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新发展格局正在形 成。作为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 用越来越明显,其总量也在稳步增长。现阶段,文化产业 的注册公司大部分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不足成为制 约其发展的瓶颈。为此,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小型文化企业 的投融资效率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优化文化产 业投融资状况的产业融资策略,包括:建设科技创新平 台,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建立信用担保与无形资产评估机 制;完善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完善多层次产业融资体系; 完善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管控融资风险等。以期通过上述 策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 一,融资是文化产业运营的关键动力。党的二十大报 告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 排,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已经上升到政府战略层 面。作为当前具有较大潜力的朝阳产业,世界各国普 遍都很重视,甚至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影响国家长远发 展的战略高度。文化产业有经营性与公益性两种,通 过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 化产业的核心圈以创造力为核心,包括文艺、新闻传 媒、影视、摄影、广播等;外围圈覆盖范围广,包括 文化旅游、广告、休闲表演、网络、环境艺术、服装 等;此外,还衍生出更加广泛的生产和销售的文化产 业链条中。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文化产业融资分为股 权类、风险管理类、债权类,具体渠道包括银行借 贷、股票、租赁、集资、债券、抵押融资等。现阶 段,文化产业的注册公司大部分属于中小型民营文化 企业,起步相对较晚,资金明显不足成为其发展的瓶 颈。文化企业为加强融资,应依据文化产品自身的特 殊性以及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多样化的融资方 式与不同的渠道,助推文化产业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文化产业融资体系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文化产业融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投融资模式依然存在运行不畅、融资效率偏低等问题。文化企业内源资金总量有限,通过信贷、私募基 金、股权融资或稀释股权等途径融资,资金不足的问 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文化 产业的发展。
(一)投资风险高、回报缓慢
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不同于其他行业,虽然附加 值较高,但投入高、风险大、资金回笼慢、总周期长, 文化项目不仅需要在前期的企业策划、文化传播等方 面投入较多,后续阶段仍然要注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例 如,影视行业虽然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但影视剧的宣 发环节、制作前期、核心制作阶段的总周期通常会有两 至三年的时间,而且投入与盈利也难以估量。
文化企业普遍依赖具有较高效率优势的银行贷 款,然而,信用评估机构则倾向于实力雄厚、产业链 覆盖全的企业,贷款额度通常会被处于成长期、成熟 期的大型文化企业所获取。 一些金融机构面对中小型 文化企业的贷款需求,担忧该类企业的营运能力、管 理能力与偿债能力不足,为了规避贷款风险,融资机 构投入并不积极,尤其不愿意涉及文化项目早期阶段 的资金需求。银行即使能通过中小型文化企业的贷款 申请,也大多是短周期或小额度,企业只能频繁贷款 筹集债务性资金,这就导致融资成本增加。贷款通常 只在文化企业初创时期才能申请,后续发展需要的大 量资金贷款则难以批准,难以满足企业未来更迫切的 资本需求, 一部分中小型文化公司只能依靠自有资金 发展。
(二)上市难、融资效率偏低
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偏低,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 90%以上是小微企业,有相当一部分都处在初始时 期。文化企业数量众多而总资产少,处在金融产业链 末端,自有资金数值偏低,固定资产比重不足。私 募融资通常要取得企业的一部分股权同时盘算退出路 径,潜在的融资成本极大。此外,风险投资机构虽然 热衷于文化产业,但是,无形资产的估值成本偏高, 这一方式也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收益不确定,风险 投资机构不敢轻易进行投入。
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拓展了产业的融资路径,虽 然启动了IPO 资本市场,但是,文化企业无论是进行 整体上市或者借壳上市都面临一定的困难。《证券法》《公司法》规定的上市门槛高,民营中小型文化 企业往往被资本市场拒绝,难以吸收股本。即使大型 文化企业成功上市,时间周期也相对较长,所以,企 业应依据自身的财务状况,预计上市消耗的大量资本 以及部分股权转让等问题能否应对。相较而言,依赖 股市平台,募集资金较容易,当前的现状表现为IPO增 加了融资成本,融资成本突破10%,比私募股权融资 还高。此外,引入风险投资因为监管严格,融资收益 也不固定,所以引入有难度。
