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人体电击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9 13:33: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电是现代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诸多电气设备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缺少 的部分,但伴随用电而发生的人体电击损伤事件也成为法医学中常见的鉴定内容。笔者通过多年 在法医学鉴定工作中的学习和总结,分享了关于电击死和电击伤的成伤机制、电流斑、皮肤金属 化、生前死后鉴别,以及损伤程度、伤残等级等鉴定要点内容,并提出笔者的一点观点,以期为广 大鉴定同仁提供参考。

  电是现代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诸多电气设备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部 分,伴随用电而发生的人体电击损伤事件,也成 为法医学中常见的鉴定内容。笔者通过多年在法 医学鉴定工作中的学习和总结,分享了人体电击 损伤中电击死(electrocution)和电击伤(electric injury)的鉴定要点等内容,以期为广大鉴定同仁提供参考。

  一 、电击死

  ( 一)成伤机制

  电流通过人体导致心律失常和心搏骤停是目 前比较公认的电击死原因[1],至于是电流导致心 脏传导系统的窦房结损伤,还是导致窦房结电生 理改变,目前还尚无统一认识和权威研究报道。 电流造成机体组织器官损伤的成伤机制目前主要 有三大学说,分别是:电热作用学说、电场作用学 说和继发性损伤综合作用学说 ,具体如下:

  1 .电热作用学说

  电热作用学说认为,电流作用于机体组织器 官可产生焦耳热,当热量超过耐受极限时可造成 组织器官损伤[1]。

  2 .电场作用学说

  电场作用学说认为[2],正常时自体生物电流从细胞的一端通过胞体到另一端,细胞浆内的任 何一点电位相等。当机体受到外来流作用时,由 于细胞膜的隔离,细胞包高电压形成了强大的外 电场跨膜电位差。当跨膜电位差超过细胞膜最大 承受能力时,可导致细胞膜破坏,形成瞬时电致 微孔,称为电穿孔(electroporation),跨膜电位差 越大,对细胞膜的类脂双分子层损伤也越强。这 种穿孔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少量的电穿孔对细 胞本身的损伤不大,通常可以自行愈合。但当外 电场跨膜电位大或作用时间长,电穿孔则会发生 不可逆性扩大、融合现象。细胞膜上邻近的多个 小穿孔相互融合,可以导致细胞膜的破裂。电穿 孔产生、扩大还可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 大分子物质流向细胞外,伴随细胞膜的破裂,进 而导致的细胞内成分大量流出,正常细胞结构完 全破坏 ,失去细胞活性。
 

\

  3 .继发性损伤综合作用学说

  继发性损伤综合作用学说认为,电击伤、电 击死并不是某一单纯因素所导致,而是在电热、 电场和前述电击作用下发生组织器官继发损伤后 综合作用所致。

  ( 二 )电流斑

  研究认为[3],皮肤是人体最大的电阻来源,具体的电阻值受到皮肤的厚度和干湿程度的影响, 手掌和脚掌的皮肤较厚且角质层多,其电阻为 1000000 ~ 2000000Ω/cm2;正常皮肤的电阻平均 为 5000 ~ 10000Ω/cm2;薄且湿润的皮肤电阻为 1000 ~ 1500Ω/cm2;有破损的皮肤电阻为 300 ~ 500Ω/cm2;人体口腔、直肠等黏膜的电阻会更小。 除去皮肤、黏膜及骨骼的电阻,体内组织器官的电 阻与前者比较,可以忽略不计。皮肤电流斑在以往 电击死的认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触人体的电压和电流大小、导体材质和形 态,以及导体和皮肤接触面积等,与电流斑的形 态之间存在明显关联,电击时间长短、电击时现 场的温湿度等也可对电流斑产生影响。电流斑击 伤分为典型电流斑电击伤和无电流斑电击伤。

  电流斑的形态与电流通过皮肤的电阻大小和 导体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电压、电流及人体皮肤 电阻相同条件下,当皮肤与带电导体的接触面积 越大,可视为多块皮肤产生的电阻并联,最终形成 的电阻值则越小,电能转化为热能也随之越小, 产生的焦耳热对皮肤热损伤也就相对轻微;当皮 肤与带电导体的接触面越小,皮肤电阻值越大, 产生的焦耳热对皮肤热损伤就越严重。一般情况 下,大多数的典型电流斑直径在 5 ~ 10mm范围, 很难见到面积超过此直径还呈典型电流斑形态的案例。

