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变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学中的一种管理学方 法,也是企业发展永葆生命力的重要法宝。对国有企业来 说,改革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也是需要下大力气推 动的关键环节。本文依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 2022年)》,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并 从技术创新、资本结构、人才激励、核心竞争力、风险管 控等几个方面提出改革路径,以期为新形势下促进国有企 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压力
一、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形势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正在加速实现两个阶段的发 展目标: 第一阶段是2020年到2035年, 要基本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 第二阶段是从2035年到2050年,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按照这个要求, 大体上到2035年,人均GDP要实现翻一番,达到两万美 元出头;到2050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从国际方面看,逆全 球化有所抬头,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呈现下降趋势,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 角色,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正在向科技竞争阵地转移。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提 高,按市场汇率,2020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 总量占比达到40.2%,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到2025年预 计达到60.2%。
从国内方面看,“十四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实 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具备比较雄厚的物 质基础。202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102万亿元规模,约 合14万亿美元,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大关,我 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7%提高到现在的 17%。我国工业体系健全完备,工业品类覆盖大、中、 小全产业链,拥有完整的上下游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与 世界其他工业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贸易总量世界 第一,2020年我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量是32.2万亿元。科 研实力领先,自2013年起,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 研发投入国”。2020年,我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是 2.4%,与欧盟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 第一,专利申请和授权数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中 国的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是唯一进入前20名的中 等收入经济体,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 计算和量子信息等领域相比其他先进国家已经进入领跑行列,我国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5G通讯、移动支付 等领域均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二、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的压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洛(R.M.Solow) 在1950年代中 期用数据做回归分析,对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分析方法 提出了挑战。通过研究分析,他提出一个经济理论,被 称作索洛余值(SolowResidual),他认为这里面推动经 济增长重要的因素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同时伴随着 生产方法的改进。根据索洛的经济模型可以引申到实际 应用中,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在于技术进步和效率 提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经济 增长的新动能。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集中体现在抢占科 技制高点的争夺上。大国在战略性新兴技术领域的竞争 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以 及人口红利的下降,都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都产生直 接的影响。
1.实现人才强企的压力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技术骨干和管理 人才,最大的财富即是人才储备,人才在企业参与竞争 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在与民营企业和 外资企业的同业竞争中,有些国有企业存在分配制度僵 化,吃“大锅饭”,干好干坏差别不大,上升发展空间 有限的问题,有些国企面临限薪约束,论资排辈,技术 工种没有优势,国企员工待遇难以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
2.保障财政稳定的压力
国有企业承担着向经营发展要效益的基本使命,同 时也承担着巨大的人工成本压力,社会责任压力,还承 担着向国家上缴利润的财政压力。2019年,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实现利润环比下降3%左右,央企净利润实现了 10%以上的增长,但同年我国财政非税收收入比例却大 幅增长,主要来源依靠国有企业的经营利润。国有企业 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有些是利润贡献大户,但各企业发 展基础、质量、阶段都存在差异,随着上缴比例的提 升,也会带来相应的经营压力。
3.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压力
国有企业在我国工业能耗占比较大。2018年, 我 国工业能耗占比约为66%。在能源消费结构中,2019年 我国原煤消费占57.8%。具体来说,能源效率还相对偏 低,2019年,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的能效之比是0.6,单 位GDP的能耗之比是1.82。另外,时间窗口相对偏紧,从实现碳达峰到距离碳中和的时间来看,欧盟用了70 年,美国用了40年,日本也是40年,而我们距离碳达峰 已不足10年时间,碳达峰距离碳中和是30年,但是我国 的能源消费仍会刚性增长,到2050年,用电量还要增长 1倍以上。
4.打破贸易壁垒的压力
当前国际环境“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高科技领域企业在“卡脖子”环节 进行封锁,设置壁垒,提高关税,限制出口,都会对我 国高精尖技术企业造成影响,甚至有可能直接影响我国 产业链的生态体系。国有企业在重点科技领域取得很大 突破,但在部分产业领域也存在“脱钩”的风险,有些 产业链和供应链还不完整,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 距,就会使得“脱钩”成为现实。
三、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实施路径
高质量发展在新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国有资本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保障地位,国有 资本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国计民生等重要领域布局 结构趋于优化。但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链还处在全球 产业链中端,很多地方没有达到高端水平,依然是发展 中国家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 继,在高科技领域关键技术还存在“卡脖子”环节。这 些问题都倒逼着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注重提 升技术创新和质量效益,挖潜力、练内功、抓管理、降 成本,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必然趋势。
1.提升国企技术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有规模优势和技术优 势。要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 内集聚,抓住科技前沿,瞄准技术发展方向,对标世界 一流企业。要用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力 度,鼓励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是 发挥企业基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充分利用高校、研 究机构的学术优势和科研优势,加强双方的优势互补, 真正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大文章”做好。
2.优化国有资本结构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逐步将国有资本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领域向高端产业和民生领域推进,优化整合国有资源,发挥聚合效力,提高 国有资本整合配置效率。推进混改进程,探索建立市场化 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根据企业性质和功能不同,吸 收优势民营企业参与国有资本改制重组,鼓励国有资本参 与非国有资本股权分配。打造多元化股权比例结构,建立 国有企业董事会管理架构,积极履行管理职责,把董事会 机制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的主体决策中。
3.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发展始终离不开激发人的活力与潜力这一根本问题,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化用人机制,从顶层设计上 强化对人才的重视和激励。国有企业要建立市场化经理 层成员选聘制度,广纳贤人,打破用人壁垒,推进选人 用人制度改革,优化薪酬分配体系,打破只进不出、能 进不能出、收入能增不能减的旧面貌,将人员绩效考核 与企业经营效益相挂钩,建立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晋升 双通道,使国有企业从传统用人机制到现代人力资源管 理体制转变,切实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为国企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4.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自1990年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和普拉哈拉 德(C.K.Prahalad) 提出“公司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之 后,构建核心优势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的重点。企 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和积淀的一种 独有的、他人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竞争优势,它存在于企业 生产经营的各环节,是企业有形与无形资产的有机结合。 国有企业是我国高端产业和高科技行业引领的排头兵,需 要明确和重塑我国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因此, 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突出做强做精主业优势,在国际 上树立品牌形象和技术专长显得尤为重要。
5.全面加强风险管控
防范经营风险是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的有力保 障,需要加快形成国有资产内部控制外部监督的格局体 系。从内部来看,国有企业对于重大投资重大决策要有 完整详实的评估过程,审慎严密的审批过程,透明公开 的决策过程,用制度强化流程管控。把监督作为刚性约束,履行出资人的监督职责,加强外派监事监督职能, 强化对重点业务、关键领域、资本运作等环节的审查监 督。建立适当的信息公开制度,形成社会监督和公众监 督的合力,让国有资本在阳光下运作,避免出现重大系 统性经营风险。
四、结束语
我国的发展环境面临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但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有企业处在重要的转型关键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了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面临的压力,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 周童.论新形势下国企改革的途径[J].边境经济与文化,2015(3):34-35.
[2] 柳桂永.新形势下国企改革途径思考[J].化工管理, 2016(3):91.
[3] 刘宏标.关于新形势下推进国企改革的思考[J].思想工作,2005(9):44.
[4] 卫祥云.国企改革新思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162-1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3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