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为加快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效率,满足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为例,提出了卓越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并在 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当前国家推行深化高校产教融 合的时代背景下,卓越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可以为应用型 独立型本科院校发挥出良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业学院背景下培养卓越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一)实现产业价值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
产业学院是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 要载体。应用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 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新需求,通过培养应用型管理 人才,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学院可以为人力 资源管理专业与其他管理专业的融合提供互惠共享 平台,依托产业学院,各管理专业可以推进一体化教 学、校内外师资共享、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共享、科 研成果转换与岗位核心技能共享等。也能紧跟企业前 沿的管理思想,将真实案例融入教学,实现管理案例 化、情景真实化、教学任务化。这种以产教对接、学 研结合的方式将大大提高学校培养符合市场的卓越人 才的能力。
(二)消除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 皮”现象的重要途径
产业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形态,符合我 国国情。能够解决人才培养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 完全匹配的问题,即要消除“两张皮”现象。出现 “两张皮”的现象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政 企校三方对自身在产教融合过程存在定位和任职的错误认识,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对政府而言, 一些 地方政府并未出台政策性文件的指导作用或完善政策 性文件的指导细则,以至于学校和企业难以开展实施 工作;对企业而言,部分企业并未发挥其在行业先进 科技的引领作用,只是被动接受政府或学校的“任 务”,缺乏共同进步的发展理念;对学校而言,作为 产教融合和卓越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其未得到 有效重视,教师教学繁忙、学生学业繁重、领导关心 不够等导致校企合作的工作无法深入落实到位。二是 由于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深入沟通、走访合作不 够透彻,即缺少有效的信息交换和通畅的资源共享, 这将大大制约三方的协作。
因此,产业学院需要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和创业就 业,实现企业、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互利共赢。产业学 院通过与学校经管类专业的合作,共同制定学院卓越 管理人才的专业群建设、课程链对接、实践教学强 化、师资团队打造和评价体系创新。
(三)掌握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依据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需改变卓越管理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笔者通过调研上海产业 学院与深圳产业学院,与相关行业专家、企业高管深 度访谈,收集了对管理岗位的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参 数,并加以总结形成外部需求因素,结合学科导向的 教育教学内部需求,找出产教深度融合的结合点。将 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为培养卓越管理能力的载体,实现 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目的,这是应用型本科 院校在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依据。提升卓越管理人才的 综合实力是指产业学院能通过实践育人,有效解决当前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企业 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能学习行业发展的最新管理思想和 认识最前沿行业需求,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向实践 技能的转换,以全面提高其综合实力。
二、产业学院背景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
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多关注的是教育部的要求,对当今产业发展及企业人才技 能需求考虑较少,导致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 践”,培养过程中缺乏对人才就业现状的详细调查, 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差强人意,应用型人才在步入工作 岗位后出现过渡期长、适应性差等问题。
(二)课程链、行业链和教学链融合度不够
当前,学院专业课程设置停留在专业知识表面, 专业间同质类课程明显,无法满足学生的“通才”需 求,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融合不深,日常教学过 程中没有及时纳入行业领域的创新技术。很多高校人 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独立 核心课程,缺少课程综合体系建设。同时,教学案例 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未能及时更新行业动态及前沿 知识,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
(三)师资队伍实力有待提高
一方面,高校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及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但在教学中却暴露了实践技 能应用的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卓越管理 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师缺乏综合能力与 实践教学能力训练,且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 务,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探求产教融合的发展要 求,限制了其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发挥出应有作用。
(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
人才培养质量在高等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但从目 前情况看来,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体系仍不够完善, 具体表现为: 一是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存在评价 主体单一化、单向化情况;二是人才培养质量考评的 指标不够全面,通常以结果为导向,忽略过程考评; 三是高校缺乏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政府、产业学院较 少参与到评价体系的制定和考评中。
