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地方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现状及改进方法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02 15:53: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地方高校实验室一般都会存放有危险化学品,易带来安全隐患。文章根据近年来全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中存在的化学品安全事故隐患,分析和探讨了当前地方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如何改进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举措,为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高校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地方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
 
  0引言
 
  危化品在使用、储存和回收处置过程中,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和特征污染物等),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危化品事故的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损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高校实验室涉及的危化品种类繁杂、性质多样,危化品的违规使用以及存储不当是引起危化品事故的主要原因。目前,地方高校由于教学和科研实验室数量多、实验人员流动性大和科学实验探索性强等原因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而实验室又存在众多安全风险点,日常工作中难以一一规避,最终导致实验室安全风险具有累加效应。据报道,燃烧和爆炸等危化品管理疏忽引发的事故,约占高校各类安全事故的80%[2-3]。这些事故不仅造成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的大量损毁,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遭到严重威胁。近年来,针对化学品安全隐患,特别是危化品的采购、领用、使用、储存和回收等方面的问题,是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危化品的安全管理,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危化品事故的发生。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而高校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不仅是经济上,更多的是人才上的损失。地方高校在科技竞争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并取得重大突破,从而带动多学科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地方高校必须以安全为根本,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4],加强对危化品的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1高校危化品
 
  1.1定义和分类
 
  危化品是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危险特性,对人体、设备和周围环境可造成危害的剧毒化学品[5]。根据监管程度的不同,高校涉及的危化品分为管制类和一般危化品两大类,其中,管制类危化品主要包括易制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爆炸物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剧毒品等[4]。
 
  1.2特点
 
  高校师生接触和使用的危化品种类繁多,其理化性质千差万别。特别是化学实验室,使用的化学品大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和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危化品的安全防护。地方高校因自身条件较薄弱,危化品储存区和暂存库房条件简陋以及配套设施缺乏,导致危化品的使用、储存和回收处置等环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为全面推进高校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维护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高校必须有效预防危化品可能引发的事故隐患。

\
 
  2地方高校危化品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安全管理体系不明确,工作内容认识不清晰
 
  地方高校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0—2023年)》的要求,要不断重视危化品监管工作,明确危化品管理人员的职责,逐步建立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现阶段,多数学校和院系部门设置的专职管理人员以及针对实验室安全的常规经费投入已大幅度增加,但鉴于地方高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不同,导致许多高校还存在安全责任体系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内容认识不清晰、应急预案和风险监控不到位、防护措施缺乏、奖惩追责不落实和安全教育培训欠缺等现象。特别是针对重要危险源的划分不清楚,即危化品的采购、使用、储存和回收处置的安全管理和责任等[6-7]。近年来频发的高校危化品事故,如某大学铊中毒和某大学投毒事件等,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因此,高校要从危化品的源头抓起,一直到使用、回收处理完毕,危化品的全生命周期要点都要监管到位。预防为主,以制度为依托开展工作,切实消除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确保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2.2专职危化品管理人员不足,奖惩制度落实不力
 
  目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如危化品管理人员职责和晋升不明确、安全技术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职业发展保障不够等问题,加之学校经费有限、人员编制紧张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导致学校、院系和实验室各个层面都缺乏危化品专职管理员。因此,多数高校的危化品管理员都是由科研人员兼任。然而,科研人员教学和科研工作繁重,由于《危化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相关知识又十分广泛,极大地降低了危化品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忽视了危化品的违规操作和科学管理,留下潜在的危化品安全事故隐患。另外,有些地方高校因资金限制,未能制定危化品管理奖惩制度并有效执行,也削弱了危化品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
 
  2.3师生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不足
 
  通过组织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知识、操作技能和防范意识,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事实上,有些地方高校因经费和人力资源紧缺,尚不能形成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以及相关课程和案例库建设不足(未开设危化品的安全知识、操作须知和防护措施等内容),导致安全教育效果不佳、培训目的不达预期[8]。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任务繁重,高度看重科研成果也大大影响了实验室的安全发展。一些高校课题组负责人责任意识薄弱,往往因追求实验进度,对实验前安全评估也不足[3],导致实验室危化品安全事故发生。
 
