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大型制造企业为研究案例,采用扎根理论 方法对相应数据进行了编码与分析,探究了大型制造企业 在自主创新的不同阶段如何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并 分析了其如何构建动态能力并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总结 出该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的规律,旨在对我国大型制造企业 重构整合自身资源、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过去,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更多表现为由大量资 本、原材料及劳动力投入的“不可持续性增长”,许 多大型制造企业长期依赖于技术引进,参与国际价值 链体系的方式是代工生产,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随着 信息技术的迅速革新,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制造 企业在日趋复杂、动荡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加快构建 适应自主创新阶段转变的能力体系,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产业链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自主创新”一般被认为包含“引进吸收再创新 能力”“集成创新能力”以及“原始创新能力”三部 分[1] ,三者之间依次存在从低阶至高阶的能力演化关 系。“引进再吸收创新能力”指利用技术引进创造新 产品的能力;“集成创新能力”指根据已掌握的资源 加速创新效率的能力;“原始创新能力”指企业自主 研究、开拓从而实现更多科学技术发明的能力[2]。
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在保持竞争优势、获取 经济租金的基础上克服企业以往惯例影响所形成的能 力刚性[3] ,Teece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并将其具体 表现形式解构为感知能力、攫取能力以及感化能力三 种[4] 。国外其他学者则拓展了其概念与外延,将动态能 力视为一组引导资源配置的营运惯例,认为其能提升 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5]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进行了理 论的融合与深化,邓少军等则将环境洞察能力、学习 吸收能力、变革更新能力以及整合重构能力划分为动态能力理论的四个维度:环境洞察能力能够帮助企业 感知并准确把握其经营环境的动态变化;学习吸收能 力能够促进组织学习并鼓励新知识的产生与应用;变 革更新能力能够按照战略目标推动业务转型与创新; 整合重构能力则能够调整企业内外部资源从而有效推 动战略转型[6] 。学界在动态能力的表现形式界定上存在 差异,但基本都认同其是一种有效应对外部动荡环境 的整合、重构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同阶段建立长 期竞争优势。
本文以大型制造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 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国际”)为研究对象,结合国 内学者对动态能力表现形式的划分,将环境洞察能 力、学习吸收能力、变革更新能力和整合重构能力作 为动态能力的关键支撑,深入剖析了在自主创新的不 同阶段,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型制造企业动 态能力的演化过程,以期为其他企业有效提升竞争力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和案例选择
由于企业自主创新阶段转变所涉及的范围广、时 间跨度长且动态能力的演化较为复杂,相较于多案例 研究方法,单案例研究更适合提炼复杂现象相关理 论[7] ,因此,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基于案例选择 的典型性、与理论的适配性以及数据的长期性,本文 以中芯国际作为单案例研究样本。中芯国际为中国大 陆集成电路制造业的龙头企业,经历了由晶圆代工制 造向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的战略转型,并且自主创新时 间跨度长,相关资料丰富,自主创新阶段转变节点特 征明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来源分为两类, 一类来源于企业内部期刊的 数据,包括公司原始文件,例如企业正式报告等,另 一类来源于中国知网、新浪财经等权威财经网站的数 据。同时,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主要是借助质 性研究工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开放式编码,再基于事 件的初始范畴进行轴向编码,最后将所得轴向编码范 畴归纳至动态能力四维度中。
三、案例分析
(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2000年—2003年)
作为一种基础的创新形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处于自主创新的低层次阶段。20世纪90年代,国内半 导体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技术、资金以及专 业的半导体制造设备,为实现技术追赶与创新增长, 2000年, 中芯国际引进来自欧美等地区的半导体技 术,在上海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商业化运作的8英寸半导 体晶圆代工厂,同时利用技术引进与设备改造发展专业代工模式。
