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高空抛物行为对公共安全的影响及其法律责任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09 09:30: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空抛物行为是指从高层建筑、桥梁等高处向下抛掷物品的危险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对 个人安全造成威胁,更对公共安全产生极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不断 增加,高空抛物事件屡屡发生,给社会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高空抛物行为对公共安全的影响 不容忽视。首先,抛掷物击中行人或车辆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其次,高空抛物事件会 影响城市形象和市民安全感,进而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最后,这种行为也会增加城市管理的难度 和成本。针对高空抛物行为对公共安全的危害,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一方面,应该从源头 上进行治理,加强对高层建筑和桥梁等的安全管理,采取技术方法和人员巡查等方式,减少发生 高空抛物行为;另一方面,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加大对高空抛物行为的打击力度和处罚力度,增 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高空抛物行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社会问题,只有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对高空抛物行为的管理和打击,才能保障公共安全,促进城市的 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空抛物; 侵权责任; 追偿权; 安全保障义务

       高空抛物行为增加了人身安全的风险,一旦 物品从高处落下,无论是直接伤及人体还是引 发其他安全事故,都会对公众造成威胁,《 中华 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规定, 高空抛物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可以依法惩 处,然而,该规定仅包含了高空抛物行为所涉及 的严重后果,而没有对高空抛物行为本身的违法 性进行具体界定,出于更好地保护公共安全的目 的,本文研究相关法律条款,并指出法律条款中 需要完善的部分,为我国高空抛物行为的立法提 供参考。

\
 
       一 、高空抛物行为对公共安全的不良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2019 年 1 月至 6 月,全国共 发生 128 起高空抛物事件,导致 4 人死亡,13 人 受伤[1]。2020 年 9 月 1  日至 10 月 21  日,仅上海市 就发生 15 起高空抛物事件,4 人受伤。依据南京 市交通执法局官方微博发布的数据,2020 年 3 月 至 9 月,南京市共查处高空抛物行为 140 起,其 中有 3 人受伤。我国每年因高空抛物导致的伤亡 事件数量不断攀升,这种行为给受害者及其家庭 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还对社会秩序造成 严重破坏。高空抛物行为极大地增加了人身安全 的风险,一旦物品从高处落下,无论是直接伤及人体还是引发其他安全事故,都会对公众造成威 胁,高空抛物行为还可能损坏公共财产,给社会 带来不必要的财产损失[2]。除此之外,在城市生 活中,人们的压力已经足够大了,如果再加上高 空抛物行为的不断发生,势必会增加人们的恐慌 和不安感 ,对社会造成不良心理影响。

       二 、高空抛物行为的法律责任分析

       高空抛物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其罪行 应当受到惩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 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 的规定, 实施“ 扰乱公共场所秩序 ”的行为,如果情节较 轻,将被处以警告或者罚款的行政处罚;如果情节 较重,将被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如果高空抛物 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则可能构成犯罪 , 需要依据《 刑法 》承担刑事责任。

       对于高空抛物行为的惩罚,应当是公正的并 能够产生实际的效果。法律责任应当根据行为人 的实际情况和行为的危害程度进行量刑。同时, 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法律体系,确保法律 的有效执行,加大对高空抛物行为的打击力度和 处罚力度 ,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 规来限制高空抛物行为,并对其行为人进行相应的惩罚,但只有加强对高空抛物行为的监管和 打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保障公共安 全 ,维护社会稳定。

       ( 一)相关法律法规和惩罚措施

       我国关于高空抛物行为的法律责任主要体 现在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等领域。首先,在刑事 立法方面,我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 “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 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该条例 对“ 危险方法 ”并未明确界定,对高空抛物行为 的规制力度较弱;其次,在民事立法方面,《 中华 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 一千二百五十四条规定:“ 因高空抛物行为造成 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最后,在行 政立法方面,《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 定:“实施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情节严重的, 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 罚款。”可以看出,我国针对高空抛物行为的法 律责任以刑事、民事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方式进 行规制[3]。

       (二)我国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立法规定

       1.侵权行为的认定

       依据《 民法典· 侵权责任编》第一千一百六 十五条第一款规定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 权益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一千二 百五十四条第一款中规定 ,“禁止从建筑物中抛 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 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 权责任; ……”在高空抛物侵权案件中,抛物行为 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人应承担侵权责任。

        2.举证责任

       《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 第一款中规定了高空抛物行为的基本举证原则, 即“ 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 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 人给予补偿 ”[4]。

       (三)我国对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立法规定及 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法律 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各国政府都在努力完善法 律制度,制定新的法律条文和规定,以适应社会 的发展和变化。为了保护广大公民个体的合法权 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国政府不断修改和 完善法律制度[5]。

       在《 民法典· 侵权责任编》中,第一千二百 五十四条规定,高空抛物致害行为将被视为侵权 行为,对于因高空抛物导致他人损害的,抛物人 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该法律条文的出台是为了维护公民的人身权益,保护公共安全,促进社 会的和谐发展。但同时,该法律条文也引发了广 泛的讨论和争议。一些学者认为,《 民法典· 侵 权责任编》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的出现是顺应社 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要,对于保障公民权益和 维护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高空抛物行为是一 种严重的公共安全隐患,已经给人身安全、财产 安全和环境卫生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 须采取措施来打击高空抛物行为,维护公共安全 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另一些学者则认为,《 民法 典· 侵权责任编》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的规定存 在一些问题,该法律条文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充分 的讨论,对于高空抛物行为侵权责任的界定模糊 不清,也缺乏具体的执行办法和制度保障[6]。此 外,该法律条文中规定的赔偿责任也存在一定的 问题,可能会对司法实践造成一定困扰。

