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桎梏于单向度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式,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感难以得到保证。具有多模态特征的戏剧教学法将传统的依靠文字单一逻辑媒介的文学课转变为动态的、立体的多模态的文学课堂。文章依托萧伯纳戏剧作品《皮格马利翁》展开实证研究,发现利用戏剧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实验组成绩提升明显快于对照组,且课堂氛围更加活跃。研究旨在探究戏剧教学法对提升英美文学课教学效率的有效性,为英美文学课教学提供启发。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戏剧教学法,英美文学课程
Abstract:Traditional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s are restrained in on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and it is difficult to guarantee students'enthusiasm and participation into those courses.The teaching method of drama with multi-modal characteristics transforms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course into a dynamic,multi-dimensional one.Based on Bernard Shaw's play Pygmalion,the article conducts an empirical research and finds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performanc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is more active.The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drama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s,and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Key words:multi-model teaching;the teaching method of drama;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s
一、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一直是高校英语院系不可或缺的传统课程,它对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专业学生有重要作用。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就曾直言道,很难想象一个英语专业学生不去学习英美文学。与其突出重要性相对的是,在实际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相关课程却被“挤到边缘”,受到冷遇,沦为工具学科,以至于不少学者站出来表达担忧,呼吁“恢复其在英语人才培养中本应有的重要甚至是主导课程的地位”[1]
二、传统英美文学课堂中常见问题
当前在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单向度的“传递—接受”式仍然是英美文学课堂普遍采用的授课模式。教师是课堂环节的核心,学生知识的获取基本依赖于教师。尽管这一模式“能够充分发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2],但是学生的中心性在这一过程中隐身,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表演舞台,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能得到有效培养。其次,英美文学经典是英语国家奉献给人类的文化精粹,它是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历史文化最真实的材料,但从学生角度出发,词汇量匮乏、背景知识缺失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学生对原著的阅读。最后,大部分学生对待文学态度消极,缺乏兴趣。即使是《大纲》规定的阅读参考书目,也只是走马观花,应付差事。以笔者就职的广州一民办本科院校为例,大部分学生对英美文学经典仅仅停留在“听说过”这一程度。当被问及“对英美文学经典或英美文学课有什么感觉时”,“难懂,抽象,无聊,没作用”是学生回答中时常出现的字眼。
文章在多模态视域下,将戏剧化的手段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旨在通过学生的实践、尝试和体验”[2],调动学生主动性,增加学生参与感,构建有效的、对学生有裨益的英美文学课堂。
三、多模态教学理论和戏剧教学法
(一)多模态教学理论及其应用
人类的感官,如眼睛、鼻子、舌头等,加上处理这些感官得来的信息所配套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医学上被称为模态[3]。生命体演化过程中的这五种感觉通道产生了包括视觉、嗅觉、听觉、味觉以及触觉等五种模态。根据在交互过程中需要调动的感官数量,可分为单模态和多模态。多模态(multimo-dality),顾名思义即多种模态的复合体。对多模态的研究纷繁,覆盖语言学、社会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尽管如此,它们的核心理论均可以追溯至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该理论看来,除语言外,其他的符号系统,诸如图像、手势、声音等非语言因素也是生成意义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同一语篇内协同生成意义。语言学家们在20世纪90年代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教学当中。
