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法庭话语的预设研究综述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16:02: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为一种机构性话语,法庭话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策略性。法庭询问时,律师的目的 往往不是还原事实,而是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使案件朝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作为一种语用 策略,预设隐蔽性,主观性等特征满足了律师话语策略的需求,通过设置预设陷阱,律师能够达成 既定目的,提高询问效率。本文对国内外法庭话语的预设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希望能为今后相 关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作为一种机构性话语,法庭话语具有较强的 目的性和策略性特征。鉴于此,法庭各参与主体 在说话时都带有一定的目的和策略。为了实现各 自的话语目的,法庭各参与主体通常会使用一定 的语言技巧和语言策略,预设就是律师使用的较 为普遍的语言策略之一。此外,预设策略的使用 可以帮助话语支配者(如律师 )实现对答话人 (如证人 )回答的限制,设下预设陷阱,获取有利 于己方的信息和证词。因此,作为一种语言应用 策略,预设在法庭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 义。本文将对国内外法庭话语的预设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一 、国内外法庭话语的预设研究现状

  ( 一)预设概念回顾


  预设是由德国逻辑学家 Frege(1892)在其作 品《含义和所指》(Sense and Reference)中提出 的。他用预设来解释句子含义的逻辑,指出:“ 对 任何东西做出断言,总是有一个明显的预设,即 这个专有名词有所指 ”。 Strawson(1952)继承和 发展了 Frege 的观点,认为一个有意义的句子一 定有其预设内容,还指出“ 当且仅当 B 是 A 真伪 的前提条件时,A 预设了 B”。 预设与哲学和逻 辑有着深刻的关系,语义预设是根据句子的含义 或命题的真值来定义的。Fillmore(1985)等学者 将预设融入了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之中[1]。
\

  Karttunen[2](1971)指出“ 当且仅当句子 A 和句 子 A 的否定形式 -A 都蕴含句子 B 时,句子 A 预 设了句子 B”。 语义预设注重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与词汇和语法结构息息相关。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Stalnaker(1975)提出 了语用预设的概念,他认为预设不仅与句子本身 的含义有关,而且与交际双方以及语言环境有关。 Wilson(1975)提出,“显然,在许多情况下,预测 的预设要么根本不会发生,要么可能被取消,暂停 或者去除 ”。1983 年,Levinson 进一步论证了“ 肯 定句的预设是蕴涵(entailment),否定句的预设是 含义(implicature)”这一预设的基本思想[3]。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预设研究开始兴 起。何兆熊[4](1989)提出,“ 无论什么时候说话 者说了什么,他都可能基于特定语境做出了某种 假设 ”。何自然[5](1997)将预设定义为基于语 言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依靠逻辑概念,语义意义和 上下文来推断话语的含义。他认为,语义预设只能 处理逻辑句子关系,而语用预设与语境如话语的 时间、地点和场合密切相关。朱永生和苗兴伟[6] (2000)将预设看作一种语用现象,对语用预设的 语篇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索。以上学者对介绍和发 展预设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 )法庭话语的预设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


  法庭话语作为一种机构话语,是在特定场景 中,在遵循特定的程序和规则的情况下发生的话 语。在过去的研究中,部分研究者从预设视角对 法庭话语开展了研究。Woodbury[7](1984)在分 析法庭审判中说话者意图和其所选择的语用策 略之间的关系时,指出预设是一种有效的语用策 略,可以对审判结果有所影响。Grundy(2000) 在他的研究中介绍了法庭询问中预设的使用,并 利用他在中国香港地区收集的法庭询问记录解释 了律师如何利用带有预设的问题来操控证人[8]。 Ehrlich 和 Sidnell[9](2006)认为预设在法庭中的 运用并不是强制不可否认的,这取决于证人在多 大程度上被迫做出符合类型的回答。即使律师提 出的大多数问题是强制性和控制性的,其目的是 消减证词的可信度,但未被迫做出符合类型的回 答这一事实意味着证人可以直接处理问题的预设 而不是集中于律师问题的表面意义,他们可以挑 战预设内容的地位,也可以直接否认预设本身。 Monika Gyuro[10](2013)调查了交叉询问中的问 答顺序如何造成法庭诉讼中的不平等,支配与控 制。他认为,“ 预设 ”言外之意等引导性提问导致 对话双方地位极不对称,审讯者拥有强制性的语言工具来证明被告有罪。

