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工作游戏化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和应用。文章在探讨工作游戏化概念、维度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分析工作游戏化在应用过程中对员工心理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从工作设计、招聘选拔、员工培训、员工激励、绩效管理等方面提出工作游戏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路径,旨在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挑战性和成就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经营绩效。
[关键词]工作游戏化,人力资源管理,自我决定理论,心流理论
0引言
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和“00后”员工进入职场并成为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愈发不适用。当前,工作游戏化理念逐渐被接受和广泛应用,且新生代员工更容易认同工作游戏化理念,接受游戏化管理。然而,如何应用工作游戏化理念帮助企业管理者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有待深入研究。
1工作游戏化的概念和维度
在讨论工作游戏化的内涵之前,需要先明确游戏化的定义。游戏化概念在学术界已存在多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林新奇、潘寒梅提出的游戏化概念,其认为游戏化是将视频游戏元素融入非游戏系统,管理者受游戏启发,将游戏设计方法和机理应用于员工管理,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1]。
在明确游戏化概念的基础上,工作游戏化可以简单定义:企业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适当的游戏元素与机制融入特定的工作流程中,通过引入游戏化元素,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团队合作,从而改善工作氛围和工作成果。工作游戏化在具体实践中应以工作目标为核心,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融入游戏元素和机制,优化员工体验,推动目标实现,即将工作职责、流程和目标转化为游戏化的形式。
工作游戏化包括5个维度:一是目标设定与挑战。工作游戏化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挑战,激发员工的竞争欲望和动力,类似于游戏中设定的关卡和目标,员工可以通过完成任务、达成目标来获得奖励和认可,从而增强工作动力和积极性。二是奖励与认可机制。工作游戏化通过建立奖励和认可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工作,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和成就感。三是实时反馈与进度追踪。工作游戏化具备实时反馈和进度追踪功能,类似于游戏中的得分和进度条,员工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及时调整工作策略来提升效率。四是团队合作与社交互动。工作游戏化通过团队合作和社交互动的方式,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类似于多人在线游戏中的团队合作和社交互动。这可以使员工共同完成任务、互相支持和分享经验,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意识。五是个人成长与技能提升。工作游戏化通过设定挑战性任务和学习机会,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和技能提升,类似于游戏中的升级和技能树系统,可以使员工通过完成任务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2工作游戏化的理论依据
2.1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个体内在动机和自主性行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探索和激发自身潜力的内在动机,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自我满足感和内在动机。自我决定理论主要包括3个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胜任感和人际关系。自主性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和控制权。胜任感是指个体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表现出成功的行为和能力所获得的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体验。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当这3个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会获得更多的内在动机和幸福感。自我决定理论将人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机动机3种类型。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兴趣或自我价值感而从事某项活动。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外部奖励或惩罚而从事某项活动。无机动机是指个体缺乏动机或目标而做出某种行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在动机是最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动机类型,因为它与个体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相一致。当组织环境满足员工的自主、胜任和关系需求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开展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否则会感到被控制并表现出无动机或控制性动机,关注外部结果并对行为结果和敬业水平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外部动机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转化为内部动机。
2.2心流理论
心流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2],旨在解释人类在投入某项活动时所体验到的高度专注、沉浸和快乐的心理状态。心流理论认为,当个体的技能与挑战之间达到平衡时,他们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即全神贯注、忘我投入的状态,这种状态带来的体验是高度愉悦和充实的。心流理论强调3个方面:一是挑战与技能平衡。心流状态发生在个体的技能水平与任务挑战之间达到平衡的情况下,如果任务过于简单,个体会感到无聊和厌倦;如果任务过于困难,个体会感到焦虑和挫败。只有当个体的技能与任务的挑战相匹配时,才能进入心流状态。二是清晰的目标和即时反馈。心流状态发生在个体对任务有清晰的目标,并能获得即时反馈的情况下。清晰的目标可以帮助个体集中注意力,而即时的反馈可以帮助个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保持心流状态。三是全神贯注和忘我投入。心流状态下的个体会全神贯注于当前的活动,忘记时间和周围的环境,完全投入活动中。这种全神贯注带来的是高度的满足感和快乐感。从自我决定理论和心流理论的内涵解读可看出,游戏化管理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诺瓦克(Novak)的研究表明,当员工对当前的游戏化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的积极情绪会得到显著增强[3]。总的来说,心流理论强调个体在投入活动时的心理体验和状态,认为当个体的技能与挑战达到平衡时,他们会体验到全神贯注、忘我投入的心流状态,这种状态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工作游戏化引导员工进入心流状态,激发其内在动机,从而促使其获得最佳绩效。
3工作游戏化对员工心理的作用机理
