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校企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 物流综合实训》 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22 14:27: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中在校企协同育人视域下,对高职《物流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研究,提出校企协同“1+N+1”教学模式,即“1”个准备课程、“N”个实训环节、“1”个教学评价,并打造“双主体”师资保障平台。同时,在高职物流专业学生中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校企协同“1+N+1”教学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学习动机,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创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协同,物流综合实训,教学模式
 
  在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院校思考的关键问题。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提到: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这也表明高校和企业是两个密不可分的主体,既是供需关系,又是协同育人的共同体。高职物流专业为物流企业输送的人才具有面向一线、实操性强等特征,人才培养过程更需要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法学法等各方面共同探讨如何培养符合技能型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在对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也开展了各类校企合作项目,但大多数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设施设备的投入、实训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2]。本文基于校企协同,选取高职物流专业中综合性最强、能全方位锻炼物流技能的一门《物流综合实训》课程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课程,联合学校和物流企业两大主体对该课程的教学创新模式进行研究,并采用对比实验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1基于校企协同“1+N+1”教学模式的《物流综合实训》课程实施路径
 
  本文以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实施案例,通过对《物流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结合校企双方的实际需求,学校与菜鸟达成对该课程的校企协同培育目标,并共同对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实训基地的建设、课程内容的开发、师资队伍的培养等进行研究,构建了校企协同视域下《物流综合实训》课程“1+N+1”教学创新模式。该模式以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为导向,将物流过程有机融合至实训课程,多维度培养学生应用型综合技能,全方位实现校企协同培养目标。
 
  1.1“1”个准备课程
 
  常见的校企协同共建基地方式有两种,一是建设在校内,此类方式虽然较为便利但因建设规模有限,无法将物流全生命周期都进行呈现,导致学生实训技能与企业需求有差距。另一种方式就是将实训基地建设在企业内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可以在真实复杂的物流现实场景中进行沉浸式学习。本文的教学模式创新采用的就是将物流实训课程设置在菜鸟供应链园区内部。
 
  按照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后首先进行实训的准备课程,授课教师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担任。内容主要包括:①企业文化的传递:企业文化的学习可加快学生对环境的适应性,认同企业的工作理念和规则,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②岗位认知的普及:实训过程将采用轮岗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物流各主要岗位的实际操作。③理论知识的拓展: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整个实训环节,由学校教师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讲授。④职业道德的规范:职业道德是现代大学生培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将实训课程建立在企业内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⑤课程成效的测试:准备课程结束后安排测试,考察学生进入实训岗位前的学习成效。
 
  1.2“N”个实训环节
 
  准备课程结束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配一名学生作为小组长,负责实训期间小组的组织工作。实训内容主要分为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四个模块,包括对货物的识别、检测、入库、配送、分拣、包装、出库、库存管理、托盘存储等。实训以“轮岗”+“导师带徒”的形式开展,每名学生会在四个模块N个岗位中进行轮岗实训,进入工作岗位后,企业会指派一名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一对一指导,以此保证学生的技能学习及操作安全。
 
  每天实训结束后,小组长组织组员召开学习小结会议,针对当天的实训进行经验交流及自评,同时由导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每天的会议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同时答疑解惑,为下一步实训环节做好经验总结。
 
  此外,为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训课程中可穿插开展质检产量比赛、打包技能比武等实战PK,以及“我为菜鸟献良策”等创新活动,依托真实工作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及抗压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同时,与校内实训相比,实战环境会让学生感受到更大的职场压力,学校带队教师在实训环节中需要对学生的实训情况、心理状态等保持关注,适时地开展心理团建、抗压测试等活动,防止学生因不适应环境、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而产生消极情绪或挫败感,及时帮助学生调整状态,适应职场环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1.3“1”个教学评价
 
  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对学生技能掌握、课程教学效果的综合性检验,也是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持续增长的有力抓手。基于“教学—评价—反思—改进”的PDCA理念,校企双方共同构建双循环式教学评价体系,见图1。

\
 
  1.3.1学习成果循环链
 
  学习成果的综合测试应从理论到实践、从技能到素养、从自评到互评、从外因到内因进行全方位考核,并形成实训考核记录表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清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以促进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改善,形成自我改进的良性循环链。
 
  学习成果循环链包括①实训成绩:采用理论成绩占20%、实操成绩占80%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直观地反映学习成效;②职业素养:建立基于学生行为变化的考评指标体系,校企双方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日常行为、思想品德、人际交往等进行打分[3];③学习动机:通过学习动机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是否有所提升;④学习评价:由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构成[4]。
 