  从以上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预设作为一种 语用策略,可以被发问人用来限制答话人的回答范围 ,从而获得发问人想要的答案。

  2 .国内研究

  21 世纪以来,国内学者们将预设应用于不同 类型的文本,将预设理论应用到法律语言学也是 国内研究趋势和方向之一。廖美珍教授[11](2005) 在《法庭语言技巧 》中介绍了在法庭审判中如何 识别预设陷阱,将预设作为一种法庭语言技巧进 行了研究,认为预设“ 是一个话语行为中可以推 导出来的背景信息 ”。他还对引发预设推理的词 语,结构或者方式以及预设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 讨论,认为预设具有“ 劝说 ”“诱导 ”和设立“ 陷 阱 ”的作用。齐建英[12](2015)认为我们在法律 语用预设推理建构时,不仅要集中于预设提议者 的潜预设,还要尊重听话人的主体地位。只有当 听话人对话语潜预设做出满足说话人目的的话语时,实际预设才能得以实现。此外,他还指出听话 人可以根据预设触发语,语用预设的特征等来避开预设陷阱。

  陈海庆和曹珊珊[13](2021)基于真实的庭审 语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公诉 人的发问方式展开预设触发语实证研究,得出公 诉人预设发问以特征发问为主,是非发问和正反 发问为辅,较少选用选择发问的结论,并指出特指 发问用于确认事实,是非发问用于传情达意,正反 发问用于提示或提醒的功能。刑鹤文[14](2019) 指出公诉人通常会利用语用预设的隐蔽性,将 客观事实以预设形式加入询问话语中,以使被告 人掉入其设下的语言陷阱 ,实现话语目的。

  李立[15](2008)对律师、检察官和法官的法 庭预设进行了研究,提出要想破解预设,不受问 话人话语支配,答话人需要识别问话人话语中的 预设内容并且对预设内容进行否认,如此方可跳 出预设陷阱,破除预设。彭洁[16](2014)从法庭 权力的分配和目的原则出发,分析了法庭语用 预设的使用依据。她指出,法官、公诉人以及律 师作为权力支配方通过语用预设这一语用策略 对证人,被告等答话人进行支配,从而实现其话 语目的,获取对己方有利的证据和证词。除此之 外,由于庭审各参与主体也都有其既定的目的, 当庭审目的冲突时,问话人为了获取所需答话, 得到有利于己方的信息,语用预设的运用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陆少兵[17](2005)基于真实法庭笔录对证人 和辩护律师对话中的预设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律 师如何通过运用预设策略实现问话意图,并且对 如何破除预设陷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 要想破除预设陷阱,受话人可以通过提高对预设 的敏感性、借助预设触发语识别“ 预设陷阱 ”、 直接否认发问人话语中与事实不符的预设内容等 手段破解预设陷阱,实现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张 玥[18](2007)从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角度分析了 律师庭审话语,揭示了预设所发挥的作用,提出 预设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对庭审效率的提高具有一 定的作用。

  黄银[19](2011)在其论文中对预设在刑事法 庭中的运用做了调查研究,他认为是预设的诱导、间接说服和陷阱等功能满足了刑事法庭辩论 对语言运用的需求,这些功能也是预设受到刑事 法庭辩论语言支配者欢迎的一大原因。关于设置 预设陷阱和识别破解预设陷阱,黄银分别从发问 人和受话人角度提出了解决措施。他指出发问人 若想有效运用预设策略,首先要明确预设意图, 其次巧妙隐藏预设,最后选择适当形式发出预 设。此外,受话人若想识别破解预设陷阱,首先 要熟悉常见的预设类型、了解预设特点、辨识发 问人说话意图,然后破解预设陷阱。向波阳和李 桂芳[20](2016)也就中国刑事法庭审判话语中的 预设现象的特征及其出现的原因展开了研究。向 波阳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庭审话语的预设特征 表现为预设现象呈程序阶段性出现、预设频度具 有个体差异性。他们认为预设的出现是由预设主 体本身的目的所决定的,如公诉人通常对被告人 进行有罪预设,而辩护人则通常对被告人进行无罪预设或者轻罪预设。
\

