正违纪违规行为,从而确保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与合理使用。经济责任审计不单是监督政府部门财务管理的工具,更是推动政府财政管理逐渐走向透明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的关键措施。
2财务管理视角下政府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2.1认知上存在偏差
财务管理视角下,政府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认知存在偏差。部分政府部门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全面评估,甚至将其看作对领导干部工作绩效的整体考核,但是实际上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从财政和财务收支的角度来认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这种审计并不涵盖领导干部的所有经济责任[1]。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得出的审计结果仅能作为干部考核和任用的参考指标之一。另外,部分审计人员尝试对经济责任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计,出现了审计内容超出既定边界的情况,或是因过度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触及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此外,一些审计人员过于重视“六必审”的某些部分,忽略了“两查清”的内容,没有检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和财务收支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是否遵守国家财经法规,造成了审计内容缺失。这些认知上的偏差都会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审计的效果和公信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和理解是提升政府部门财务管理监督效果的重要一环。
2.2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计划性有待提升
财务管理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计划性有待提升是政府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之一。经济责任审计多为非定期、受委托的审计项目,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无法独立制订计划或确定审计范围,增加了审计业务的不确定性和被动性。计划的缺失不仅会降低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还会对审计的最终效果产生不利影响[2]。另外,审计任务具有不可预测性,一旦出现众多干部同时离职的现象,容易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产生冲突。这种情形会使审计任务高度聚集,审计资源被过度消耗,不仅增加审计执行的复杂性,还有可能对审计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我国干部队伍相对稳定,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人员变化,在没有新鲜血液注入时,会委派政府中的原有人员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压力,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而弱化了对政府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
2.3“越位”和“缺位”现象依旧存在
财务管理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部门财务管理监督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监督政府部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有力手段。但在实际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越位”与“缺位”现象,对审计的精确性和公平性造成了较大冲击。审计人员因追求全面审计,有时会出现审计内容超出既定范畴的情况。比如,审计人员可能会审计与经济责任不直接相关的事项,或者插手其他部门职责内的事务。此外,在审计评估环节,审计人员有时会对受审单位或个人的经济责任进行超出必要范围的评价,甚至触及如管理水平、领导能力等非经济责任的层面,这违背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初衷,超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在审计过程中的“缺位”现象方面,审计人员未将审计工作覆盖整个任期,或者未对必要事项进行回溯审查,也未对下属机构及有关部门执行扩展审计。部分审计人员会偏向于审查某些特定的经济责任,而疏忽了其他重要的经济责任,如仅仅聚焦于财政的收入与支出状况,忽略了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等关键领域的审计工作。这样的问题存在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质量。
2.4评价标准未统一
财务管理视角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评价政府部门或相关领导干部财务管理方面的经济责任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尚未形成统一、清晰的评价标准,使得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评价工作时面临较多阻碍。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容易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如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每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引发财务管理问题。在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的环境下,审计人员面临着难以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且公正评估的困境[3]。另外,由于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不同的审计人员或机构会采用不同的评价准则和方法,导致审计结果具有差异性和不可对比性,削弱了审计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审计风险的增加可能是因评价标准不一致引发的。在缺乏明确的标准时,审计人员不易觉察到潜藏的财务风险和问题,或者即便发现了问题,也难以对其进行精确的定性和定量评估。这种情况给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埋下了隐患,甚至可能引发重大的财务危机。
3财务管理视角下优化政府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的路径
3.1提高认识,营造经济责任审计的良好氛围
经济责任审计是监督政府部门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不仅对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有显著作用,还能有效避免财务混乱,保障国家经济政策贯彻实施。财务管理视角下,为了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效能,相关审计人员必须加深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理解,并积极营造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可定期组织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培训班与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及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就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相关法规、审计流程以及实际案例展开深入讲解,以此提高政府部门领导和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可借助政府官网、内部通知、新闻媒体等多样化平台积极宣传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效果与突出案例,使广大干部深刻理解经济责任审计对推动廉政建设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作用。另外,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增强政府人员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明确领导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承担的主体责任,并贯彻“决策者即负责人”的原则,从而促使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政绩观和强烈的责任感。
