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电气工程专业和电网的实际工作联系紧密,如何 能让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当前电力系统 的岗位工作,是确保高校本科人才培养高质量的重要环 节。本文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下,以电气工程专业校企深度 合作为基础,探讨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和体制机制等内 容的建设思路及实施方案,为协同创新背景下电气工程专 业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 设的完善奠定基础。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体制机制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 就业正面临困境、挑战,这也进一步对大学生在校期间 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 。以电气工 程专业为例,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能较好地掌握已 有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了解当前电力行业的实 际工程问题并掌握解决方法,为毕业后的求职面试,以 及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时能快速上手奠定基础[4]。
校企合作是大学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模 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一环,也是办好应用型 本科大学的关键。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对 本科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对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 的要求有较大的提高[5] 。为了能够培养合格的电气工 程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不断地鼓励学校实行校企合作 模式,支持行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在本科教学中 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企业可以将前沿技术和实际需 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转变为当前专业教学的理论 和实践课程,并将其传授给学生,从而能够培养出符 合时代发展的专业型技术人才。而协同创新方式,是 校企合作下的新模式和重要支撑,通过协同创新模式 可以更好地协同各类型企业的特点用于高校教学和科研,是培养电力行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支撑[6]。
二、协同创新环境下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的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一 种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有针对性地为 企业定向输送。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实现学 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等互利共赢的方案,学校通 过校企合作可向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也通过校企合作 向学校提供行业的需求和信息资源,最终使得学校人 才和行业接轨。随着协同创新概念的引入,校企合作 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用化课程设置
传统课程主要是以电气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为 主,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下,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主要 是在传统专业课程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当前行业遇到 的实际困难问题,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内容。因 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遵循以下内容:首先,在校 企合作开展之前,校方应协同各行业单位进行应用型 实操课程的分析和讨论,通过不断的讨论和研究创新 校企合作的课程内容,最终完成校企联合课程的讨论 稿,通过反复论证实现对课程的研发,提高本科教学 质量。其次,根据校企合作的目标以及本科教学的大 纲,校方应协同各行业单位进一步研发电气专业实操 现场培训课程。通过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和企业产品的 融合,研发出通俗易懂且符合高校学生认知范围内的 实操课程,通过实操课程在实践中学习,最终提高学 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最后,在常规课程研 发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到当前行业快速变化的特殊情 况,提高学生的行业敏感性和前瞻性,学校应协同各 企业单位进行周期性的行业前沿讲座课程的研发。通 过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报告,定期组织学生前 往企业进行行业动态交流,最终提高学生的行业前沿 跟踪能力和敏感度,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
校内学生配备双导师,校内选聘具有行业背景的 教师作为应用型课程的校内导师,指导相关理论和实 践操作,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下,为学生配备校外企业导师,校外企业导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行业需 求分析、产品应用开发,以及动手实操指导等。通过 校内外导师的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应用水 平,贴近行业需求。
(三)协同单位的项目化教学
传统的项目化教学主要是以校内老师的个人项目 为基础,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接触行业,提高学 生的工程认知能力,培养实践和应用能力。随着协同 创新的引入,协同单位为学生的项目化教学提供了新 的模式,通过整体规划,可将协同单位的企业具体实 操或产品作为项目化教学的目标,学生在校内完成理 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产品的实际开发和应用都可以 在企业进行实践。通过校外导师的指导,将课程中的 实践部分放到企业内完成,提供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培 养方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三、协同创新环境下校企合作运行与保障机制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校企合作运行与保障机制主要 由校企合作机构的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条件保障、校 企合作经费管理三个大类组成。
(一)校企合作机构的设置情况
