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5-01-06 15:05: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步骤。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城乡关系理论,构建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结果,最后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熵值法,水平测度,内蒙古
 
  0引言
 
  城乡融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具有全局性意义。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基础相对东南沿海地区较为薄弱,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突出,更加需要发挥城乡融合的优势,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对于城乡融合,我国已经拥有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王海燕等[1]认为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且在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不同。张合林等[2]以相关文献为基础,从空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制度6个方面进行了城乡关系的研究。张海朋等[3]以城乡关系为基础,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生态环境3个维度进行了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在城乡融合路径探寻方面,陈志钢等[4]在产业发展、收入分配、教育公平、生态价值等方面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应用的有熵权法[5]、耦合协调度模型[6]、全局主成分分析法[7]等,研究方法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关注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选取2012—2021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熵值法从经济融合、社会生活融合和生态融合3个维度构建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进一步测度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探索其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促进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的创新点:选取民族地区之一的内蒙古作为案例区域,利用内蒙古自治区2011—202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并立足于城乡关系理论和现有学者研究成果,进一步剖析经济、社会生活、生态3个维度的测度结果,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
 
  1研究设计
 
  1.1研究区域
 
  首先,内蒙古自治区属于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地区欠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其次,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脆弱,约束着经济发展。再次,内蒙古以农业为主,农业现代化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机械化水平较低,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较低。最后,对于内蒙古而言,城乡融合的研究存在于框架构建与路径分析层面,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取地处民族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域,这将对促进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推动中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乃至中国整体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2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构建的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维度层、指标层。其中,目标层是一级指标(1个),即城乡融合水平综合得分;维度层是二级指标(3个),即生态融合、社会生活融合、经济融合;指标层是三级指标(12个),即正向指标有绿化程度、生活环境、医疗卫生、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社会治理、基础教育师生比(初中、小学师生比)、经济发展水平、二元生产效率,负向指标有城乡收入比、污染状况。表1是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
 
  此外,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中所需的数据主要来自2012—2021年的内蒙古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查找到的真实数字信息整理所得,数据来源真实可靠,且对部分缺失值采用线性差值法进行补齐。
 
  1.3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熵值法进行研究分析。运用熵值法测算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权重,可以有效避免主观性的权重赋值,准确性较强。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熵值法计算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3个维度层生态融合、社会生活融合、经济融合的综合权重得分(见表2),综合权重得分越大,说明相应城乡融合水平越高。
 
 \
 
  2.1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分析
 
  从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趋势上看,除了在2014年以前及2021年有小幅度回落,融合水平总体趋势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而稳健提升,这说明中央及内蒙古发布的一系列政策在内蒙古各地区得到了有效落实。表2显示,2015—2020年的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权重得分从0.298 5稳健提升至0.740 1,这是因为2015年我国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由此可见,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后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使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态势向好。
 
  2.2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各维度层分析
 
  由表1可知,社会生活融合维度权重为0.543 2,生态融合和经济融合维度权重分别为0.250 2、0.206 6,由此可见,社会生活融合维度相较于其他维度作用更加显著。在生态融合维度,生态融合在2015年后总体看是小幅度提升后平稳发展,这说明随着中央政策的推进,内蒙古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绿色”及乡村振兴下“生态宜居”的重要论述,使内蒙古生态融合能力有所提升,总体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显示出新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作用效果成效显著。在社会生活融合方面,总体趋势与城乡融合综合水平发展趋势大体相同,呈现出稳步大幅提升的良好态势,这说明在医疗、教育等社会生活方面城乡间融合能力正不断提升。在经济融合方面,经济融合发展呈波动型增长态势,这说明内蒙古正从以往粗放型、消耗型传统生产方式转向“经济-自然-人”协调发展的绿色协调发展道路。由此可见,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态势总体趋势向好,内蒙古将城乡融合新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等紧密结合,形成政策与战略的叠加效应。由此可见,政策作用效果表现得更加显著,且呈现出在社会融合方面政策作用效果更显著,生态融合方面相对显著,而在经济融合方面作用相对较小的发展态势。

       2.3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均衡性分析
 
  从总体上看,内蒙古城乡融合总体水平从2012年的综合权重得分0.358 4上升到2021年的0.726 5,逐渐趋于均衡。在2012—2016年,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2017—2021年相对较低。这说明在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影响下,内蒙古城乡融合水平得以提升,为促进城乡融合高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各维度上看,社会生活融合及生态融合和总体趋势大致相同,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城乡融合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社会生活融合发展均衡性水平总体趋势最明显,趋于平衡的程度最明显。这说明社会生活融合水平在医疗、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教育等方面虽然增速不同,但各方面发展水平呈现出大体相同的趋势且均衡性相对较强;在生态融合水平中,污染状况呈现出增长趋势,制约着生态融合水平的提升,使其较社会生态融合水平的提升速度慢且均衡性相对一般;在经济融合水平中,由于存在要素流动不畅等问题,其均衡性相对较弱。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第一,从发展情况来看,2012—2021年,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社会生活融合权重占比最大,水平提升较快,在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中起主导推动作用;生态融合权重次之,但也展现出融合水平明显提升的态势,对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经济融合权重占比最小,说明经济融合推动作用最小。
 
  第二,从均衡性来看,2012—2021年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均衡性趋于平衡协调的态势,均衡性不断增强。其中,社会生活融合发展水平的均衡性相对较强,生态融合发展水平均衡性相对一般,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均衡性相对较弱。
 
  3.2建议
 
  3.2.1树立城乡融合的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上吸引投资内蒙古必须树立县域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加强城乡融合的顶层设计,这样既有利于乡村振兴下的高效治理,又有利于统筹城乡遵循绿色协调的发展原则。内蒙古还要不断鼓励当地城乡吸引投资,通过着力打造特色小镇等举措促进其经济发展,推动城乡共荣,加快乡村振兴进程。
 
  3.2.2健全社会帮扶保障体系,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
 
  出台针对性的帮扶政策,为居民生活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要打开城镇的大门,增强辐射城镇的融合发展能力;打开乡村的大门,提升辐射乡村的融合发展能力[8]。通过加速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融合重点区域的发展。此外,要坚持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提升城乡在经济融合、生态融合、社会生活融合方面的融合水平,助力内蒙古城乡共荣与乡村振兴。
 
  4结束语
 
  城乡融合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亦是实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现阶段,我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目标是要逐步改变城乡间关系、资源等方面不对等的实然状态,以便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荣。我国要想实现以上目标,离不开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因此,要关注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为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活力,进而加快城乡共荣美好愿景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艳,林云舟,滕忠铭.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2(3):123-132.
 
  [2]张合林,都永慧.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45-49,127.
 
  [3]张海朋,何仁伟,李光勤,等.大都市区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以环首都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20(11):56-67.
 
  [4]陈志钢,茅锐,张云飞.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内涵、国际经验与实现路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68-78.
 
  [5]杨飞虎,杨洋,林尧.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J].价格月刊,2020(9):70-77.
 
  [6]王颖,孙平军,李诚固,等.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J].经济地理,2018(7):59-66.
 
  [7]刘明辉,卢飞.城乡要素错配与城乡融合发展: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9(2):33-46.
 
  [8]段龙龙,叶子荣.“逆城镇化”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关联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22(3):88-97.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06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