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法律事务专业“中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宪法学》课程教学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15 10:54: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中高一体化 ”人才培养是中职与开放教育专科教育合作办学的简称,中高一体化人才 培养模式可以培养下沉到基层的专业性人才。本文探讨在法律事务专科专业中高一体化培养过程 中,《 宪法学 》课程的定位和性质、课程特征、教学策略及方法, 旨在为中高一体化人才培养中的 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经验, 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落实和践行“ 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 动计划 ”和《广东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 - 2025 年)》中的“ 青年教育 ”计划,推进教育公 平和均衡发展、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培育青年人 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广东开放大学法律事务 专业于 2021 年 9 月启动中职 — 专科一体化培养项 目(以下简称“ 中高一体化 ”),培养应用型、服 务型基层法律事务专业青年人才,探索与构建开 放教育与中职学校合作办学新模式,助力青年参 与乡村振兴。

  该项目实施两年来,已有中高一体化学生 五百余人,均严格按照已改革的教学计划进行教 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宪法学》课程 教学有了一定的心得和感悟,希望能够为中高一 体化人才培养中的课程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 价值。

  一、《 宪法学 》课程定位和性质

  《 宪法学》是法律事务专业的必修课程,宪法 也是一国之母法,在提倡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 今天,《宪法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高 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重新梳理了《宪法学 》 的课程定位和性质。
\

  ( 一)《 宪法学》课程的法治定位

  2017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 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 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 理念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就是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宪法 和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治文化和法治信仰等 融入到国家治理和公民生活各个领域,体现在立 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就是要以法治 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 长期性的制度保障[1]。因此《 宪法学 》的重要 性不言而喻。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 简称《 宪法》) 的地位来看,它是我国的根本大 法,其他一切法律都必须依据《 宪法》而制定。 这就决定《 宪法学》课程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法律 基础课的性质,学好这门课,对于学好其它法学 课程是很有帮助的。

  (二)《 宪法学》课程的思政定位

  2017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 考察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 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学教育坚 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 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教育部 2020 年印 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 出,“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 ”是课程思政的主要 内容之一。《宪法》内容的高度政治性决定了《宪 法学》课程的学习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通过课 程教学落实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也更具说服力。 《宪法学》课程在性质和内容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存 在天然的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 思政教育,既有助于学生认同宪法知识,形成宪法情感,又能引导学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2]

  (三)《 宪法学》课程的学科定位

  《 宪法学》课程是法律事务专业的必修课,以 宪法和宪法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宪法作为国家 根本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接 触法律事务专业的第一个学期学习宪法学,有助 于学生学好基础理论知识,把握宪法宏观要求,培 养法律思维及素养,为学习专业其他课程打下坚 实基础。本课程以《 宪法学》知识点为基础,注 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以法律事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来设计 课程内容。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线 下授课和线上实训混合式的教学手段[3],确保学 生掌握宪法知识,具备法治思维和素养,有解决 宪法问题的能力。

  (四 )《 宪法学 》课程的职教定位

  基于《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中的法律事务专 业教学标准、《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 年 版)》,参照法律事务行业职业标准、职业用人单 位岗位需求和工作考核要求(如《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完善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工作机制的意见》), 依据本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应全国司 法职业院校法律实务技能大赛和速录专业技能比 赛;对照“ 1+X ”速记速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 准,构建《 宪法学》课程职业教育的职教定位:

  1.学院已完成法律诊所、法商中心等机构的 建设,实现产教融合。学生可以在法律诊所、法商 中心进行法务实践,解决现实中的真实发生的宪 法问题。

  2.通过双师型教师、虚拟仿真实训软件、模 拟法庭助力育训结合。法律事务专业双师型教师 已达到 100%,在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和培训下,学 生通过操作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在模拟法庭模拟 庭审过程实现宪法实践技能的提升。

  3.成功申报 2022 年度“ 1+X ”第四批证书目 录中中文速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一站式完 成岗课赛证全过程。将速录技能与宪法法律实践 应用场景结合 ,搭建仿真工作环境。