校企合作机构设置的分为:校企合作管理及运行 机构建设、校企合作机构专职人员的建设、校企合作关键事项决策以及校企协同举办活动等。校企合作协 同创新管理机构主要职能如表1所示。
(二)校企合作运行条件保障
校企合作运行条件保障主要从校企合作基础设 施、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校企合作信息建设等方面入 手,主要的功能如表2所示。
(三)校企合作经费管理
协同单位和牵头单位自筹经费应如数准时到位, 重点关注经费管理、经费审计情况,资金的主要用 途、支出的审核管理,以及人员奖励、专用仪器设备 购置情况,程序是否规范等,具体如表3所示。
四、协同创新环境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实践
协同创新环境下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从 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校企合作创新制度建设
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关注校企合作人事制度、校 企合作绩效制度、校企合作经费制度、校企合作知识 产权制度和校企合作学术交流制度等。
校企合作人事管理制度:校企合作的人事管理拟采 用双向动态岗位轮换制度,一方面根据校企合作团队初 期给出任务具体目标,并对人事进行岗位初选安排合适 的岗位。而后,在考核期过半的时候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如果考核结果不理想或不通过,可对考核人员进行 动态调岗;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人员在考核过半以后, 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调换其他岗位。打 破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双向动态岗位轮换制度, 提高校企合作岗位和应聘人才间的双向适应性。
绩效评价制度:校企合作绩效评价需要联合学校 和协同的企业单位,共同研究和制定校企合作团队及 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以教学和应用为导向的校 企合作团队,受聘导师采用分层、分类的多尺度考核 评价机制,对受聘导师的绩效采用多维度综合评价指 标体系进行评价。对主要的教学和应用方向构建利益 共享且风险共同承担的双边制度,实现对学校和企业 的参与人,根据个人或团队的有效贡献大小来享有最 终收益。同时也分担可能的责任,学校和企业的参与 人员绩效应差异化分配。
经费管理制度:重点制定经费的规范使用章程, 专项经费需统一管理,不得挪用和转移;经费使用实 行申请、评审以及审批三个环节,明确各协同企业单 位所管理的经费的最终行政审批负责人,确保所有资 金使用过程中具有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校企合作所产生的知识 产权的归属问题,以及知识产权产生效益后的利益分 配问题,讨论协同各企业单位的知识产权转化和激励 机制,制定能鼓励协同企业单位知识产权转化的新政 策,提高校企合作导师及学生创新和申请各类知识产 权的积极性。
(二)创新举措
主要创新举措包括: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 式、考核评价机制、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等,具 体如下。
人事管理制度:对学校和企业联合承担的团队负 责人分阶段进行定量指标考核,联合团队内的成员由 负责人单独考核。构建一种以任务为牵引、考核为约 束的校企合作受聘人员管理办法,实行受聘人才的柔 性使用制度,灵活的聘期和绩效挂钩使用制度;制定 校企合作受聘人员的多元全方位考核差异化薪酬制 度,依据其个人所承担的岗位类型、任务难度、教学 成效以及在岗年限等制定多维度岗位分级薪酬制度。
人才培养模式:对受聘人才提供包含交流,展 示,学习等多种政策及对应的经费支持;加强互换 式多方联合共同培养机制,实行“联合动态轮换导 师制”,进一步培养行业急需应用型本科人才,推 进校企合作全球视野的国际化深度融合项目,建立 “N+1”“N+N”等多种校企联合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全面提高校企合作受聘人才和本科人才的培养力度。
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多维度、综合定量分析及评 价机制,学校和企业单独考核,将团队和个人考核相结 合,构建分层、分任务、分难度的多维度考核指标体 系。将学术研究、校企收益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相结 合,综合评判校企合作人员的最终绩效;实行质量和数 量相结合的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取得的高水 平成果实行一票通过制,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组织模式:确立各个校企联合团队的组织模式, 团队核心成员应保持相对稳定,部分成员根据校企合 作项目进行柔性使用;对于校企合作项目任务承担方 式,可采用个人特长和项目任务共同牵引下的团队分 工制,由负责人协调不同人员的任务指标。
资源配置方式:构建社会化资源共享、有偿使用 机制,提高学校和各企业协同单位的仪器设备、软件 系统、硬件服务等使用效率;协调协同企业单位的建 设需求,提高资源共享的多边互补性。
五、结语
本文对电气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与体制机 制建设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如何利用协同 创新环境下的校企合作优势,使电气工程专业所学内 容更好地适应当前电力系统的实际工作,并在协同创 新的环境下,以电气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建设为背景, 详细阐述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运行与保障机制,以 及体制机制创新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协同创新背景下 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进一 步提高电气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效果以及体制机 制建设的完善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青,宋伟.人工智能时代校企合作计算机人才培养优化方案探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7):93-98.
[2] 邓鸣,徐文玲. “新基建”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11):184-186.
[3] 冉云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 2021 (7):44-52.
[4] 黄音,毛莉莎,庞燕,等.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校企 合作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4): 105-110.117.
[5] 张宝磊,朱帅玲,宋小鹏,等.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 合作共同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桂航能源与动力工程专 业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5):93-96.
[6] 黄大明,黄俊明,黄伟,等.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 (6):140-1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54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