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呈现出 “万物皆媒”“人机协作”的特点,新闻传播活动进入了 一个全新的智媒时代。在这场技术变革中,播音主持人面 临被AI虚拟主持人替代等智媒传播的诸多挑战,高校培养 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传媒行业的发展 需求。对此,本文深入分析了智媒时代推动播音主持人才 培养提质升级的动因,并针对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 了智媒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提质升级策略,以适应智 媒时代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
2018年11月7日,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 华社联合搜狗公司发布了全球首个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合成的新闻主播,其声音和造型脱胎于新华社新闻主 播邱浩, 与真人外形几乎没有区别,并且可以做到24 小时不间断播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虚拟主 持人已开始频繁地在新闻资讯类及综艺类节目中亮相, 成为节目的亮点。2021年国庆期间,湖南卫视“快乐中 国”重磅推出全新虚拟主持人“小漾”。2022年百度世 界大会, 一头干练短发,身着由代码汇聚而成白色科幻 长裙的百度AI数字人“希加加”作为会场主持人,担任 控场、串词、提问和嘉宾介绍等工作。
智媒意识在技术认知层面较为普及,主流媒体最 需要的智媒技术被认为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1] 。人工智 能技术,特别是AI虚拟主持人的出现正在挑战播音主 持等传统角色,传媒行业对播音主持人才需求有了新 的变化及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播音主持人才培 养在智媒时代的升级。
一、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提质升级的动因分析
(一)复合型人才在传媒行业的需求
《中国智媒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在 今后一段时间,智媒的影响会愈加明显,媒体不断进 化,行业对人才要求会更加复合化来推动智能媒体的发展。
随着传媒行业在智能技术方面的发展及应用,智 能语音播报、智能编写、虚拟主持人等,不仅提高了 媒体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改变着媒体产品的生产流 程、呈现方式,媒体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也随之产 生变化,相应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未来,主流 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一专多能”的现象得到普遍认 可,能策划、能采访、能写稿、能拍摄、能出镜、能 主持等,例如,播音主持人员不仅会新闻播报、节目 主持,还会策划选题,能深入一线采访,还能撰写新 闻稿件等。
传统媒体采用的是“采访-写作-编辑-播报”流 程,由记者、播音主持、编导等人员各司其职,相互 合作完成节目制作,呈现流水线的工作形式,在这种 工作模式下,根据文字台本完成语音录入,实现节目串 联与解说,成为播音主持的职责。但是,在智媒时代, 对节目的质量要求更高,播音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特 殊,如果无法做到全面地了解节目众多生产环节,或者 不能全程参与到节目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表达生 硬和乏味,也会对播音主持人本身的进一步成长产生限 制,甚至会对节目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应对技术升级带来的挑战,传媒行业对复合型人 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复合型播音主持人能从全局的 角度出发开展工作,在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 论、主持等多个环节上有着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做到 有力地把控节目进程,适时阐述独到的见解,不断为 节目增添新的内容,充分地展现节目创作亮点。由此 可见,复合型的播音主持人才要对全新的工作模式形 成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既要有较高水 平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策划能力、组织能 力、采写编评播能力等多种综合素养。
(二)智媒及AI虚拟主持人的挑战
智媒及AI科技的进步给未来社会带来无限可能, 智媒技术的发展为媒体注入智能基因。当前,AI科技 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的生活增 添了很多色彩。在智能语音系统上,人工智能可以更 快速地识别语言、音色,在输入相关代码后,就可以 快速给出与之对应的语言、音色,完成信息的转换工 作,例如,地图软件可以通过多位明星的音色引导来 完成导航工作,或者在系统中录入某位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后,就可以进行模仿,完成播音主持工作等。在 播音主持领域的智能语音播报,其表达无误、语言流 畅,能够高质量完成播稿,加上智能语音可以免去备 稿的过程及时间,能够及时地完成播稿,这些均对播 音主持类的岗位带来巨大的职业挑战。
近年来,AI虚拟主持人的研发随着智能技术的不 断进步而有了新的进展。AI虚拟主持人能够快速地完 成内容采集、内容生产和用户识别、内容播报、节目 主持等一系列功能,在新闻播报及节目主持方面大受 欢迎。新华社在2019年6月举办的第六届世界新闻社大 会上,推出中文播送新闻的“新小萌”、俄文播送新 闻的“Lisa”、英文播送新闻的男主播等三款人工智能 新闻主播。