费纳兰(Finneran)在2004年提出了PAT模型,即由人(Person)、工具(Artifact)、任务(Task)组成的心流理论模型。基于PAT模型、自我决定理论和心流理论,企业可以建立工作游戏化的作用框架。游戏化体验的核心在于参与者,也就是员工,任务实现的途径则是将各种游戏化元素作为管理工具。这些工具可以是具体的有形物质,如具体的工作对象、工作设备、物质奖励、工作环境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无形手段,如规章制度、积分、徽章、排名等,用于引导和管理员工来完成工作任务。当工具与任务之间达到和谐一致时,员工的心流体验便随之产生。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个体行为的自我激励或自我决定程度。通过满足个体的3个心理维度需求来影响员工的动机转变,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自我决定理论和心流理论都作用于员工的心理,再去影响员工的行为。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工作游戏化对员工心理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4工作游戏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路径
4.1合理进行工作设计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用工作游戏化时,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进行工作的合理设计,其目的在于实现组织目标并满足员工需求,涉及工作内容、工作关系和工作职责的规划与安排。工作设计应考虑任务完整性、技能多样性,并给员工积极的心理反馈。一是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鼓励员工不断突破自我。根据任务的难度和重要性,设置不同的难度梯度,让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的任务。适时调整任务难度,确保员工在挑战中不断成长。二是将工作任务融入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让员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验故事的发展;创设逼真的工作情境,让员工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作的挑战和乐趣,通过故事和情境激发员工的情感共鸣,提高其工作投入度。
4.2做好招聘选拔
在招聘选拔的过程中,企业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测评项目,在应聘者完成任务和测评的过程中,招聘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应聘者的技能、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其是否适合岗位。企业可通过游戏化活动评估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如项目竞赛、与陌生人结盟完成任务等,这些活动有助于考查应聘者的能力[4]。企业可以根据应聘者在模拟工作游戏中的表现,评价和预测其在以后工作中的表现。游戏化的招聘并不能作为甄选人才的最后环节,但可以适度吸引面试者,树立企业的形象。
4.3加强员工培训
事实上,很多企业在员工培训环节已经开始引入游戏化的相关因素。在新员工入职培训过程中,破冰小游戏通常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同时,在正式培训中融入游戏化元素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完成培训后,员工可以获得奖章,企业也可以定期发布奖章排行榜,激发被培训者的学习热情,让被培训者在充满满足感的状态中获得知识。企业通过游戏可以让员工之间迅速打破彼此的隔阂,提高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促进合作团队的组建。此外,对于一些具有严格规范要求的工作岗位,由于出错的成本很高,难以在实践工作中进行技能训练,管理者和培训者可以设计一些专业能力培训的“严肃游戏”,以此促使员工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
4.4加强工作激励
在游戏参与过程中,参与者热衷于探寻未知,突破自我,改变行为模式,挖掘自身的潜能。工作激励的本质是激发员工积极工作,向企业期望的方向发展。企业可以在发展中引入游戏因素,使重复性工作变得有趣,并根据员工的反馈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定期更新游戏元素,保持新鲜感;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游戏规则,确保它们能够持续有效地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设立积分系统,员工可以通过完成任务、提出创新建议或达到特定绩效标准来获得积分;定期公布员工的积分排名,让员工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与其他同事的差距,从而增强竞争意识。
4.5做好绩效管理
游戏化考核反馈更加明确,以直观数据形式展示,帮助员工清晰了解绩效。游戏化考核方式具体、量化,员工可直观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企业可通过游戏化考核实时掌握员工的工作状态,根据数据调整管理策略,持续优化绩效管理。游戏化考核是一种新型的员工绩效评估方式,企业将工作目标和游戏元素相结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并明确反映出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度,为薪酬分配、职位晋升等提供有力依据。企业还可以站在培养员工的长期视角,在游戏化考评中注重员工的长期表现,而非短期成果,这样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全局意识。对于新一代员工,采用游戏化考核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企业还可以通过模拟“打怪升级”的形式,降低考核成本,同时提升员工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5]。
5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生代员工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工作游戏化理念融入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将工作游戏化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设计、招聘选拔、培训发展、工作激励、绩效管理等环节,可以使工作变得更加有趣,更具挑战性,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充分发掘工作中的游戏化元素,采用工作游戏化的理念来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流程,以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和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新奇,潘寒梅.游戏化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9):74-80.
[2]刘强.心流理论用于企业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探究[J].山东档案,2023(6):41-43.
[3]NOVAK T P,HOFFMAN D L,YUNG Y F.Measur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in online environments: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J].Marketing Science,2000(1):19.
[4]杨振芳,孙贻文.游戏化招聘:人才选拔的新途径[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24):45-50.
[5]刘航.90后新生代员工游戏化思维管理研究[J].中国商论,2018(26):156-157.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0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