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方向,更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然后阐述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接着分析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产业升级
0引言
2023年9月,*近*总*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我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新的概念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它不仅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更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1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指新型的高水平生产力,即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力[2],它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质生产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核心,通过这些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它主要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手段,通过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改造升级和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3],实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在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通过深度融合先进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实现生产效率的跨越式提升。它涵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多个领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质生产力的特征表现为创新性、渗透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新质生产力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人的创新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强调开放合作,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吸收和融合全球创新资源,提升竞争力。
2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2.1马克*主义生产力理论
马克*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继承和发展了马克*主义生产力理论。
2.2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产业结构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罗斯托在其经济成长阶段论中提出了经济成长的6个阶段,其中就包括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新质生产力要求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低碳环保的新兴产业转变。这种转变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知识经济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彼得·德鲁克等知识管理学家提出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强调知识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料,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2.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内市场的支持,也需要国际市场的支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等方式,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机会,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3新质生产力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还有效减少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了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是增强国际竞争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拥有强大新质生产力的国家和地区,往往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机会。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国际贸易的繁荣,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拉动经济增长。新质生产力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等途径,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同时,新质生产力还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四是推动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是不断摆脱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增长模式,日益体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4]。它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等方式,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是促进就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新型就业岗位,还提升了就业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这使得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更加合理,有助于提高整体的就业质量和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新质生产力为个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六是增加社会福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带来了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新质生产力还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的和谐性和稳定性。
4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
4.1技术迭代创新挑战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然而,我国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且面临“卡脖子”技术难题,如芯片制造、操作系统开发等。此外,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中,瓶颈问题也需要解决。构建高效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重要挑战。
4.2产业结构调整挑战
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亟待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的发展,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但这需要解决产业升级中可能产生的就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以及应对由此带来的社会风险和社会稳定压力。
4.3人才培养挑战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当前,我国虽拥有庞大的人才储备量,但前沿科学领域、高精尖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依然稀缺,而且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4.4环境资源约束挑战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普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有效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减少污染排放,破解资源环境硬约束限制,是我国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4.5国际竞争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围绕新技术、新业态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既要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市场挤压,又要应对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冲击。这就要求我国在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的同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链与供应链稳定。
5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课题。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方式变革、经济形态转型为特征,具有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等重要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从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培育新兴经济业态、加强人才培养和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着手。
5.1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我国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同时,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体而言,企业首先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其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创新,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再次,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化,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创新联合体。最后,培养创新型人才。企业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以加强科技创新。
5.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一是要培育新兴产业。加强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二是要注重升级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三是要发展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
5.3促进生产方式变革
生产方式变革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方面,通过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5]。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
5.4培育新兴经济业态
培育新兴经济业态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例如,加强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传统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升级;推进共享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鼓励企业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经济形态的创新和升级。
5.5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6]。我国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另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和发展空间。
5.6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趋势[7]。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推进绿色发展。一是发展绿色技术。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二是强化环境治理。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三是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6结束语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本文简要介绍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理论基础及作用,分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希望能为新质生产力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助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魏思佳.习**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J].中国应急管理,2023(9):4.
[2]简新华,聂长飞.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6):29-36.
[3]李政,廖晓东.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生成逻辑、原创价值与实践路径[J].江海学刊,2023(6):91-98.
[4]李晓华.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与形成机制[J].人民论坛,2023(21):15-17.
[5]孙继伟.IDI:信息化社会的指向标[J].调研世界,2014(1):57-59.
[6]崔云.数字技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探析[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12):97-109,120.
[7]任保平,王子月.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23-3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0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