从近几年AI虚拟主持人的发展和进化情况来看, 其自然语音处理和情感交互系统越来越完善,也越来 越拟人化、个性化、多样化。例如,在2022年北京冬 奥会期间,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联合小冰公 司,共同打造了以央视一套《天气预报》主持人冯殊 为原型的AI气象服务虚拟人“冯小殊”。“冯小殊” 以冯殊本人为参照,在嘴型专家模型、语音专家模 型、脸部渲染专家模型的训练下,将冯殊本人的嘴部 动作、眼睛和脸部肌肉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了精准的学 习,使整体的自然度,包括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提 高到可以和真人区别不多的程度。AI虚拟主持人与传统 播音主持人的差距随着技术的迭代发展越来越小,导致 传统播音主持行业面临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二、播音主持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在开设播音主持相关专业的高校中,大部 分高校的师资力量存在不足的问题,且相关的教师未 能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例如, 一些高校的 专职教师大多数是“高校-高校”的青年教师,即在高 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这些青年教师缺 乏教学经验,也没有相关的媒体从业经验,课堂组织 能力较弱,授课过程中只是讲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未能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指导,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并未掌握实践技能,只能了解相关的理论 知识。另外,为弥补专职教师在实践技能上的缺失, 一些高校会聘请在媒体工作的播音主持人作为外聘教 师到学校上课。尽管这些媒体从业人员都有丰富的 一线从业经验,但在工作压力大、理论知识薄弱、缺 乏岗前培训等情况下,还需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 硬,导致很多老师备课时间不够,不能很好地向学生 传授自己的技能。
播音主持专业由于应用性强,专业实践操作内容较多,大多数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实践课程比重较 大,学生除了学习相应的理论课程之外,还需要多 参与专业实践,因此,适宜小班授课,甚至一对一 教学。例如,在演播室教授学生的新闻播报技能,在 教师讲解注意事项及具体操作并进行示范后,要求学 生进行实践练习,在学生练习中,教师能够仔细观察 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 一对一指出每位学生存在的问 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再继续练习等,如此反复练 习,直到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相应的新闻播报技能。 但部分高校由于教师资源匮乏,学生人数众多,多数 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无法做到小班授课,有的甚 至出现一位老师面对几十名学生上课,相当于大班教 学,很难做到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专业实践的机会, 即使有机会练习,在有限的几十个课时内,也无法让 所有的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因此,大部分教师只能 采用示范性教学的方法,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 “灌输式”教学形式,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实践技 能难以提高。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多数设有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均根据培养 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模块课 程、通识选修课程、公共课程,为学生开设普通话语 音、播音与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与主 持、电视节目播音与主持等课程。并且,多年来沿用 中国传媒大学编写的教材[2] ,开设的主干课程采用的都 是传统的培养模式,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灌输 式”教学形式,单向传输,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而在 全国各大高校中,无论是艺术类高校还是综合类高校, 播音主持专业都有开设,而这一大类的专业大部分都属 于艺术类,学生参加高考时艺术考试的分数所占比例 较大,且高校对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因 此,大多数原本文化知识薄弱、进校后学习文化知识意 愿不高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认为只需要学习好播音发 声、新闻主持等专业技能即可,却不重视文化知识,学 习积极性不足,整体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三、智媒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提质升级的策略
传媒行业在智媒时代的发展需求,要求播音主持 不仅专业基础知识要扎实,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要涉猎 广泛,只有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才能与传 媒行业发展的新需求相适应。因此,从课程设置、师 资力量、智媒设备等各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都有 优化的需要。
(一)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理 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呈现,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要素之一[3] 。当前,打破学科限制、优化课 程设置被普遍认可,同时也促使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 知识的“边界融合”。此外,在智媒时代,播音主持 人才除了要增加知识的广度,还应懂得智媒思维与技 术,在2021年AI+智媒体大会的“智媒技术发展探讨” 圆桌论坛上,浙报集团产品研发中心主任李伟忠曾提 出:“未来媒体的人员结构可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目前大部分媒体都是以文科生为主,未来的媒体可能 会以理科生为主,或者至少要求文科生懂技术。”