三、产业学院背景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以行业需求标准、创新能力培养和动态调 整为导向,探索建立“国际视野+应用型人才”的管理 类特色专业
以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办学特色为例,可以聘请高 素质的人力资源总监或高管,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前 沿动态和企业用人需求,从市场角度重新定位专业设 置、课程结构、教材开发等,深化融合校内专业设置 与社会产业结构发展。此外,需要将课程与产业同 行、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互助、产教融合与创新活动 联动、互联网教学与线下实践互动相结合。例如, 一 方面,专业教师通过对行业企业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对管理人才最新的需求动态,从市场角度重新定位人 力资源管理课程群。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组织部分 专任教师赴国内外一流大学研学考查,学习最新专业 知识和教学方法;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人力资源 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实践大赛等活动,以达到课内教 学与课外竞赛互助互补的目的。
(二)企业引进或校企共同开发建立专业核心课 程,实现课程链和产业链、专业要求和行业标准、教 学链和生产链的对接
首先,邀请具有丰富行业背景的企业人力资源高 管或具有丰富经验的咨询公司专家参与专业课程教 学,将行业前沿知识、真实案例带进课堂,优化课程 教学内容,并将典型案例开发成案例库纳入教材。其 次,采取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并引 起学生思考,通过理论讲解与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最 后,在毕业论文中引入产业需求研究,采用“双导师 制”在毕业论文选题、调查数据、访谈员工等过程中 进行指导。广西外国语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 区级一流专业, 一方面,通过与区内外高校的人力资 源管理一流专业走访交流创新的卓越人才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与深圳链家、广西锦绣前程公司等企业走 访调研,并将签订产业学院协定。从而制定即符合本 专业特色,又适应行业企业最新发展需求的专业核心 课程。
(三)强化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改进实践教学效 果,实施国内外、校内外和课内外联通的实践教学模式
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最新专 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完善学生的教学体验与环 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进企业导师与实 训基地。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在课程计划中加 入《创业认知与实践》《互联网+》《创新思维能力训 练》等实践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参加“互联网+”大 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来拓宽专业创新思维,提升 实践操作能力。
(四)落实双主体办学,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 打造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的交叉融合型教师团队
形成稳定的交叉融合型教师团队不仅需要引企入 校,派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掌握最新的行业前沿知 识,还需要通过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参与人才 培养和专业群、课程建设、教学活动、毕设指导等。 学校应选派青年骨干教师针对行业突出问题,进入企 业共同研发,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同时,应鼓励各专任教师把行业企业专家请进校园,以讲座、课 程或文化沙龙等形式分享资源,传递信息。此外,还 可以与行业企业专家签订外聘教师合同,担任部分核 心课、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
(五)构建以培养质量、平台成效、满意度考核 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对卓越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进行常态化、科学化和良性化激励
将产教融合育人作为考核量化指标,注重利益相 关者和第三方评价,关注市场与用人单位的满意程 度。 一方面,通过对“卓越型管理人才”的管理能 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国际化水平等方面进 行全过程的量化评价,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 标;另一方面,使高校人才培养效果与行业需求深度 融合,形成从学校到用人单位再到市场满意的产教闭 环。不仅要以毕业论文为导向确定考评结果,还要以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竞赛参与获奖、社会实 践、企业实习锻炼等方面作为考评维度。
四、总结
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综合能力强、具有国际 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各行业的稀缺资源,产业学院也成为高校培养卓越型管理人才的重要 平台。以产教融合为载体共建产业学院,不仅能为企 业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也能帮助学 校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教学观念的变革和育人 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朱海涛.产教融合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变革人才培养 模式的路径探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23.26(1): 86-90.
[2] 陶祥兴,章迪平.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与实践——以浙江科技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为例[J].浙 江科技学院学报,2021.33(2):163-168.
[3] 张维亚,汤澍,高泽扬.基于产业学院视角的文旅融合型 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J].南京开放大学学报,2022(3): 51-55.
[4] 张利红,曹新鑫,范广新,等.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学院人 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化工,2022.39(5): 52-54.
[5] 陶祥兴,陶永建,章迪平.应用型数信复合人才“四融合”育 人体系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5):99-1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