  4.签约多个校外单位,包括法院、律师事务 所、公司企业等,达成校企合作。这些签约单位均 是学生的实践实习场所,确保学生在走向工作岗 位前已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中高一体化模式下《宪法学 》课程的特征

  ( 一 )中高一体化模式下《 宪法学》课程的学 分与课时


  在广东开放大学法律事务专科专业中,《宪法 学》课程为 2 学分,36 课时,其中理论学时为 30 学时,实践学时为 6 学时;而在一体化人才培养 中,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宪 法学》课程则有 4 学分,72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 为 56 学时,实践学时为 16 学时。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在 36 学时内完全掌握《宪法学》课程的知识 点是不现实的,它涉及诸多法理知识,教学内容 专业性强,专业术语多,因此需要通过比普通大 专学生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二 )中高一体化模式下《 宪法学》课程的内 容结构

  本课程坚定宪法自信、凸显中国特色,以宪 法学知识点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法律事务从业人员的职 业生涯发展路径来设计课程内容,分为五大教学 模块、三大实训实践和两个专题讲座。五大模块 为:宪法基础理论、国家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 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宪法实施和监督;三大实训 实践为:法律诊所实践、模拟法庭庭审、虚拟仿 真软件实训;两场专题讲座为:“2018 宪法修正 案专题 ”和“ 中国宪法的起源与流变 ”, 由宪法 学专家到现场为学生讲授专题讲座。

  三 、中高一体化模式下《 宪法学 》课程的教 学策略及方法

  ( 一)教学策略


  根据中高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有针 对性地对《宪法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 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设计,既不脱离教材内 容,又大量结合现实案例,力求生动有趣,引导学 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最终达到掌握相关 知识的目标。

  1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式教学。课堂教学的 设计过程是:抛出问题 — 引发思考 — 讲解知识 点 — 案例分析(角色扮演 )— 总结提高。不但对 知识点进行有层次的梳理,还对案例进行生动图 解,插入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小视频,融入课程思 政元素。例如,在讲授“ 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时 候,设计如下案例:纵观世界各国,中国公立学校 的学费几乎是全球最“ 便宜 ”的,讨论自己和同 学曾经交过的学费,联系我国的经济制度,分析 中国公立大学学费“ 便宜 ”的宪法制度原因。学 生非常乐于讨论和自己亲身经历相关的案例,当 然,因为涉及宪法学的专业知识,学生讨论回答 可能正确,也可能无法和知识点相关联。最后由 老师点评和总结:点明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 社 会主义公有制 ”,总结评价。这些设计都是为了激 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2.课前要求学生通过钉钉 APP 等预习所学内 容或观看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源。例如,在 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的时候,会布置学 生观看《大国重器》纪录片,让学生对国家的发 展有全面的感知,在宏观上告诉学生民之权利和 国之义务之间的关系;从微观上让学生明白我们 所享受的权利来自他人所履行的义务,更明白有 一天当学生步入社会也要履行义务以保障他人的 权利。课后会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参加“ 宪 法日 ”宣传、实地调研“ 身边的宪法 ”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宪法知识、树立法治信仰。

  3 .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模拟法庭进行庭审实 践。模拟法庭对于学生而言是最接近实务的演习。 在《宪法学》课程中,一般模拟宪法事例进行演 绎,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学校购买了虚拟 仿真实训软件,该软件的设计类似网络游戏,学 生登录后选择角色进行法律实务的操练,使用虚 拟实训软件时,电脑屏幕显示街道、法院、看守 所、律师事务所和其他法律实务可能经历的真实 场景 ,学生身临其境地处理法律事务。

  4.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组织 形式。如采取混合式教学手段,除了课堂教学,还 借助钉钉、腾讯会议等 APP ,展开线上线下混合 式教学;制作系列微课,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我 们已经制作了“2018 宪法修正案 ”系列微课,学 生随时可以登录学校网站进行观看学习;在学校 法律诊所和法商中心接受法律咨询,给出法律意 见 ,处理真实法律问题 ,实现“ 产教融合 ”。

