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印记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多个学科之中,其引入 组织研究领域之后,形成了组织印记理论,而该理论的发 展逐步成为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然而,组织印记理论 绝大多数实证研究是基于西方国家的组织管理情境开展 的,对于我国组织研究的实用性仍有待讨论。因此,本文 介绍了组织印记理念,结合文献综述分析了组织印记理论 对组织以及个人的影响,并提出基于我国管理情境下的组 织印记理论研究展望,以期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管理情境,组织印记,理论,研究,展望
一、组织印记概述
印记(Imprinting)的概念来源于鸟类的生物学启 示。鸟类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会追随它们第一 个看到的移动物体,这种现象被认为印记产生于动物 生活阶段早期的一个短暂时刻,即使后来的环境发生 了变化,印记的影响依然具有持续性。随后印记的概念 进入了行为科学领域,社会学家Stinchcombe(1965)将 “印记”概念引入组织研究中,认为组织印记就是组织 成立之初或发展过程中特定时期的环境条件,通过对组 织特征的塑造进而对组织施加的持久影响。
二、组织印记理论对组织以及个人的影响
研究印记影响的行为和结果表现能让我们更好地 理解印记为何及如何对后期产生持续影响[1] 。本文通过 梳理国外相关组织印记理论文献,结合企业组织管理 实践,在梳理过程中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区分组织 印记影响的行为和结果表现。
(一)组织层面
1.商业模式创新
目前,学者们探究了组织印记对商业模式创新的 影响。具体来说,研究发现,组织印记深深植根于成 员认知中,并逐渐内化于组织实践中,进而促进企业 实现商业模式创新[2] 。进一步地,受新奇印记影响的组织擅长借鉴其他行业元素,将其与组织内容进行融 合,从而增加新颖性,推动组织实现新颖型商业模式 创新。相反,受刻板印记影响的组织通常专注于行业 内搜寻,关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并通过模仿或抄 袭各种元素来提高组织效率,从而实现效率型商业模 式创新。
2.IPO
组织印记与企业IPO(首次公开上市)的关系已 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具体来说,有学者分析了组 织印记对IPO风险的影响[3] ;Hannan等人在前者研究基 础上,发现创始人塑造的员工身份印记(组织身份认 同)有助于降低IPO风险[4] ;Bai等人将印记理论引入 TMT研究中, 探究了CEO教育印记对IPO地点的影响, 发现国内和海外的教育制度提供了不同的教育逻辑, 进而为学生塑造并印记不同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因 此,在国内接受教育的CEO更倾向于将IPO地点选定 在国内, 而在海外接受教育的CEO更可能选择在海外 上市, 而且, 长期在同一企业工作的CEO逐渐忽视环 境变化,受到教育印记的影响更大,即印记效应指导 CEO做出决策[5]。
3.收购倾向
历史环境为组织留下的印记会影响其收购倾向。 有学者基于美国商业银行的收购数据发现,在美国历 史上,各州关于银行是否可以在总部以外的地点设立 办事处有不同的法律[6] 。在相当多的历史证据表明,当 银行处于政策限制较少的州时,他们更可能采取分散 战略,在总部之外设立分行,由此衍生出集中管理机 制,即开发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流程来管理这些分支机 构。作为一个整体,这种集中管理的能力存储在美国 银行业的组织或文化中,持续影响银行,形成印记, 以至于在需要时可以很容易地检索到它们。因此,在 监管制度放松后,利用集中管理的战略优势,银行通 过收购寻求增长的动机大大增强。
(二)个人层面
1.管理风格
管理风格对于解释组织风险承担、资本结构等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家的管理风格具有异质性,这 种异质性随时间推移而固定,但对于影响高管人员管 理风格的因素却鲜有探究。学者们基于印记理论发 现,职业生涯早期的市场经济环境会对个体日后的管 理风格产生印记效应[7] 。具体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开 始职业生涯的人员的管理风格更保守,他们跳槽的概 率很低,同时由这些人员领导的企业在资本支出和研 发方面的支出较少,杠杆率较低,更关注成本效益, 股票回报波动性较低。相反,当个体在良好的市场经 济条件下开始职业生涯时,在后续的工作生涯中管理 风格更加开放,聘用外部人员和行业转换的数量和速 度都会增加。换言之,经济环境对员工个体职业道路 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2.知识共享
知识是组织成长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虽然早 期研究强调组织层面知识的重要性,但最近的研究 发现,个人知识同样重要,而且为了有效利用个人 的知识资源,知识共享和转移在团队和组织层面也 应得到重视。尽管这一主题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 趣,但关于个体知识共享的驱动因素鲜有探究。有 学者运用定性研究发现,新组织实体的文化印记有 助于驱动员工积极分享其拥有的知识资源[8] 。具体来 说,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共享的基本文化,在企业 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组织内部的等级、职 能、项目等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亚文化出现,亚文 化有别于组织的正式文化,也是组织内不同群体共 同持有的基本信仰,这些信仰影响着群体成员的感 知、思维、行为和感受。尽管亚文化对日常运营、 变革和创新的态度与组织正式文化存在差异,但它 能够与组织文化共同为成员刻下印记,即致力于推 动组织成功和持续发展,进而有助于加强组织成员 的知识共享意愿。
3.工作绩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资源或组织财富对员工的 工作表现产生印记效应,即组织的经济状态会对新员 工留下持久的印象,而且,这种印记会影响员工后续 的工作表现。有学者从试用期这一工作经历入手,发 现个体员工在试用期对企业的认识和入职后的认知之 间的差距会影响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绩效[9] 。具体来说, 对于组织的资源充裕程度,试用期的印象水平和后来 正式入职的感受越一致,则个人的入职后的工作表现越好;反之,工作绩效越差,即极高和极低的最初慷 慨水平意味着较低的平均后期任职绩效。这种关系体 现的是,不同资源环境下社会化的员工发展解决问题 和与客户互动的完全不同的方法,进而导致在后续资 源环境中的不同的印记——环境契合水平。