(三)金融担保机制与无形资产的评定标准不健全
在向银行申请信贷的过程中,传统行业依赖的资 产结构以企业的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产品等实 体资产为主,而文化产业的资产结构存在着自身的短 板,不动产、固定资产比重小。文化公司以知识投资 为特点,版权、放映权等属于无形资产,经济价值较 高。但是,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物往往难以获得金融机 构的认同。现阶段,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在价值确认 方面存在瓶颈,国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还 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价格评估标准。多数文化企业处于 创业初期,整体规模小,信誉低。由于评估体系尚未 完善,当前的资本市场对于无形资产缺乏清晰的参照 标准,难以对创意作品、版权价值进行准确、客观的 评定。产权收益等相关融资预测的数据也不健全,很 难获得准确的投资回报数据,对其登记、托管、流转 服务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如果申请版权抵押贷款,交 易规则不清晰,既缺乏对比性,又没有科学性,很难 获得较高的评级。
银行为了资金的安全,遵循就低原则,这也是文 化企业申请抵押贷款时银行经常采用的原则,企业自 然不会获得优惠,即使获得了银行发放的贷款,利率 往往也高于大企业。如果不能按时还贷,质押的版权 等数字资产又很难转为现金。同时,难以找到专业的 权威机构或部门进行担保,很多融资担保公司的规模 偏小,风控能力较弱,也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四)财政惠企资金持续性不足、针对性的法律 文件不完善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政府惠企政策的资金落实较 难。 一是财政扶持力量较有限,资金较紧张。虽然从 全局来看财政资金越来越富足,然而财政扶持的项目 也在增加,所以,财政直接支持文化产业的款项不会 有太大的变化,难以满足资金需求。二是财政扶持文 化产业大多是中大型企业,挤占了小微企业的资金空 间,而小型民营文化企业恰恰是最需要财政扶持的企 业。在传统的管理机制下,政府的补贴仅在企业初创时才能申请,这对部分文化企业后续的发展有一定的 影响,因为企业需要持续性的资金作为支撑。三是 与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如果出现纠纷,难 以公正、合理地处理矛盾,影响文化金融领域的生态 环境建设。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文件认定知识产权、版 权能够成为质押物,缺乏有序的信用保障及法律依据 等。
二、中小型文化企业优化融资体系的路径
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于拓宽融资渠道与改善投融资 模式,创新产业融资方式,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一体 化,吸引社会资金聚集。
(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催生新兴文化业态
新的产业模式会激发投融资潜力,改善投资主体 不丰富的瓶颈,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进入文化产 业。“文化+科技”的融合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 力,政府应在传统业态的基础上创新、培育多元化的 新兴文化产业主体,探索经济与科技产业在文化产业 方面的跨界融合以及相互发展。当前,加强科技、文 化的创新与融合,推动数字化进程,开发新的经济增 长点,催生新兴文化业态。作为科技创新一个广泛的 产业领域,在大数据、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产 业与经济社会包括数字科学技术、金融、制造、旅游 等产业的融合,必然刺激市场需求,激发文化创意产 业的市场活力,改善文化产业的收益状况。
(二)建立信用担保与无形资产评估机制
我国中小型企业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 无形资产的登记、查询、评估及质押机制,通过版权 质押的方式开放银行贷款。针对知识产权和版权等无 形资产采用外部评审机制,建立文化领域专业的评估机 构,文化产业相关的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版权标 准由权威机构来确定,同时,建立评级指标体系和服务 考评体系,以统一的流程扩展质押范围,认定信用额 度,从根本上为文化公司融资的持续性奠定基础。
为防控文化产业的高风险,降低风投成本,增强 社会的投资意愿,在政府提供的文化产业专项基金中 铺排信用保证金机制,引入信贷风险补偿、利息补 贴,也可以为担保部门提供一部分保费补贴。如果政 府担保,依据文化企业现实状况签订担保,以助推文 化公司的融资获得。但是,政府不可以承担太多的风 险,担保的界限或程度都必须经过深入核查管理。
为防范信用风险,金融部门、保险公司、担保机 构共同建立风险监控。引入国资担保公司来承担文化 产业的融资担保项目,或者通过产业联盟的创立,提 升文化产业中无形资产的信用等级。此外,保险公司与金融部门共同推出针对文化企业的小额保障类保险 产品,依据产业特点与需求,分担文化企业在市场运 营中的资金困难。
(三)加强政府的规划和引导
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效率受政府的宏观规划与宏观 调控影响较大,建设良好的投融资环境离不开政府的 鼓励、扶持,离不开政策方面的优惠。针对文化产业 领域,应健全市场监督机制和体系,完善经济政策, 提供多个层面的监督保障。