现在的播音主持要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不仅要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多方面素 质,即播音主持人才应突出播音主持专业能力的同 时,还应该成为博览群书的人才,更要了解并掌握智 媒相关的新思维、新技术。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 应适时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播音主持人才关于交叉性的 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以及自然学科的学习。例如,在采 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传统课程的基础 上,增加《新媒体运营》《智媒传播理论与应用》《数 字媒体技术》《社会学概论》《现代自然科学概论》等 系列课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强化师资力量,丰富教学途径
播音主持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智能媒体的 到来加速了原有教师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的转变, “双师型”教师越来越适应教学的需要。“双师型” 教师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多学科理论知识,还要 具备多年从事媒体行业的经验,其具备的理论与实践 知识对教学尤为重要。因此,各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 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工作,让更多能在课堂 教学实践中融入当前流行的播音主持形式,促使“双 师型”教师参与进来。这些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 时,能将行业最前沿的操作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
此外,伴随元宇宙概念的升温,关于虚拟数字人 的话题也在持续热议,虚拟偶像、虚拟主播、数字从 业人员等这些“数字人”越来越广泛地走进大众生 活,甚至活跃在教育领域,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 的混合教学模式将成为主流,虚拟数字人也将有更多 的探索和落地。对于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形 式,由于缺乏课程互动,学生上课时容易走神。对于 在线直播课,如何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是 一直以来困扰每位老师的难题。因此,高校应当丰富 教学方式,尝试引入“虚拟教师”,虚拟教师在先进 的文本语音驱动、语音表情驱动等AI技术下,即可自 然展现各种表情肢体动作,能够完整地呈现线下授课 情景,同时搭配多样化的教学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三)增加智媒设备,培养学生人机配合能力
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传媒行业顺应了发 展需要,对虚拟演播室系统地进行智能升级,充分利 用AR(增强现实) 和MR(混合现实)技术, 制造出 场景更为逼真的虚拟沉浸系统。未来, AI虚拟主持人 参与的具备科技感和沉浸感的多种节目样态将成为视 听节目的潮流趋势。
尽管AI虚拟主持人的繁荣不断地挑战着播音主持 专业人员的职业权威,但播音主持是一项有意识、有 目的的实践活动,其新闻输出还不足以满足新闻播 报、新闻节目主持的需求[4] 。在未来新闻节目各大场 景中,播音主持人与智媒设备的人机协作成为一种趋 势,例如,在2022年的第十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 间,广西日报-广西云制作的智媒节目《广西云元宇宙 主播“小云朵”带你逛东博会》, AI主播“小云朵” 以MR的方式走到实景中,与广西云主播田甜一起,看 东博会里的奇趣展品,品尝东南亚特色美食,感受东 盟国家的文化魅力。
要想使走到工作岗位的播音主持人具备人机协作 的能力,在高校教育的环节中增加智媒实验设备以培 养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人机协作能力非常必要。高校 应依托智媒技术在校内开设虚拟仿真实验室,与就业 岗位接轨,让学生在校内实践中取得传媒行业相关的 实践训练经验,培养学生的人机协作能力。
四、结语
智媒时代的开启,以及智能语音系统和AI虚拟主 持人的出现,在给新媒体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使专业播音主持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给播音主 持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传媒行业为了加强对行业发 展的引领,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展现出与智媒相关的 特点。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起点,同时也是培育 人才的摇篮,更需要密切关注智媒的发展,及时调整 教育策略,推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提质升级,以助 力智媒时代行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祥敏.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十大创新探索[EB/OL].http: //www.zgjx.cn/2022-8/31/c_1310657913.htm,2022-08- 31.
[2] 万光明.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探析[J].新闻世界,2020(2):84-88.
[3] 周茂君,柏茹慧.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44(2):133-156.
[4] 李炜娜.智能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探究[J].卫 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1):34-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69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