综上所述,组织印记理论为“过去为什么以及如 何持续影响现在”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 一篇经典的社会学论文中,学者提出外部环境力量 在塑造组织初始结构的重要性以及这些模式的持久 性[10] ,而后来的研究突破这一狭窄的观点扩展了在个 体层面上关于组织印记的研究,这两种视角都从历史 的视角揭示了组织或个体的行为黑箱,回应了“历史 是重要的”观点。
三、基于我国管理情境下的组织印记理论研究展望
组织印记理论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被引入西方组 织领域之中,但这一历史视角仍没有得到国内学者足 够的关注[11] 。当前,在我国组织印记研究具有现实意 义且发展应用空间较大: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基 于西方管理情境下组织印记理论对我国组织行为管理 实践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基于我国管理 情境的组织印记理论研究。
未来,基于我国管理情境的组织印记理论研究可 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注印记的来源对 中国企业行为的影响。一方面,可以研究创始人的职 业背景、教育背景和社会网络等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 响;另一方面,从敏感期内的环境特征入手讨论其对 企业带来的影响。其次,制度的复杂性可能会导致多 重敏感期的出现。我国曾先后经历过计划经济阶段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鉴于此,如果一个组织曾先 后在这两个阶段历经多个敏感期时,由此产生的组织 印记很可能是由不相容的因素组成。在不同时期形成 的组织印记是和平共处还是相互抵消是一个值得探讨 的问题。最后,未来的研究可以讨论组织印记对不同 领域的影响。创新驱动发展,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获 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更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有的研究从外部环境或公 司特征入手,但这些传统视角对企业战略的解释力有 限,不能回答为什么同行企业和类似公司特征企业的 战略差异,更不能预测企业战略,特别是创新战略。 未来的研究可以将组织印记理论引入创新领域,发展 创新领域的理论机制。
参考文献
[1] Marquis C,Huang Z.Acquisitions as exaptation:The legacy of founding institutions in the U.S.commercial banking indust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0.53(6):1441-1473.
[2] Snihur Y,Zott C.The genesis and metamorphosis of novelty imprints:how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emerges in young ventur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9. 63(2):554-583.
[3] Baron J N,Hannan M T.Organizational blueprints for success in high-tech startups:Lessons from the Stanford Project on Emerging Compani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2.44(3):8-36.
[4] Hannan M.T.Organizational identities and the hazard of change[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6. 15(5):755-784.
[5] Bai X,Tsang E W K,Xia W.Domestic versus foreignlisting:Does a CEO’s educational experience matter?[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8.35(1):906-936.
[6] Marquis C,Huang Z.Acquisitions as exaptation:The legacyof founding institutions in the U.S.commercial banking indust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0.53(6):1441-1473.
[7] Schoar A,Zuo L.Shaped by Booms and Busts:How theEconomy Impacts CEO Careers and Management Styles[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7.30(5):1425-1456.
[8] Friesl M,Sackmann S A,Kremser S.Knowledge sharingin new organizational entities:The impact of hierarchy, organizational context, micro-politics and suspicion[J].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18 (1):71-86
[9] Tilcsik,A.Imprint – environment fit and performancehow organizational munificence at the time of hire affects subsequent job performanc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14.59(4):639-668.
[10] Stinchcombe A L.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M].Chicago:Rand McNally,1965:142-193.
[11] Jones G,Khanna T.Bringing history back into internationalbusines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6. 37(4):453 –4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55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