  典型电流斑主要是热作用形成,多见于电流 入口,有时也可见于出口。其形态上与烧伤相类 似,一般表现为中央凹陷、周围隆起、质地较硬, 颜色为灰白色、灰黑色或灰褐色,除圆点状、斑片 状外,还可以呈梨沟状、条状、弧状、环状等与导 体接触面相近的形态。电流斑周围还可见皮肤水 疱、松解、翻卷。光镜下,可见角质层及表皮细胞 内空泡,呈蜂窝状;上皮细胞核纵向伸长且伴有 细胞核深染,呈栅栏状、旋涡状、流水样等极性化 改变;真皮层血管扩张、淤血、出血,并伴有胶原 纤维呈凝固性坏死。电流斑周围的皮肤损伤并不明显。

  无电流斑电击伤,即无明显体表变化的电击 伤,有时也可以见到表皮剥脱、皮下出血等非典 型电流斑的体表征象,或者有轻微的皮肤烧伤表 现。光镜下,可见电击部位皮肤常见表皮细胞等 呈极性化改变,与典型电流斑的镜下表现基本相 同。无电流斑电击伤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接触的电流或电压过小,电击时间过短,以及水中遭到电 击等因机体与电导体间接触面积较大所导致。个 体耐受电流损伤的能力较强也是导致电流斑不明 显的原因之一。

  唐立冈等[4]对 35 只成年家兔进行生前、死后 电击,并分成 36V 、110V 、220V 和正常对照组。 根据实验,生前和死后低电压电击形态的电流斑 病理组织学差异不明显,即电流斑不能作为生前 和死后区分的指标。高电压较低电压刺激形成的 电流斑更明显,而电压过低(36V)则可不出现电 流斑改变,电流斑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焦耳热电 烧伤有关。总之,存在电流斑的,一定存在电击伤 或电击死,但不存在电流斑的也不能排除电击伤或电击死。

  (三)皮肤金属化

  皮肤金属化是金属导体与皮肤接触形成电流 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因为电流所致导体表面局 部高温或电弧作用造成导体金属熔融气化,伴随 高温和金属元素的沉积,找到高温或金属熔珠附 着的证据可支持受害人可能曾遭电击的结论[3]。

  目前用扫描电镜技术可以观察到的球形金属 颗粒[3]。运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 -X 射线能谱 仪(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简称 ESEM- EDX)能有效观察物体表面或断面超微结构及检 测其金属元素构成,在法医学中可以用于检验皮 肤金属化,避免了在传统法医病理死亡原因鉴定 中,仅仅依赖于电流斑的病理学诊断推断是否为 电击死的主观因素影响。

  使用 ESEM-EDX 检测判断是否电击死时应注 意:第一,电弧高温产生具有特殊形态的金属熔 珠,是认定皮肤金属化的重要形态特征;第二,电 流斑皮肤检出电流经过所导致的电穿孔;第三, 与对照皮肤相比,铁、铝、锌、铜等常见金属元素 在电流斑皮肤处含量超过 1%,或熔珠内检出明显 吸收峰值的皮肤中罕见金属元素,可以考虑为皮 肤金属化。除此之外,要保证皮肤标本表面漂洗 干净,对于污染较重样品可用低浓度蛋白水解酶 等进行前处理。为确定与皮肤所接触的导体,现 场勘验时,还需提取可疑接触导体样品,通过对 可疑样品进行元素分析,为确定电击导体提供鉴 定方向。

  (四 )生前与死后鉴别

  目前通过非特异性酯酶(Non-Specific Este- rse ,简称 NSE)等组织化学方法可以对生前电击 与死后电击进行鉴别[5]。通过 NSE 方法,生前电 击伤在电流斑外围的胶原纤维上呈棕红色的阳性 着色,电击后存活时间越长,胶原纤维着色范围 越宽;而死后电击电流斑的着色不明显。

  二 、电击伤

  ( 一 )电击伤的成因及类型

  当电流未穿过心脏或其他原因,未导致被电 击者死亡时,可造成电击伤。电损伤多发生于工 作意外中,其中上肢的电损伤最为多见。由于电 流做功形成热能,导致的组织器官被烧灼,形成 体表烧烫伤、肢体碳化等损伤。除此之外,还可出 现电击骨折。