  1.3.2教学效果循环链
 
  教学效果循环链主要从教师角度出发,教师基于学习成果循环链的考评结果,再结合外部教学评价和自我教学总结,综合考量《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成效,并从中发现问题,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①调查问卷:实训结束后,向参加实训的学生发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学创新模式的评价。②随机访谈:针对问卷结果,随机抽取若干名学生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意见和建议。③导师座谈:校企双方导师从不同的职业角度对实训教学过程、学生表现、企业获得进行讨论,不断提升教学效果。④教师总结:学校带队教师对实训课程进行总结并提出课程教学模式改进措施,形成教学评价闭环,促进教学效果螺旋式上升。
 
  1.4打造“双主体”师资保障平台
 
  基于校企协同“1+N+1”教学模式下的《物流综合实训》课程,师资是该课程高效开展的关键要素。
 
  1.4.1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教改革的重要支点。而高校教师往往具有从校门到校门的特点,理论知识夯实,但缺少企业实践经历,这会导致实训教学效果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校企协同的“1+N+1”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薄弱点,即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兼职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教师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育人的契机进入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学校向教师下发学习任务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切实提升教师实践水平,而教师则可将学习所得融入教学环节,成为既能讲又能练的“双师型”职业教育者[5];同时,学校可通过柔性的方式让企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业务骨干、专家等进入学校授课、开设讲座、参与课程建设及科研,从而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带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企业一手资料;将行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入教研室,深度参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成为校外兼职“双师”,充实学校师资队伍。
 
  1.4.2构建“双导师”授课模式[6]
 
  校企协同视域下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集合了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双重师资为学生上好实训课。企业导师一对一指导学生的上岗操作,学校导师负责实训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双导师相互配合指导学生完成实训,并共同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实现校企双方有机结合、协同育人。
 
  2实验设计
 
  为了更好地检验教学创新模式的效果,本文以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共有25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前往菜鸟供应链园区开展“1+N+1”教学模式的实训课程,该组为实验组。对照组则在同年级其余的物流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25名学生,在校内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完成物流综合实训课程。实验数据通过SPSS16.0进行分析。
 
  3实验前的对比分析
 
  3.1实验前学生专业成绩对比
 
  实验前,将两组学生的综合性课程《物流管理基础》理论成绩进行差异性检验,如表1所示,其中P>0.05,说明两组学生在专业成绩变量上无显著差异。

\
 
  3.2实验前学生学习动机对比
 
  学习动机测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验前向两组学生同时发放问卷共50份,回收50份,问卷有效率100%。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P>0.05,说明两组学生在学习动机变量上无显著差异。两项前侧实验结果表明可开展下一步对比实验。

\
 
  4实验后的对比分析
 
  4.1实验后实训成绩对比分析
 
  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均按照理论成绩占20%、实操成绩占80%的方式进行测试,理论考试为统一试题,实操成绩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内容进行测试。将两组学生的实训成绩进行对比,如表3所示,其中P<0.05,说明两组学生在实训成绩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更高。

\
 
  4.2实验后学生学习动机对比
 
  实训结束后,再次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问卷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P<0.05,说明两组学生在学习动机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即校企协同下的实训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在学生的学习效能、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等方面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
 
  实验后,两组学生在实训成绩和学习动机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原因是:①外因:教学环境的差异。“1+N+1”教学模式是基于企业平台将学生放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虽然传统校内实训也采用了模拟环境、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尽可能身临其境,但与真实物流环境相比,物流设备和岗位的数量、种类及工作流程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校内物流实训基地考虑投入经费,也无法始终对标头部物流企业保持设备的先进性。因此,将实训嵌入物流企业,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范围更大,N个真实场景及“双导师”制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接收信息,理解知识,测试成绩也就更佳理想。②内因:心理环境的差异。传统的实训方式是让学生在比较熟悉的校内环境中完成,大部分也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作业,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学生不会感知明显的学习压力或兴趣的变化。而在“1+N+1”教学模式中,企业环境会让学生充满新鲜感,岗前培训会让学生对实训充满期待,轮岗环节会让学生对物流行业有更深的理解,各类比武会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企业导师的言传身教会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同事的相处会触发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思考。复杂的实训环境传递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压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显著提升学习效能和教学效果。
 
  4.3实验组学生的教学效果问卷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教学创新模式的评价,实训结束后,对实验组25名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名学生均对实训的教学创新模式表示赞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持肯定态度;96%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训课程中大量的实操,可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能更加专注于实训过程,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92%的学生对后续其他物流课程的学习充满信心。
 
  5结论
 
  校企协同育人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本文研究探讨的校企协同“1+N+1”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设计、师资力量配备、教学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综合规划《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经过对比实验及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合内因外因环境的变化分析,发现校企协同“1+N+1”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前适应职场环境,为学生投身物流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孟鑫.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2(20):102-103.
 
  [2]贾县民,王喜莲.新文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10):133-136.
 
  [3]陶振晖.《综合物流实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物流科技,2022(8):181-184.
 
  [4]宋颖.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物流实训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12):198-200.
 
  [5]李巍.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专家论坛,2018(8):6-7.
 
  [6]李柏敏.基于“课岗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物流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8):254-25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826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