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专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8-05 15:06: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攀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也被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通过梳理国内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提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专创融通的重要意义,深度剖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专业课程缺少创新创业元素、精英学生培育欠缺、专业品牌识别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优化校企合作模式、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成立实践项目团队、优化课程体系、制定评价标准的策略建议,从而打造产教融合、专创融通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专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2015年5月13日国*院办公厅发布《国*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提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2019年3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22号),提出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的*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确立以“三融”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新思路[2]。在此背景下,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将“双创”工作作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如何在专业教育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围绕产教融合、专创融通的高职育人模式展开探索和实践,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贡献智慧和经验。
 
  1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专创融通的重要意义
 
  随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专创融通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高职院校构建起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结合点、以创新创业有机融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应明晰产教融合、专创融通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取向,打造产教融合新格局,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

\
 
  1.1产教融合、专创融通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需求
 
  产教融合、专创融通的理念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出发点,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相结合,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推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产业协调发展。高职教育改革与产教融合、专创融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产教融合、专创融通的发展理念为内驱力,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多元主体全过程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3]。以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为背景,以产业革命和技术创新为引领,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
 
  1.2产教融合、专创融通是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核心要义
 
  高职院校应以产教融合、专创融通理念为指导,以高职教育为纽带,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的人才。产教融合、专创融通的育人理念主要是通过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有机融合,依据教育制度和产业制度的融会贯通,共同培养既能符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目标,又能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把握产教融合、专创融通的理念,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对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有效衔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高职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双创”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资源有限、“双创”课题体系设计不完善、实践培训基地设施薄弱等问题制约着行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产教融合、专创融通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行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将行业企业经营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有机整合,实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要充分把握和促进产教融合、专创融通的高职人才培养与传统的高职“双创”教育教学体系相结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行业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4]。
 
  1.3产教融合、专创融通是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产教融合、专创融通是推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多方协同育人的关键手段。开展产教融合、专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助力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要构建多元共建的办学体制机制,打造符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内涵式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提高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产教融合、专创融通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总体目标。全面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侧与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供给侧契合,提升高职教育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产教融合体制的部署,顺应教育发展规律,构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专创融通体系,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
 
  2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高职院校已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包括建立产业学院、订单定制培养等,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企业工程师由于本职工作任务繁重,在时间上、精力上无法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第二,校企合作的形式大于内容,尽管名义上是官方的正规合作,但对学生来说略显僵硬,在促进学生真正以企业员工的角度去学习、去完成实训任务方面还存在不足。
 
  2.2专业课程缺少创新创业元素
 
  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泾渭分明,专业课程未能有效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学生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无法将专业知识结合创新创业元素。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想法、勇于实践的专业人才,传统教学内容设计无法满足以上需求。
 
  2.3精英学生培育欠缺
 
  高职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不能只凭单一的考试成绩来遴选学生,有的学生擅长学习理论,有的学生擅长动手实践,有的学生强在组织协调,有的学生愿意表达沟通,当这些组合在一起时,可以达到“1+1>2”的效果,只有充分地、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准确地培养精英学生,并促进其健康成长。
 
  2.4专业品牌识别度不高
 
  各高职院校优势专业各不相同,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各个高职院校尽管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受限于学校发展定位、专业规模、师资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未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品牌。各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发挥工科专业的优势,凸显“双融双创”的改革成果,才能打造出亮点和特色,培养竞争力强的专业品牌。
 
  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专创融通模式的路径选择
 
  3.1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校企合作模式
 
  第一,要更新观念,学校不仅是教学机构,也可以开发产品或者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教学过程不仅是学习和训练,也可以进行企业生产或者营销实战;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可以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主动学习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二,学校有场所、软件硬件条件,还有充满活力的学生,企业有实际的项目,但受培训时间、工作场所、人员规模、生产成本等诸多因素制约,校企深度合作以后,企业可以将实际项目交给校方,企业派人与专业教师合作培训学生,指导学生尽快上岗,专业教师参照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来组织学生,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其积累工作经验,又能使其获得一定的报酬。企业既节约了培训、场地、人员等成本,又提高了业务规模,获得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按“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的理念,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在对行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与企业深入交流沟通,结合校企合作开展的实际项目,在遵循国家相关教学标准的前提下,对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进行优化,延续项目化教学改革成果的同时,将实际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探索任务引导、成果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模拟实训与真实项目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就可以利用各种资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展自主的学习,学校从而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目标。
 
  3.3根据实践项目中的工作表现来遴选优秀学生,改革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在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的双重指导下,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企业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效率,以及相应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指标,均用于对学生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考核的重点由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转变为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程度及创新能力。不再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拘泥于教材,而是鼓励学生活学活用、现学现用。
 
  3.4成立实践项目团队,优化课程体系,制定评价标准
 
  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将产教融合落实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真学真创。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应用开发、数字媒体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中,学校经过1~2年的实践,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双创”教育,探索并积累具有可验证、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进而促进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走向深入。一是确定合作企业。学校与企业深度沟通,根据企业业务范围和经营实际,确定与试点专业相契合的合作内容、合作方式,重点选择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二是成立实践项目团队。学校选拔实践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师牵头成立项目工作室,遴选积极性高、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成立项目团队,分别与相应企业对接。

\
 
  由企业工程师现场指导,校内教师协助管理团队,按企业的需求开展真实项目实践。三是优化课程体系。将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专业课程内容向实践项目靠近,针对生产环节改进教学环节。同时,在已经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的情况下,学校开发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业技能,使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四是实施教学活动。在产教融合理论指导下,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实践探索。教师在带领学生练技能、做项目的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技能成长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鼓励。五是制定评价标准。由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学校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过程考核、增值评价标准,更好地指导教师和学生,将考核压力转变为促进学习的动力。
 
  4展望与结论
 
  高职院校可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发挥各专业的优势,以创新创业为驱动力,打造品牌专业。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可以由教师团队成立项目工作室,带领学生承接企业工作任务,为企业提供技术、人力支持,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之后,将经验推广到学校其他专业,助力学校卓越专业建设,同时,也进一步向其他高职院校推广、分享成功经验,共同推动高职教育稳步健康发展。一是站在企业角度看合作。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有合理的效益,既想让员工尽快上岗,减少培训成本,又想利用有限的工作场地,安排更多的员工,还想尽可能地多接订单,获得更大的收益。与学校合作,吸收在校学生参与实际工作项目中,符合企业的需求,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二是站在学生角度看学习。高职院校学生多数是不善于学习理论知识的,他们更愿意动手操作,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到进度和成果,可以通过成就感支撑他们继续做下去,同时也能体验到学有所成的快乐。三是站在生产角度看课程。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应该贴近生产实际,在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之后就应该让学生着手完成生产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在反复的工作任务中使其逐步增长知识、锻炼技能,并使其获得比较真实的工作体验。因而,学校需要设计进阶式、项目式的课程模块,以产定教,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四是站在成果角度看评价。如同企业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一样,工作成果和效率可以直观地表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以此作为评价依据,更客观、科学,也更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项目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蒋淑晴,王祖柳.**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三重维度[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9-26.
 
  [2]刘燕.《中*中*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价值与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8):90-92.
 
  [3]徐新洲.产教融合驱动行业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内涵、机理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9):63-67.
 
  [4]王禹.高职院校“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6):62-68,7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85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