  董敏等人[21](2008)从语用预设角度对庭审 语境中的诱导性询问话语展开了研究,分析了语 用预设与法庭诱导性询问话语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指出语用预设与诱导性询问的目的实质上是 一致的,认为诱导性策略分析本质上就是语用预 设分析。根据董敏等人的研究,诱导性询问和语 用预设的目的都是暗中引导己方证人或者诱使对 方证人说出或者承认律师话语中有利于己方的 陈述。

  二 、结语

  本文对国内外的法庭话语的预设相关研究 进行了梳理,发现预设理论在法律语言领域的研 究大多是对公诉人和辩护律师语言中的预设和 预设在法庭中得以使用的依据、目的效果、实现 形式以及如何破解预设陷阱进行研究。从这些 研究中,笔者发现预设被应用在法庭语言中是由 法庭权力的分配以及庭审各参与主体的目的所决 定的。因此,从预设视角对法庭话语开展相关研 究有一定的必要性。此外,从以上梳理的文献中 可以看出,预设策略在法庭话语中的使用效果也 是显而易见的。律师可以运用预设策略来设置语 言陷阱,实现自身的问话意图,维护当事人的最大利益。

  综上所述,语用预设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在法 庭语言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预设 理论与法庭话语的结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预 设视角分析法庭话语是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9 .
  [2] KARTTUNEN L.Some Observations on Factivity [J].Research on Language & Social Interaction , 1971.4(1):55-69 .
  [3] 孙驯龙.国外预设早期研究综述[J].东西南北, 2019(22):218-219.221 .
  [4]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89 .
  [5]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
  [6] 朱永生,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研究[J].外 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3):25-30 .
  [7] WOODBURY H.The Strategic Use of Questions in Court[J].Semiotica,1984.48(3):197-228 .
  [8] 张佳玲.庭审中律师询问话语的语用预设研究 [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20 .
  [9] EHRLICH S,SIDNELL J.Challenging presup- positions in inquiry testimony[J].Toronto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2008.27(1):59-72 .
  [10] MONIKA Go.Legal Discourse,Power and Pragmatics [J].Discourse and Interaction,2013.6(2):5-13 .
  [11] 廖美珍.法庭语言技巧[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
  [12] 齐建英.论法律语用预设推理的建构性及“预设陷 阱”[J].政法论丛,2015(2):143-151 .
  [13] 陈海庆,曹珊珊.庭审语境下公诉人预设触发语及 其语用功能研究[J].语言与法律研究,2021.2(2): 56-70 .
  [14] 刑鹤文.法庭中公诉人的事实性语用预设研究 [J].现代交际,2019(1):96-97 .
  [15] 李立.论法庭话语中的预设[J].中国政法大学学 报,2008(1):69-75.159-160 .
  [16] 彭洁.法庭话语中的语用预设分析[J].北京政法职 业学院学报,2014(1):36-40 .
  [17] 陆少兵.预设在法庭询问中的语用分析[J].江汉大 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68-70 .
  [18] 张玥.法庭会话中的语言预设策略分析[J].广东外 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2):94-97 .
  [19] 黄银.预设在刑事法庭辩论中的运用[D].重庆:西 南政法大学,2011 .
  [20] 向波阳,李桂芳.刑事审判话语中的预设现象研究 [J].学术论坛,2016.39(8):158-161 .
  [21] 董敏,王欣.庭审语境中诱导性询问的语用预设分 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4):69-73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69753.html
本文标签: 法庭话语 , 预设 ,策略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