       针对这些争议,我们需要对《 民法典· 侵权 责任编》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进行更为深入的思 考和研究。首先,需要明确高空抛物行为的定义 和标准,以避免法律条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 次,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执行机构,确保 法律的落实和执行效果;最后,也需要加强宣传和 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 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杜绝高空抛物行为的发生。 即便如此,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例如 举证责任难断定,免责条款规定不明确等诸多问 题需要解决。

       因此,除了完善法律条文,还需要从更广泛的 角度来考虑如何预防和遏制高空抛物行为,更需 要加大法律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对于高空抛物 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惩罚力度,形成高压态势,遏 制高空抛物行为的发生。

       (四 )完善我国高空抛物侵权责任制度的法律 建议

       1 .明确举证责任分担

       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在高空抛物案件中应该得 到更多的应用,对于能够确定具体行为人的案件, 适用举证责任分配[1]。但是对于高空抛物类的案 件,如果不能确定具体行为人,应当适用举证责任 倒置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最终要由受害人承 担法律上的举证责任,那么受害人往往很难找到 足够有力的证据证明具体行为人的身份。因为高 空抛物行为往往具有突发性、隐蔽性,且持续时间 很短,如果是出于行为人的有意行为,那么就算 是他们的家属也很难及时发现,更何况高空抛物 行为的具体行为人往往也不会主动站出来承担责 任,甚至可能采取逃避取证行为而间接毁灭案件 证据。这也就加大了当事人对于侵权行为本身的诉讼司法和举证方面的难度[7]。

       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在高空抛物案件中的应用, 有助于避免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风险利益优先 分配法等各种政策制度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 到政府在防止和预防风险事故方面采取何种措 施。普遍损失理论认为,为确保尽可能有效防止 风险损害发生,应该强调由社会行为主体个人承 担直接主体责任,由其他间接主体人各自承担相 关的避免风险事故的社会主要责任,在高空抛物 行为的案例中,如果遵循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 可以有效避免多数受害人无法举证的困境,加强 对肇事者的追责,从而减少高空抛物行为的发生, 同时,也会促使公民在行为中更加谨慎,从而避 免潜在的安全隐患。

       2 .明确免责条款规定

       当前《 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中对高空抛  物行为免责的规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民法典 》 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规定,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  权人,就可以实现免责。然而,这种免责规定存在  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细化规定。

       首先,提供不在场证据可以免除责任,这是免 责的一种情况。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要验证当事 人提供的不在场证据并不容易,对于证据的真实 性和有效性也难以保证,可能导致对受害人的权 益造成损害。因此,需要对这种情况的免责规定 进行进一步的审慎考虑和制定。

       其次,高空抛物案件司法实践中,通常居住在 高层建筑一楼或地下室的居民可以免除责任,这 是因为这些居民没有实施投掷行为的客观条件。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居住在高层建筑一楼或地下 室的居民也可能会因为在高层放置物品不当而导 致其坠落,例如在楼顶晾晒衣物、养花等,因此, 对于这种情况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规定和解释。

       最后,司法实践中,当通过模拟实验证明部分 高层住户不符合实施高空抛物行为的条件时,自 然可以免除其赔偿责任。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模拟实验的方法和条件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 性,其结果也可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对 于这种情况的免责规定也需要进行更为详细和准 确的规定和说明。

       因此,本文建议,对相关法律规定中的免责条 款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规定,以避免因规定不明 确而导致侵权行为难以追究责任,侵犯受害人的 合法权益。同时,需要加强对高空抛物行为的监 管和打击,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公 民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 稳定。

\
 
       三 、结论

       任何一项法律的颁布既对社会发展具有警醒 作用,也可起到预防可能性危害的作用,但归根 结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利益,是为了人民的 幸福安全。《 民法典》明确了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 规定,具有重要的进步性意义,其施行的目的是 维护高空抛物侵权案件中受害人的合法利益,同 时也为了维护可能加害人的合法利益。但是,在 实际的高空抛物案件审理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况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司法裁判的 公正性和合理性,仅仅依靠《 民法典 》的规定并 不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建 立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多元承担体系,确保各方 的正当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

       对于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承担,我们需要进 行全面的考虑,包括损害的程度、行为人的主观 恶性、受害人是否存在过错情况等因素。在考虑 具体承担责任的对象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 虑,例如楼宇的业主、管理方、物业公司等。此 外,还需要注重对于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和教 育。维护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全 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方 面,我们需要加强协同合作,健全相关的制度体 系,促进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有效承担,最终达 到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最后,对于高空抛物的预防和防范,应该从 多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媒体 曝光等方式,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 识,降低高空抛物行为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应该 加大监管力度,对于高层建筑和桥梁等公共设施 的管理,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尽可能避免高空抛 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田国兴.高空抛物侵权法律责任探究[J].甘肃社会 科学,2010(4):52-55 .
       [2]  陈冰.高空抛物侵权责任之法律探究[J].商品与 质量·学术观察,2013(1):171 .
       [3]  何相荣,姜首旭.从立法角度探究高空抛物致 人损害民事责任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7(7): 48-50,72 .
       [4]  孟凡晔.对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的研究—— 以高空 抛物侵权责任为例[J].卷宗,2015(9):418-419 .
       [5]  王利明.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J].政法论坛, 2006(6):24-43 .
       [6]  冯恺.民法典高空抛物致害责任规则的体系性解 读:局限与克服[J].比较法研究,2021(1):76-89 .
       [7]  姚辉,金骑锋.民法典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的解 释论展开[J].法律适用,2021(7):29-38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70618.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