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产教融合是民办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基于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科技基础,以知识管理为教学理念,无缝对接教育“需求侧”,探究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法。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一、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大学面临的新形势
截至2019年,我国普通本科高校达到2688所,其中民办高校757所,本科院校成为高校增长最重要的主力军,占比超过三成。民办本科教育最初仅作为公立高等教育的补充,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群众上大学愿望的满足。早在“十三五”期间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工程规划项目,已投入50亿元,支持100所左右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全面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尤其在党的十九大以来,政府不断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产教协 同育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是“十四五”发 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有全球最大的经济管理教育供给系统,有13个专业类、12422个专业点;1205所高校设立了相关专业,占全国高校数比例超过96%;在校生395.1万名,占比达24.5%。因此,深入实施产教融合、科教结合、校企合作交流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以探索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
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同时,由于受教育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 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尚未完全适应,导致人力资源市场存在严重的供求关系失衡。企业面临严重的结构性人才紧缺,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及地方经济,导致社会人力资源使用的低效率。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 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但产教融合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和制约因素,体现为: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显著,校企协同创新、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行业、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积极性不高,“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普遍存在。此外,工商管理类专业作为传统老牌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在专业建设上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从而带来人才培养滞后性风险。因此,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为试点,基于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科技基础,以知识管理为教学理念,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产教深度融合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未能深入到教学各环节,产与教融而不透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许多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但是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没有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产业链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同质化,特色不明显,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对等,无法满足行业或区域发展,出现人才“结构性失衡”。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学生,但是大多数高校的校企融合只是虚 融合或者浅融合。这种浅层融合一般采用“点对点” 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单向度合作。高校作为教育主体,主要通过人才培养间接介入产业链,自身仍游离于产业链之外,无法实时追踪效果, 因而难以真正围绕社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
2.知识精英又是经营精英的“双师型”教师紧缺,合作育人形式多样但不够深入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传统老牌专业,大多数教师没 有企业实践经历,开展实践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导 致专业建设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虽然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引导,例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 拟法等,但是远远不够,未能将知识与社会岗位技能 相融合,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毕业实习作为 实践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无论是集中实习还 是分散实习,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环节,只能被动参 与、融入了实习过程,并没有点对点的实时跟踪学生 实习效果,与企业的沟通远远不够。此外,虽然各高 校依托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聘请企业导师,但是 形式大多为大赛校外指导老师和邀请其参与教学,缺 乏企业导致的长效机制,加之,企业导师不稳定,难 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从校内教师来讲,专职教师的 激励机制不到位,没有形成合理的考核制度,导致教 师深造的意愿不强烈,双师型教师培育比较困难。
3.校企协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落实不到位,融合度不高
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面对严峻的大学毕业生 的就业压力,就必然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传 统的轻实践重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当今社 会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上来 说,工商管理专业仍然留在“提出理论、学科竞赛和 得到结论”这一传统步骤,尚未能结合校企协同来培 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甚至有些高校认为创新创 业教育就是创痛的就业教育,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 与就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本质差 异,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 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升。由此,导致学生对创新创 业教育认知片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打比赛或 者是片面的等同于自主创业。就工商管理以专业来 讲,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以知识讲授为主,课程 体系设置中,理论学时所占比重过大,实践实验学 时所占比重过小,且实训环节过于枯燥、常规化, 多以学生PPT展示或案例分析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让创新创业教 育流于形式。
4.校企科研平台协同不力,标志性成果不足
当下,产学研合作做得比较成功主要集中在综合 类大学,尤其是科研类研所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发展, 其研究成果推动了企业乃至行业的技术更新。而应 用型大学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相对综合类高校比 较薄弱,并且教学科研往往脱离实际企业的需要。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大多数科研成果重 “研”不重 “用”、重“学”不重“术” 。 资金短缺,经验缺乏 导致校企与教师、企业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科研 融合度不高。
三、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建议
1.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体系
做好工商管理专业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构建 以知识主体为导向,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等方法,注重参与式和互动式,能够促使学生体验和反 思,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形成独特的跨越学 科界限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塑造既有广博知识面 又有知识深度的T型创新型人才的复合课程群。同时, 探索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式,淘汰“水课”,打造“金 课”,推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方法手段、实践教 学的改革 。 梳理课程知识点,利用新科技成果、新技 术手段,开展学习成果导向、问题导向的课程体系重 构,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通过理论课教 学方法的创新带动实验、实践课程群的改革。以任务 驱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 实践创新能力。改革方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 资源共享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专业培养目标,构建 “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教学目标,学校、地 方、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协同治理,探索“实践类课 程——移动课堂——社会实践——集中实习——毕业 论文设计”精准分层的任务驱动型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而构建一批课程超市,让课程整体目标考核与认知 目标、技能目标的考核巧妙有机地融合,保持教与学 的一致性。具体设计路线如图1。
图1
2.推动产融深度融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本专业按照“外引内培”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 围绕学校定位,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优化 结构为重点,以科研带动教学。可以委派青年教师出 国深造、考察学习,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争取在高校与产业、高校与企业之间、产教之间建立一 个“旋转门”,建设一支科研教学实力较强的“双师 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批示范实训基地,从而推 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深度发展。一方面,聘请相 关企业高管担任教学顾问,与学校共同进行研究、制 定培养计划,监督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教学指导;另 一方面,选送年轻骨干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 作和实践锻炼,深度参与企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 技术服务等实践。
3.构建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 态系统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整合学校、企业、服务部门等多部门的创业指导体系、孵化体系等资源,改变“教”“学” 模式,构建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用翻转课堂模式与创业实训平台,让学生由“灌输式”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研究者、实践的创造者,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开发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集群,例如,邀请企业高管进入课堂开办创新创业训练营,与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现场互动、头脑风暴、答疑讨论。鼓励企业导师参与学生各类比赛, 提供实时指导,设立一定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专项 经费,指导、支持和鼓励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培育与孵化,并开展个性化指导、技术咨询和服务等,充分开发利用 “第二课堂” 。同时,与企业、地方政府开展 合作联盟,面向企业、地方政府需求,通过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创业就业实践教学资源、优秀的实验师资,定期开展各种层次、各行业创业就业指导活动,技能培训班,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提升学生进入社会整体人力资源素质。通过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培育,可以增加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积累一定的行 业经验,通过搭建链接高校与行业、企业的时间平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
4.建立产教研一体化科研协作机制
鼓励校企合作单位与教师之间开展纵向、横向课题研究,校企合作共建教材,共建校企特色课程,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邀请企业高管参与课程建设,共同 录制在线精品课程,把服务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强化专业产教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鼓励、扶持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引导科研开发,师生共创的模式,推动以教师科研促学生创新创业。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武汉学院教改的方向,在人才培 养方面,应以行业应用协同研发带动教学。在重视学 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打造优势, 彰显专业特色,并用科研成果规范和深化实践性教 学。逐渐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程度,健全多元 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产教研融合。本文以“社会需 求”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准则、以“应用能力” 作为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力求构建“产出导向+能力 导向+学习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期望为 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博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转型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4-28(003).
[2] 魏源彤.协同创新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J].知识经济, 2015(19):154.
[3] 李惠芹,钟群.产教融合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11):45-47.
[4] 谢笑珍.“产教融合”的平衡点在哪里[N].光明日报,2019-01-22(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38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