2000年,Stein首次提出多模态教学,他认为课堂上所有的交际活动都是多模态的,课程、教学和评估都应该以学习者环境的模态特征展开[4]。多模态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借助声音、图像或动作等非语言意义符号手段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多模态教学方式的产生有其必然的现实逻辑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课堂早已不再局限于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简单模式,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工具的出现为教学提供了多模态化的物质基础。多模态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常见。王娟和杨跃从英语语言输入源头出发,深度学习语快,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多模态增强突显语块,学生在词汇与听力方面得到提升[5]。刘东燕设计了学情与教学内容分析、多模态教学资源组织与设计、多模态教学过程与监控以及多模态任务布置与反思的教学步骤,探讨了在英语阅读中多模态教学法的应用策略[6]。除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进行研究之外,部分学者也对高校英语教学进行了研究。芮燕萍与冀慧君将多模态教学法运用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当中,发现多模态教学设计可缓解学生的口语焦虑,并有助于改善口语课堂沉默现象[7]。核心期刊上以“多模态教学法”和“戏剧教学法”为关键词或者文章名中含有这些词语的研究寥寥无几。
(二)戏剧教学法
“戏剧教学法”是起源于欧洲国家的一种教育理念,开始于20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学者多洛丝·希斯考特(Dorothy Heathcote)是其创始人。戏剧教学法将戏剧应用于教学当中,“通过设计和规划的戏剧程序,由教师在课程中,以戏剧或剧场的技巧,建立群体参与的互动关系,引导群体参与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激发创造力的潜能与合作精神”[1],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并不把学习戏剧本身或进行戏剧审美作为目的,而是将戏剧表演作为一种手段,用以引导学生学习。相较而言,戏剧教学法强调学生参与,对戏剧道具、场景的要求较低,因此在一般性的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实现。戏剧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习式:角色朗读法、人物扮演法、情景设置法、即兴创作法等。
(三)多模态教学与戏剧教学法结合的可行性
多模态教学法与戏剧教学法存在内在的适配性。多模态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合理选择图片、音视频、表演等多模态教学工具,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戏剧教学法将戏剧化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换言之,在运用过程中,戏剧的工具化作用更加明显。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设计者,应关注学生对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注意表演过程中是否也清楚地传达了课程的目标。因此,戏剧教学法的运用不会将课堂变成纯粹的戏剧表演课堂,学生演出前的导入或语言输入也是必要的。无论是角色朗读或是即兴表演等常见戏剧教学法范式,缺乏必要知识输入都会变为无根之木。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语言输入时运用多模态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之前,会根据任务属性或自发地提前查阅音视频、图片等多模态资料来获取知识。与此同时,参与互动表演,本身便可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研究背景概述
本次实证研究依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书籍《英美文学简史及名篇选读》,选取爱尔兰著名戏剧家萧伯纳的作品《皮格马利翁》第一幕内容。《皮格马利翁》讲述了语音学家希金斯和朋友匹克林上校的一场赌局:六个月的时间内将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卖花女伊莉莎改造成仿佛出身名门的贵族小姐。通过不断训练,伊莉莎完成了蜕变,出入任何场合都能成为焦点。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英语专业大三年级的两个班级。两班学生人数相同,均为34名学生,且成绩水平基本相当。在实验前进行的测试当中,两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分别为66.4分与65.2分。两班学生分别对应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利用戏剧教学法进行多模态教学,对照组遵循常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设计方案
在正式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需熟悉课本内容以及相关教学材料。此外,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教师需了解实验学生在学习文学过程中的困惑以及学习期待,有针对性地设计多模态教学方案。
1.背景知识输入
该步骤分为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以及课堂教师讲解两个部分,主要任务是学生对作家及作品等背景知识的了解。教师利用图片、音视频等多模态课程资源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制作学生预习课件。课件内可根据需要内置关于作家及作品的慕课视频或其他网站链接,上传至班群或学习通等线上学习软件。如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可借助学习通自带功能或设置练习题进行了解。此外,在课堂教学时,简明扼要地回顾预习课件中的一般性知识(作者生平、作品情节等)后,可重点介绍作品《皮格马利翁》的时代背景。纯粹文字性的介绍可由图片引入,视频深入以及文献资料补充的方式替代。
通过观看预习课件以及进行课堂补充,学生受到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刺激,获得立体化、生动化的知识。这些多模态材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作品创作背景、伊莉莎和希金斯形象的了解,为下一阶段学习进行铺垫。
2.作品内容深入学习