  (二)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和老师讲授解惑相结合。 尤其是有争议有难度的问题,先引导学生回答、 讨论,再得出结论[4]。在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分配制度 ”的时候,会引导学生讨论亲戚朋友 所从事的职业,他们可能在国企,也可能在私企; 他们可能有劳动能力,也可能不幸没有劳动能力; 他们可能是资产充足投资分红,也可能是摆地摊 勤劳致富 …… 最后老师点明案例所涉及的知识 点“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往 往记得深刻。

  2.案例分析法

  中高一体化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往往更需要 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 好的老师应该是带有一定表演欲的演员。人往往 对于熟悉的事例更有兴趣,学生也是如此,老师 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表达和表演来讲授 相关案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知识点 记得更牢靠。

  3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并不是新鲜 事物。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好好制作课件和设计课 堂互动。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同时也不能忘了传 统黑板板书,可以利用黑板板书来突出重点和难 点。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为主、黑板板书为辅的呈 现方式,有层次地梳理知识点,并对重大疑难问题 和案例分析在黑板板书上进行思维导图的图解, 突出了重、难点 ,让学生学得明白 ,记得深刻。

  4.实操实训法

  学院有自己的模拟法庭,重难点的案例可以 让学生在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 这种代入式、沉浸式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前文已经阐明,模拟 法庭是最接近法律实务的演习演练,这样的实操 实训,能让学生迅速切入职业技能模式,在模拟 的实践中牢牢掌握知识点。宪法有很多事例可以 用于课堂演绎,笔者执教时一般用每年的经典宪 法案例让学生做演练和练习,这样既能最大程度 地接近现实,又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对社会热点进 行思考和分析。
\

  5 .实践教学方法

  通过带领学生观摩庭审、参加“ 宪法日 ”宣 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宪法知识、树立 法治信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触法律实践,学 校和法院常有合作,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带学 生进行庭审的观摩和学习,这样往往能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学生会滋生出要成为法律工作者的理 想。此外,学校每年 12 月 4 日都会举行“ 宪法宣 传日 ”活动,活动包含“ 宪法宣誓 ”“宪法法律咨 询 ”“宪法讲座 ”等内容,在学校有较大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活动,把理论知识运用 到实践当中。

  四 、结语

  人们常说“ 教学相长 ”,本人深以为然。在一 体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笔者明显感觉到执教时 对于生动演绎《宪法学》课程的知识点越来越得 心应手。本课程每个学期的教学评分均在 93 分以 上(90 分代表优秀)。学生的评价摘抄如下:“ 老 师不仅会跟我们讲有关知识点的内容,根据相应 的知识点来扩展相关的案例,也会结合自己的生 活中所遇到的类似的事,来跟我们讲,我觉得很 好玩。”“ 课堂生动,老师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 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使学习的内容环环相扣,十 分有趣!”教学督导听课后也对课程做出了较高 的评价:“课堂生动 ”“教师对内容非常熟悉, 讲课信手拈来 ”“案例教学很有意义,学生很投 入 ”;学生实习单位的评价如下:“法律事务专业 的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强,能胜任安排 的工作 ”“和你们的学生合作,感觉很好 ”… … 以上种种表明,教学就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面对 中高一体化模式下的学生,应当时刻进行新的 思考并总结新的教学感悟。因此,希望一体化的 《 宪法学》课程教学真正滋润到学生的心田,为 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圭宇,冯泽方.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宪法学》 课程教学[J].开封大学学报,2022.36(1):1-8 .
  [2] 王丽晖.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宪法学”教学改革探 索[J].山东教育(高教),2020(Z2):53-54 .
  [3] 梁洪霞,张丹丹.法学学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探索—— 以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宪法学”课程为例 [J].高等教育评论,2020.8(2):88-98 .
  [4] 童建华.基于 OBE 理念的宪法学课程教学:设计与 实施[J].嘉兴学院学报,2022.34(3):115-119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7112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