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创载体是承载资源、聚才引智的重要依托,更是促进经济转型、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引擎。科创载体的能级有多大,对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助力就有多大。当前,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正在全面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建设,高品质的科创载体成为重要的支撑因素。文章通过回顾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前两轮科创载体建设走过的道路,剖析其科创载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创载体建设的路径,以期推进新一轮科创载体建设。
[关键词]科创载体建设,科技创新,江苏省
0引言
2023年7月,习*平总*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并指出“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1]。科创载体作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重要容器,还是推动创新型企业培育、成长、集群式发展的主阵地,在地区集聚科创资源、提升地区产业创新能力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3]。当前,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正在全面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建设。面对区内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和科创要求日益提高的双重压力,科创载体建在哪、谁来建、怎么管,成为滨湖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自2001年建区以来,共经历三轮科创载体建设,当下第三轮科创载体建设是建立在前两轮载体建设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与“一张白纸上作画”相比,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科创载体布局对今后科创载体建设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回顾滨湖区前两轮载体建设走过的道路,剖析科创载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加快推进滨湖区新一轮科创载体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1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前两轮科创载体建设走过的道路回顾
滨湖区第一轮科创载体建设始于2002年,以胡埭工业园区的建立为标志。为了承接蠡湖新城、太湖新城和区内其他区域搬迁的工业企业,政府主导在胡埭镇重点规划建设了一批多层标准厂房。这批标准厂房的建立不仅妥善安置了当年的“退城进园”企业,同时还集聚了派克、振华、贝斯特等一批规模型先进制造业企业,为胡埭镇发展“智造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轮科创载体建设于2007年正式启动,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以“三创”(创新、创业、创意)载体为特征,以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相结合为主要形式,在无锡迅速掀起了一波建设热潮。这一轮科创载体建设对滨湖区产业转型发展起到了“筑巢引凤”的积极作用,建成了集成电路设计中心、K-PARK科教产业园、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等一批专业特色园区;培育了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聚了全市近90%的科教资源,拥有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分校、无锡太湖学院3所高等院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12家省部属科研院所,以及4家新型研发机构,在计算机系统、船舶动力、生物医药、智能交通等多个关键领域都展现出国内领先的研发实力。
这一轮“大干快上”过后,滨湖区科创载体建设回归平静。究其原因,一是与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导向保持一致,二是与已建成的科创载体在运营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息息相关。
2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科创载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滨湖区新一轮科创载体建设拉开帷幕。面对新的建设条件,以及省委、市委对滨湖新的期许和要求,滨湖区必须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开创未来。从前两轮科创载体建设的实践中可以发现,不论是前期的设计、规划、布局、建设,还是后期的运营、管理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具体包括以下4个方面。
2.1空间设计单一,载体功能与风格高度雷同
滨湖区现有的科创载体存在功能统一、风格统一的问题,这就造成了两大问题:一是“科创气质”不足,缺少地标载体;二是载体空置率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已有载体的硬件结构,如层高、承重、电梯配置、配电负荷、卸货吊装等核心建设参数与产业不适配。
2.2产业布局零散,龙头企业未发挥带动作用
经过前两轮科创载体建设和近些年的发展,滨湖区虽已形成“543”产业体系,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联动不足,产业链条较短,集聚程度不高,除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影视产业有一定的集聚外,其他产业集聚度均不高,有的产业甚至无产业链。另外,龙头企业“链主”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生物医药产业仅仅依靠药明生物、华瑞、辉瑞3家龙头企业支撑,存在“有高峰无高原”的现象[4]。
2.3运营方式落伍,仍停留在“房东模式”
前两轮科创载体运营主要秉持的是“谁建设、谁运营”的理念,缺乏第三方专业运营团队的参与。政府主导型载体将政府有关部门作为运营团队,个别板块是管服两套团队,服务力量配备不足,管理团队仅考核收取物租“两金”,呈现“房东模式”,缺少对企业的深度服务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预判能力。社会主导型载体运营能力相对较强,但其受房租因素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运营水平。
2.4配套设施不足,人才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
前两轮科创载体建设更多聚焦在产业空间拓展上,配套设施不足,导致公共设施用地被产业用地挤压,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健全,缺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质城市空间,人才在住宿、交通、餐饮、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良好满足,传统园区呈现出极端的上下班潮汐现象,如胡埭镇、马山街道等。
3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新一轮科创载体建设的路径
