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新科技背景下,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内涵,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需要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时有助于丰富教育大数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0引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我国要建设技能型社会,建设教育强国,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这是对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命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高职院校服务内涵不断提升,服务范围逐渐扩增,服务内容持续拓展,服务模式逐步创新。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服务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也要转变升级,变革创新。在新使命、新技术、新环境下,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探究构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更好更优地提供社会服务。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意义
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越发重要,国家日益重视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期望,也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1.1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依靠高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同时向社会提供知识、技术、咨询等服务,传承工匠精神、红色基因和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变革,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1.2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是自身发展的需求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延伸。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运而生,在经济社会服务中体现其价值,展现其生命力,如果地方高职院校不能承载起社会服务功能,就丧失了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条件。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表面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竞争,实则是社会服务能力的竞争。此外,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为企业输送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术人才,同时又可以将企业资源、技术成果带到课堂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2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现状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和内容构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刘涛和油永华从教学延伸服务、科研延伸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和资源服务4个方面阐述社会服务能力[1];颜彩飞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阐述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内容包括办学定位等5个一级指标、相对应的工作定位等9个二级指标[2];张勇明等从“人力资源、机构资源、技术资源、服务效益”4个要素开展相关研究[3];邹瑞睿依据5个评价原则,从人才、培训、技术、公益、合作交流五大服务以及社会捐赠等6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4];张新兰从人才培养、科技支撑、智力支持、信息咨询、文化引领、合作交流六大能力着手构建了三级评价指标体系[5];蒋政以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文化建设、公益服务4个要素构建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6];卢娟娟基于模糊矩阵法构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模型[7];王津经过调研和整理,从人才、培训、技术、公益、合作交流5个服务层面构建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一级指标,并结合已有文献和调研实际情况,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分,建立13个二级指标及若干三级分级指标体系[8]。
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标准不统一,院校之间的评价标准、同一个学校的不同时期的评价标准不一致。不同的院校由于侧重点不同,如有的院校重视文化服务,有的院校重视师生参与社会服务,就会造成评价标准存在很大差异。此外,评价指标没有全方位、科学系统地体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内容和内在含义;评价指标中没有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等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采用传统的计算方法,没有紧跟科技的发展,没有对接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
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的现实要求
党的二*大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国家持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河南省正在聚焦聚力“三区一群”战略,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原城市群。
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迫切需要发挥区域重大战略引领带动作用。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靠人才,靠高素质和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稳步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为经济社会的高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不断纵深发展,“双高校”建设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更为看重社会服务职能并将其作为长远的发展战略共识,全方位、深层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使命担当。
4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4.1评价体系指标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涉及的要素比较多,不仅受到校内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校外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综合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特征,形成的指标体系要能够系统、全面、完整地反映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应由多级指标组成,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并层次分明,能够反映出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并能够指导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可量化、可操作原则。指标的选取要有一致性,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需要统一,各指标要简单清晰,易于收集统计。要尽可能选取定量指标,减少定性指标,指标值是直接提供的数据或者可以通过计算得到,这样评价才具有可操作性。
(3)简明科学性原则。各指标的选取要科学、客观地反映高职院校的特点、特色以及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各评价指标要设置合理,不能繁杂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就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高职院校办学的定位与社会服务活动。指标的数据易获得并且计算方法简明易懂。
(4)社会性原则。高职院校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评价指标理应突出社会性和实践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可以征集各方意见,如校企合作的企业、用人单位、专家学者、广大师生,增加指标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能够比较科学准确地评测出一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和真实水平。
4.2评价指标的选取
构建指标体系时,选取指标是核心步骤。本文旨在探索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框架,重点在于提出评价指标的内容,后期还需经过反复试验修订才能形成相对完整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首先,通过收集、查阅、整理大量有关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形成评价体系的初步意见。值得借鉴的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该报告于2015年首次推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并延续至今,从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社会培训3个维度结合院校典型案例,突出了高职院校在服务实体经济、应用技术攻坚、助力国家战略、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贡献。对比参考其中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比较、整理、归类,初步选取可用的指标形成了基本的框架。其次,采用头脑风暴、专家访谈和深度调研法,选取指标并形成指标体系。最后,建立指标列表,经过对指标进行定义、推演以及与专家的反复征询、修改,最终确定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1)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中包括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科技支撑、培训服务、文化服务、志愿公益服务6个方面。
(2)二级指标。顶层设计分成以下3个二级指标:专门机构(包括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等职能部门,社会服务机构领导班子、工作人员情况,制订完整的工作计划)、社会服务机制(包括社会服务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社会服务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服务平台(包括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开放社会服务项目,资源以及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人才培养分成以下两个二级指标。一是人才供给。包括毕业生人数,即取得毕业证书的当年高职生实际毕业生数。还有竞赛比赛活动获奖项目数,即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中获奖项目数;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项目数;国家级、省级文艺、体育竞赛中获奖项目数;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项目数。还包括省内就业学生占比。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学生人数,即参加国家或地方“三支一扶”、选调生、选聘生(大学生村官)等项目的毕业学生人数;应征入伍的毕业学生人数。二是学科专业建设。包括优势专业数,即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数量;省部级优势专业;国家级、省级双高专业群数量;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获奖数量;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数量;入选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数量;国家级、省级精品教材数量。
科技支撑分为以下两个二级指标。科研服务(包括:纵向项目经费;论著发表数;专利授权数;国家级、省级科研基地数)、技术服务(“双师”型教师占比;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数量;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数)。
培训服务包括两个二级指标。继续教育服务(继续教育进修生数)、社会培训(包括:承接国家、省级及其他政府部门委托培训人次;职业技能鉴定人次;行业企业职工职业资格和技术技能培训人次)。
文化服务分成以下两个二级指标。文化知识普及宣传[包括:开展社会(社区)文化知识普及宣传活动次数;参加社会(社区)文化知识普及宣传活动教师比;参加社会(社区)文化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学生比]、文化传承(包括:开展传承“工匠精神”“红色基因”“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次数;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红色文化展示场馆、优秀文化传承基地等数量)。
志愿公益服务分为两个二级指标。师生志愿活动参与度[包括:校外志愿活动(义务支教、三下乡、社会调研等)师生参与人数占比;校外志愿活动(义务支教、三下乡、社会调研等)师生参与平均时长]、设施服务(包括:学习、体育、生活设施向社会开放时长;学习、体育、生活设施向社会开放面积占比)。
5结束语
本文根据新时代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新要求,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发展的新常态,构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内容,指标对应的权重以及评价模型的构建课题组会另文着述。社会服务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是有助于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加强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提高办学水平,二是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系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涛,油永华.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以山东省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6(17):33-36.
[2]颜彩飞.高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4(25):45-46.
[3]张勇明,王敏军,李俊彬.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8,9(3):48-51.
[4]邹瑞睿.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1):138-140.
[5]张新兰.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4):132-135.
[6]蒋政.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劳动保障世界,2020(3):53-54.
[7]卢娟娟.基于模糊矩阵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12-15.
[8]王津.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探究[J].对外经贸,2022(9):136-13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0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