3.2合理安排,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
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对政府财务工作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部分政府人员未合理规划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因此,相关政府人员应合理安排,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审计部门应积极与组织、纪检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干部监督、管理的核心要点及其需求,同时掌握干部变动的趋势,以更有效地预测并筹划未来的审计工作,从而提升审计工作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同时,审计部门应摒弃以往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仅为委托性质、难以或无法进行计划安排的观念,以及被动等待任务分配的工作方式[4]。在每年年初制订年度计划时,审计部门应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综合考虑自身的审计资源,制订科学且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另外,针对审计任务集中、资源透支问题,审计部门应合理调配审计资源,如通过增加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采用更高效的审计方法等方式,在优化审计资源配置的同时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3.3重点监督,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
审计机关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范畴,这一范畴的划定应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既要保障审计的权威和效果,又要防止过度干涉,尊重并保护被审计单位日常运作和内部管理的自主性。通过划定清晰的审计界限,审计机关可以集中精力评估被审计单位在经济事务中的合法性、效率与成果,尤其是能够深入考核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同时避免介入被审计单位日常的运营抉择或具体管理事务,以减少对审计资源的不必要消耗,避免被审计对象产生误解。其次,为了全面覆盖审计内容,审计部门应持续改进审计方法和技术,积极采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提高审计的效率和精确度。另外,审计部门需要进一步了解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动向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以确保审计工作紧跟时代步伐,能够精确捕捉被审计项目的经济实质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最后,提高审计质量的核心在于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为此,审计部门需要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架构,利用定期的培训、互动研讨、案例分析等多元化方法持续增加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加深审计人员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增强审计人员应对棘手问题的能力。另外,审计部门要着重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特有技能的培训,如风险评估技巧、绩效评价方法和内部控制测试等,以此让审计人员准确地把握审计工作的主要部门和难点部分,从而避免出现过度干涉管理事务或遗漏关键审计点的情况。
3.4加强科学评价,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为了解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审计部门急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高度一致的评价标准体系,旨在从根本上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可信度和实用性,以便更有效地为政府决策、企业管理与公众监督提供支持和服务。在评价领导干部时,审计部门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综合考虑其在经济责任履行和工作实绩两个方面的表现,以此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评估过程中,审计部门既要充分认可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贡献与成就,也要客观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实施审计评价时,审计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描述,对于可以清晰界定的问题给予明确的定性评价;对于难以明确界定的问题,可以采用更具体的描述性方式,不需要受限于固定的评价框架。另外,规范化评价流程是确保整个体系平稳运作的关键[5]。审计部门设计的评价流程需要包括准备审计、现场操作、收集证据、分析判断、形成结论以及出具报告等所有步骤,并明确规定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负责人员、时间安排与质量标准。为了保障评价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严格遵循既定规范,审计部门应建立严密的内控和监督系统,以此防范权力滥用和违反程序规定的行为出现[6]。此外,审计部门还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从而为评价流程的规范实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通过上述活动,有关人员可以有效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迈上新台阶。
4结束语
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监管与优化功能。在财务管理视角下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促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助力财政收入增加,并不断优化政府部门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相关人员可以持续推动政府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与改进。未来,相关人员应持续优化经济责任审计流程,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执行效率和效果,从而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开展,进而更好地推动政府部门财务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梁铭坚.政府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及优化[J].当代会计,2021(17):97-99.
[2]谢阿红,李继增,李元浩.新常态下政府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的路径分析[J].财会学习,2019(23):151,158.
[3]郭鹏真.浅谈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检查风险的防范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8):244-245.
[4]霍晓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8.
[5]王雪.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关键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7(20):190.
[6]王宇飞.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策略探究[J].财会学习,2017(4):13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1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