科创载体建设其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建设链条长,因此必须把科创载体建设放在科创系统中统筹考虑,联动产业、招商、运营、服务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产城融合空间。鉴于此,滨湖区在推进新一轮科创载体建设的过程中,要强化系统思维,聚焦规划统领、内外统联、招商统调、主官统链、专业统管,一体化推进科创载体建设。
3.1规划统领,优化空间布局
从物理层面来看,科创载体又称为科创空间。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把一个个具体形态的科创载体“串联成珠”,形成科技创新战略全景图。由滨湖区前两轮科创载体建设可知,其空间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导致滨湖的科创载体布局相对分散。当前,滨湖区已规划形成蠡湖湾未来城、红沙湾科学城、运河湾现代城、九龙湾智造城、灵山湾生态城等“五湾五城拥湖发展”的空间布局5],应在此基础上加速形成一个圈层结构,将“五湾五城”作为外围最大的圈层,将现有载体作为第二圈层,将待更新的存量载体作为第三圈层,将新建载体作为第四圈层,构建形成开放、紧凑的空间格局,并以此为遵循,统筹处理好盘活存量、挖潜增量、应对变量之间的关系,把滨湖区有限的空间资源利用好。每个圈层的重点不一,第三圈层以盘活存量为主,可通过发展城市硅巷、工业上楼等方式,让老城区通过更新改造的手段“变废为宝”,在保留工业遗迹特色的同时,增加创意元素,让老旧厂房成为培育新业态的重要场所;第四圈层作为核心圈层,可通过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性质调整等方式,大力整合“边角料”空间、低效闲置用地,高效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份资源。同时,要做好人才公寓、商业配套设施等的建设规划,形成吸引人才、服务人才、留住人才的优质城市空间。
3.2内外统联,拓展思维视野
沟通交流可以拓展思路,经验借鉴有助于提质增效。一方面,通过把专家请进来,在“谋”的层面达成一致意见6]。滨湖区可以从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浙江省杭州市等地区聘请科创载体建设方面的专家顾问团或智囊团,或者挑选国内外知名的科技产业园区方面的第三方创意策划公司,比较后从中选优。聘请专家,汇聚专家的智慧来开拓思维,明确科创载体建设的形态、项目功能定位、建设指标参数、招商业态方向等要素,确保新建的载体满足滨湖区“543”产业体系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主动走出去,与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周边城市联动起来,互通有无,从其他地区的优秀实践中寻找灵感。例如,滨湖区可以到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苏州工业园区,以及陕西省西安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城市走访调研,了解这些地区在园区建设、工业用地模式、建设指标参数等方面的特色做法;不要忽视和滨湖区同时开工建设的周边区域,其在载体建设方面或许会有很多好的设想,如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出台了《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周边地区的好创意同样值得滨湖区学习借鉴。
3.3招商统调,确保同步推进
建设与招商密不可分。当前,滨湖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进入产业化阶段的企业因为缺少发展空间被迫迁移到其他区甚至其他城市。在科创载体建设推进的同时,滨湖区一定要给这些企业预留足够的空间。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载体层高、承重、电梯配置、配电负荷、卸货吊装等核心参数必须适配未来引进的项目,避免因不适配而造成资源浪费。为了提高载体和产业的契合度,滨湖区应当允许制定的规划根据招商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定期召开招商和科创载体建设工作会议,畅通信息传输渠道,及时了解龙头企业和意向客户的意见与建议,预留适配新产业需求的空间[7]。总体上可以按照“边建边招、以招促建、以建引商、以商调建”的思路,实现高质量载体建设和高水平项目引进同步推进。
3.4主官统链,做好制度保障
滨湖区可以借鉴安徽省的“链长顶格推进机制”。安徽针对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成立了10个“产业专班”,每个专班由一位省级领导来担任“链长”。“链长"负责把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家学者、社会基金聚到一起,共同研究一年来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并对面临的形势作出研判,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和延链。科创载体建设同样可以借鉴这一模式。目前,滨湖区主要由7个板块和1个部门负责科创载体的具体建设,并且成立了专门的科创载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滨湖区可以由区级领导牵头相关板块或部门的载体建设,并对目前已有的区级统筹机制进行优化,形成全链条、全周期、全流程的闭环“链长制”,实现有问题找“链长”,由“链长”协调相关部门合力解决。
3.5专业统管,提升运营水平
建成的载体如何最大化发挥作用,与运营团队的能力息息相关。一方面,可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运营管理,签订约束性协议,在满足产业规划和税收产出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专业性强、招商资源充沛、运营经验丰富等优势,精准定位产业方向,推动运营收益从“依赖租金”向“依赖创新”转变。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包括商务服务、技术服务、人才服务、资源服务、创新服务、融资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在内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打造“拎包入驻式”的服务模式。在适度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的同时,着力培育并壮大能够覆盖园区建设运营全链条和企业发展整个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团队8]。在全区范围内精心选拔优秀干部,并面向全国引进顶尖人才,实施专业化、系统化的培养与管理策略,逐步构建“专家治园”的治理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宋艳红,韩子睿.以高水平科创载体建设促进科技创新[J].群众,2024(3):51-52.
[2]王进,金春鹏,李广众.推动科创载体革新,塑造江苏研发创新新空间:基于浙江、广东科创载体的创新实践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20(16):169-171.
[3]汤峰奎,魏利斌.推进昆山市科创载体提质增效优化建议[J].中国农村科技,2024(6):42-44.
[4]高慧超.立足“一湖湾”融入“双循环”构造优势独具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关于无锡市滨湖区“两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现代企业,2020(12):82-83.
[5]李平.加快“五湾五城”功能区建设塑造发展新优势[J].唯实,2023(3):88-91.
[6]臧艳秋,王世春,张敏,等.江阴高新区科创载体发展现状及优化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23(4):5-8.
[7]张祝平.进一步加快推进双创载体建设的途径和对策:以郑州市为例[J].河南农业,2019(36):7-13.
[8]丁玲,别运清,邹小伟.山东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模式及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11):92-9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