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中的文化融合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4 13:54: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文化融合对城市群建设的影响至关重要,江西省在中部地区地理位置突出,如何建设昌九工业走廊,对江西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本文从整理地域文化、引进外来文化、打造文化平台三个方面,分析了南昌与九江应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共建融惠共生、互惠互利的走廊文化,以和谐文化来推进工业走廊发展和城市群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工业走廊,地域文化,文化融合

  一、昌九工业走廊建设背景

  昌九工业走廊处在国家沿长江开放开发和京九经 济带这两大战略部署区域的重要区段,主要沿昌九高 速公路和昌九铁路两侧展开布局,走廊北起九江市, 南经省会南昌市抵南昌县、向塘镇,按铁路里程计算 全长为161.4公里,包括南昌九江两个设区市的市区和 南昌、新建、永修、德安、九江等五个县,属于走廊 形地带和单轴开发模式。昌九工业走廊内工业增加值 占全省的45%以上,是江西省内技术水平高,配套能 力强的优势产业密集区。走廊内城镇化程度达到55%以 上,是省内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由于地理环境与历 史原因,走廊内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布局不够合理,城市 群落间联系不够密切,没有形成功能互补的城市群落密 集区。如何将走廊建设成为开放程度高,外向型明显的 开放型经济密集区,使走廊地区成为江西重要的经济增 长板块,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

 
  二、昌九工业走廊研究综述

  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的提出,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反响,他们纷纷对昌九工业走廊建设进行了研究。目前,对于“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肯定了“昌九工业走 廊”的建设是江西在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如 李本和、孙都光(2005)根据对昌九工业走廊的实际考察,概述了江西城市群的崛起及其启示[1] ;麻智辉 (2006)提出构建环鄱阳湖城市群,使之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2] ;熊来平、尹小剑(2006) 提出“昌九工业走廊”是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引 擎” [3]等。另一方面,也对“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中 存在的问题做了比较中肯的分析。如王德平、肖云、 白晓松(2006)在分析江西城市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 题的基础上,提出整合的对策[4] ;彭荣胜(2006)认为 走廊属于典型的小型城市群[5] ;赵伟(2006)认为江西面临的问题是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总数很少,核心增 长极总体实力不足等[6] 。可以看出,在城市群建设、 工业布局、经济发展等方面,研究者都做了较为具体 透彻的研究、比较和分析。但是,“城市群进程不单 纯是城市的聚集以及经济资源和产业集群在城市地域 空间的优化组合,而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行政、 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变迁和系统工程” [7] 。昌九 工业走廊建设也不例外。在文化对经济、城市群的影 响等方面前人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如莫明浩、叶滢 (2004) 在介绍了江西区域文化体系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理因素对江西区域文化的影响[8] ;徐李 全(2005) 论述了文化及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着重 论述了各具特色的地文化对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9]。

  三、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的现存问题

  从总体上看,对走廊建设地域文化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以及文化融合方面的研究涉及不多。而文化的互补和融合问题,对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的影响也是不可 忽视的。目前,该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昌九工业走廊属于城市群建设中的双核模式,南昌与九江分据两 端,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当两地的地域文化能够彼此互补时,就有利于走廊建设;当他们产生冲突时, 就会抑制一体化发展,削弱走廊建设的进程。所以研究两地文化的融合与互补,充分发挥南昌与九江各自 的文化优势,培育和创新适合走廊发展需要的文化模 式。保证走廊具有良好秩序,对实现昌九工业走廊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中的文化融合策略及途径

  借助何种力量、资源或有利条件推进昌九工业走 廊建设进程,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多种探讨。根据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走廊内的地 域文化现实,笔者认为要实现昌九工业走廊持续、稳定、快速、和谐的发展,就应该实现南昌与九江之间 文化的互补融合,使其达到融汇共生、互惠互利的目的。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发挥走廊内在的自控力及文化力,保证不同地域文化的异质要素,相互和谐,为城市群的顺利实施提供社会文化心理与精神上的保障。文化融合本身是一个复杂且长久的过 程,对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地域文化,促进文化融合

  认识并整合两地的地域文化,实现价值观与行为 方式的融合。受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影响,南昌和九 江两地在保持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形成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复杂的地域文化作用力,在昌 九工业走廊经济发展与城市群建设中产生了不可忽视 的影响。这种文化的阻滞力,使得南昌与九江两地在 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实现很好的融合,直接影响了昌 九工业走廊的发展。这就使得走廊内地域文化融合迫 在眉睫。

  在具体的文化整合中,需要政府力量的积极引导 和推进,可以从几方面着手:首先,要认识文化资源 的重要性,不能片面理解为只有各种经济资源要素的 整合,才能推进城市群建设;其次,政府的力量应该 大力宣传,主动参与到文化融合中来,并为文化整合 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再次,政府在整合 区域文化时,要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办事。同时需要 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培育一种共赢的观念, 提高合作意识。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强研究力度,在理 论上进行指导,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同 时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 和推广,如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及大众参与的节目等。

  文化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磨合过程。两地文化必定会产生多方面的碰撞,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平等的协商和对话,寻获一种新的文化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分享合作的成果。同时,它还需要我们坚持长期的日常文化交流,让文化持续发挥作用,最终形成有 利于走廊建设合作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引进外来先进文化,促进文化融合