文本选自《皮格马利翁》第一幕,描写了主人公希金斯与伊莉莎初次见面的场景。作者用讽刺幽默的笔触,细致刻画了固执傲慢、唯我独尊的希金斯和咋咋呼呼、大大咧咧的社会底层卖花女伊莉莎。因此,文本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上。单一的文本模态,仅能依靠文字这一逻辑媒介,易枯燥乏味,并给学生带来较大的阅读压力。要充分考虑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和多模态教学条件,有的放矢地组织多种教学活动。
第一步,人物初步感知。《皮格马利翁》于1964年改编为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窈窕淑女》。通过截取电影中人物初相识的片段,进行消音处理之后,举行小组配音比赛。在进行小组划分时,需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可课前完成,为学生留出准备时间)。不同小组各异的人物呈现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感知人物。配音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文本本身进行配音点评。第二步,人物深入了解。教师选择文本中可以反映人物性格的典型片段,给学生适当准备时间,以“人物扮演”的方式将内容呈现出来,可设计必要动作,突出人物的情绪状态。通过表演呈现的动态画面,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们体会到名篇语言之美,也可以刺激听视觉模态,使学生更直观深刻地了解人物性格。配音和片段表演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但仍需要理性的分析作为补充。因此,教师可随后安排课堂讨论或者辩论。最初可围绕人物形象展开讨论,要求学生用词语描述希金斯和伊莉莎的人物特征。“性格对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都有重大影响,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性格的人态度、行为都不同,进而导致命运不同,因而性格决定人的命运”[8]。基于这一逻辑,例如“希金斯和伊莉莎最终人物走向”“希金斯和伊莉莎两人情感走向”“人物背后隐藏的作者价值观”等话题均可展开课堂预测或讨论。课堂活动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式呈现,搭配多模态的教学资源,能充分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3.课后作业及展示
教师可布置微电影或volg拍摄作为课后任务。去除各类细节的描述,《皮格马利翁》讲述的其实就是“蜕变”的故事,社会底层卖花女在他人指导下成为举止得体、仿佛出身上层社会的贵族小姐。相似的故事在诸多文艺作品中也可得见,诸如2006年上映的由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该片讲述了刚出校门的女大学生从职场新人到出色的职场与时尚达人的蜕变。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基于该故事内核,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自主创作,呈现新的故事。此外,在戏剧结尾,伊莉莎出于对自由的向往和独立的追求,并未与希金斯修成正果,而是自己开了一家花店。学生也可对戏剧结局进行改编或者对伊莉莎离开希金斯后的生活继续自主创作。作业完成后,教师统筹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作品成果展示。需要注意的是,成果展示的过程并不是学生作为观众进行纯粹欣赏的过程,学生更需要从剧本创作、语言使用、学生表演等多个方面着手,对成果进行思考、讨论、点评,诸如改编后的结局是否符合希金斯和伊莉莎的人物走向。
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自主创作,充分利用了具有语言、声音、图像等多模态特征的微电影或volg工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透过文字本身深层次地理解作品,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表现力。研究发现,实验组平均得分为79.1分,较实验前提高12.7分,对照组平均得分73.6分。两组学生的成绩均有提高,但实验组成绩提升程度明显较大,且课堂氛围明显好于对照组。
五、结论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英美文学课堂上开展多模态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戏剧教学法本身也具有多模态特征。实证研究表明,多模态视域下利用戏剧教学法进行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学生的成绩以及参与感有明显提升。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需有意识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利用戏剧教学法等具有多模态特征的方法,建构更为高效的文学课堂,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中国外语,2010(3):14-18.
[2]黄爱华.“戏剧教学法”及其对我国高校文学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J].美育学刊,2014(5):111-116.
[3]张舍茹,闫朝.多模态教学育与学习内化律相关性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2014(11):74-79.
[4]Stein P.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J].TESOL Quarterly,2000,34(2):333-336.
[5]王娟,杨跃.多模态教学干预语块学习与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J].中国外语,2014(6):43-52.
[6]刘东燕.“多模态”英语阅读教学的价值及实现[J].教学与管理,2018(9):106-108.
[7]芮燕萍,冀慧君.多模态听说教学对口语焦虑与课堂沉默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2017(6):50-55.
[8]王春辉.环境·性格·命运:《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命运解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124-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7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