  相关报道显示[6],当触电者上肢被高压电损 伤时,由于电流对肌肉的作用,人体肌肉强烈收 缩,而屈肌群的收缩力大于伸肌群,因此上肢多 呈屈曲位,表现为握拳、屈腕、屈肘及上臂内收, 多个肌群剧烈收缩造成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

  ( 二)损伤程度鉴定

  目前对于电击伤的损伤程度鉴定所依据标 准是《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以下简称《标 准》),《 标准》第 5.12.2 h)条款规定,电击伤 (Ⅱ°) 为重伤二级,具体认定条件是被电击后, 肢体麻木,面色苍白,心跳、呼吸增快,甚至昏 厥、意识丧失,但瞳孔不散大,对光反射存在。 《 标准》第 5.12.4 d)条款规定,电击伤( Ⅰ°) 为轻伤二级,具体认定条件是被电击后,全身症 状轻微,只有轻度心悸,触电肢体麻,全身无力, 脱离电源后,稍休息可恢复正常。由于电击伤的 损伤程度鉴定,可能是因为此类案件多涉及非法 拘禁、暴力执法、刑讯逼供等,损伤过程具有隐秘 性、一过性等特点,在鉴定要点中要求结合询问 笔录、目击证人、现场情况等情况综合分析。

  笔者认为,《标准》第 5.12.2 h)条款和第 5.12.4 d)条款对于电击伤的认定过于宽泛,难以 掌握。特别是第 5.12.4 d)条款中规定的内容,认 定条件或于主观,主要是依据被电击人的主观临 床表现。建议除了考虑被电击者临床表现外,还 应对电击致伤物的电压、电流进行检测,以丰富 认定资料。有学者[7]研究了大鼠被电击后体内的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 ,简称 CK-MB)和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60.简称 HSP 60)的水平变化,如果临床上再加以研 究,有望在以后认定电击损伤中提供更多的参考 价值。

  (三)伤残等级鉴定

  电击伤主要导致烧灼伤形成体表瘢痕或色素 改变,也可导致肢体骨折、组织器官损伤,还可因 继发性损伤导致感染、截肢等。目前电击伤伤残 等级鉴定主要适用标准包括:《人体损伤程度鉴 定标准》《 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 等级》(GB/T 16180-2014)以及《人身保险伤残 评定标准及代码》(JR/T 0083-2013)。伤残等级 鉴定时,可根据案情以及与委托方沟通情况,选 择伤残等级鉴定标准方法中对应的损害后果条款 进行评定。

  三 、结语

  鉴定工作中,电击死、电击伤的原因复杂多 样,除常见的触碰高压电外,还有因电压变换等 原因导致的电击死亡。曾有报道显示[8],死者生 前在手机充电状态下接打电话,由于充电器电压 转换故障,加之无漏电保护装置,造成其被电击 而死亡。因此,对于一些疑难复杂电击死、电击伤 案件的认定,特别是对电流、电压的分析判断,还 应有电力学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员参与。由法医学 鉴定人通过审阅完整的案件材料,结合法医学检 验情况 ,最终出具鉴定意见书。

  参考文献

        [1]  陈晓峰,梁栋,韩奇,等.HCN4 Cx43 在电击死者窦 房结组织中的表达变化[J].法医学杂志,2015,31 (4):266-268 .
        [2]  欧桂生,竞花兰,姜富学,等.电击死心肌组织中纤 维连接蛋白的实验观察[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 (5):277-278 .
        [3]  陈进,周兰.扫描电镜 /X 射线能谱仪检验电流斑规 范化方法探讨[J].中国司法鉴定,2014(6):51-54 .
        [4]  唐立冈,相磊,王继纲,等.家兔皮肤低电压电损 伤组织病理学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34 (2):142-146 .
        [5]  竞花兰,胡丙杰,祝家镇.生前与死后电击伤皮肤 NSE 活性的观察[J].法医学杂志,1994(3):97-99 , 143,145 .
        [6]  藜昆良,邱家丞,丛静雅,等.电击伤致肱骨近端骨 折并肩关节脱位因果关系鉴定 1 例[J].中国法医 学杂志,2014,29(6):598-599 .
        [7]  刘慧通,付高文,赵泽,等.电击损伤后大鼠 CK- MB 及 HSP 60 的水平变化[J].法医学杂志,2012 , 28(5):333-336 .
        [8]  李智.使用充电状态下手机触电死亡 1 例[J].法医 学杂志,2015,31(3):252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7646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