  借鉴国外城市群发展的经验可知,对传统文化因循守旧和对外来文化生搬硬套都会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任何文化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它有着自己优秀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 一面。这就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 文化。一方面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因 子;另一方面,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也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结合当地实际加以合理利用。

  引进外来先进文化,积极发挥九江的桥梁作用。 赣鄱文化从本质上讲是由本地文化、邻近文化和北方前来的客家文化融合的产物,因此它具有博采众长的兼容性,良好的开拓性和强烈的务实性。但毋庸置疑,它也有自己固执,不愿接受新的文化观念乃至科 学技术影响的保守性,这恰恰成了江西文化在近代迅速沦落的原因,因此引进外来文化为本地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是时代对江西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九江作为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开放城市,又是昌九工业走廊建设双核中的重要一核,在历史变迁中也一 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引进外来先进文化上发挥着极重要的内引外联作用。尤其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上,来自江北的中原文化,东来的 海洋文明都必须先通过这个窗口进入江西腹地,在此过程中它就如同一把“筛子”,筛选了众多的优秀文化意识,如市场竞争意识、重商意识、创业思想、创新意识、灵活的思维方式,这不仅弥补了走廊建设中地域文化的不足,还刺激了其本土文化的发展和进 步,从而为整个工业走廊建设更好地进行文化融合提供了条件。

\

 
  (三)打造文化平台,促进文化融合

  南昌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是全省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相对于省内其他地区,这里高校云集、科研机构林立、人口众多、商贸繁荣、工业基础雄厚,这些都是它在走廊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要素,同时它是一个文化承载非常厚重的城市,以八一 广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名人文 化,以佑民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梅岭为代表的山水旅游文化,以天香园为代表的候鸟文化,以洪崖丹 井为代表的音律文化在这里汇集交融,自古以来就具 有接纳百家的胸襟和优势。作为省会城市,无论是从 政治地位、经济基础还是文化底蕴都为打造一个兼容 并蓄的文化平台创造了条件。而这一构想的实施,有赖于“硬件”与“软件”设施的齐头并进。

  第一,“硬件”上主要是加强公共设施设备的完 善。交通方面,政府部门应做好合理的规划,积极打造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构建一个方便、快捷、和谐的交通系统,公共娱乐设施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娱乐设施的投入,与此同时,加强维护和管理,为 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要建设好生活配套的服务设施,为公众打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第二,“软件”上着重于文化平台的建设。从文化的结构上看,它包括形而下的物质文化、作为人类智慧体现的制度文化,以及形而上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有着外在性、易变性的特点,当一 定社会条件具备时,譬如在人为规定城市群、实施统 一的区域开发时,地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便率先实现变迁。”“相对而言,精神文化作为地域文化无形的部分,有着更强的稳固性特征,这种精神文化一般表现为区域性的民间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风民俗等,其实质是地域文化心理。 [10] ”显然,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显性的、外在的、容易改变的;精神文化却是内隐的、稳定的、在一定时期内不易改变的。制度文化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提供制度保障,物质文化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提供物质载体,精神文化通过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体现出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取向。所以,在构建文化平台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在联系,尤其是要把握好精神文化的指导作用。而针对南昌地域文化保守的一 面,应要通过制度上的引导、传媒力量的介入,倡导 一种宽容博大、与邻为善的社会风尚,从而在全省形成团结互助、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营造积极向上、 开拓进取、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要通过全社会的努 力,在全南昌倡导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营造鼓励创新、鼓励创造、鼓励创业的浓厚竞争氛围。

  第三,从建设文化平台的主体上看,政府的文化特征、政策导向、行为方式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文化平台的建设。首先,政府应本着为人民服务宗旨,改进工作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积极与市民、社会互动合作,为昌九工业走廊的

  建设出谋划策。其次,占有重要地位的企业文化也将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外来企业与地方企业的不同发展策略与行为博弈都将影响整个走廊经济的发展, 因此,外来企业与地方企业要加强互助合作与交流, 实现人流、物流、资源、技术的共享[11- 12]。再次, 市民作为城市文化的活载体,其素质是城市文化的综合反映,在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学习与创新能力,对于更好地吸收和融合外来的先进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最后,行业及市民组织的支持与积极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 李本和,孙都光.赣湘鄂沿江城市群的崛起及其启示[J].决策咨询通讯,2005(5):27-31.

  [2] 麻智辉.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6(3):239-243.

  [3] 熊来平,尹小剑.略论江西崛起的“引擎”—— 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1):29-31.298.

  [4] 王德平,肖云,白晓松.江西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6(5):131-132.

  [5] 彭荣胜. 中部经济崛起中城市群的选择与培育[J].商业时代,2006(7):89-90.

  [6] 赵伟. 中部地区崛起的城市群战略[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22-27.

  [7] 李秋香,李麦产.城市群建设进程中的地域文化整合[J].同济大学学,2008(4):32-37.

  [8] 莫明浩,叶滢.江西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6):85-88.

  [9] 徐李全.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6-11.

  [10] 李秋香,李麦产.地域文化对城市群建设的双重作用[J].文化研究,2007(5):121-125.

  [11] 余越.文化何以能影响经济[J].浙江社会科学,2005(5):84-90.

  [12] 张兆同.论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06(8):9-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594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