这一阶段,中芯国际利用环境洞察能力辨识并捕 捉机会,其高层管理者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丰富 的市场经验,及时把握产业结构变化和消费市场需求 升级的机遇,尤其是3G时代带来的消费性电子产品的 大量需求增长以及众多客户对产品标准化、高质量的 要求。此外,面对《瓦森纳协定》的限制和国内人才 的缺失,中芯国际在北京市、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 协调整合资金资源,以“海外征才”模式招募半导体 工程师,并通过组织学习丰富企业内部知识,减少对 外部知识依赖。为发展高阶产品,中芯国际利用企业 战略弹性来提升其制程能力,让渡自身产能使用权以 获取逻辑制程技术和专利使用权。在此期间,中芯国 际的变革更新主要集中于产能提升,主要采取与世界 大厂进行策略代工和战略合作的双赢模式来扩大产能 和提升制程工艺,创新效率较低。表1为中芯国际引进 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的编码结果。
(二)集成创新阶段(2004年—2014年)
集成创新的实质是在对企业进行全面变革与管理 改善的条件下,实施发明到创新的新探索[8] ,这一阶段 企业虽然拥有部分核心知识,但仍然需要与外部组织 合作来完成全部创新过程。2004年,中芯国际在完成 技术升级的同时进行业务调整,基于原本晶圆代工模式,对光掩模、图像传感器以及测试服务等方面实施 垂直整合,纵向链接了产业链上下游。
这一阶段,国内消费者对智能产品的需求有了增 长,中芯国际利用环境洞察能力捕捉发展机遇,为适 应未来产品线规划,开始在国内优化资源配置,以武 汉为中心构建“菱形布局”。在高度动态化的市场环 境下,中芯国际的变革更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利用与外 部组织的协同创新,在持续加码成熟工艺的基础上 不断合作开发先进技术,积极推动业务变革和产品创 新。第67页表2为中芯国际集成创新阶段的编码结果。
(三)原始创新阶段(2015年至今)
原始创新往往具备积累性、长期性以及带动性三 大特征。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促使5G通信、物联网等应 用领域市场蓬勃发展,2015年,中芯国际采用28纳米 工艺制程的Qualcomm®骁龙m410处理器运用于主流智能 手机,在取得技术商业化重大突破进展的同时,以应 用场景广泛的成熟工艺为主,积极辨识来自物联网、 云计算与智能汽车等领域的商机,立足于全球布局, 对产业链上下游实施资源整合,依据自身核心竞争力 联结组织间的异质与互补资源。
在这一阶段,中芯国际深化全球产业链垂直整 合,持续积累动态能力。面对美国芯片禁令和技术节 点不断缩小,半导体代工所需要的设备投入呈非线性 的趋势,中芯国际通过动态调整,持续提升在成熟制 程上的盈利能力。此外,由于前期的技术积累,中芯国 际减少了对于外部合作厂商核心知识的依赖,这一阶段 的变革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尤其表现在自主研发方 面。第67页表3为中芯国际原始创新阶段的编码结果。
四、研究结论
对中芯国际不同阶段的创新阶段,可从归纳出其 动态能力演变的路径与特点。
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中芯国际呈现出以环境洞察为主的动态能力,对于环境的敏感让企业关 注到市场机会。面对技术封锁以及人才与资金的限 制,中芯国际精准识别了来自个人计算机以及消费性 电子产品的需求扩张,利用机会辨识能力捕捉来自半 导体行业的商业机遇,加速提升集成电路产能摊销高 额成本,以标准化的基础管理模式为客户提供规范、 高效的服务。在集成创新阶段,中芯国际的变革更新 能力表现十分突出,初期大量积累的组织学习能力在 此阶段深化吸收、整合并延伸。中芯国际在专注成熟 工艺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研发项目主要集 中于逻辑晶圆、系统芯片相关领域,在具有附加值的 特色工艺产品线上实现了有效突破。在原始创新阶段, 中芯国际的重心主要落在资源整合维度。这一阶段外部 形势复杂多变,中芯国际及时感知了环境中的机遇和挑 战,通过筹资、资源整合以及能力重构保障了战略调整 的顺利推进,自主研发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 佚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05-10-19(001) .
[2] 宋养琰.论自主创新和超越[J].理论视野,2006(3):28-30.
[3] 刘海建,陈松涛,陈传明.企业核心能力的刚性特征及其 超越[J].中国工业经济,2003(11):47-54.
[4] Teece,D.J.(2007)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sustainable)enterprise performance.Southern Medical Journal,28,1319-1350.
[5] Zott, C.(2003)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RAINDUSTRY DIF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INSIGHTS FROM A SIMULATION STUDY.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24,97-125.
[6] 邓少军,焦豪,冯臻.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01):60-67.
[7] Eisenhardt, K.M.,&Graebner, M.E.(2007)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0(1),25-32.
[8] 陈劲.集成创新的理论模式[J].中国软科学,2002(12): 24-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