  2.4实验室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实验室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部分高校因建校历史悠久,房屋老旧,导致实验室存在防火设施不达标、通风设施缺乏和逃生通道不足等安全隐患。此外,部分高校仍不能按照《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的相关要求安装应急防护装置,如洗眼器、应急喷淋等。这些实验室设施和自身条件的缺陷,造成危化品储存区或暂存库房建设不科学、配套设施不完备、回收处置废弃物不当,导致危化品不能形成闭环管理,师生长期在此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危化品,面临着巨大的事故隐患风险。
 
  国家对危化品的监管越来越重视。尽管多数地方高校已建立危化品储存区和暂存库房,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资金投入不足,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部分高校仍不能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自查工作,存在管制类化学品未进行分类、分区存放,以及危化品储存区普遍存在通风不畅、储存环境不符合标准,甚至还未建立危化品管理台账等问题。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师生使用危化品时并未合理利用通风橱,常把通风橱当作置物柜使用,导致挥发性有毒危化品的排放,极易造成火灾和中毒等危险事故。部分高校仍缺乏专职的危化品管理人员,而课题组负责人对危化品的安全不够重视,导致实验人员使用和储存危化品都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比如管制类危化品储存柜不能达到相应的防盗要求、存放危化品的试剂柜做不到双人双锁、易制毒易制爆危化品随意放置、挥发性和易燃试剂未密封保存等。实验人员操作稍有不当,就会造成危化品事故。此外,危化品废液回收处置是实验室隐藏的重大事故隐患,废液储存回收不合理、废液标签标记不清楚、废液混放误倒、废液存放点无安全警示标识等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加大了实验室安全隐患。
 
  3地方高校危化品安全管理的改进举措
 
  3.1建立健全完善危化品安全管理体系
 
  (1)为了更好开展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高校、院系及实验室逐级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并下发正式文件,明确校级、院级和实验室3个层面的安全责任人及其工作职责。高校设校级和院系领导机构、成立实验室安全工作队伍,从学校到院系、再从院系到实验室、逐级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和危化品安全管理责任书,规范和完善危化品管理制度。此外,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安全准入、隐患整改、个人防护等。
 
  (2)建立健全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师生的安全操作和防护措施。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等文件为指导,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与危化品的安全密切相关的管理规定,例如《危化品、麻醉药品、易制毒化学品管理规定》《实验室危化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实验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实验室危化品废弃物处置管理规定》等,实现对危化品购买、使用、存放和回收处置的制度化,以及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实验室危化品事故的发生,不断探索并逐步提高实验室的危化品安全管理水平。
 
  (3)健全完善危化品申购和领用制度,特别是管制类化学品。严控危化品的采购程序,一般危化品由实验室逐级上报审批后,统一向具有生产经营许可资质的单位采购;涉及管制类危化品,须经学校审核后、报公安部门批准或备案,才能向具有经营许可资质的单位购买。学校、院系及实验室不得私自从外单位获取管制类化学品,也不得给外单位或个人提供管制化学品。建立实验室危化品购买、验收和领用管理台账,配备《危化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供师生查阅。严格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特别是剧毒化学品的验收和领用,实行“五双”管理(即双人验收、双人保管、双人发货、双锁、双本账);其他管制类化学品,比如第一类易制毒、易制爆化学品,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必须符合储存规范、存量合规、台账清晰、“双人双锁”等管制要求。总之,实验室危化品的采购、验收和领用应配备专人管理并建立专用台账,实现危化品的闭环管理。
 