政府提供市场引导机制,财政的支持能够吸引社 会资本、民间资本的融入,提高融资效率。第一,以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引导基金,用于专项领域的 发展,集中资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投资于各类文化 产业项目,形成优化组合的态势,促进产业的良性循 环;第二,对文化企业加强文化金融扶持政策的倾 斜,对重点文化项目、小微文化企业的项目等提供奖 励、补贴、项目补助等惠企政策;第三,借鉴其他国 家先进的财税政策,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支持 以及给予利息补贴或银行利率补偿,开发延迟偿还贷 款的优惠,吸引社会资本、国外资本参股或投资。
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调动银行放贷的 积极性,开发信贷产品。对网络借贷平台实施监管,注 意保护信息安全和网络知识产权,防范网络新型融资模 式带来的新风险,促进文化产业的平稳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产业融资体系
与其他文化产业融资类型相比,互联网金融模式 普及广、起点低、传播快,弥补了传统模式成本高、 效率低等缺陷。作为新型的融资发展方向,规避了无 形资产不适合抵押的问题,促进文化产业的融资发 展。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现阶段,随着金融业态的 变化,国家支持多种新型文化产业融资方式与传统金 融共存,建设互联网金融平台,深化互联网模式下的 信用体系、风险管控体系,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 展机遇。通过开放性的网络平台拓展各类融资渠道, 投资新兴文化产业。
文化企业应加强与金融资本的联结,融通社会资 金还能通过信贷融资、私募融资、债券融资。第一, 私募股权是未来文化产业长期采用的融资方式;第 二,创新发展金融产品,如商标质押贷、版权联盟 贷,将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作为抵押,探索新 的间接融资方式,提升文化企业的融资能力;第三, 为了促进知识产权的证券化,必须依赖资本市场的风险投资领域。金融界应与文化企业联合,引入风险投 资,拓展资金获取的来源。对于市场而言,知识产权 证券化在文化产业投入的成本相对较低,开展也较便 利,对于知识产权的归属纠纷也会减少。
(五)完善多层次产业融资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
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应及早 出台,健全文化产业融资领域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 管控文化产业融资纠纷与法律风险,管控各类风险投 资以及组合方式。第一 ,规范相关法律使用的范围, 弥补文化产业相关法律的空白;第二,对文化创意者 来说,应规范保护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知 识产权的保护体系,保障版权权益,降低维权成本; 第三,完善文化产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管理法规,使 网络投融资在法律层面上有章可循,为网络金融的发 展夯实法律基础;第四,明确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的进 入和撤出路径,建立风险投资机构的清算、回购及并 购的退出机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合理界定供应链中 出资方、需求方的利益关系,注重风险分析与风险规 避,使文化产业投融资有法可依。
三、结语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 业,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文化 产业,甚至将文化产业 提升到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完善融资结构 是改善中小企业资金困境的重要措施。现阶段,文化 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和丰富融资 方式,健全融资体系,提高投融资效率。金融服务、 金融格局的不断变化,推动着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延伸了产业链,带动了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 应加强文化产业融资模式的创新,以夯实文化产业高 质量发展的资金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娟,李慧.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支持政策研究—— 基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0(1):72-77.
[2] 谢国庆,边晓红,江浩,等.文化金融深度融合的探索 研究——以南京文化金融融合为例[J].文化产业研究, 2017(3):170-181.
[3] 覃志立.文化产业融资问题、成因及破解路径研究——基 于西部地区的数据分析[J].时代金融,2017(29):49-51.
[4] 贺达,任文龙.产业政策对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 响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9(1):19-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1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