  (4)建立健全化学废弃物回收管理体系。学校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设化学废弃物收纳点并规范管理,实验室层面应设立化学废弃物暂存区且有警示标识。根据废弃物特点分类回收:利器盒回收针头等利器;专用废液桶分类回收废液,且液面不应超过废液桶容量的3/4;并粘贴危险废物信息标签和警示标志。通过妥善管理和规范收集化学废弃物,建立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台账,统一交由学校转运并销毁,防止废物的流失和渗漏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5)危化品的安全工作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现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体制,规范实验人员的操作规程。在实验室日常安全检查过程中深挖新隐患,杜绝事故;不断改进诸如减量、低毒性替代、智能存储和完善通风橱等危化品的使用环境;重点关注危化品的安全技术管控点(化学品混放、超量存放、管制品管控的原则等);在不断实践和学习中逐步完善并解决危化品安全管理中的难点,避免危化品带来的事故风险。

\
 
  3.2加强专职危化品管理人员配置,落实奖惩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危化品的安全管理,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在校级管理机构配备更多的专职危化品管理人员,建立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的校级实验室安全检查队伍。针对涉及危化品的院系应增加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特别是频繁使用管制类危化品的实验室,尽可能新增更多的专职管理人员;而其他不涉及危化品的院系也应配备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各级主管实验室安全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都需要参加针对性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鼓励全员外出学习或培训,提高业务水平。通过不断实践和学习,明确危化品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健全完善危化品全生命周期要点监管。此外,高校应针对危化品管理工作制定明确的奖惩管理办法,肯定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明确奖惩管理制度,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3.3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技能
 
  (1)持续践行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高校应设立专栏宣传危化品的安全知识,印发危化品安全手册,让从事实验活动的师生知晓。根据危化品使用频率、危险程度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危化品安全必修课或选修课,并组织实验室安全知识考核。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和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并定期开展危化品的安全检查和整改工作。通过一系列危化品的安全教育培训,全面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真正做到防微杜渐。作为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明确安全职责,秉持“生命第一、安全至上”安全理念,自觉在全面育人中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努力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具有全面发展素养的接班人。作为学生,要高度重视危化品的安全使用及防护措施,做好实验前风险评估,掌握《危化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及具备良好的处置能力,杜绝危化品事故的发生。
 
  (2)提高师生安全技能,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师生进入实验室需要经过安全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实验室安全准入资格。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积极主动参加实验室安全专项培训和应急演练,学习防护技能,不断提高应对危化品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比如熟悉化学品的特性、掌握相关仪器操作、妥善存放危化品等,规避危化品事故带来的伤害。
 
  3.4完善配套设施,增加经费投入
 
  高校要设立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用于实验室配套设施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废弃物回收和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等。根据危化品的储存环境和使用需求,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添置洗眼器、应急喷淋等硬件设施,升级和改造实验室危化品储存区或暂存库房,如改善通风系统,安装监控、温湿度检测仪、烟感报警器等安防措施。根据危化品的分类存放特点,不断增加生物安全柜,逐渐改善危化品的储存环境。此外,增加经费投入,有效解决化学废弃物回收处置问题,降低学校和实验室的安全风险,提升危化品的科学管理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危化品的工作任重道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要时刻警醒,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深刻认识危化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危化品管理方法,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消除和杜绝事故隐患,做到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为教学和科研工作保驾护航,为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公布[EB/OL].(2016-02-05)[2024-04-12].
 
  [2]李丹,宗鸣,韩成花.浅谈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现存问题及改进措施[J].清洗世界,2023,39(8):193-195.
 
  [3]方红明,王世杰,陈红祥,等.浅谈高校化学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J].广东化工,2019,46(22):133,137.
 
  [4]夏会玲,张华.地方高校有效提高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探索[J].广州化工,2022,50(10):219-221.
 
  [5]刘露,聂艳,裴梦琛,等.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的思考与探讨[J].山东化工,2023,52(10):220-222,225.
 
  [6]吉日文,温韬,韦月早.新形势下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3):232-233.
 
  [7]程世红.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的疏与堵[J].化工管理,2022(32):75-77.
 
  [8]林森,张银珠,冯建跃,等.高校实验室环境安全潜在风险与管控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8):137-13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998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